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哈出的白气在瞭望塔的铁皮栏杆上结了层霜花。
电话筒还压在耳侧,老张修线时踩过的瓷瓶在雪地里泛着冷光——那道若有若无的细纹,像根钢针扎进我后槽牙。
“晚晴,”我扯下冻硬的棉手套,从工装内袋摸出磨得发毛的工程笔记,纸页在风里哗哗翻卷,“帮我扶着。”她立刻凑过来,蓝布衫下摆扫过我手背,带着股淡淡的肥皂香。
铅笔尖刚触到纸,三个月前西南变电站的事故照片就浮出来:暗黄色的瓷裙底部,放射状裂纹像蛛网般爬满镜头,当时鉴定结论写着“热胀冷缩导致应力集中”。
可现在再看老张脚下那只——裂纹方向分明是从颈部向外辐射的,和热应力造成的环形裂完全不一样。
“是外力。”我笔尖重重戳在纸页上,溅起星点铅粉,“孩子爬杆时踩的,或者拿石头砸的。材料所测了抗压强度,却没算上这些活的‘变量’。”风灌进领口,我打了个寒颤,“我们一直盯着机器,忘了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
苏晚晴的手指在笔记边缘轻轻叩了两下:“需要我做什么?”
“通知朱卫东,”我快速画着电杆结构图,“调全厂周边十五公里的输电线路档案,重点标学校、家属区、集市。”话音未落,兜里的铁皮怀表突然震起来——是调度室的专线。
朱卫东的大嗓门炸在听筒里:“林总!我刚翻到六三年的巡线记录,东头小学那片电杆半年换过三次瓷瓶,当时记的是‘意外磕碰’,现在看……”背景里传来自行车铃铛的脆响,“我带突击队骑车子去了,您等我敲出动静!”
挂了电话,我探身往下看——雪地里果然有几个黑影正往厂外窜,朱卫东的蓝棉帽在最前头,像团跳动的火苗。
他后背上绑着个帆布包,我知道里面装着木槌和听诊器——那是他从老钳工那儿学来的绝活儿,敲瓷瓶听声儿辨损,比仪器还准。
“老罗那儿也动了。”苏晚晴举着刚接的电话,睫毛上沾着雪粒子,“他把电气班的旧跳闸记录全翻出来了,说要找‘时间规律’。”
等我们赶到电气班时,老罗正蹲在落满灰尘的档案柜前,膝盖上摊着本1959年的值班日志。
他抬头时,镜片上蒙着层白雾:“林总您瞧,五九年国庆节后跳闸三次,六零年开学第一周两次,六一年春节后又一次……”手指在纸页上划出深痕,“这些以前都归为‘天气原因’,可那几天根本没下雨!”
“人因损伤曲线。”我盯着他指的日期,喉咙发紧。
“对!”老罗一拍大腿,惊得桌上的搪瓷缸跳了跳,“孩子们放假爱往电线杆那儿跑,砸瓷瓶、爬杆玩,当时看着没事儿,等下雨一受潮——”他猛地攥紧日志,纸页发出脆响,“就成了隐形的雷!”
隔壁实验室突然传来“当啷”一声。
林小川举着个改装的游标卡尺冲出来,护目镜歪在鼻梁上:“林总!我们拿旧卡尺改了应变测量仪,刚才在试验线模拟小孩爬杆——”他拽着我往屋里跑,墙上的监控屏正回放慢镜头:木模小人踩上杆基的瞬间,瓷瓶颈部的应变片红光猛闪,“横向压力超过六十公斤就出微裂!干燥天测不出来,一下雨……”他咽了口唾沫,指向另一张照片,“这是泡水后的裂纹,已经能导电了。”
我盯着屏幕里那条细得像头发丝的纹路,后颈直冒凉气。
林小川不知什么时候在墙上贴了张大字报,标题用红漆写着:“看不见的雷,埋在孩子们的笑声里。”
当天夜里,我在技改审批单上签了字。
“林总,这不符合流程!”技术科小王举着单子直跺脚,“双伞裙瓷瓶要从南方调,护圈得现砍木头,没上级批文——”
“批文能比孩子的命快?”我把笔往桌上一摔,墨水溅在“应急技改权限”那栏,“出了事我担着。”
苏晚晴悄悄扯了扯我袖子,递来杯新沏的茉莉花茶:“广播站已经在播《安全用电常识》了,我加了句‘小朋友们,瓷瓶子怕疼,别拿石头砸’。”她眼睛亮得像星子,“刚才有个小丫头跑来说,要把这句话抄给全班同学。”
三天后,朱卫东的自行车铃铛在厂门口响得欢。
他冲进调度室时,棉鞋上沾着泥,怀里抱着块裂成两半的瓷瓶:“城东小学旁的电杆!这片儿瓷裙都快断了,要不是敲出声儿——”他把瓷瓶往桌上一放,裂纹在灯光下像道狰狞的疤,“材料室切片分析了,和小川的模拟实验一模一样!”
苏晚晴拿着报告来找我时,夕阳正把窗棂投在她脸上。
“全省用这种型号的瓷瓶,不下十万只。”她声音轻得像叹息,可每个字都重得砸人,“有的在矿区,有的在渔村,有的……就立在小学校门口。”
我望着窗外冒烟的锅炉房,蒸汽在天空拉成白练。
“得让人人都当巡线工。”我摸出钢笔,信纸在桌上摊开,“第二份建议书,要写怎么教老百姓自己查隐患——敲瓷瓶听声儿,看裂纹方向,这些土办法比仪器管用。”
“那第一份报告呢?”苏晚晴指了指桌上的牛皮纸信封,“已经寄给省电力局三天了。”
我没说话。
风卷着纸片从窗前掠过,恍惚看见传达室老周正踮脚往铁皮柜顶塞信——那是上周寄的水文监测改进方案,现在还在落灰。
“他们会重视的。”苏晚晴轻轻说,可我们都知道,有些漏洞,等不起。
窗外传来放学的铃声,几个戴红领巾的孩子跑过电线杆,其中一个突然停住,仰着脖子冲瓷瓶喊:“瓷瓶子,我们不砸你啦!”
我抓起笔,在建议书最后加了句:“真正的防护网,从来不是钢筋水泥,是人心。”
而此刻,省电力局收发室的铁皮柜里,那个贴着“特急”标签的信封,正静静躺在一摞文件最底层。
我哈出的白气在瞭望塔的铁皮栏杆上结了层霜花。
电话筒还压在耳侧,老张修线时踩过的瓷瓶在雪地里泛着冷光——那道若有若无的细纹,像根钢针扎进我后槽牙。
“晚晴,”我扯下冻硬的棉手套,从工装内袋摸出磨得发毛的工程笔记,纸页在风里哗哗翻卷,“帮我扶着。”她立刻凑过来,蓝布衫下摆扫过我手背,带着股淡淡的肥皂香。
铅笔尖刚触到纸,三个月前西南变电站的事故照片就浮出来:暗黄色的瓷裙底部,放射状裂纹像蛛网般爬满镜头,当时鉴定结论写着“热胀冷缩导致应力集中”。
可现在再看老张脚下那只——裂纹方向分明是从颈部向外辐射的,和热应力造成的环形裂完全不一样。
“是外力。”我笔尖重重戳在纸页上,溅起星点铅粉,“孩子爬杆时踩的,或者拿石头砸的。材料所测了抗压强度,却没算上这些活的‘变量’。”风灌进领口,我打了个寒颤,“我们一直盯着机器,忘了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
苏晚晴的手指在笔记边缘轻轻叩了两下:“需要我做什么?”
“通知朱卫东,”我快速画着电杆结构图,“调全厂周边十五公里的输电线路档案,重点标学校、家属区、集市。”话音未落,兜里的铁皮怀表突然震起来——是调度室的专线。
朱卫东的大嗓门炸在听筒里:“林总!我刚翻到六三年的巡线记录,东头小学那片电杆半年换过三次瓷瓶,当时记的是‘意外磕碰’,现在看……”背景里传来自行车铃铛的脆响,“我带突击队骑车子去了,您等我敲出动静!”
挂了电话,我探身往下看——雪地里果然有几个黑影正往厂外窜,朱卫东的蓝棉帽在最前头,像团跳动的火苗。
他后背上绑着个帆布包,我知道里面装着木槌和听诊器——那是他从老钳工那儿学来的绝活儿,敲瓷瓶听声儿辨损,比仪器还准。
“老罗那儿也动了。”苏晚晴举着刚接的电话,睫毛上沾着雪粒子,“他把电气班的旧跳闸记录全翻出来了,说要找‘时间规律’。”
等我们赶到电气班时,老罗正蹲在落满灰尘的档案柜前,膝盖上摊着本1959年的值班日志。
他抬头时,镜片上蒙着层白雾:“林总您瞧,五九年国庆节后跳闸三次,六零年开学第一周两次,六一年春节后又一次……”手指在纸页上划出深痕,“这些以前都归为‘天气原因’,可那几天根本没下雨!”
“人因损伤曲线。”我盯着他指的日期,喉咙发紧。
“对!”老罗一拍大腿,惊得桌上的搪瓷缸跳了跳,“孩子们放假爱往电线杆那儿跑,砸瓷瓶、爬杆玩,当时看着没事儿,等下雨一受潮——”他猛地攥紧日志,纸页发出脆响,“就成了隐形的雷!”
隔壁实验室突然传来“当啷”一声。
林小川举着个改装的游标卡尺冲出来,护目镜歪在鼻梁上:“林总!我们拿旧卡尺改了应变测量仪,刚才在试验线模拟小孩爬杆——”他拽着我往屋里跑,墙上的监控屏正回放慢镜头:木模小人踩上杆基的瞬间,瓷瓶颈部的应变片红光猛闪,“横向压力超过六十公斤就出微裂!干燥天测不出来,一下雨……”他咽了口唾沫,指向另一张照片,“这是泡水后的裂纹,已经能导电了。”
我盯着屏幕里那条细得像头发丝的纹路,后颈直冒凉气。
林小川不知什么时候在墙上贴了张大字报,标题用红漆写着:“看不见的雷,埋在孩子们的笑声里。”
当天夜里,我在技改审批单上签了字。
“林总,这不符合流程!”技术科小王举着单子直跺脚,“双伞裙瓷瓶要从南方调,护圈得现砍木头,没上级批文——”
“批文能比孩子的命快?”我把笔往桌上一摔,墨水溅在“应急技改权限”那栏,“出了事我担着。”
苏晚晴悄悄扯了扯我袖子,递来杯新沏的茉莉花茶:“广播站已经在播《安全用电常识》了,我加了句‘小朋友们,瓷瓶子怕疼,别拿石头砸’。”她眼睛亮得像星子,“刚才有个小丫头跑来说,要把这句话抄给全班同学。”
三天后,朱卫东的自行车铃铛在厂门口响得欢。
他冲进调度室时,棉鞋上沾着泥,怀里抱着块裂成两半的瓷瓶:“城东小学旁的电杆!这片儿瓷裙都快断了,要不是敲出声儿——”他把瓷瓶往桌上一放,裂纹在灯光下像道狰狞的疤,“材料室切片分析了,和小川的模拟实验一模一样!”
苏晚晴拿着报告来找我时,夕阳正把窗棂投在她脸上。
“全省用这种型号的瓷瓶,不下十万只。”她声音轻得像叹息,可每个字都重得砸人,“有的在矿区,有的在渔村,有的……就立在小学校门口。”
我望着窗外冒烟的锅炉房,蒸汽在天空拉成白练。
“得让人人都当巡线工。”我摸出钢笔,信纸在桌上摊开,“第二份建议书,要写怎么教老百姓自己查隐患——敲瓷瓶听声儿,看裂纹方向,这些土办法比仪器管用。”
“那第一份报告呢?”苏晚晴指了指桌上的牛皮纸信封,“已经寄给省电力局三天了。”
我没说话。
风卷着纸片从窗前掠过,恍惚看见传达室老周正踮脚往铁皮柜顶塞信——那是上周寄的水文监测改进方案,现在还在落灰。
“他们会重视的。”苏晚晴轻轻说,可我们都知道,有些漏洞,等不起。
窗外传来放学的铃声,几个戴红领巾的孩子跑过电线杆,其中一个突然停住,仰着脖子冲瓷瓶喊:“瓷瓶子,我们不砸你啦!”
我抓起笔,在建议书最后加了句:“真正的防护网,从来不是钢筋水泥,是人心。”
而此刻,省电力局收发室的铁皮柜里,那个贴着“特急”标签的信封,正静静躺在一摞文件最底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