();
回京第三天的清晨,我蹲在火种研究所地下档案室的木梯上,鼻尖萦绕着老樟木和霉味混合的气息。
头顶的灯泡在铁皮灯罩里忽明忽暗,把《全国重点军工设施分布初稿(1963年版)》的纸页照得泛着病恹恹的黄。
这叠档案是我昨天翻遍第三排铁柜最底层才找着的,封皮边角脆得像晒干的玉米皮,指尖稍一用力就簌簌往下掉渣。
我捏着竹镊子轻轻掀开第一页,墨迹在宣纸上晕成模糊的团,倒像是谁急着收笔时溅上的茶渍——1963年,正是中苏关系彻底破裂的第二年,大概制图的同志连等墨干的工夫都没有。
"师父,喝水。"小川的脑袋从梯子下方探上来,搪瓷缸里飘着片干枯的茉莉花,是苏晚晴今早塞给他的,"您都蹲俩钟头了,腿不麻?"
我没接杯子,目光被页脚密密麻麻的铅笔标注钉住了。
那些用不同颜色圈点的站点像撒在地图上的芝麻,红圈是"在用",蓝圈是"移交地方",最扎眼的是三十多个没标颜色的"状态不明"——它们就这么沉默地躺在故纸堆里,像被潮水冲上岸的贝壳,没人记得它们曾属于大海。
"麻。"我活动了下发酸的膝盖,镊子尖点在甘肃玉门附近的一个蓝点上,"但值。"蓝点旁边写着"红柳沟雷达站(**轨迹监测)",日期是1961年6月,和703站同属三机院西北分部设计。
我摸出铅笔,在七个位于地震带和沙化区的"状态不明"旁画了重重的圈,铅笔芯在纸上刮出刺啦刺啦的响,"先查这七个——不是等它出事,是我们得赶在出事前找到它。"
小川踮脚看了眼,喉结动了动:"我明白,就像703的整流器,再晚俩月......"
"再晚俩月,牧民的羊圈就得跟着烧。"我合上档案,纸页发出脆响,"去把苏科长请来,我需要她的建议书今早送科工委。"
苏晚晴来得很快,藏青呢子大衣上还沾着晨露。
她把牛皮纸信封往桌上一放,封皮上"关于开展早期工业设施安全普查的建议书"几个字力透纸背:"昨晚写的,您看看。"
我翻开前两页,瞳孔突然缩紧——第三页贴着张"703站漏电模拟图",红色曲线像条吐信的蛇,正往军用输油管线的位置爬。"谁画的?"
"老周,科工委的模拟专家。"她指尖点着蛇头,"他说如果703的电流再外泄三个月,草原干季一来,起火点离输油管线不到五百米。"她抬头时,眼睛亮得像淬过的钢,"汇报会上有人说"破厂房早该拆了",我就把这图甩桌上了。"
我突然想起三天前在703废墟立的青石板,想起朱卫东抹着泥汗说"给半个世纪前的同志交岗"。
原来有些责任,从来不是从今天开始算的。
"批了。"苏晚晴突然笑了,从大衣内袋抽出张盖着红章的纸,"试点经费五十万,地方军工联络网归我们调。"她把纸推过来,"但有个条件——第一站必须出成果。"
我低头看批文,墨迹还没干,在"红柳沟雷达站"几个字上洇开个小晕。
三日后的玉门戈壁,风卷着沙粒打在脸上像抽耳光。
林小川的解放卡车碾过沙丘时,车斗里的老罗正用麻绳捆扎防化口罩:"小川!
把铁锨递给我!"他的胶鞋在沙地上踩出深印,"老乡说雷达站埋在这底下?"
带路的老羊倌蹲在土坡上抽烟,旱烟杆往东南方一指:"就那片沙窝子,前年我家二小子放骆驼,走到跟前儿骆驼直蹦跶,跟见了鬼似的。"他浑浊的眼睛眯起来,"你们带家伙式儿没?
那地方邪乎。"
小川把铁锨**沙里,"咔"地铲起半块混凝土:"邪乎个啥?
当年建雷达站打地基,混凝土里掺了碎磁片防干扰,老乡没见过,自然觉得怪。"他蹲下身,用毛刷扫去沙粒,露出半截刻着"61-08"的钢印——1961年8月,和档案日期对得上。
老罗突然"咦"了一声,铁钩从沙里钩出段黑黢黢的东西。
我凑过去,那是截电缆,绝缘层碳化得像烤焦的面**,铜芯露在外头泛着青灰。
万用表贴上铜芯的瞬间,指针猛地跳了半格。
"有感应电压!"小川的声音拔高了,"虽然弱,但说明附近有未断电的储能设备!"他抄起洛阳铲往沙里扎,"师父,可能在控制井里!"
控制井的入口埋在沙下两米,朱卫东用撬棍撬开水泥盖板时,霉味混着铁锈味"呼"地涌出来。
老罗打着手电筒先下去,光束扫过井壁时,我看见半面墙的俄文标签——"ПГС6型磁放大器"。
"**!"朱卫东的声音在井里嗡嗡回响,"这玩意儿苏联人五十年代就淘汰了,怎么还在这儿?"他伸手去碰外壳,被老罗一把拽住:"带电!"万用表贴上去,显示150伏静电——长期和岩层摩擦积累的,雷雨天能翻十倍。
老罗从工具包掏出麻绳,把干草包捆成两指厚的垫子:"垫脚下,用木棍挑接触器。"他的手在抖,不是冷,是急,"这玩意儿炸了,半个山谷的电线都得烧。"
朱卫东咬着牙把木棍捅进接触器缝隙,"咔"的一声,电流声突然哑了。
老罗瘫坐在干草垫上,额头的汗把防化口罩浸得透湿:"当年苏联工程师要是知道,二十年后有人用干草包救他的机器......"他突然笑了,"保准儿骂咱们寒碜,又保准儿掉眼泪。"
夜间宿营,帐篷被风沙拍得噼啪响。
小川趴在行军床上整理数据,铅笔尖突然停在"设计单位"栏:"哥,703和红柳沟都是三机院西北分部设计的!"他抬头时,眼睛亮得像星子,"会不会还有更多同批建造、同种隐患的站点?"
我盯着地图上连成一线的七个圈,铅笔尖在"三机院"三个字上压出道深痕。
风卷着沙粒打在帆布上,像无数双细小的手在敲门。
"不是"会不会",是"一定有"。"我把铅笔横在图纸上,阴影覆盖了整个西北片区,"明天发报,让各联络点把六十年代初由三机院设计的站点全列出来......一个都不能漏。"
小川的笔记本翻得哗啦响,突然指着某页:"哥你看,三机院1960年的年报里提过"西北七站",说是"互为备份的战略节点"——703和红柳沟可能只是其中两个!"
我摸出钢笔,在"西北七站"旁画了个更大的圈。
帐篷外的风沙声突然变猛了,像要把什么秘密从地底下拽出来。
回京的火车上,苏晚晴靠在车窗上打盹,睫毛上沾着沙粒。
我翻着小川整理的资料,在"三机院西北分部"几个字下画了条粗线。
火车过黄河时,我瞥见她大衣口袋露出半截文件——《第三机械工业部历史档案调阅申请》,申请人栏签着她的名字。
下火车时,研究所的通讯员举着喇叭喊:"林总!
资料室来电话,说您要的三机院老图纸到了!"
风卷着落叶打在脸上,我攥紧手里的资料袋,突然听见记忆里703站整流器启动时的嗡鸣。
那些被岁月埋住的秘密,该醒了。
回京第三天的清晨,我蹲在火种研究所地下档案室的木梯上,鼻尖萦绕着老樟木和霉味混合的气息。
头顶的灯泡在铁皮灯罩里忽明忽暗,把《全国重点军工设施分布初稿(1963年版)》的纸页照得泛着病恹恹的黄。
这叠档案是我昨天翻遍第三排铁柜最底层才找着的,封皮边角脆得像晒干的玉米皮,指尖稍一用力就簌簌往下掉渣。
我捏着竹镊子轻轻掀开第一页,墨迹在宣纸上晕成模糊的团,倒像是谁急着收笔时溅上的茶渍——1963年,正是中苏关系彻底破裂的第二年,大概制图的同志连等墨干的工夫都没有。
"师父,喝水。"小川的脑袋从梯子下方探上来,搪瓷缸里飘着片干枯的茉莉花,是苏晚晴今早塞给他的,"您都蹲俩钟头了,腿不麻?"
我没接杯子,目光被页脚密密麻麻的铅笔标注钉住了。
那些用不同颜色圈点的站点像撒在地图上的芝麻,红圈是"在用",蓝圈是"移交地方",最扎眼的是三十多个没标颜色的"状态不明"——它们就这么沉默地躺在故纸堆里,像被潮水冲上岸的贝壳,没人记得它们曾属于大海。
"麻。"我活动了下发酸的膝盖,镊子尖点在甘肃玉门附近的一个蓝点上,"但值。"蓝点旁边写着"红柳沟雷达站(**轨迹监测)",日期是1961年6月,和703站同属三机院西北分部设计。
我摸出铅笔,在七个位于地震带和沙化区的"状态不明"旁画了重重的圈,铅笔芯在纸上刮出刺啦刺啦的响,"先查这七个——不是等它出事,是我们得赶在出事前找到它。"
小川踮脚看了眼,喉结动了动:"我明白,就像703的整流器,再晚俩月......"
"再晚俩月,牧民的羊圈就得跟着烧。"我合上档案,纸页发出脆响,"去把苏科长请来,我需要她的建议书今早送科工委。"
苏晚晴来得很快,藏青呢子大衣上还沾着晨露。
她把牛皮纸信封往桌上一放,封皮上"关于开展早期工业设施安全普查的建议书"几个字力透纸背:"昨晚写的,您看看。"
我翻开前两页,瞳孔突然缩紧——第三页贴着张"703站漏电模拟图",红色曲线像条吐信的蛇,正往军用输油管线的位置爬。"谁画的?"
"老周,科工委的模拟专家。"她指尖点着蛇头,"他说如果703的电流再外泄三个月,草原干季一来,起火点离输油管线不到五百米。"她抬头时,眼睛亮得像淬过的钢,"汇报会上有人说"破厂房早该拆了",我就把这图甩桌上了。"
我突然想起三天前在703废墟立的青石板,想起朱卫东抹着泥汗说"给半个世纪前的同志交岗"。
原来有些责任,从来不是从今天开始算的。
"批了。"苏晚晴突然笑了,从大衣内袋抽出张盖着红章的纸,"试点经费五十万,地方军工联络网归我们调。"她把纸推过来,"但有个条件——第一站必须出成果。"
我低头看批文,墨迹还没干,在"红柳沟雷达站"几个字上洇开个小晕。
三日后的玉门戈壁,风卷着沙粒打在脸上像抽耳光。
林小川的解放卡车碾过沙丘时,车斗里的老罗正用麻绳捆扎防化口罩:"小川!
把铁锨递给我!"他的胶鞋在沙地上踩出深印,"老乡说雷达站埋在这底下?"
带路的老羊倌蹲在土坡上抽烟,旱烟杆往东南方一指:"就那片沙窝子,前年我家二小子放骆驼,走到跟前儿骆驼直蹦跶,跟见了鬼似的。"他浑浊的眼睛眯起来,"你们带家伙式儿没?
那地方邪乎。"
小川把铁锨**沙里,"咔"地铲起半块混凝土:"邪乎个啥?
当年建雷达站打地基,混凝土里掺了碎磁片防干扰,老乡没见过,自然觉得怪。"他蹲下身,用毛刷扫去沙粒,露出半截刻着"61-08"的钢印——1961年8月,和档案日期对得上。
老罗突然"咦"了一声,铁钩从沙里钩出段黑黢黢的东西。
我凑过去,那是截电缆,绝缘层碳化得像烤焦的面**,铜芯露在外头泛着青灰。
万用表贴上铜芯的瞬间,指针猛地跳了半格。
"有感应电压!"小川的声音拔高了,"虽然弱,但说明附近有未断电的储能设备!"他抄起洛阳铲往沙里扎,"师父,可能在控制井里!"
控制井的入口埋在沙下两米,朱卫东用撬棍撬开水泥盖板时,霉味混着铁锈味"呼"地涌出来。
老罗打着手电筒先下去,光束扫过井壁时,我看见半面墙的俄文标签——"ПГС6型磁放大器"。
"**!"朱卫东的声音在井里嗡嗡回响,"这玩意儿苏联人五十年代就淘汰了,怎么还在这儿?"他伸手去碰外壳,被老罗一把拽住:"带电!"万用表贴上去,显示150伏静电——长期和岩层摩擦积累的,雷雨天能翻十倍。
老罗从工具包掏出麻绳,把干草包捆成两指厚的垫子:"垫脚下,用木棍挑接触器。"他的手在抖,不是冷,是急,"这玩意儿炸了,半个山谷的电线都得烧。"
朱卫东咬着牙把木棍捅进接触器缝隙,"咔"的一声,电流声突然哑了。
老罗瘫坐在干草垫上,额头的汗把防化口罩浸得透湿:"当年苏联工程师要是知道,二十年后有人用干草包救他的机器......"他突然笑了,"保准儿骂咱们寒碜,又保准儿掉眼泪。"
夜间宿营,帐篷被风沙拍得噼啪响。
小川趴在行军床上整理数据,铅笔尖突然停在"设计单位"栏:"哥,703和红柳沟都是三机院西北分部设计的!"他抬头时,眼睛亮得像星子,"会不会还有更多同批建造、同种隐患的站点?"
我盯着地图上连成一线的七个圈,铅笔尖在"三机院"三个字上压出道深痕。
风卷着沙粒打在帆布上,像无数双细小的手在敲门。
"不是"会不会",是"一定有"。"我把铅笔横在图纸上,阴影覆盖了整个西北片区,"明天发报,让各联络点把六十年代初由三机院设计的站点全列出来......一个都不能漏。"
小川的笔记本翻得哗啦响,突然指着某页:"哥你看,三机院1960年的年报里提过"西北七站",说是"互为备份的战略节点"——703和红柳沟可能只是其中两个!"
我摸出钢笔,在"西北七站"旁画了个更大的圈。
帐篷外的风沙声突然变猛了,像要把什么秘密从地底下拽出来。
回京的火车上,苏晚晴靠在车窗上打盹,睫毛上沾着沙粒。
我翻着小川整理的资料,在"三机院西北分部"几个字下画了条粗线。
火车过黄河时,我瞥见她大衣口袋露出半截文件——《第三机械工业部历史档案调阅申请》,申请人栏签着她的名字。
下火车时,研究所的通讯员举着喇叭喊:"林总!
资料室来电话,说您要的三机院老图纸到了!"
风卷着落叶打在脸上,我攥紧手里的资料袋,突然听见记忆里703站整流器启动时的嗡鸣。
那些被岁月埋住的秘密,该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