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体制感召下,满囤渠村社员没明没夜,各自刨闹自个儿光景。照这样刨闹法,用不了几年,肯定是家家钵满仓流,人人腰圆肚饱,再甭为吃喝穿戴发愁。
“小河有水大河满,小河没水大河干!”原本应该就肯定无疑的答案,不知是谁演变成“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单从字面意思理解,两句话似乎都没错。如果从深层次来解释,也许说教就多了。
过去集体经济时代,主观强调大河(定义为集体)之作用,忽视了小河(小户家庭)对大河之潜能,势必形成大河里有限资源被小河瓜分殆尽之窘况。现在形势下,每一条小河内有水,汇聚一起大河肯定会满之盛况。
现实中,有些原本简单明白的道理,总有人要搞得复杂化。为什么非要经历一次次重大代价后才会被认可?是泱泱大国没有能人,还是能人太多?或因为能人所思所想不一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村队干部,眼下和一般社员一样,在属于自家的责任田里奔命做活儿。没法子,也是老婆娃娃一大家子,也要吃饭活命。不靠在地里挣命,地里不会回报。
现在,就连公社干部,都闲得要命。村集体解散后,农民不再需要公社、大队干部指手划脚指拨着自己做活儿。他们暂先还不可能及时转正方向盘,将原来高高在上的指挥意识,转变到本该有的服务意识方向上。
一切,还需要一个慢慢地演变过程。
颇有几分失落的高奇,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一下子被撞懵,很快又清醒过来,适时紧急勒转马头,想迅速回归本位。他和新任公社书记提出辞呈,把几年前从二舅父手里“夺”的大队书记权印,原封不动交还二舅父。
这半年时间内,真是形势翻转,变幻莫测。曾经坚决割掉的“**尾巴”,现在却成为新生事物大力提倡,且有蓬勃发展之势。半导体里开始在宣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一些新鲜名词。却再不听见曾经喊得震天响的“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闲时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这几年自己的功过得失,可谓有得有失,功过参半。
给村里接进高压电线,打成大口井,带领社员栽树修路,挑渠整堰,建成新学校、大队部大院,一切有目共睹,大家都看得见的成绩。如果靠二舅父的老脑筋,也许到现在人们都还生活在煤油灯的世界里。
反过来再想,这些年幼稚地响应形势号召,单凭一颗雄心带领社员们没明没夜,不分冬夏地大干苦干,本想通过大伙齐心协力,能给乡亲们带来更多生活实惠。结果不尽如人意,竟开启了乡亲们吃开返销粮历史。
——真不明白,究竟是自己的过,还是政策的错?
卸职满囤渠村支部书记后的高奇,凭一张大学文凭,顺利回到绥西县一中任教,已经半年多光景。
绥西县一中成立于一九四七年。由最初的简易师范发展到今天一所完全中学,算是绥西县最高学府。
学校坐落在绥西县城西大街路北,校门南向紧临西大街。四周高大的青砖围墙,把占地几十亩大的一块儿圈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王国”。大院内几十栋同样青砖墙体,红瓦盖顶的马脊梁双出水高大建筑,整齐划一,对称排列分布。
靠围墙四周及每栋建筑的房前屋后,栽种着已经长到盆口粗细,挺拔高大的白杨树。浓荫绿树沿着高大围墙整齐排列,像列队哨兵守卫这座校园,仿佛要把原本要求宁静的“王国”与外面城市的喧嚣隔绝开来。
门口对面隔一条大街,是全县最大的绥西县立医院,县医院西邻中国农业银行绥西分行,农业银行对面是县工商银行……
已近而立之年的高奇,现在还是光杆一人。这些年,光顾想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却把自己的婚姻大事耽搁至今。
本来,高奇和林枚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中间还掺和进表弟孟嘉禾,三个青年之间关系微妙。
高奇胆大心高,做事雷厉风行且有魄力,可他遭际不好,从小死了父亲,和老母亲相依为命艰苦度日,甚至连个像样的住房都没有。这在当时农村最不被人看起,尤其在婚姻上。作为男青年,不论个人素质多优秀(何况一个人的优秀并非写在脸上),没一个像样家庭,几间好房子,哪有姑娘相中你。即使有相中的姑娘,连几百块彩礼钱拿不出来,姑娘家人也难通过。
孟嘉禾斯文白净,勤奋好学,父亲是大队书记,家庭条件较好。这样的后生,这样的家庭,完全可以在周围十乡八里挑的捡的,娶个百里挑一的好姑娘。
林枚漂亮贤淑又有文化,家庭条件又好,周围十里八乡多少好人家想娶进门,可林枚谁也看不上。她内心,只装着两个人:高奇哥和嘉禾哥。
高奇喜欢林枚,嘉禾暗恋林枚,林枚自然明白两个男人的内心。可她却有自己的苦楚,不想让其中任何一个男人伤心失望,因为他们都伤不起。
就这样感情一直神秘地纠结着。
高奇被推荐上大学走的前一个晚上,在刚收获后的麦田埂上,高奇信誓旦旦毒誓:“等到大学毕业,在外有了工作,一定回村娶你!”
林枚却犹豫不决,没敢当场接受:“我一个富裕中农家的女儿,怎敢去攀高公家人?”
“公家人怎么了!将来亦工亦农,虽是歪半扇户家庭,却是工农联盟基础组合……”
“工农联盟?可我家不是贫下中农,能联这个盟?在这**大背景下,家庭出身好坏直接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可不能因我的家庭成份影响了你的**前途,甚至影响到将来工作。”
林枚手里攥着刚从地埂边拽起的一根青草玩弄着,一边喃喃低语,一边内心寻思:“高奇哥如果不上这次大学,一边家庭出身好,家庭境况不好;一边家庭境况虽好,家庭出身不好。二者取个长补块儿短,事也许能成。”
很快,又彻底推翻先前自私的想法:“不能!宁可自己忍痛割舍这段揪心的爱情,也绝不能让亲爱的高奇哥为一种自私的爱,放弃其远大前途。”
林枚自信如果自己把刚才闪念的想法说出,高奇哥真敢不去上这次大学。因此面对眼前虽伟大却并不现实的爱情,始终不敢迎面相拥。倒不如继续保持这段亲密兄妹情分,不让彼此伤害。
很长一段时间,她痛苦地想忘掉这份痛苦,拼命地在生产队上拼命,想让时间去抹平心灵创伤。
期间,高奇从学校寄来过几封信,每次她礼貌性地一一回复。
逢假期回来,他都来看她。每次见面,也都亲热地“高奇哥,高奇哥”叫,却始终没有勇气直接面对现实。
没想到,两年后高奇大学毕业却意外地回到村里,着魔似的和土坷垃较劲。
说实在话,也不是“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的革命精神替代了儿女私情,顾不上去考虑个人的婚姻大事。这位时代斗士始终记得临终前父亲安顿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遗言,更何况,后来母亲已经下世,每日大集体豪情战斗回到冷锅冷灶冷清寂寞的家,不知多少次想过想快快娶个老婆回来。可林枚继续明里暗里躲着他,不敢面对更不敢接受他的爱。
林枚内心清楚,高奇哥心高,如今表面看他返回村子当什么“大学生农民”,其实他并不真心想一辈子待在满囤渠村。甚至要他当一个公社书记,或县革委会主任,也不是他的终极目标,他的理想高着哩!
自己终究是一名农村妇女,又是富农家庭成份,怕影响他的远大前程哩!
回村这几年,高奇明里暗里照顾林枚。进学校当社办老师,把早年队里占去的房舍归还她家,已经有不少社员开始胡咧咧哩。林枚不想因为自己,给亲爱的高奇哥在别人口里留下口舌,就这样一直亲而远之。
再说在只几凹中学代课的孟嘉禾,这些年同样一直不间断地关心帮助她进步,林枚同样心存感激。
多次,林枚心下暗自思忖:“如果不是自己富农家庭成份出身,或福荣叔不是大队支部书记,她嫁给嘉禾也算门当户对。一个乡中学教书,一个村办小学教书,将来光景过得肯定幸福、滋润。”——可惜,如果永远是一种假设。
这样不行,那也不能,这边割舍不下,那边难以割舍。日子却照样东升西落,早晚黄昏般流逝。
高奇继续每天带领社员战天斗地大干苦干,有时很多天见不着面;嘉禾终日埋头学习,一星期回家一趟,每次回家都要到学校来,给她送几本书;林枚教着一群娃娃,也很辛苦。三个人的感情故事就这样保持着,也纠缠着。
到后来,嘉禾上了很远很远的一所大学,第二年林枚考上滨河师范专科学校,高奇则被改革的一声“惊雷”震醒,还是只身一人,回到县一中教他的书。
回头才发现,已近而立之年,却不知谁在风雨中等候。
看似高奇嘴很硬,现在想来,仍不后悔!——男子汉,理应该以事业为重。
可打开他的一本日记,看看写的一首小诗:
分手/从你口中说出十分冷漠/
难过/沸腾心中然后熄灭的火/
我以为留下来没有错/我以为努力过你会懂/
怎么连落叶/都在嘲笑我/
要假装坚强的走/行走在冬夜的冷风中/
飘散的/踩碎的/都是梦/????孤单单这一刻/
如何/确定你曾爱过我/??停留在冬夜的冷风中/
我不是/也不想/装脆弱/??我没说不代表我不会痛/
我以为你暂时走失了/??我以为你累了会回头/
怎么连复杂的故事背后/??都是我听朋友说/
行走在冬夜的冷风中/
飘散的/踩碎的/都是梦/孤单单这一刻/如何?
确定你曾爱过我/??停留在冬夜的冷风中/
我不是/也不想/装脆弱/????我没说不代表我不会痛/
停留在冬夜的冷风中/
我不是/也不想/装脆弱/??只因为你说过/
爱是等待/是细水长流/
此时,举国上下正值教育经过十多年冰冻期后的一个快速回暖时期。曾中止了十多年的国家统招统分政策一旦开盘,自然吸引无数有志青年纷至沓来。学校面临着重重困难,一方面生满为患,一方面师资和教学用房严重短缺。十年“**”影响下造成相对滞后的教育、教学设施,一时难以正常满足纷纷涌来就读的大批量学生。
作为绥西县最高学府的绥西一中,接纳来自本县境内,及临近绥东、固原等县,甚至滨河市郊一些公社、大队的历届学生前来补习。过去平时容纳四五十名学生的教室,现挤进七八十名学生,每间教室的过道上和讲台两侧挤满学生。本来一排坐四名同学的座位,不得不挤坐六七名学生,板凳还是不够用。没办法,有的学生只好找一块儿长条木板,比好尺寸在两头地上用砖块儿干码好两个砖垛,将长条木板搁上面当板凳使唤。一条特殊大板凳至少坐四五名同学,听课途中,常出现砖垛坍塌,坐木条凳的学生仰面朝天一**坐地上的闹剧发生,引发同学们课堂上好一阵哄笑。
家住城里的同学,一些是自个儿从家里带着桌椅板凳来上课。可是,那时的人们不是所有家庭都有可供学生带去上学的桌凳。
为满足继续不断前来补习的学生,学校不得不增设一文一理两个超大班容的补习班。把建于一九五八年的学校大礼堂和学生大餐厅腾出来,变身成二间大教室,每间教室一百几十号学生组成超大班容,其场面绝对蔚为壮观,而且空前绝后,绝无仅有。
高奇和另一名叫任家和的老师,分别兼任两个大补班的班主任。
任家和**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高材生,五九“反右”被划成“右派”,遭贬发配至绥西一中。
资本家出身的任家和老师,从小衣食无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公子哥生活的书呆子,发配绥西一中后不让代课,只干一些后勤服务工作。学校安排他负责看管体育器材,顺便把学校最北端靠近操场边上的体育器材库旁边一个闲置房间,做他的办公室兼宿舍。
任家和老师不计较环境优劣,在这间破屋靠墙角处摆放一张床,就算安身立命之地。把带来的大量书籍搁置床头卷柜里,或随便堆放在床铺上,除去吃饭用的一个饭盒,和一个洗脸洗脚共用的脸盆外,屋内几乎没有其他家具。到冬天,屋里冻得靠生火炉来取暖,可惜任老师从小没生过火炉。每次生火时,把炭块放在炉子底层,炭块儿上面再搁置木材块儿等硬柴,硬柴上面才放置穰柴,用火柴点张报纸引燃搁最上面的穰柴……火炉子能生着?
后来,有人亲手教过他几次如何生火,最终还是没学会。到冬天,只能在不生火的屋子里挨冻。
直到**结束,任家和被重新启用登上讲台。现在他担任文科补习大班历史、**(哲学)两门课的授课任务,兼任文科班班主任。
回到绥西一中工作后,学校安排高奇和任老师同住一屋做个伴儿。
老早就听说绥西一中三大怪:“杨大个儿吊着半截裤腰带,人家伙儿走路一拐又一拐;魏巴子鼻孔两桶大能带……”大家听顺了耳,随口起个外号,都叫他“人家伙儿”。
初一见面,给人第一印象,头发蓬松而且花白,衣服皱皱巴巴,一副邋里邋遢的模样,最常见的姿势是走起路来腿脚稍有点跛,走路一奔二退跳着走。而且常常一手拿着半块儿饼子,一手拿本书,一边走路,一边咬吃饼子,一边还要看书。随着步伐行进,身子来回左右上下颠。但凡他从位于中心岛附近那间清真干货铺出来,走到大街上常常会招来一群无聊孩子尾随或围观。
他不在乎这一切,自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跟吧!
任家和喜欢这位新搬来的伴儿,把堆得满屋子的书籍堆在一起,给高奇腾出一块儿足可以放置一张床的地方,床头紧挨着他的床头住下,便打开了话匣子:“三皇五帝到如今,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今天刚刚结束的‘**’,对文化的摧残,真是古今中外少有。要是没有秦始皇焚书坑儒,还用得着司马迁遍访民间,去追寻先秦历史?……如果没有这十年浩劫,也不会办这么大的补习班,给娃娃们补课?”
……
如此口无遮拦,仍不总结经验教训,继续着对社会的理解与观点。也许这就是读书人天生之“傲骨”。
一旦打开话匣子,古今中外,历史、**、哲学、经济学,都能说得头头是道,真能与你说上三晚六夜九后晌,一点不带重复。这让自认为从小耳濡目染长大,又一直博览群书,晓古通今的高奇,有一下子遇见世外高人的一种感觉,才真真体会到什么是“大家”。
遇上任老师兴致高涨,原本口若悬河,能说会道的高奇也插不上嘴,或生怕“班门弄斧,弄巧成拙”,闹出笑话,只有坐一旁当听众的份儿。有时高奇反过来和他说道一些社会上,人们家长里短的生活话题,人家伙儿马上闭口不说,也懒得去听,甚至躺在被窝里管自个儿看书。
生活中的任老师确实有些怪,一旦站在讲台上讲起课来,条分缕析,逻辑严密,知识渊博,趣味横生,妙语连珠……
没课的时候,高奇总要混在学生中听任老师讲课,看他口若悬河,博古论今,谈天说地的授课姿态,看到同学们个个屏声息气,认真专注的神情,下意识认为,同学不是在听课,是在欣赏一种艺术。
只可惜,就是这么一个才子,名义上支援边疆**建设,实际上是被发配到此沦落他乡,连生活都不能自顾。因为被扣着资产阶级“右派”帽子,在贫下中农占领无产阶级教育阵地的时代,这么有才的一个才子,却被安排在一间破屋里给学校看管器材。每月四十二元五角工资收入,常常让他捉襟见肘,甚至穷困潦倒。
从小大资本家公子哥出身,平时生活不能自理。每逢开工资的日子,上街下馆子度日。用不了几天,工资花完,只好干饼子充饥,寅吃卯粮是常有的事。后来学校将其工资由总务处代为保管,再分批次发给他消费,情景果然好些。以至于如今四十大几的人,还没结婚成家,孑然一身度日。
高奇回绥西一中工作的第二年春季,一大学校长登门绥西一中,调任家和老师回到大学任教。任老师终显英雄用武之地,大学里去发挥其博学才华。
后来,高奇曾去大学看望过任老师,看到大学分配的一套公寓,房子不算太大,一个人住,还够宽敞。至少不用再勉为其难,生不着炉子,大冬天挨冻。再后来,听说任老师升任至正教授,英雄终有其发挥用武之地的机会。
遗憾的是,这位任老师一生未娶,孤身一人孤零零地生活一辈子,直到一九九五年底去世。
——此均为后话。
任老师所带文科补习班,一百四十六名同学拥挤在一间学生吃饭的大餐厅内。
学校实在没有空闲屋子,做这么大班容量的教室。只好把大餐厅劈出一大半变身教室,剩余小一半勉强够起伙学生开饭时排队打饭的一个空间。打上饭的学生,端着饭盒回到后面的宿舍去吃。一些晚上跑校中午在食堂起伙的学生站在靠边的几张餐桌边用餐,或干脆端着饭餐厅外面蹲在地上吃。
反正学生们吃饭为的是图饱,胡乱扒拉进肚,止住饿就行!
腾出另大半儿变身超大教室间。对面墙上挂一块儿木制大黑板,整个教室甚至没有讲台。讲课时,坐在后面的同学根本看不到老师身影,只能用耳远远听讲。
班上学生,大多是来自周围五个县区的补习生,年龄差异较大,上下纵跨五六届。
因为是根据报到先后顺序安排的座位,所以整个教室学生座位摆放明显错落有致。几个早报到的大个儿男生,就坐在靠近黑板的地方;相反,不少后来才报到的小个儿女生,却紧挨着餐桌边儿最后排坐下。
教室和餐厅中间没有隔断,厨房里厨汉厨娘们“咯咯咯”的说笑声常常透过那几扇打饭的窗口,传过教室这边来。有时,会压倒黑板前讲课老师的声音,惹得同学们不得不朝着厨灶间进行抗议,大声制止她们说笑。
班主任任老师除去上课时进到教室来,站在黑板前口若悬河一番优美艺术展示外,其余时间从不进来教室。
偶尔,用他那受绥西本地话影响的天津口音教育这些“老补”:“这么大的闺女后生了,还不懂得学习?不如干脆回家种地喂猪哄孩子呢!”
其实,并不是这句话功效有多大,这些大都经历过几次沙场博弈的“老补生”,现在恨不得把每一秒当一小时用,哪舍得来这儿混日子,糟蹋老人们一颗汗水摔八瓣收成下来的收入。班主任来不来,老师在不在,他们都会自觉维持课堂,包括早晚自习秩序,悄声不语做作业或背书。
他们很珍惜时间的每一秒。一天“餐桌——课桌——宿舍”三部曲,甚至连上个厕所,都是来去匆匆。
到上午课间操时间,“老补们”舍不得丢下书本出去锻炼锻炼身体。有好几次,苗校长亲自到大教室撵赶学生出去活动活动。
校长扯开大嗓门,朝着埋头苦学的同学们喊:“娃儿们,从早上起来,学到这会儿,该出去活动活动筋骨,透透空气,再回来学习,小心别累坏了身子……”
在校长动员下,一部分同学才想起,是该上趟厕所了,尿憋的。但还是有不少学生把校长的话,连耳门都没进。
有一次,苗校长走进办公室和任家和老师建议,要他组织动员学生上好课间活动,注意劳逸结合,小心累垮孩子们身体。
任老师却反驳校长:“娃娃们,精力饱满着咧!——学习那个……还能(熬)累死人了?”
这回是一副标准的天津口音,难免夹杂点本地方言。
新体制感召下,满囤渠村社员没明没夜,各自刨闹自个儿光景。照这样刨闹法,用不了几年,肯定是家家钵满仓流,人人腰圆肚饱,再甭为吃喝穿戴发愁。
“小河有水大河满,小河没水大河干!”原本应该就肯定无疑的答案,不知是谁演变成“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单从字面意思理解,两句话似乎都没错。如果从深层次来解释,也许说教就多了。
过去集体经济时代,主观强调大河(定义为集体)之作用,忽视了小河(小户家庭)对大河之潜能,势必形成大河里有限资源被小河瓜分殆尽之窘况。现在形势下,每一条小河内有水,汇聚一起大河肯定会满之盛况。
现实中,有些原本简单明白的道理,总有人要搞得复杂化。为什么非要经历一次次重大代价后才会被认可?是泱泱大国没有能人,还是能人太多?或因为能人所思所想不一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村队干部,眼下和一般社员一样,在属于自家的责任田里奔命做活儿。没法子,也是老婆娃娃一大家子,也要吃饭活命。不靠在地里挣命,地里不会回报。
现在,就连公社干部,都闲得要命。村集体解散后,农民不再需要公社、大队干部指手划脚指拨着自己做活儿。他们暂先还不可能及时转正方向盘,将原来高高在上的指挥意识,转变到本该有的服务意识方向上。
一切,还需要一个慢慢地演变过程。
颇有几分失落的高奇,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一下子被撞懵,很快又清醒过来,适时紧急勒转马头,想迅速回归本位。他和新任公社书记提出辞呈,把几年前从二舅父手里“夺”的大队书记权印,原封不动交还二舅父。
这半年时间内,真是形势翻转,变幻莫测。曾经坚决割掉的“**尾巴”,现在却成为新生事物大力提倡,且有蓬勃发展之势。半导体里开始在宣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一些新鲜名词。却再不听见曾经喊得震天响的“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闲时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这几年自己的功过得失,可谓有得有失,功过参半。
给村里接进高压电线,打成大口井,带领社员栽树修路,挑渠整堰,建成新学校、大队部大院,一切有目共睹,大家都看得见的成绩。如果靠二舅父的老脑筋,也许到现在人们都还生活在煤油灯的世界里。
反过来再想,这些年幼稚地响应形势号召,单凭一颗雄心带领社员们没明没夜,不分冬夏地大干苦干,本想通过大伙齐心协力,能给乡亲们带来更多生活实惠。结果不尽如人意,竟开启了乡亲们吃开返销粮历史。
——真不明白,究竟是自己的过,还是政策的错?
卸职满囤渠村支部书记后的高奇,凭一张大学文凭,顺利回到绥西县一中任教,已经半年多光景。
绥西县一中成立于一九四七年。由最初的简易师范发展到今天一所完全中学,算是绥西县最高学府。
学校坐落在绥西县城西大街路北,校门南向紧临西大街。四周高大的青砖围墙,把占地几十亩大的一块儿圈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王国”。大院内几十栋同样青砖墙体,红瓦盖顶的马脊梁双出水高大建筑,整齐划一,对称排列分布。
靠围墙四周及每栋建筑的房前屋后,栽种着已经长到盆口粗细,挺拔高大的白杨树。浓荫绿树沿着高大围墙整齐排列,像列队哨兵守卫这座校园,仿佛要把原本要求宁静的“王国”与外面城市的喧嚣隔绝开来。
门口对面隔一条大街,是全县最大的绥西县立医院,县医院西邻中国农业银行绥西分行,农业银行对面是县工商银行……
已近而立之年的高奇,现在还是光杆一人。这些年,光顾想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却把自己的婚姻大事耽搁至今。
本来,高奇和林枚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中间还掺和进表弟孟嘉禾,三个青年之间关系微妙。
高奇胆大心高,做事雷厉风行且有魄力,可他遭际不好,从小死了父亲,和老母亲相依为命艰苦度日,甚至连个像样的住房都没有。这在当时农村最不被人看起,尤其在婚姻上。作为男青年,不论个人素质多优秀(何况一个人的优秀并非写在脸上),没一个像样家庭,几间好房子,哪有姑娘相中你。即使有相中的姑娘,连几百块彩礼钱拿不出来,姑娘家人也难通过。
孟嘉禾斯文白净,勤奋好学,父亲是大队书记,家庭条件较好。这样的后生,这样的家庭,完全可以在周围十乡八里挑的捡的,娶个百里挑一的好姑娘。
林枚漂亮贤淑又有文化,家庭条件又好,周围十里八乡多少好人家想娶进门,可林枚谁也看不上。她内心,只装着两个人:高奇哥和嘉禾哥。
高奇喜欢林枚,嘉禾暗恋林枚,林枚自然明白两个男人的内心。可她却有自己的苦楚,不想让其中任何一个男人伤心失望,因为他们都伤不起。
就这样感情一直神秘地纠结着。
高奇被推荐上大学走的前一个晚上,在刚收获后的麦田埂上,高奇信誓旦旦毒誓:“等到大学毕业,在外有了工作,一定回村娶你!”
林枚却犹豫不决,没敢当场接受:“我一个富裕中农家的女儿,怎敢去攀高公家人?”
“公家人怎么了!将来亦工亦农,虽是歪半扇户家庭,却是工农联盟基础组合……”
“工农联盟?可我家不是贫下中农,能联这个盟?在这**大背景下,家庭出身好坏直接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可不能因我的家庭成份影响了你的**前途,甚至影响到将来工作。”
林枚手里攥着刚从地埂边拽起的一根青草玩弄着,一边喃喃低语,一边内心寻思:“高奇哥如果不上这次大学,一边家庭出身好,家庭境况不好;一边家庭境况虽好,家庭出身不好。二者取个长补块儿短,事也许能成。”
很快,又彻底推翻先前自私的想法:“不能!宁可自己忍痛割舍这段揪心的爱情,也绝不能让亲爱的高奇哥为一种自私的爱,放弃其远大前途。”
林枚自信如果自己把刚才闪念的想法说出,高奇哥真敢不去上这次大学。因此面对眼前虽伟大却并不现实的爱情,始终不敢迎面相拥。倒不如继续保持这段亲密兄妹情分,不让彼此伤害。
很长一段时间,她痛苦地想忘掉这份痛苦,拼命地在生产队上拼命,想让时间去抹平心灵创伤。
期间,高奇从学校寄来过几封信,每次她礼貌性地一一回复。
逢假期回来,他都来看她。每次见面,也都亲热地“高奇哥,高奇哥”叫,却始终没有勇气直接面对现实。
没想到,两年后高奇大学毕业却意外地回到村里,着魔似的和土坷垃较劲。
说实在话,也不是“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的革命精神替代了儿女私情,顾不上去考虑个人的婚姻大事。这位时代斗士始终记得临终前父亲安顿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遗言,更何况,后来母亲已经下世,每日大集体豪情战斗回到冷锅冷灶冷清寂寞的家,不知多少次想过想快快娶个老婆回来。可林枚继续明里暗里躲着他,不敢面对更不敢接受他的爱。
林枚内心清楚,高奇哥心高,如今表面看他返回村子当什么“大学生农民”,其实他并不真心想一辈子待在满囤渠村。甚至要他当一个公社书记,或县革委会主任,也不是他的终极目标,他的理想高着哩!
自己终究是一名农村妇女,又是富农家庭成份,怕影响他的远大前程哩!
回村这几年,高奇明里暗里照顾林枚。进学校当社办老师,把早年队里占去的房舍归还她家,已经有不少社员开始胡咧咧哩。林枚不想因为自己,给亲爱的高奇哥在别人口里留下口舌,就这样一直亲而远之。
再说在只几凹中学代课的孟嘉禾,这些年同样一直不间断地关心帮助她进步,林枚同样心存感激。
多次,林枚心下暗自思忖:“如果不是自己富农家庭成份出身,或福荣叔不是大队支部书记,她嫁给嘉禾也算门当户对。一个乡中学教书,一个村办小学教书,将来光景过得肯定幸福、滋润。”——可惜,如果永远是一种假设。
这样不行,那也不能,这边割舍不下,那边难以割舍。日子却照样东升西落,早晚黄昏般流逝。
高奇继续每天带领社员战天斗地大干苦干,有时很多天见不着面;嘉禾终日埋头学习,一星期回家一趟,每次回家都要到学校来,给她送几本书;林枚教着一群娃娃,也很辛苦。三个人的感情故事就这样保持着,也纠缠着。
到后来,嘉禾上了很远很远的一所大学,第二年林枚考上滨河师范专科学校,高奇则被改革的一声“惊雷”震醒,还是只身一人,回到县一中教他的书。
回头才发现,已近而立之年,却不知谁在风雨中等候。
看似高奇嘴很硬,现在想来,仍不后悔!——男子汉,理应该以事业为重。
可打开他的一本日记,看看写的一首小诗:
分手/从你口中说出十分冷漠/
难过/沸腾心中然后熄灭的火/
我以为留下来没有错/我以为努力过你会懂/
怎么连落叶/都在嘲笑我/
要假装坚强的走/行走在冬夜的冷风中/
飘散的/踩碎的/都是梦/????孤单单这一刻/
如何/确定你曾爱过我/??停留在冬夜的冷风中/
我不是/也不想/装脆弱/??我没说不代表我不会痛/
我以为你暂时走失了/??我以为你累了会回头/
怎么连复杂的故事背后/??都是我听朋友说/
行走在冬夜的冷风中/
飘散的/踩碎的/都是梦/孤单单这一刻/如何?
确定你曾爱过我/??停留在冬夜的冷风中/
我不是/也不想/装脆弱/????我没说不代表我不会痛/
停留在冬夜的冷风中/
我不是/也不想/装脆弱/??只因为你说过/
爱是等待/是细水长流/
此时,举国上下正值教育经过十多年冰冻期后的一个快速回暖时期。曾中止了十多年的国家统招统分政策一旦开盘,自然吸引无数有志青年纷至沓来。学校面临着重重困难,一方面生满为患,一方面师资和教学用房严重短缺。十年“**”影响下造成相对滞后的教育、教学设施,一时难以正常满足纷纷涌来就读的大批量学生。
作为绥西县最高学府的绥西一中,接纳来自本县境内,及临近绥东、固原等县,甚至滨河市郊一些公社、大队的历届学生前来补习。过去平时容纳四五十名学生的教室,现挤进七八十名学生,每间教室的过道上和讲台两侧挤满学生。本来一排坐四名同学的座位,不得不挤坐六七名学生,板凳还是不够用。没办法,有的学生只好找一块儿长条木板,比好尺寸在两头地上用砖块儿干码好两个砖垛,将长条木板搁上面当板凳使唤。一条特殊大板凳至少坐四五名同学,听课途中,常出现砖垛坍塌,坐木条凳的学生仰面朝天一**坐地上的闹剧发生,引发同学们课堂上好一阵哄笑。
家住城里的同学,一些是自个儿从家里带着桌椅板凳来上课。可是,那时的人们不是所有家庭都有可供学生带去上学的桌凳。
为满足继续不断前来补习的学生,学校不得不增设一文一理两个超大班容的补习班。把建于一九五八年的学校大礼堂和学生大餐厅腾出来,变身成二间大教室,每间教室一百几十号学生组成超大班容,其场面绝对蔚为壮观,而且空前绝后,绝无仅有。
高奇和另一名叫任家和的老师,分别兼任两个大补班的班主任。
任家和**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高材生,五九“反右”被划成“右派”,遭贬发配至绥西一中。
资本家出身的任家和老师,从小衣食无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公子哥生活的书呆子,发配绥西一中后不让代课,只干一些后勤服务工作。学校安排他负责看管体育器材,顺便把学校最北端靠近操场边上的体育器材库旁边一个闲置房间,做他的办公室兼宿舍。
任家和老师不计较环境优劣,在这间破屋靠墙角处摆放一张床,就算安身立命之地。把带来的大量书籍搁置床头卷柜里,或随便堆放在床铺上,除去吃饭用的一个饭盒,和一个洗脸洗脚共用的脸盆外,屋内几乎没有其他家具。到冬天,屋里冻得靠生火炉来取暖,可惜任老师从小没生过火炉。每次生火时,把炭块放在炉子底层,炭块儿上面再搁置木材块儿等硬柴,硬柴上面才放置穰柴,用火柴点张报纸引燃搁最上面的穰柴……火炉子能生着?
后来,有人亲手教过他几次如何生火,最终还是没学会。到冬天,只能在不生火的屋子里挨冻。
直到**结束,任家和被重新启用登上讲台。现在他担任文科补习大班历史、**(哲学)两门课的授课任务,兼任文科班班主任。
回到绥西一中工作后,学校安排高奇和任老师同住一屋做个伴儿。
老早就听说绥西一中三大怪:“杨大个儿吊着半截裤腰带,人家伙儿走路一拐又一拐;魏巴子鼻孔两桶大能带……”大家听顺了耳,随口起个外号,都叫他“人家伙儿”。
初一见面,给人第一印象,头发蓬松而且花白,衣服皱皱巴巴,一副邋里邋遢的模样,最常见的姿势是走起路来腿脚稍有点跛,走路一奔二退跳着走。而且常常一手拿着半块儿饼子,一手拿本书,一边走路,一边咬吃饼子,一边还要看书。随着步伐行进,身子来回左右上下颠。但凡他从位于中心岛附近那间清真干货铺出来,走到大街上常常会招来一群无聊孩子尾随或围观。
他不在乎这一切,自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跟吧!
任家和喜欢这位新搬来的伴儿,把堆得满屋子的书籍堆在一起,给高奇腾出一块儿足可以放置一张床的地方,床头紧挨着他的床头住下,便打开了话匣子:“三皇五帝到如今,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今天刚刚结束的‘**’,对文化的摧残,真是古今中外少有。要是没有秦始皇焚书坑儒,还用得着司马迁遍访民间,去追寻先秦历史?……如果没有这十年浩劫,也不会办这么大的补习班,给娃娃们补课?”
……
如此口无遮拦,仍不总结经验教训,继续着对社会的理解与观点。也许这就是读书人天生之“傲骨”。
一旦打开话匣子,古今中外,历史、**、哲学、经济学,都能说得头头是道,真能与你说上三晚六夜九后晌,一点不带重复。这让自认为从小耳濡目染长大,又一直博览群书,晓古通今的高奇,有一下子遇见世外高人的一种感觉,才真真体会到什么是“大家”。
遇上任老师兴致高涨,原本口若悬河,能说会道的高奇也插不上嘴,或生怕“班门弄斧,弄巧成拙”,闹出笑话,只有坐一旁当听众的份儿。有时高奇反过来和他说道一些社会上,人们家长里短的生活话题,人家伙儿马上闭口不说,也懒得去听,甚至躺在被窝里管自个儿看书。
生活中的任老师确实有些怪,一旦站在讲台上讲起课来,条分缕析,逻辑严密,知识渊博,趣味横生,妙语连珠……
没课的时候,高奇总要混在学生中听任老师讲课,看他口若悬河,博古论今,谈天说地的授课姿态,看到同学们个个屏声息气,认真专注的神情,下意识认为,同学不是在听课,是在欣赏一种艺术。
只可惜,就是这么一个才子,名义上支援边疆**建设,实际上是被发配到此沦落他乡,连生活都不能自顾。因为被扣着资产阶级“右派”帽子,在贫下中农占领无产阶级教育阵地的时代,这么有才的一个才子,却被安排在一间破屋里给学校看管器材。每月四十二元五角工资收入,常常让他捉襟见肘,甚至穷困潦倒。
从小大资本家公子哥出身,平时生活不能自理。每逢开工资的日子,上街下馆子度日。用不了几天,工资花完,只好干饼子充饥,寅吃卯粮是常有的事。后来学校将其工资由总务处代为保管,再分批次发给他消费,情景果然好些。以至于如今四十大几的人,还没结婚成家,孑然一身度日。
高奇回绥西一中工作的第二年春季,一大学校长登门绥西一中,调任家和老师回到大学任教。任老师终显英雄用武之地,大学里去发挥其博学才华。
后来,高奇曾去大学看望过任老师,看到大学分配的一套公寓,房子不算太大,一个人住,还够宽敞。至少不用再勉为其难,生不着炉子,大冬天挨冻。再后来,听说任老师升任至正教授,英雄终有其发挥用武之地的机会。
遗憾的是,这位任老师一生未娶,孤身一人孤零零地生活一辈子,直到一九九五年底去世。
——此均为后话。
任老师所带文科补习班,一百四十六名同学拥挤在一间学生吃饭的大餐厅内。
学校实在没有空闲屋子,做这么大班容量的教室。只好把大餐厅劈出一大半变身教室,剩余小一半勉强够起伙学生开饭时排队打饭的一个空间。打上饭的学生,端着饭盒回到后面的宿舍去吃。一些晚上跑校中午在食堂起伙的学生站在靠边的几张餐桌边用餐,或干脆端着饭餐厅外面蹲在地上吃。
反正学生们吃饭为的是图饱,胡乱扒拉进肚,止住饿就行!
腾出另大半儿变身超大教室间。对面墙上挂一块儿木制大黑板,整个教室甚至没有讲台。讲课时,坐在后面的同学根本看不到老师身影,只能用耳远远听讲。
班上学生,大多是来自周围五个县区的补习生,年龄差异较大,上下纵跨五六届。
因为是根据报到先后顺序安排的座位,所以整个教室学生座位摆放明显错落有致。几个早报到的大个儿男生,就坐在靠近黑板的地方;相反,不少后来才报到的小个儿女生,却紧挨着餐桌边儿最后排坐下。
教室和餐厅中间没有隔断,厨房里厨汉厨娘们“咯咯咯”的说笑声常常透过那几扇打饭的窗口,传过教室这边来。有时,会压倒黑板前讲课老师的声音,惹得同学们不得不朝着厨灶间进行抗议,大声制止她们说笑。
班主任任老师除去上课时进到教室来,站在黑板前口若悬河一番优美艺术展示外,其余时间从不进来教室。
偶尔,用他那受绥西本地话影响的天津口音教育这些“老补”:“这么大的闺女后生了,还不懂得学习?不如干脆回家种地喂猪哄孩子呢!”
其实,并不是这句话功效有多大,这些大都经历过几次沙场博弈的“老补生”,现在恨不得把每一秒当一小时用,哪舍得来这儿混日子,糟蹋老人们一颗汗水摔八瓣收成下来的收入。班主任来不来,老师在不在,他们都会自觉维持课堂,包括早晚自习秩序,悄声不语做作业或背书。
他们很珍惜时间的每一秒。一天“餐桌——课桌——宿舍”三部曲,甚至连上个厕所,都是来去匆匆。
到上午课间操时间,“老补们”舍不得丢下书本出去锻炼锻炼身体。有好几次,苗校长亲自到大教室撵赶学生出去活动活动。
校长扯开大嗓门,朝着埋头苦学的同学们喊:“娃儿们,从早上起来,学到这会儿,该出去活动活动筋骨,透透空气,再回来学习,小心别累坏了身子……”
在校长动员下,一部分同学才想起,是该上趟厕所了,尿憋的。但还是有不少学生把校长的话,连耳门都没进。
有一次,苗校长走进办公室和任家和老师建议,要他组织动员学生上好课间活动,注意劳逸结合,小心累垮孩子们身体。
任老师却反驳校长:“娃娃们,精力饱满着咧!——学习那个……还能(熬)累死人了?”
这回是一副标准的天津口音,难免夹杂点本地方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