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哈出的白气在睫毛上结了冰碴。
军需仓库的铁门“吱呀”一声被推开时,霉味混着橡胶焦臭像团湿棉花堵在喉咙口——和上个月路过时闻到的一模一样,甚至更浓了。
“林总您看。”仓库管理员老周搓着皴裂的手背,棉鞋在水泥地上蹭出两道灰印子,“打春以来就没消停过,昨天又有三台通讯车的线路被咬了。”他拎着马灯往货架深处走,铁皮货架在我们脚下震出回响。
我弯腰避开垂落的电缆,指尖刚碰到某根线皮,就摸到凹凸不平的齿痕——细密、呈对称的弧形,和老鼠啃玉米棒子的痕迹一个模子刻的。
“这不是普通磨损。”我捏起那段线皮凑到眼前,马灯的光透过半透明的橡胶,能看见里面绞合的铜丝被啃得七零八落,“齿间距三毫米,门齿压痕深零点二毫米,是褐家鼠。”老周苦笑着挠头:“我们换了三层防尘罩,窗缝都拿水泥糊死了,可它们偏能从地底下打洞进来。您说这玩意儿又没吃的,老鼠啃胶皮图个啥?”
“图油味。”我用指甲刮下线皮碎屑,凑到鼻尖——有股淡淡的植物油脂香,“新型环保橡胶里加了蓖麻油增塑剂吧?”老周一拍大腿:“对!去年材料所推广的,说更耐低温,柔韧性也好。谁成想……”他的声音突然低下去,像被人掐住了脖子。
身后传来帆布摩擦声。
林小川蹲在一台报废的野战通讯车前,手里举着段被咬穿的线管:“林总您看,这批车还没列装呢,就这么静态封存着,老鼠都能找过来。难不成以后给**装捕鼠夹?”他护目镜上蒙着层灰,镜片后的眼睛亮得扎人——那是发现新问题时特有的光。
我没接话,盯着他指尖的线管。
阳光从气窗漏进来,在管壁投下蛛网似的咬痕。
突然想起昨夜在帐篷里看的故障自述卡,有张写着“老鼠从地垄沟钻进化验室,咬坏了精密天平的阻尼器”,另一张画着歪歪扭扭的老鼠洞,旁边标注“导航计算机线路受损”。
这些报告从前都被归为“偶发事故”,可当它们像串珠子似的连成线——
“苏工的电话。”老罗从门外探进头,军大衣下摆滴着融雪水,“她让您赶紧去技术科,说有新发现。”
技术科的暖气片“咕嘟”响着,苏晚晴的蓝布工装搭在椅背上,人却伏在档案柜前。
她听见脚步声也没抬头,只抬手晃了晃手里的厚本子:“1958到1962年,全国上报类似事件四十三起。雷达电源、导航计算机、引信线路……”纸页翻得“哗哗”响,“我标红的这些,受害设备用的都是同一种电缆护套。”
我凑过去,见她用红笔在“新型环保橡胶”几个字上画了个圈。
“材料所的人说国标里没抗生物啃噬这项测试。”她合上档案,钢笔尖在桌面敲出轻响,“他们只测了耐温、抗拉伸、耐老化,就是没想到——”
“老鼠不在乎你有没有标准。”我接过话头,喉咙发紧。
窗台上的搪瓷缸冒着热气,是苏晚晴惯常喝的茉莉花茶,此刻却像块烧红的铁,烫得人坐不住。
实验是在废弃车库做的。
林小川带着青年组搭了个玻璃罩子,里面铺着细沙,放了三段电缆:一段新型环保胶料,一段老式含硫橡胶,还有段涂了防锈漆的铁管。
两只从野地里捉的褐家鼠被放进去时,其中一只立刻竖起耳朵,胡须在玻璃上蹭出白印。
“温湿度按仓库标准调的。”林小川举着温度计,额头渗着汗,“20℃,湿度65%,和昨天测得的仓库环境一致。”老罗守着监控屏,手指在键盘上敲得飞快:“画面实时录着,每小时拍张照片。”
三天后结果出来时,玻璃罩里的场景让所有人倒抽冷气。
新型胶料那段只剩半截,表面布满交叉的咬痕,老鼠甚至把啃下来的碎屑堆成了小土堆;老式橡胶段倒是完整,只在末端有两个浅淡的牙印;铁管则根本没人搭理。
“增塑剂里的植物油脂招鼠。”我捏着数据分析表,纸角被攥出了褶子,“它们不是在破坏设备,是在觅食。”老罗盯着监控回放直摇头:“咱们想让它环保,它倒先成饲料了。”
会议室的灯泡“嗡”地响了声。
我站在黑板前,粉笔灰落进领口,凉丝丝的。
“**防御方案。”我在“环保胶料”四个字下画了道线,“一级改配方——加食品级苦味剂,浓度控制在0.01%,不影响性能,老鼠尝一口就吐。”林小川立刻举手:“我去联系药研所,他们有现成的苦参碱提取物。”
“二级改结构。”粉笔尖敲在“螺旋铠装”草图上,“外层用0.5毫米不锈钢丝螺旋缠绕,学铠甲虾的外壳结构,既柔韧又防啃。”朱卫东摸着下巴笑:“这我熟!锻造车间的钢丝绳机改改就能做。”
“**改管理。”我转向苏晚晴,她正快速记着笔记,钢笔尖在纸上划出沙沙声,“所有封存设备每季度轮转通电一次,电磁场能驱鼠,还能检查线路老化。”
文件送出去的那天飘着细雪。
我站在厂区瞭望塔上,看运货卡车碾着雪辙出了大门——首批“防鼠电缆”试样正在西南厂做老化测试,车厢苫布上落满雪,像盖了层白被单。
“林总!”塔下传来孩子的嬉闹声。
几个戴红领巾的娃追着风筝跑,其中一个绊了下,伸手去扶电线杆,却扯断了临时架的广播线。
老张扛着梯子跑过去,嘴里喊着“小祖宗们慢点儿”,踩着瓷瓶就往上爬。
我盯着他脚下的绝缘瓷瓶,忽然想起三个月前某高压站的闪络事故——报告里夹着张照片,瓷瓶裂缝呈放射状,和老张脚下那个的纹路一模一样。
“朱工!”我抓起瞭望塔的铁皮栏杆往下冲,手套被冻得发硬,“立刻启动‘高空绝缘件普查’!重点查学校、幼儿园周边,儿童活动区的电线杆最容易被爬!”风灌进领口,我跑得太快,肺里像塞了团冰渣。
苏晚晴追上来时,我正对着电话喊个不停。
她递来杯热水,指尖碰了碰我冻红的手背:“又发现新问题了?”
我接过杯子,热气模糊了眼镜片。
透过朦胧的水雾,看见老张已经修好了线,孩子们又追着风筝跑远了。
“我们修的从来不是一台机器。”我抹了把脸上的雪,“是张网。电网、通讯网、装备网……”我敲了敲胸口,“还有人心网。”
风卷着雪粒子打在塔壁上,像极了当年在北疆试验基地听见的金属撞击声。
可这次,我知道该往哪儿补漏洞了。
我哈出的白气在睫毛上结了冰碴。
军需仓库的铁门“吱呀”一声被推开时,霉味混着橡胶焦臭像团湿棉花堵在喉咙口——和上个月路过时闻到的一模一样,甚至更浓了。
“林总您看。”仓库管理员老周搓着皴裂的手背,棉鞋在水泥地上蹭出两道灰印子,“打春以来就没消停过,昨天又有三台通讯车的线路被咬了。”他拎着马灯往货架深处走,铁皮货架在我们脚下震出回响。
我弯腰避开垂落的电缆,指尖刚碰到某根线皮,就摸到凹凸不平的齿痕——细密、呈对称的弧形,和老鼠啃玉米棒子的痕迹一个模子刻的。
“这不是普通磨损。”我捏起那段线皮凑到眼前,马灯的光透过半透明的橡胶,能看见里面绞合的铜丝被啃得七零八落,“齿间距三毫米,门齿压痕深零点二毫米,是褐家鼠。”老周苦笑着挠头:“我们换了三层防尘罩,窗缝都拿水泥糊死了,可它们偏能从地底下打洞进来。您说这玩意儿又没吃的,老鼠啃胶皮图个啥?”
“图油味。”我用指甲刮下线皮碎屑,凑到鼻尖——有股淡淡的植物油脂香,“新型环保橡胶里加了蓖麻油增塑剂吧?”老周一拍大腿:“对!去年材料所推广的,说更耐低温,柔韧性也好。谁成想……”他的声音突然低下去,像被人掐住了脖子。
身后传来帆布摩擦声。
林小川蹲在一台报废的野战通讯车前,手里举着段被咬穿的线管:“林总您看,这批车还没列装呢,就这么静态封存着,老鼠都能找过来。难不成以后给**装捕鼠夹?”他护目镜上蒙着层灰,镜片后的眼睛亮得扎人——那是发现新问题时特有的光。
我没接话,盯着他指尖的线管。
阳光从气窗漏进来,在管壁投下蛛网似的咬痕。
突然想起昨夜在帐篷里看的故障自述卡,有张写着“老鼠从地垄沟钻进化验室,咬坏了精密天平的阻尼器”,另一张画着歪歪扭扭的老鼠洞,旁边标注“导航计算机线路受损”。
这些报告从前都被归为“偶发事故”,可当它们像串珠子似的连成线——
“苏工的电话。”老罗从门外探进头,军大衣下摆滴着融雪水,“她让您赶紧去技术科,说有新发现。”
技术科的暖气片“咕嘟”响着,苏晚晴的蓝布工装搭在椅背上,人却伏在档案柜前。
她听见脚步声也没抬头,只抬手晃了晃手里的厚本子:“1958到1962年,全国上报类似事件四十三起。雷达电源、导航计算机、引信线路……”纸页翻得“哗哗”响,“我标红的这些,受害设备用的都是同一种电缆护套。”
我凑过去,见她用红笔在“新型环保橡胶”几个字上画了个圈。
“材料所的人说国标里没抗生物啃噬这项测试。”她合上档案,钢笔尖在桌面敲出轻响,“他们只测了耐温、抗拉伸、耐老化,就是没想到——”
“老鼠不在乎你有没有标准。”我接过话头,喉咙发紧。
窗台上的搪瓷缸冒着热气,是苏晚晴惯常喝的茉莉花茶,此刻却像块烧红的铁,烫得人坐不住。
实验是在废弃车库做的。
林小川带着青年组搭了个玻璃罩子,里面铺着细沙,放了三段电缆:一段新型环保胶料,一段老式含硫橡胶,还有段涂了防锈漆的铁管。
两只从野地里捉的褐家鼠被放进去时,其中一只立刻竖起耳朵,胡须在玻璃上蹭出白印。
“温湿度按仓库标准调的。”林小川举着温度计,额头渗着汗,“20℃,湿度65%,和昨天测得的仓库环境一致。”老罗守着监控屏,手指在键盘上敲得飞快:“画面实时录着,每小时拍张照片。”
三天后结果出来时,玻璃罩里的场景让所有人倒抽冷气。
新型胶料那段只剩半截,表面布满交叉的咬痕,老鼠甚至把啃下来的碎屑堆成了小土堆;老式橡胶段倒是完整,只在末端有两个浅淡的牙印;铁管则根本没人搭理。
“增塑剂里的植物油脂招鼠。”我捏着数据分析表,纸角被攥出了褶子,“它们不是在破坏设备,是在觅食。”老罗盯着监控回放直摇头:“咱们想让它环保,它倒先成饲料了。”
会议室的灯泡“嗡”地响了声。
我站在黑板前,粉笔灰落进领口,凉丝丝的。
“**防御方案。”我在“环保胶料”四个字下画了道线,“一级改配方——加食品级苦味剂,浓度控制在0.01%,不影响性能,老鼠尝一口就吐。”林小川立刻举手:“我去联系药研所,他们有现成的苦参碱提取物。”
“二级改结构。”粉笔尖敲在“螺旋铠装”草图上,“外层用0.5毫米不锈钢丝螺旋缠绕,学铠甲虾的外壳结构,既柔韧又防啃。”朱卫东摸着下巴笑:“这我熟!锻造车间的钢丝绳机改改就能做。”
“**改管理。”我转向苏晚晴,她正快速记着笔记,钢笔尖在纸上划出沙沙声,“所有封存设备每季度轮转通电一次,电磁场能驱鼠,还能检查线路老化。”
文件送出去的那天飘着细雪。
我站在厂区瞭望塔上,看运货卡车碾着雪辙出了大门——首批“防鼠电缆”试样正在西南厂做老化测试,车厢苫布上落满雪,像盖了层白被单。
“林总!”塔下传来孩子的嬉闹声。
几个戴红领巾的娃追着风筝跑,其中一个绊了下,伸手去扶电线杆,却扯断了临时架的广播线。
老张扛着梯子跑过去,嘴里喊着“小祖宗们慢点儿”,踩着瓷瓶就往上爬。
我盯着他脚下的绝缘瓷瓶,忽然想起三个月前某高压站的闪络事故——报告里夹着张照片,瓷瓶裂缝呈放射状,和老张脚下那个的纹路一模一样。
“朱工!”我抓起瞭望塔的铁皮栏杆往下冲,手套被冻得发硬,“立刻启动‘高空绝缘件普查’!重点查学校、幼儿园周边,儿童活动区的电线杆最容易被爬!”风灌进领口,我跑得太快,肺里像塞了团冰渣。
苏晚晴追上来时,我正对着电话喊个不停。
她递来杯热水,指尖碰了碰我冻红的手背:“又发现新问题了?”
我接过杯子,热气模糊了眼镜片。
透过朦胧的水雾,看见老张已经修好了线,孩子们又追着风筝跑远了。
“我们修的从来不是一台机器。”我抹了把脸上的雪,“是张网。电网、通讯网、装备网……”我敲了敲胸口,“还有人心网。”
风卷着雪粒子打在塔壁上,像极了当年在北疆试验基地听见的金属撞击声。
可这次,我知道该往哪儿补漏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