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场的顶灯在我额角投下一片白晃晃的光。
我捏着那张边角发毛的照片,指腹蹭过上面被老鼠啃出的锯齿状缺口——这是上个月在边防雷达站拍的,电缆外皮被咬得像块破抹布,露出里面铜芯时,守岛战士红着眼圈说:"这耗子比咱们还耐冻,大冬天都不歇着。"
台下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动。
我抬头扫过前排的专家席,老陈工正低头翻材料,眼镜片反着光;李司长的保温杯盖没拧紧,水蒸气在桌沿凝成小水珠。
最边上那个戴金丝眼镜的年轻干部,正用铅笔敲着笔记本,嘴皮子动得飞快——不用猜,准是在嘀咕"总师讲老鼠,成何体统"。
"同志们。"我清了清嗓子,照片在投影仪上被放大成两米高的影像,"这不是普通的电缆。"我指着照片里那道蛛网似的裂纹,"它来自青原变电站,去年暴雨炸了三台变压器。
当时我们查了半个月,最后在瓷瓶裙边发现块指甲盖大的缺口——是村里孩子爬电杆掏鸟窝时磕的。"
台下突然静了。金丝眼镜的铅笔尖"啪"地断在本子上。
"我们总说设备要抗八级风、耐零下四十度寒。"我把另一张照片叠在第一张上,两张图里的破损处严丝合缝,"可谁想过它会不会被松鼠当坚果啃?
被孩子当攀爬架?"我敲了敲投影幕布,"标准是防天灾的,但设备是给人用的。
如果我们的标准只防天灾,不防人常,那就是——"我顿了顿,听见自己心跳声撞着肋骨,"纸上谈兵。"
后排传来椅子拖动的声响。
我寻声望去,是三局的王处长,他正摘下老花镜擦镜片,镜片后的眼睛亮得反常。
"下面请苏晚晴同志汇报《军用线缆生物防护**方案》。"主持会议的张副部长推了推话筒,我退到侧边时,看见苏晚晴正把一叠蓝皮报告整整齐齐码在桌上。
她今天穿了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领口扣得严严实实,可举手投足间那股子劲儿,活像当年在技术科改工艺单时——笔杆子戳在图纸上,非要把不合理的公差改到小数点后两位。
"新配方拒食剂经六个月野外测试,啃噬率为零。"她翻开报告,指尖划过一行行数据,"螺旋铠装成本仅增加7%,寿命提升两倍。"投影幕布切换成对比图:左边是被啃得千疮百孔的旧电缆,右边是新铠装电缆,表面只留着几道浅浅的抓痕。"定期通电驱鼠法已在三个基地推广,鼠害报警率下降92%。"她合上报告时,指节在封皮上轻轻一叩,"这不是军工特例,是所有长期封存设备的共性需求。
建议将"抗生物干扰"纳入国标GB/T 12528新增条款。"
会场静得能听见空调出风口的风声。
不知谁先拍了第一下,掌声像火星子滚过干柴,很快响成一片。
我看见老陈工用力拍着大腿,李司长的保温杯盖"当啷"掉在地上都顾不上捡。
"下面请青年技术人员代表林小川同志发言。"
林小川上台时,工装口袋里还露着半截比对卡——就是用废胶卷裁的那种,边角磨得毛乎乎的。"《城乡电网绝缘子群众巡检试点报告》显示,"三看一听"识别准确率81%。"他点开投影仪,画面里是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根竹竿戳瓷瓶,"更没想到的是,某县小学生发明了"风筝挂铃铛"预警法——高压线附近放风筝时,铃响说明有电晕,提醒同伴远离。"
台下传来轻笑声。
我看见刚才那个金丝眼镜干部也在笑,笑得眼角都堆起了褶子。
最前排的老专家扶着桌子站起来,声音发颤:"原来标准也可以长着脚,走到田埂上去。"
接下来是朱卫东和老罗的联合汇报。
朱卫东按动放映机,黑白录像里,电工老周踩着辅助支架,扳手在瓷瓶铁帽上转了三圈,破损的绝缘子"咔嗒"落地,新的已经卡进槽里。
计时器从"00:00"跳到"00:39"时,台下传来抽气声。
画面最后扫过工具箱,红漆写的"红星机械厂自制"几个字,在镜头里晃了晃。
"这支架能批量生产吗?"后排突然有人喊。
我转头看见两位穿军装的同志站着,肩章上的金星在灯光下闪了闪,"我们前线基地换绝缘子总停电,战士们意见大得很。"
朱卫东挠了挠后颈,工装领口露出道旧伤疤——那是三年前修机床时被铁屑崩的。"能!"他嗓门儿震得话筒嗡嗡响,"材料用废脚手架管,咱们厂的冲压机一天能出五十套!"
会议闭幕时,张副部长的声音里带着少见的激动:"经研究,决定成立"特殊环境适应性标准工作组",由林钧同志牵头,苏晚晴同志任副组长,一年内完成五项军民通用防护标准修订。"
掌声如潮涌来。
我望着台下攒动的人头,突然想起半个月前在晒谷场——老罗蹲在石凳上敲瓷瓶,孩子们围成圈学"听声儿";朱卫东的辅助支架立在电杆旁,队里的壮小伙举着扳手比划;林小川举着比对卡,给目不识丁的老奶奶指"缺牙"的位置。
散会时,老罗拍了拍我肩膀,他手掌上的老茧硌得我生疼:"这下好了,以后修电线再也不怕"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崽子们了。"我望着窗外渐暗的天空,晚风卷着几片碎云,像极了青原变电站那夜的铅灰色。"怕不怕不重要。"我轻声说,"关键是让他们知道,每一根电线杆底下,都有人在替他们担着心。"
钟楼的六点钟声刚好撞进窗户。
广播里传来熟悉的少年声线:"各位听众,现在播报明日天气......"我摸出兜里的会议通知,边角被汗水洇得发皱——三天后,工作组首次筹备会。
走廊里的人渐渐散了。
苏晚晴抱着一摞报告走过我身边,发梢扫过我手背,带着股淡淡的油墨香。
她脚步顿了顿,侧头说:"林总,材料我今晚整理完。"
我望着她挺直的背影消失在转角,又低头看了眼通知上的日期。
窗外的风突然大了些,吹得桌上的照片哗哗响——那上面,被老鼠啃过的电缆和孩子磕出的裂纹,正叠成一个模糊的圆。
有些标准,该改了。而有些事,才刚刚开始。
会场的顶灯在我额角投下一片白晃晃的光。
我捏着那张边角发毛的照片,指腹蹭过上面被老鼠啃出的锯齿状缺口——这是上个月在边防雷达站拍的,电缆外皮被咬得像块破抹布,露出里面铜芯时,守岛战士红着眼圈说:"这耗子比咱们还耐冻,大冬天都不歇着。"
台下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动。
我抬头扫过前排的专家席,老陈工正低头翻材料,眼镜片反着光;李司长的保温杯盖没拧紧,水蒸气在桌沿凝成小水珠。
最边上那个戴金丝眼镜的年轻干部,正用铅笔敲着笔记本,嘴皮子动得飞快——不用猜,准是在嘀咕"总师讲老鼠,成何体统"。
"同志们。"我清了清嗓子,照片在投影仪上被放大成两米高的影像,"这不是普通的电缆。"我指着照片里那道蛛网似的裂纹,"它来自青原变电站,去年暴雨炸了三台变压器。
当时我们查了半个月,最后在瓷瓶裙边发现块指甲盖大的缺口——是村里孩子爬电杆掏鸟窝时磕的。"
台下突然静了。金丝眼镜的铅笔尖"啪"地断在本子上。
"我们总说设备要抗八级风、耐零下四十度寒。"我把另一张照片叠在第一张上,两张图里的破损处严丝合缝,"可谁想过它会不会被松鼠当坚果啃?
被孩子当攀爬架?"我敲了敲投影幕布,"标准是防天灾的,但设备是给人用的。
如果我们的标准只防天灾,不防人常,那就是——"我顿了顿,听见自己心跳声撞着肋骨,"纸上谈兵。"
后排传来椅子拖动的声响。
我寻声望去,是三局的王处长,他正摘下老花镜擦镜片,镜片后的眼睛亮得反常。
"下面请苏晚晴同志汇报《军用线缆生物防护**方案》。"主持会议的张副部长推了推话筒,我退到侧边时,看见苏晚晴正把一叠蓝皮报告整整齐齐码在桌上。
她今天穿了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领口扣得严严实实,可举手投足间那股子劲儿,活像当年在技术科改工艺单时——笔杆子戳在图纸上,非要把不合理的公差改到小数点后两位。
"新配方拒食剂经六个月野外测试,啃噬率为零。"她翻开报告,指尖划过一行行数据,"螺旋铠装成本仅增加7%,寿命提升两倍。"投影幕布切换成对比图:左边是被啃得千疮百孔的旧电缆,右边是新铠装电缆,表面只留着几道浅浅的抓痕。"定期通电驱鼠法已在三个基地推广,鼠害报警率下降92%。"她合上报告时,指节在封皮上轻轻一叩,"这不是军工特例,是所有长期封存设备的共性需求。
建议将"抗生物干扰"纳入国标GB/T 12528新增条款。"
会场静得能听见空调出风口的风声。
不知谁先拍了第一下,掌声像火星子滚过干柴,很快响成一片。
我看见老陈工用力拍着大腿,李司长的保温杯盖"当啷"掉在地上都顾不上捡。
"下面请青年技术人员代表林小川同志发言。"
林小川上台时,工装口袋里还露着半截比对卡——就是用废胶卷裁的那种,边角磨得毛乎乎的。"《城乡电网绝缘子群众巡检试点报告》显示,"三看一听"识别准确率81%。"他点开投影仪,画面里是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根竹竿戳瓷瓶,"更没想到的是,某县小学生发明了"风筝挂铃铛"预警法——高压线附近放风筝时,铃响说明有电晕,提醒同伴远离。"
台下传来轻笑声。
我看见刚才那个金丝眼镜干部也在笑,笑得眼角都堆起了褶子。
最前排的老专家扶着桌子站起来,声音发颤:"原来标准也可以长着脚,走到田埂上去。"
接下来是朱卫东和老罗的联合汇报。
朱卫东按动放映机,黑白录像里,电工老周踩着辅助支架,扳手在瓷瓶铁帽上转了三圈,破损的绝缘子"咔嗒"落地,新的已经卡进槽里。
计时器从"00:00"跳到"00:39"时,台下传来抽气声。
画面最后扫过工具箱,红漆写的"红星机械厂自制"几个字,在镜头里晃了晃。
"这支架能批量生产吗?"后排突然有人喊。
我转头看见两位穿军装的同志站着,肩章上的金星在灯光下闪了闪,"我们前线基地换绝缘子总停电,战士们意见大得很。"
朱卫东挠了挠后颈,工装领口露出道旧伤疤——那是三年前修机床时被铁屑崩的。"能!"他嗓门儿震得话筒嗡嗡响,"材料用废脚手架管,咱们厂的冲压机一天能出五十套!"
会议闭幕时,张副部长的声音里带着少见的激动:"经研究,决定成立"特殊环境适应性标准工作组",由林钧同志牵头,苏晚晴同志任副组长,一年内完成五项军民通用防护标准修订。"
掌声如潮涌来。
我望着台下攒动的人头,突然想起半个月前在晒谷场——老罗蹲在石凳上敲瓷瓶,孩子们围成圈学"听声儿";朱卫东的辅助支架立在电杆旁,队里的壮小伙举着扳手比划;林小川举着比对卡,给目不识丁的老奶奶指"缺牙"的位置。
散会时,老罗拍了拍我肩膀,他手掌上的老茧硌得我生疼:"这下好了,以后修电线再也不怕"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崽子们了。"我望着窗外渐暗的天空,晚风卷着几片碎云,像极了青原变电站那夜的铅灰色。"怕不怕不重要。"我轻声说,"关键是让他们知道,每一根电线杆底下,都有人在替他们担着心。"
钟楼的六点钟声刚好撞进窗户。
广播里传来熟悉的少年声线:"各位听众,现在播报明日天气......"我摸出兜里的会议通知,边角被汗水洇得发皱——三天后,工作组首次筹备会。
走廊里的人渐渐散了。
苏晚晴抱着一摞报告走过我身边,发梢扫过我手背,带着股淡淡的油墨香。
她脚步顿了顿,侧头说:"林总,材料我今晚整理完。"
我望着她挺直的背影消失在转角,又低头看了眼通知上的日期。
窗外的风突然大了些,吹得桌上的照片哗哗响——那上面,被老鼠啃过的电缆和孩子磕出的裂纹,正叠成一个模糊的圆。
有些标准,该改了。而有些事,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