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扯下手套摔在桌上,指节还带着雪后的僵冷。
地图被风掀得哗啦响,那些蓝点像撒在宣纸上的墨滴,越看越多——昨天还只标着二十几个"无人区中继站",此刻竟密密麻麻爬满半张图,连内蒙古和长白山交界的褶皱里都戳着蓝针。
"这是今早刚到的各县补报数据。"苏晚晴的声音从身后传来,门被她推得吱呀响,蓝围巾上沾着未化的雪粒,"柳河屯外那根孤杆不是个例,两县交界的三不管地带、矿区边缘的废弃支线、国境缓冲带的备用线路......"她抽出根竹笔,在图上划出几道弧线,"这些地方既没常驻电工,广播网信号又弱,连个报故障的人都找不着。"
我捏着竹笔的手发紧。
前阵子在柳河屯听孩子问"山梁上的灯怎么不亮",只当是个别疏漏,没想到是张千疮百孔的网。
笔尖戳在图上,"喀"地扎破层纸,露出底下更旧的地图——那是五年前画的,蓝点少得可怜。
"我们守住了村口,却丢了野路。"我把竹笔重重按在最西头的蓝点上,"这些地方的线杆倒了,可能三个月后才会被发现;绝缘子裂了,要等暴雨劈断电线才有人来修。"
苏晚晴突然从帆布包里掏出本泛黄的档案,封皮印着"邮电系统巡线工名录"。
她翻开的动作很轻,像怕碰碎什么:"我查了三天,发现各地还有近百个"老徒步"——每月靠两条腿量上百公里线路的巡线工。"她指着档案里夹的照片,老头戴草帽,肩上搭着磨破的帆布包,"他们熟悉每道山梁的风向,能听出电线结冰的脆响,可现在都被当落后生产力裁了。"
我盯着照片里老人布满老茧的手,突然想起十年前在废料堆敲废铁时,老钳工张师傅也是这样的手——能摸出齿轮的公差,比游标卡尺还准。
"让他们当"移动报警器"。"苏晚晴的眼睛亮起来,"给他们配简易工具包,发现隐患直接报给咱们应急组,绕过县里那些层层审批!"她抽出张草稿纸,上边画着工具包的草图:"测距仪、振动监听器、应急信号旗......"
"他们不是机器。"我打断她,"得让他们觉得这活儿值。"
话音刚落,门被撞开条缝,林小川裹着股冷风冲进来,工装裤膝盖沾着草屑:"师父!
我申请跟辽北的王师傅走一趟巡检路!"他掏出个皱巴巴的笔记本,"王师傅说要带我看"土法巡线十八诀",什么"望弧垂知冰载,听风振辨松线"......"
"胡闹!"我拍桌子,"三百里山路,零下二十度的天——"
"您十年前在废料堆敲废铁时,不也说"技术得沾着土才活"?"他梗着脖子,耳尖通红,"王师傅今年六十五,再走两年就走不动了。
他那些经验要是带进棺材......"
我盯着他眼睛里的灼光,突然想起自己刚进厂时,也是这样攥着破图纸,追着老技师问热处理温度。
"把棉靴换上。"我从抽屉里摸出双新棉袜扔过去,"明早六点,我送你上长途车。"
林小川走后的第七天,朱卫东踹开我办公室门,手里举着个铁盒子,上边焊着半截军用电台耳机:"师父!
看看这是什么!这是什么!"他把盒子往桌上一放,铁盒里的零件叮当作响,"废料站淘的退役耳机,改装成低频振动监听器,手摇发电放大信号,成本不到五块!"
我拿起耳机贴在窗台上的暖气管上——起初只有嗡嗡的电流声,慢慢竟听出水流撞击管壁的"咔嗒"声。
"这是金属疲劳的声音!"朱卫东抢过耳机,"贴在线缆上,绝缘子裂了、金具松了,都能听见!"他掏出个小本,上边记着密密麻麻的测试数据,"老罗试过了,说"以前是走到哪看到哪,现在是听到哪知道哪"!"
我正翻着测试记录,门又被敲响。
老罗探进半张脸,帽檐还滴着雪水:"林总,那五十套监听器装好了。"他搓着冻红的手,"我给每个工具包塞了包红糖,巡线工们大冷天走山路......"
"再加双羊毛护膝。"我抓起笔在领料单上签字,"从所里的劳保物资里拨。"
一个月后的清晨,我正对着新到的故障报表发愁时,传达室老周举着个牛皮纸信封冲进来喊道:"林总!
这信邪乎,没贴邮票,封口还烧了个洞!"
信封边缘焦黑,摸起来潮乎乎的,像是被雪水浸过又烤干一样。
我拆开时,半块裂成蛛网的瓷瓶"当啷"掉在桌上,还有张手绘草图,用红笔画着七个圈,旁边歪歪扭扭写着:"西沟岭三号塔快倒了,我没力气爬上去修,但还能走过来报个信。"
"谁寄的?"苏晚晴凑过来看,指尖碰到烧焦的纸边,"邮戳是西沟镇,但是没署名。"
我捏着信纸,能摸到上边的褶皱——是被人揣在怀里捂了好些天的。
忽然想起朱卫东说过,西沟岭巡线段的老周头上个月摔断了腿,可报表上还记着他"正常巡线"。
"从下个月起,所有巡线工直报的信息,都计入技术档案。"我把信纸压在镇纸下,"等同于正式检修记录。"
"不怕有人虚报?"苏晚晴轻声问。
我望着窗外渐亮的天光,第一班绿皮火车正喷着白汽驶进深山。
铁轨旁的线杆上,新挂的木牌被风吹得晃,刻着"守夜人五号"。
"宁可十次误报,不能一次沉默。"我转向她,"那些在野地里走了几十年的人,该被记住。"
桌上的电话突然响起,是林小川的声音,带着山风的呼啸:"师父!
西沟岭的王师傅说......"
我抓起笔,在地图上西沟岭的位置重重画了个红圈。
窗外,火车鸣笛的声音穿透雪雾,像是某种遥远的呼应。
我扯下手套摔在桌上,指节还带着雪后的僵冷。
地图被风掀得哗啦响,那些蓝点像撒在宣纸上的墨滴,越看越多——昨天还只标着二十几个"无人区中继站",此刻竟密密麻麻爬满半张图,连内蒙古和长白山交界的褶皱里都戳着蓝针。
"这是今早刚到的各县补报数据。"苏晚晴的声音从身后传来,门被她推得吱呀响,蓝围巾上沾着未化的雪粒,"柳河屯外那根孤杆不是个例,两县交界的三不管地带、矿区边缘的废弃支线、国境缓冲带的备用线路......"她抽出根竹笔,在图上划出几道弧线,"这些地方既没常驻电工,广播网信号又弱,连个报故障的人都找不着。"
我捏着竹笔的手发紧。
前阵子在柳河屯听孩子问"山梁上的灯怎么不亮",只当是个别疏漏,没想到是张千疮百孔的网。
笔尖戳在图上,"喀"地扎破层纸,露出底下更旧的地图——那是五年前画的,蓝点少得可怜。
"我们守住了村口,却丢了野路。"我把竹笔重重按在最西头的蓝点上,"这些地方的线杆倒了,可能三个月后才会被发现;绝缘子裂了,要等暴雨劈断电线才有人来修。"
苏晚晴突然从帆布包里掏出本泛黄的档案,封皮印着"邮电系统巡线工名录"。
她翻开的动作很轻,像怕碰碎什么:"我查了三天,发现各地还有近百个"老徒步"——每月靠两条腿量上百公里线路的巡线工。"她指着档案里夹的照片,老头戴草帽,肩上搭着磨破的帆布包,"他们熟悉每道山梁的风向,能听出电线结冰的脆响,可现在都被当落后生产力裁了。"
我盯着照片里老人布满老茧的手,突然想起十年前在废料堆敲废铁时,老钳工张师傅也是这样的手——能摸出齿轮的公差,比游标卡尺还准。
"让他们当"移动报警器"。"苏晚晴的眼睛亮起来,"给他们配简易工具包,发现隐患直接报给咱们应急组,绕过县里那些层层审批!"她抽出张草稿纸,上边画着工具包的草图:"测距仪、振动监听器、应急信号旗......"
"他们不是机器。"我打断她,"得让他们觉得这活儿值。"
话音刚落,门被撞开条缝,林小川裹着股冷风冲进来,工装裤膝盖沾着草屑:"师父!
我申请跟辽北的王师傅走一趟巡检路!"他掏出个皱巴巴的笔记本,"王师傅说要带我看"土法巡线十八诀",什么"望弧垂知冰载,听风振辨松线"......"
"胡闹!"我拍桌子,"三百里山路,零下二十度的天——"
"您十年前在废料堆敲废铁时,不也说"技术得沾着土才活"?"他梗着脖子,耳尖通红,"王师傅今年六十五,再走两年就走不动了。
他那些经验要是带进棺材......"
我盯着他眼睛里的灼光,突然想起自己刚进厂时,也是这样攥着破图纸,追着老技师问热处理温度。
"把棉靴换上。"我从抽屉里摸出双新棉袜扔过去,"明早六点,我送你上长途车。"
林小川走后的第七天,朱卫东踹开我办公室门,手里举着个铁盒子,上边焊着半截军用电台耳机:"师父!
看看这是什么!这是什么!"他把盒子往桌上一放,铁盒里的零件叮当作响,"废料站淘的退役耳机,改装成低频振动监听器,手摇发电放大信号,成本不到五块!"
我拿起耳机贴在窗台上的暖气管上——起初只有嗡嗡的电流声,慢慢竟听出水流撞击管壁的"咔嗒"声。
"这是金属疲劳的声音!"朱卫东抢过耳机,"贴在线缆上,绝缘子裂了、金具松了,都能听见!"他掏出个小本,上边记着密密麻麻的测试数据,"老罗试过了,说"以前是走到哪看到哪,现在是听到哪知道哪"!"
我正翻着测试记录,门又被敲响。
老罗探进半张脸,帽檐还滴着雪水:"林总,那五十套监听器装好了。"他搓着冻红的手,"我给每个工具包塞了包红糖,巡线工们大冷天走山路......"
"再加双羊毛护膝。"我抓起笔在领料单上签字,"从所里的劳保物资里拨。"
一个月后的清晨,我正对着新到的故障报表发愁时,传达室老周举着个牛皮纸信封冲进来喊道:"林总!
这信邪乎,没贴邮票,封口还烧了个洞!"
信封边缘焦黑,摸起来潮乎乎的,像是被雪水浸过又烤干一样。
我拆开时,半块裂成蛛网的瓷瓶"当啷"掉在桌上,还有张手绘草图,用红笔画着七个圈,旁边歪歪扭扭写着:"西沟岭三号塔快倒了,我没力气爬上去修,但还能走过来报个信。"
"谁寄的?"苏晚晴凑过来看,指尖碰到烧焦的纸边,"邮戳是西沟镇,但是没署名。"
我捏着信纸,能摸到上边的褶皱——是被人揣在怀里捂了好些天的。
忽然想起朱卫东说过,西沟岭巡线段的老周头上个月摔断了腿,可报表上还记着他"正常巡线"。
"从下个月起,所有巡线工直报的信息,都计入技术档案。"我把信纸压在镇纸下,"等同于正式检修记录。"
"不怕有人虚报?"苏晚晴轻声问。
我望着窗外渐亮的天光,第一班绿皮火车正喷着白汽驶进深山。
铁轨旁的线杆上,新挂的木牌被风吹得晃,刻着"守夜人五号"。
"宁可十次误报,不能一次沉默。"我转向她,"那些在野地里走了几十年的人,该被记住。"
桌上的电话突然响起,是林小川的声音,带着山风的呼啸:"师父!
西沟岭的王师傅说......"
我抓起笔,在地图上西沟岭的位置重重画了个红圈。
窗外,火车鸣笛的声音穿透雪雾,像是某种遥远的呼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