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电力局的回文是在第三天下午送来的。
传达室老周举着牛皮纸信封跨进办公室时,我正对着墙上的电网图用红笔圈风险点。
墨迹在“青原变电站”位置洇开个小团,像滴凝固的血。
“林总,您要的‘特急’批文。”老周把信封往桌上一放,指节叩了叩封口处那枚模糊的公章,“收发室小王说,这是压了半天才翻出来的——您瞧这封皮儿,都起毛边了。”
我扯断蜡封的瞬间,后槽牙就开始发酸。
“关于高压绝缘子隐患核查的意见:情况重要,建议逐步核查。”铅笔字歪歪扭扭爬在信笺上,末尾盖着“省电力局技术处”的蓝戳,“具体实施方案待三季度安全例会讨论确定。”
“逐步?”我捏着信纸的手直抖,目光扫过窗外铅灰色的天空——气象预报说今晚有暴雨。
青原变电站的瓷瓶群,此刻正淋着前阵儿没下透的雨,那些被孩子砸出的细缝里,保不准正渗着水。
苏晚晴端着搪瓷缸进来时,我正把信纸拍在电网图上。
她的目光扫过“逐步核查”四个字,睫毛猛地颤了颤,茶盏在木桌上磕出轻响:“下午三点的技改会,要改议题吗?”
“改。”我抓起红蓝铅笔在图上重重画了道斜线,“把‘如何申请专项经费’换成‘如何让十万根电线杆自己开口说话’。”
三点整,技术科小会议室的灯泡嗡嗡响着亮起来。
朱卫东的棉大衣还滴着雪水,林小川抱着个铁皮盒子撞开门,老罗的裤脚沾着锯末——显然刚从机修车间赶过来。
我把省局的批文推到桌子中央:“他们说要‘逐步核查’,可一场暴雨就能炸掉半座变电站。”手指划过电网图上密密麻麻的红点,“全省十万根电杆,靠咱们二十个专业巡线员,三年都查不完。”
“那怎么办?”朱卫东把安全帽往桌上一扣,铁壳子砸得茶杯跳了跳,“总不能让老百姓都扛着仪器满村跑吧?”
苏晚晴翻开随身带的蓝布包,掏出本边角卷起的《农村扫盲课本》。
她指尖抚过封皮上“识字为生产”的红漆字,抬头时眼睛亮得像淬了火:“扫盲班能让大字不识的农民三天会写自己名字,咱们为什么不能把查瓷瓶的本事编成顺口溜?”
她抽出张草稿纸推过来,墨迹还没干:“三看一听——一看瓷瓶有没有黑疤,二看裙边缺不缺牙,三看铁帽歪不歪,四听刮风有没有噼啪。”纸页边缘画着简笔漫画:戴红领巾的孩子踮脚看瓷瓶,老农举着竹竿敲瓷裙,连队电工对着比对卡皱眉。
“好!”林小川一拍大腿,从铁皮盒里倒出一叠透明薄片——是废胶卷裁的,正面印着完整瓷瓶,背面是裂了缝的,“我拿放大机把资料室的照片缩印了,巴掌大的比对卡,揣兜里不占地儿!”他举着片子对光,裂纹在灯光下纤毫毕现,“电工站发十张,学校发五张,供销社再贴两张,保准老百姓看一眼就明白。”
老罗突然搓了搓手:“要我说,光教看还不够。”他从裤兜摸出截竹片,顶端绑着团旧布条,“我拿竹竿绑了绝缘布,往瓷瓶上一搭——要是有裂纹漏电,布条会打卷儿。”竹片在他掌心转了个圈,“明儿我带徒弟去西头村,在晒谷场支个摊子,现场敲瓷瓶、讲声儿,比念文件管用!”
“还有换瓷瓶的时间。”朱卫**然插了句,从工装里掏出个铁架子,“现在换个瓷瓶得停三小时电,可咱们厂的军品生产线耽误半小时都要出乱子。”他把铁架子往桌上一立,钢管和滑轮卡得严丝合缝,“我拿废脚手架改了辅助支架,能固定在电杆上,换瓷瓶只需要四十五分钟——初中文化的工人,俩钟头就能学会。”
我盯着桌上的顺口溜、比对卡、竹片验电器和辅助支架,喉咙突然发紧。
窗外的雪粒子开始敲玻璃,可会议室里热得像蒸笼。
“就这么干。”我抓起红笔在电网图上画了个大圈,“晚晴负责印漫画和口诀,小川赶制比对卡,老罗带电气班下乡培训,卫东带着突击队做试点——”目光扫过每个人发亮的眼睛,“半个月后,我要听见第一例老百姓自己查出来的隐患。”
半个月后,我在调度室听见了那声“噼啪”。
当时我正蹲在控制台前看电压表,突然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得抬头。
接线员小刘举着听筒冲我喊:“林总!青原公社来电,说他们村电工用比对卡查出瓷瓶裂了!”
我抓过听筒时,手背上的青筋跳得生疼。
电话那头是个带着乡音的男声:“俺们村东头那根电杆,瓷瓶裙边缺了块儿,跟比对卡上的‘缺牙’一模一样!刚才拿老罗师傅教的竹竿一试,布条直打卷儿——这不,俺们把电闸拉了,就等你们来换!”
我攥着听筒的手在抖,瞥见小刘的记录本上,“青原公社”四个字被红笔圈了又圈——那正是我前几天标红的高风险点。
三天后,一封带着苞米香的电报躺在我案头。
信封上的邮票是歪的,邮戳印着“石崖乡邮电所”。
“紧急报告:本乡电工王铁柱凭比对卡发现3号电杆绝缘子隐裂,避免区域性断电事故。附:现场照片。”
照片是用拍立得照的,边角卷着毛。
裹蓝头巾的老汉踮脚指着电杆,身后是漫山遍野的苞米地,阳光穿过他指缝,在裂了缝的瓷瓶上投下一道亮斑。
我把照片贴在工作日志上时,苏晚晴端着茶进来。
她的目光落在照片上,轻声说:“昨天有个小学生来技术科,说要把‘三看一听’抄在作业本上,给全班当黑板报素材。”
我望着窗外渐融的雪,突然想起三天前在晒谷场看见的场景:老罗蹲在石凳上敲瓷瓶,孩子们围了一圈学“听声儿”;朱卫东的辅助支架立在电杆旁,队里的壮小伙儿举着扳手比划;林小川举着比对卡,给目不识丁的老奶奶指“缺牙”的位置。
笔尖落在日志上,墨迹晕开:“真正的防护网,不在图纸上,而在千万双愿意抬头看天的眼睛里。”
深夜,我坐在台灯下起草《全民电力设施共护条例(建议稿)》。
稿纸旁摊着各地反馈的隐患报告,最上面那张是青原公社的——王铁柱的名字被红笔标得醒目。
窗外传来火车鸣笛声
钢笔尖悬在“附则”那栏,突然顿住。
走廊传来脚步声,苏晚晴的影子投在门上:“林总,该睡了。明天还要去石崖乡给王铁柱发奖状。”
我合上稿纸,把钢笔**笔帽。
月光透过窗户,在“共护条例”四个字上镀了层银。
有些事,等不起。但有些人,等来了。
而即将到来的会议,或许会让更多人,愿意抬头看天。
省电力局的回文是在第三天下午送来的。
传达室老周举着牛皮纸信封跨进办公室时,我正对着墙上的电网图用红笔圈风险点。
墨迹在“青原变电站”位置洇开个小团,像滴凝固的血。
“林总,您要的‘特急’批文。”老周把信封往桌上一放,指节叩了叩封口处那枚模糊的公章,“收发室小王说,这是压了半天才翻出来的——您瞧这封皮儿,都起毛边了。”
我扯断蜡封的瞬间,后槽牙就开始发酸。
“关于高压绝缘子隐患核查的意见:情况重要,建议逐步核查。”铅笔字歪歪扭扭爬在信笺上,末尾盖着“省电力局技术处”的蓝戳,“具体实施方案待三季度安全例会讨论确定。”
“逐步?”我捏着信纸的手直抖,目光扫过窗外铅灰色的天空——气象预报说今晚有暴雨。
青原变电站的瓷瓶群,此刻正淋着前阵儿没下透的雨,那些被孩子砸出的细缝里,保不准正渗着水。
苏晚晴端着搪瓷缸进来时,我正把信纸拍在电网图上。
她的目光扫过“逐步核查”四个字,睫毛猛地颤了颤,茶盏在木桌上磕出轻响:“下午三点的技改会,要改议题吗?”
“改。”我抓起红蓝铅笔在图上重重画了道斜线,“把‘如何申请专项经费’换成‘如何让十万根电线杆自己开口说话’。”
三点整,技术科小会议室的灯泡嗡嗡响着亮起来。
朱卫东的棉大衣还滴着雪水,林小川抱着个铁皮盒子撞开门,老罗的裤脚沾着锯末——显然刚从机修车间赶过来。
我把省局的批文推到桌子中央:“他们说要‘逐步核查’,可一场暴雨就能炸掉半座变电站。”手指划过电网图上密密麻麻的红点,“全省十万根电杆,靠咱们二十个专业巡线员,三年都查不完。”
“那怎么办?”朱卫东把安全帽往桌上一扣,铁壳子砸得茶杯跳了跳,“总不能让老百姓都扛着仪器满村跑吧?”
苏晚晴翻开随身带的蓝布包,掏出本边角卷起的《农村扫盲课本》。
她指尖抚过封皮上“识字为生产”的红漆字,抬头时眼睛亮得像淬了火:“扫盲班能让大字不识的农民三天会写自己名字,咱们为什么不能把查瓷瓶的本事编成顺口溜?”
她抽出张草稿纸推过来,墨迹还没干:“三看一听——一看瓷瓶有没有黑疤,二看裙边缺不缺牙,三看铁帽歪不歪,四听刮风有没有噼啪。”纸页边缘画着简笔漫画:戴红领巾的孩子踮脚看瓷瓶,老农举着竹竿敲瓷裙,连队电工对着比对卡皱眉。
“好!”林小川一拍大腿,从铁皮盒里倒出一叠透明薄片——是废胶卷裁的,正面印着完整瓷瓶,背面是裂了缝的,“我拿放大机把资料室的照片缩印了,巴掌大的比对卡,揣兜里不占地儿!”他举着片子对光,裂纹在灯光下纤毫毕现,“电工站发十张,学校发五张,供销社再贴两张,保准老百姓看一眼就明白。”
老罗突然搓了搓手:“要我说,光教看还不够。”他从裤兜摸出截竹片,顶端绑着团旧布条,“我拿竹竿绑了绝缘布,往瓷瓶上一搭——要是有裂纹漏电,布条会打卷儿。”竹片在他掌心转了个圈,“明儿我带徒弟去西头村,在晒谷场支个摊子,现场敲瓷瓶、讲声儿,比念文件管用!”
“还有换瓷瓶的时间。”朱卫**然插了句,从工装里掏出个铁架子,“现在换个瓷瓶得停三小时电,可咱们厂的军品生产线耽误半小时都要出乱子。”他把铁架子往桌上一立,钢管和滑轮卡得严丝合缝,“我拿废脚手架改了辅助支架,能固定在电杆上,换瓷瓶只需要四十五分钟——初中文化的工人,俩钟头就能学会。”
我盯着桌上的顺口溜、比对卡、竹片验电器和辅助支架,喉咙突然发紧。
窗外的雪粒子开始敲玻璃,可会议室里热得像蒸笼。
“就这么干。”我抓起红笔在电网图上画了个大圈,“晚晴负责印漫画和口诀,小川赶制比对卡,老罗带电气班下乡培训,卫东带着突击队做试点——”目光扫过每个人发亮的眼睛,“半个月后,我要听见第一例老百姓自己查出来的隐患。”
半个月后,我在调度室听见了那声“噼啪”。
当时我正蹲在控制台前看电压表,突然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得抬头。
接线员小刘举着听筒冲我喊:“林总!青原公社来电,说他们村电工用比对卡查出瓷瓶裂了!”
我抓过听筒时,手背上的青筋跳得生疼。
电话那头是个带着乡音的男声:“俺们村东头那根电杆,瓷瓶裙边缺了块儿,跟比对卡上的‘缺牙’一模一样!刚才拿老罗师傅教的竹竿一试,布条直打卷儿——这不,俺们把电闸拉了,就等你们来换!”
我攥着听筒的手在抖,瞥见小刘的记录本上,“青原公社”四个字被红笔圈了又圈——那正是我前几天标红的高风险点。
三天后,一封带着苞米香的电报躺在我案头。
信封上的邮票是歪的,邮戳印着“石崖乡邮电所”。
“紧急报告:本乡电工王铁柱凭比对卡发现3号电杆绝缘子隐裂,避免区域性断电事故。附:现场照片。”
照片是用拍立得照的,边角卷着毛。
裹蓝头巾的老汉踮脚指着电杆,身后是漫山遍野的苞米地,阳光穿过他指缝,在裂了缝的瓷瓶上投下一道亮斑。
我把照片贴在工作日志上时,苏晚晴端着茶进来。
她的目光落在照片上,轻声说:“昨天有个小学生来技术科,说要把‘三看一听’抄在作业本上,给全班当黑板报素材。”
我望着窗外渐融的雪,突然想起三天前在晒谷场看见的场景:老罗蹲在石凳上敲瓷瓶,孩子们围了一圈学“听声儿”;朱卫东的辅助支架立在电杆旁,队里的壮小伙儿举着扳手比划;林小川举着比对卡,给目不识丁的老奶奶指“缺牙”的位置。
笔尖落在日志上,墨迹晕开:“真正的防护网,不在图纸上,而在千万双愿意抬头看天的眼睛里。”
深夜,我坐在台灯下起草《全民电力设施共护条例(建议稿)》。
稿纸旁摊着各地反馈的隐患报告,最上面那张是青原公社的——王铁柱的名字被红笔标得醒目。
窗外传来火车鸣笛声
钢笔尖悬在“附则”那栏,突然顿住。
走廊传来脚步声,苏晚晴的影子投在门上:“林总,该睡了。明天还要去石崖乡给王铁柱发奖状。”
我合上稿纸,把钢笔**笔帽。
月光透过窗户,在“共护条例”四个字上镀了层银。
有些事,等不起。但有些人,等来了。
而即将到来的会议,或许会让更多人,愿意抬头看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