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98章 锁住的红灯
会议室的煤炉烧得正旺,铁皮烟囱"滋滋"响着冒白汽。
我推开门时,林小川正蹲在长条桌前摆弄那几盏被改得面目全非的报警器——挂红辣椒的那盏被他拆了一半,红绳缠在改锥上打了死结。
"师父您看!"他抬头时鼻尖沾着金粉,是从福字上蹭的,"这盏更绝,灯罩里塞了半把干花,说是"闻着香"。"他扯出片皱巴巴的野菊,花瓣脆得一捏就碎。
我把军大衣搭在椅背上,金属椅面冰得后脊梁一缩。
桌上摆着七盏"变形"的红灯:有串着铜铃铛的风铃款,有嵌在玻璃鱼缸里的装饰款,最离谱的那盏被刷了层红漆,灯头焊了个小唢呐,吹嘴还挂着褪色的红绸。
"都到齐了?"我敲了敲桌角。
苏晚晴从门后转出来,手里抱着个蓝布包,发梢沾着雪星子:"老罗在车间盯着新铣床,说开完会带电工班的来听。"她把布包放在我手边,打开是半打木牌,刻着"守夜人一号""虎娃的眼睛"之类的字样,边角磨得发亮,像是被反复摸过。
朱卫东拎着个帆布包挤进来,后颈还沾着卡车的柴油味:"我顺道去了趟邮局,柳河屯的征文信到了。"他抽出张皱巴巴的作文纸,字迹歪歪扭扭,"这篇是三年级小丫头写的,说红灯亮的时候像妈妈煮饺子的锅盖,咕嘟咕嘟冒热气。"
我捏着那盏唢呐红灯,金属外壳还留着焊枪的余温。
前阵子在实验室调参数时,总觉得把故障率降到5%就是胜利,可现在这些被拆得七零八落的铁盒子摆在眼前,才明白真正的敌人不是零件老化,是人心的轻视。
"知道我为什么把你们叫过来?"我把唢呐红灯轻轻放下,"不是要骂谁手欠。"我扫过林小川发红的耳尖,"是要问——"我敲了敲那盏被糊报纸的红灯,"如果我们连一盏红灯都守不住,还谈什么守护电网?"
会议室静得能听见煤炉里煤块崩裂的"噼啪"声。
林小川搓着工装裤膝盖上的补丁:"要不加防拆传感器?
我试过,拆外壳就触发蜂鸣,能响十分钟......"
"治标。"我摇头,"上个月张各庄的报警器被泡了三天水,村民说"反正响了也没人来修"。"
苏晚晴突然摸出块木牌,指腹蹭过"守夜人一号"的刻痕:"我去柳河屯蹲了五天。"她的声音轻,却像钉子敲进松木板,"老支书说,他孙子把红灯当灯笼,是因为觉得"这铁盒子跟他的铁皮青蛙没两样"。"她把木牌推到我面前,"要是每个红灯都有名字,由全村人一起取,刻在牌子上......"
"就像给孩子起乳名。"朱卫**然接话,他掏出张照片,是个戴棉帽的老头举着木牌笑,"我昨天在王庄试点,让妇女主任带着孩子开了个"命名会",老太太们抢着说"得叫"保电娘",我闺女出生时我都没这么激动"。"
林小川眼睛亮了,抓起块木牌在手里转:"那我改设计!"他从帆布包里掏出个木头外壳,边缘刻着简单的云纹,"用老榆木做罩子,加双扣铁闩,钥匙给村小老师和电工各一把。"他比划着锁扣,"老师天天教孩子"这是咱们村的守夜人",谁还好意思拆?"
"还有维修的事。"朱卫东翻开他的帆布包,露出整套电工工具,"我跑了八个县,发现最麻烦的不是报警,是报了警没人修。"他抽出张路线图,红笔圈着密密麻麻的点,"我跟县电业局商量了,搞"流动维修包"——每季度派机动组按报警频次巡线,带着替换件和工具,主动上门修。"他指了指路线图最上边的"柳河屯","上周刚去了趟,老支书拉着我手说"十年了,头回见穿工装的来咱村"。"
我盯着桌上的木牌和路线图,喉咙发紧。
十年前在废料堆敲废铁时,总以为搞技术就是跟图纸较劲;现在才懂,最好的技术,是让人心愿意跟着它走。
"把柳河屯的征文编进教材。"我拿起那篇《爸爸爬上杆子那天》,字里行间画满红圈,是苏晚晴标的重点,"特别是这句"妈妈说红灯亮了,就像医院的急救灯,不能关"。"我抬头时,看见苏晚晴眼睛亮得像星子,跟十年前她抱着《电工手册》站在车间门口时一模一样。
半个月后,我裹着军大衣站在柳河屯村口。
广播站屋顶的红灯换了玻璃罩,木牌在风里晃,"全村共护·生死攸关"八个字被漆得发亮。
几个放学的孩子跑过,领头的小胖子仰着红扑扑的脸喊:"叔叔你快看!
我们的灯一直亮着!"
我蹲下来摸他的棉帽,毛线球蹭得手心发痒:"亮着就对了。"
"那根山梁上的灯怎么不亮?"他突然指着远处,冻得通红的手指直抖。
我顺着看过去——荒野里立着根孤零零的电线杆,水泥杆身裂着细纹,杆顶空荡荡的,既没有红灯,也没有木牌。
风卷着雪粒子打在脸上,我听见自己喉咙里发出的声音,轻得像叹息:"那根......还没轮到。"
孩子们跑远了,笑声被风撕成碎片。
我站在原地,望着那根荒野里的电线杆,突然想起朱卫东给的路线图——最西边的那个蓝点,标着"无人区中继站"。
回所里的路上,雪越下越大。
我推开办公室门时,桌上的台灯还亮着,全国农村电网薄弱点地图在风里翻页,"咔啦"响得像心跳。
我摘下手套,指尖触到地图上最西边的蓝点。
窗外的雪扑在玻璃上,模糊了边界。
可那蓝点还在,清晰得像根刺,狠狠的扎在我手心里。
"总得有人,去点亮那些没人记得的地方。"我对着地图轻声说。
风卷着雪粒子打在窗玻璃上,像是回应,又像是催促。
第198章 锁住的红灯
会议室的煤炉烧得正旺,铁皮烟囱"滋滋"响着冒白汽。
我推开门时,林小川正蹲在长条桌前摆弄那几盏被改得面目全非的报警器——挂红辣椒的那盏被他拆了一半,红绳缠在改锥上打了死结。
"师父您看!"他抬头时鼻尖沾着金粉,是从福字上蹭的,"这盏更绝,灯罩里塞了半把干花,说是"闻着香"。"他扯出片皱巴巴的野菊,花瓣脆得一捏就碎。
我把军大衣搭在椅背上,金属椅面冰得后脊梁一缩。
桌上摆着七盏"变形"的红灯:有串着铜铃铛的风铃款,有嵌在玻璃鱼缸里的装饰款,最离谱的那盏被刷了层红漆,灯头焊了个小唢呐,吹嘴还挂着褪色的红绸。
"都到齐了?"我敲了敲桌角。
苏晚晴从门后转出来,手里抱着个蓝布包,发梢沾着雪星子:"老罗在车间盯着新铣床,说开完会带电工班的来听。"她把布包放在我手边,打开是半打木牌,刻着"守夜人一号""虎娃的眼睛"之类的字样,边角磨得发亮,像是被反复摸过。
朱卫东拎着个帆布包挤进来,后颈还沾着卡车的柴油味:"我顺道去了趟邮局,柳河屯的征文信到了。"他抽出张皱巴巴的作文纸,字迹歪歪扭扭,"这篇是三年级小丫头写的,说红灯亮的时候像妈妈煮饺子的锅盖,咕嘟咕嘟冒热气。"
我捏着那盏唢呐红灯,金属外壳还留着焊枪的余温。
前阵子在实验室调参数时,总觉得把故障率降到5%就是胜利,可现在这些被拆得七零八落的铁盒子摆在眼前,才明白真正的敌人不是零件老化,是人心的轻视。
"知道我为什么把你们叫过来?"我把唢呐红灯轻轻放下,"不是要骂谁手欠。"我扫过林小川发红的耳尖,"是要问——"我敲了敲那盏被糊报纸的红灯,"如果我们连一盏红灯都守不住,还谈什么守护电网?"
会议室静得能听见煤炉里煤块崩裂的"噼啪"声。
林小川搓着工装裤膝盖上的补丁:"要不加防拆传感器?
我试过,拆外壳就触发蜂鸣,能响十分钟......"
"治标。"我摇头,"上个月张各庄的报警器被泡了三天水,村民说"反正响了也没人来修"。"
苏晚晴突然摸出块木牌,指腹蹭过"守夜人一号"的刻痕:"我去柳河屯蹲了五天。"她的声音轻,却像钉子敲进松木板,"老支书说,他孙子把红灯当灯笼,是因为觉得"这铁盒子跟他的铁皮青蛙没两样"。"她把木牌推到我面前,"要是每个红灯都有名字,由全村人一起取,刻在牌子上......"
"就像给孩子起乳名。"朱卫**然接话,他掏出张照片,是个戴棉帽的老头举着木牌笑,"我昨天在王庄试点,让妇女主任带着孩子开了个"命名会",老太太们抢着说"得叫"保电娘",我闺女出生时我都没这么激动"。"
林小川眼睛亮了,抓起块木牌在手里转:"那我改设计!"他从帆布包里掏出个木头外壳,边缘刻着简单的云纹,"用老榆木做罩子,加双扣铁闩,钥匙给村小老师和电工各一把。"他比划着锁扣,"老师天天教孩子"这是咱们村的守夜人",谁还好意思拆?"
"还有维修的事。"朱卫东翻开他的帆布包,露出整套电工工具,"我跑了八个县,发现最麻烦的不是报警,是报了警没人修。"他抽出张路线图,红笔圈着密密麻麻的点,"我跟县电业局商量了,搞"流动维修包"——每季度派机动组按报警频次巡线,带着替换件和工具,主动上门修。"他指了指路线图最上边的"柳河屯","上周刚去了趟,老支书拉着我手说"十年了,头回见穿工装的来咱村"。"
我盯着桌上的木牌和路线图,喉咙发紧。
十年前在废料堆敲废铁时,总以为搞技术就是跟图纸较劲;现在才懂,最好的技术,是让人心愿意跟着它走。
"把柳河屯的征文编进教材。"我拿起那篇《爸爸爬上杆子那天》,字里行间画满红圈,是苏晚晴标的重点,"特别是这句"妈妈说红灯亮了,就像医院的急救灯,不能关"。"我抬头时,看见苏晚晴眼睛亮得像星子,跟十年前她抱着《电工手册》站在车间门口时一模一样。
半个月后,我裹着军大衣站在柳河屯村口。
广播站屋顶的红灯换了玻璃罩,木牌在风里晃,"全村共护·生死攸关"八个字被漆得发亮。
几个放学的孩子跑过,领头的小胖子仰着红扑扑的脸喊:"叔叔你快看!
我们的灯一直亮着!"
我蹲下来摸他的棉帽,毛线球蹭得手心发痒:"亮着就对了。"
"那根山梁上的灯怎么不亮?"他突然指着远处,冻得通红的手指直抖。
我顺着看过去——荒野里立着根孤零零的电线杆,水泥杆身裂着细纹,杆顶空荡荡的,既没有红灯,也没有木牌。
风卷着雪粒子打在脸上,我听见自己喉咙里发出的声音,轻得像叹息:"那根......还没轮到。"
孩子们跑远了,笑声被风撕成碎片。
我站在原地,望着那根荒野里的电线杆,突然想起朱卫东给的路线图——最西边的那个蓝点,标着"无人区中继站"。
回所里的路上,雪越下越大。
我推开办公室门时,桌上的台灯还亮着,全国农村电网薄弱点地图在风里翻页,"咔啦"响得像心跳。
我摘下手套,指尖触到地图上最西边的蓝点。
窗外的雪扑在玻璃上,模糊了边界。
可那蓝点还在,清晰得像根刺,狠狠的扎在我手心里。
"总得有人,去点亮那些没人记得的地方。"我对着地图轻声说。
风卷着雪粒子打在窗玻璃上,像是回应,又像是催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