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处塞外的河套川平原属于典型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最显著的特征是四季非常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寒”。
若细究该地区物候现象,更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与全国范围内通行的“廿四节气物候”之变化存在巨大差异。
先从廿四节气中第一节“立春”说起。顾名思义,进入立春全国大多地区该大地回春,气温回升。而处于北疆的河套川平原却正值**东同志诗词中描写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隆冬季节。
直到清明节气以后,田野里除过偶尔一丁点不招眼的绿色外,整个大地几乎还是荒凉一片。当地有一句俗语“羊怕清明,马怕谷雨。”说的是进入清明节气的河套川平原还长不出可供羊吃的小草,等进入谷雨节气以后才见嫩草长出。
再有不时来袭的冷空气带来的沙尘暴,或“倒春寒”天气,刹那间会把一个春天装饰得更加满目苍凉。
直接这样说吧,直到进入谷雨、立夏节气,庄稼人才真正进入春耕春播大忙季节。比起同属北方的华北平原、渭河平原至少晚了几个节令,更甭说与江南相比。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开始了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个体经营劳作模式。一眼瞭不到头的田地里,三三两两,星星点点地分布着父子兵、夫妻兵,一门心思地忙活着自家的营生。再看不到昔日集体时期一群大伙儿人攒在一块儿地里干活儿,又带几分起哄的宏大、壮观、热闹的劳动场景。一改只有大集体时代才有的“出工一窝蜂,下地磨洋工;地头安锄歇,干活相互看”的体制弊政。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体制模式孰优孰劣?不想辩驳,只事实评说。
单从满囤渠生产大队这几年的实际剖析,自一九七六年开始连续几年洪涝灾害,最终让一个曾以“小北京”称誉自豪的小村庄,翻开一页吃返销粮的历史。
愚钝人也许会把“罪过”归咎于一场大洪水所致!
——实则错矣!
只要是一个明眼人稍作仔细剖析,一个鲜明答案再明晰不过。
如果不是当时绥西县执掌大权的那书记错误地撤掉分到社员手中的自留地和猪饲料地,老百姓的粮仓能见仓底?
可别小看每人不到一亩的自留猪饲料地,那可是当时人们的口粮地、活命地。只要能把这一亩地经营好,至少一家人的口粮问题就能解决,且绝不会影响集体产出。
说得更直白点,只要明确归属,明晰产权,就敲定了责任,调动大伙儿的积极性,不管遇上什么灾害都能战胜。遇上旱灾,老百姓就是从井里担上水用水桶浇地,也不至于让禾苗活活旱死、枯死;遇雨涝年份,就是收割一捆往家里背一捆,背回家里哪怕是腾出住人屋子,或把麦捆放到屋里一颗麦粒一颗麦粒用手揉搓,也不至于让已经收获在地的麦子泡在水里,看着吃到口边的麦子生芽发霉。
但集体经营时期,无论从政策体制,还是从理念认识都不会允许,也不可能灵活处置。僵化的体制只能让社员们眼巴巴看着泡在水里的麦捆生芽沤坏,干着急,又无能为力。
如果能假如的话,当年面对被浸泡在雨水里的麦子,但凡当时有人站出来说一句:“谁抢收回去的麦捆,就归谁!”
相信不?——人们肯定会拼了老命地抢收,就是一晚上不睡觉,连夜能把泡在水里的麦捆抢收到家,哪怕是在炕头上捂着烘,都不能让麦子生芽或沤坏。哪怕像王存祥一样的伤腿病人,也肯定不会看着别人收成自己不动心!
这不是农民本性的自私与不觉悟,而是在某种僵化体制束缚下,让人不得不自私与不觉悟。
如今,僵化体制首先在广大农村被打破后显现出最大活力。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明确了利益归属,让劳动报酬和劳动付出正确关联,自然从根本上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过去集体时期一些一直不知道真有病,还是努力去装病,反正,很少参加集体劳动的妇女现在开始装不下去,都随丈夫下地劳动了。
因为她们从此没了依靠。她们能真不羡慕别人家地里庄稼的长势,别人家秋天的收成?
与过去比较,出不出工,干活儿努不努力,什么时间出工、收工,都是自己说了算,与别的社员,与大小队长球不相干!队长书记也懒球的再在大喇叭上吼破嗓子吆喝大伙儿出工,懒得再上门说服社员下地干活儿。反而,多数人眼下是“不摸油,都自己转开”了。
付出的关键在乎年终收成。分包到户后每家地里的产出,除去上缴应该上缴的公粮,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能不努力付出?
这就是合民心,顺民意,这就是生产力解放后出现的活力!
当然,在眼下还主要靠传统手工工具进行劳动生产的时代,一个家庭劳动力的数量,直接关系到收成的多寡,于是大家伙想方设法在劳力上多投入。目前,人们感觉最缺少的就是劳力。为多增加劳力,村里就读初中的学生娃娃,大凡觉得考学希望不大,不少都辍学回了家。或帮助父母在田地里拿轻扛重干农活,或帮着照看牲口,哪怕帮着家里做个饭,也能腾出父母的时间,在土地里多投入。
权当这是这一新生事物出现后,一些人要付出的阵痛。这阵痛延续过若干年后,很快迅速变成另一种动力,一直影响了若干代人。
一个春季,因忙于建房延误了节令,已经到了麦子抽穗、拔节、灌浆季节,村新成立的包浇组开始着手准备浇灌二遍水的时候,王存祥家的麦田还没锄完第一遍。
其他人家,一个春季投入全部劳力田地里辛苦经营,该耕的耕,该种时种,到禾苗出土露头,杂草刚冒头生长,就及时投入劳力精细地锄过一遍,把杂草清除在萌芽状态,尽由麦苗快活儿竟长。
只有王存祥家,一个春季忙于挖坯盖房,抽不出富余人力去锄麦田里的杂草,任由杂草和庄稼混杂其间。
看隔地堰武家麦田里麦苗长势茂盛,杂草稀疏,麦垄间套种的豆苗已经破土而出,且分了瓣。反看自家麦田杂草嚣张,麦苗明显的体单力薄。多年来集体生产经营时期因社员们缺乏责任心,图一时轻松,锄草不彻底留下尾巴,庄稼地草苗混长的“风景”,在王存祥家今年的麦田独有。
王存祥才开始带领一家人,抓紧麦田锄草,可不能再耽搁。必须赶在浇灌过二水前完成所有麦田的锄草劳动。
自从大犍牛被山西牛贩子花四百六十元钱买走后,小儿子**再不用专职放牛,也参加和大人一块儿锄草的劳动。他拿一把小薅锄,跟在父亲后面一步也不甘落后,脸蛋涨得通红,汗珠经过脸上顺着下颌洒落到地上。
终于,忽而想起上学时学不会的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昔日,老师用教鞭抽打手心,罚照原文抄写三十遍。可照抄完三十遍,照样不能熟练背诵下来。
——今天是怎么了?
端阳节后的太阳开始变得炙烤焦灼,头顶的太阳好似一个硕大火球在烧烤着大地,烧烤着大地上生长的万物,和侍弄着万物的人们。
庄稼人身后被锄头斩断根须的杂草,倒地后不一会儿就被晒蔫儿,剩下立在地里的麦苗,露出一种战胜强大敌人获胜后的自信与喜悦。在微风吹拂下摇晃着含苞待放的穗头,朝着主人微笑。
还在几天前,**还常常到别人家刚锄过的麦田里去捡被太阳晒成半蔫儿的杂草,傍晚赶牲口回家时,大犍牛背上驼上一大捆,晚上给牛加几次“夜餐”。
尽管田地里耙磨播种的重苦力活儿快要结束,畜力进入相对轻闲期,可以不给牲口添加“夜草”。可**还是舍不得给大犍牛降低待遇,照旧每晚睡觉前给牛添喂夜草。
小时候常听老人说“马不吃夜草不肥”,牛大概也如此!牛吃上夜草,肯定同样长膘。他要把他心爱的宝贝照料好,让它长得肥肥壮壮。
建房后续的扫尾活儿还很多。盖房剩不少土坯,继续留在村外的土坯场,敞口院该围砌院墙,还得垒几间牲口棚圈和草料库,包括屋内盘炕垒窗台墙等,一样都离不开一春季用粮食人力换来的这些土坯疙瘩。必须赶在雨季到来前将这些宝贝疙瘩抽空用牛车全部拉回院子。
不承想因为两条被水沤坏的柁梁,把刚分到家才几个月的大犍牛卖掉偿还了账债。
**心里,现在即使再好的青草堆在那儿,他都无心情理会。已经在家饲养了好几个月的大犍牛,被山西牛贩子拉走的那一刻,他看见牛回头朝他“哞哞哞……”的叫,像是在乞求小主人,不要让外人拉走。
“亲爱的大犍牛,牛贩子买你回去,是继续田地里驭用,还是卖到了屠宰场?”
每到晚上,小**经常盯着屋顶思考一个问题。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事遂人愿,一春半夏几乎没下一场透雨,预兆着今年年景不会错。
由于没遇阴雨天耽搁,经过全家老小共同努力,没用几天时间,盖房前播种的十几亩小麦、莜麦、豌豆、胡麻等夏粮作物,终于赶在第二次夏田灌溉前都上过一遍锄,努努力,还算赶回了时令。
一进入农历六月,天降甘霖。一整天的连绵细雨下在六月初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百姓同呼:“好雨!好雨!”
赶趁在这场透雨后,土壤表皮还没来得及干疤结痂前,王存祥家后种的二十多亩糜黍先后破土出苗。此时,正赶上一年当中白昼最长积温最高的生长季节,各种作物竞相生长。
“糜锄点点儿,谷锄针,茭子锄得两个叶子一管芯”。
糜黍一出土,不用几天就该上锄。这时候得先用小薅锄薅苗,人半蹲地上,半猫着腰手执一把小薅锄小心翼翼地锄草,自然比用大锄站着锄草更费人工。
此时,已经浇过二遍夏水的莜麦、胡麻也该上二遍锄。幸亏此时的麦田和豌豆地,人已经迈不进脚,插不进锄,不再向主人争劳力。
几项农活儿挤一块儿,有多少劳力不嫌多。为不使某项农活儿错过节令,王存祥把全家现有大小五个劳力进行暂时分工:老三**年纪小,和父亲分一组,负责几亩莜麦和胡麻地第二遍锄;母亲和二儿援越一组,用薅锄薅引龙地的五亩谷子;剩王援朝一个人去西北瓜茬地,薅最后才下种,这不刚出苗的十几亩糜子地。
王援朝一个人在西北滩瓜茬地,他曾背过麦捆,十亩大的一块儿糜子地里,已经干过四五天。
薅苗这活儿,得半蹲着身子,骑在苗垄上去薅,一边薅苗,一边得注意脚下不要伤着幼苗。每薅完几锄,向前挪动几步。挪动时,要么半跪在地上,两只手着地,像爬行动物似的向前爬行;要么干脆站直身子向前挪几步,再蹲下身子去继续薅苗。
六月时节,是一年当中太阳出工最早,落山最迟,昼最长夜最短的季节。早上五点不到,水米没沾牙的他没等太阳出工就早早进地。一上午已经在半亩长地征的糜子地里往返了两个来回。现在肚子里已经饥肠辘辘,饥渴难耐,抬起头看看日影快要接近头顶。
这不,第三个来回看着快到地头,已经在地里爬行薅苗半天的他,本能地想站起身来,伸个懒腰歇歇身子,再坚持把这垄地薅到地头。
还没等立直身子,忽然眼前一黑,重重地栽倒在地。
……隐约听到隔壁田地里传来声音:“哎,援朝!你怎了?”
跌倒在地的瞬间,又马上醒悟过来。
“刚才,自己是怎么了?”自己问自己。
确实不知道自己究竟怎么了。只觉眼前一黑,瞬间又苏醒过来。
他一边慢慢重新站起来,一边向已经走到近前的隔壁二大娘诉说刚才发生的一切。
“是不是早上没吃饭?站猛了,发了黑眼风。……给!我这儿有半块儿玉米面饼子,吃了,再喝口水,应该没事了。”
看见二大娘一手拿块儿玉米面饼子,另一只手拎着半瓶水朝他递过来。此时,一种饥饿感更强,并没推诿,从二大娘手里接过饼子和水。不一会儿半个饼子进了肚,半瓶水见了底。吃喝完后才想起谢谢二大娘,同时没忘记央求二大娘,不要把这事告诉父母,省得二老担心。
吃完邻居二大娘递过来的半块儿玉米面饼子,又喝干半瓶水,他没有急着回家。
稍事休息几分钟,又蹲下继续干活儿。等把这遭地薅至地头,已经是正晌午过头。
本来,早上母亲要他吃过早饭再下地干活儿,可他想赶趁着快点干完这些农活儿,便执意没吃早饭早早来到田里。今儿个这次晕倒,可能就是因为空着肚子干一上午活儿,再加上连日劳累心急上火,才发得黑眼风。自己年纪轻轻,从没什么大病,应该还是有抗浪的,缓一会儿时间,休息一下,估计没什么大碍。
回到家里,父母分别带领各小组也才是刚刚进屋。放学回来的妹妹素清已经把饭做熟,在伺等家人们收工回家,一同吃晌午饭。
午饭吃的是去年冬天腌制到现在的酸烩菜,蒸玉米面窝头。一大锅素油烩酸菜和大笼屉窝头,一家人吃得一点不剩。
吃罢午饭,素清洗涮毕锅灶碗筷,连歇息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赶忙去只几凹学校上学去了。
王援朝和父母亲,及二弟三弟总算睡了会儿晌觉,到下午三点多,太阳仍毒辣辣照着大地,继续按照先前分工,各自到所在地块儿,干各自营生。
下午放学后,素清从学校下学回来,赶紧放下书包,挎一只箩筐拿一个铁铲到野外。赶在太阳还没落山前,去地里掏回来一箩筐苦菜扔进猪圈,才制止了猪圈里一头母猪哇哇嚎叫,再抓紧时间做一家人的晚饭。
现在,全家仅有的父亲用毛驴车向清水泉村亲戚家借回来的玉米磨成的玉米面,中午玉米面窝窝头,晚上想换一样式吃。
已经考虑好,吃一顿可口的玉米面条。可玉米面本身没有黏性,只好取出还是去年父亲剥下的榆树皮,晒干后磨成的榆皮粉,掺和进玉米面粉里。
只有像榆皮粉这样黏性特强的添加剂,才能把没有半点黏性的玉米面粉和合一块儿,再擀成面条,煮进锅里,不至于熬成玉米面糊糊。
——不满十四岁的小素清,都能像大人一样粗粮细做了。
地处塞外的河套川平原属于典型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最显著的特征是四季非常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寒”。
若细究该地区物候现象,更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与全国范围内通行的“廿四节气物候”之变化存在巨大差异。
先从廿四节气中第一节“立春”说起。顾名思义,进入立春全国大多地区该大地回春,气温回升。而处于北疆的河套川平原却正值**东同志诗词中描写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隆冬季节。
直到清明节气以后,田野里除过偶尔一丁点不招眼的绿色外,整个大地几乎还是荒凉一片。当地有一句俗语“羊怕清明,马怕谷雨。”说的是进入清明节气的河套川平原还长不出可供羊吃的小草,等进入谷雨节气以后才见嫩草长出。
再有不时来袭的冷空气带来的沙尘暴,或“倒春寒”天气,刹那间会把一个春天装饰得更加满目苍凉。
直接这样说吧,直到进入谷雨、立夏节气,庄稼人才真正进入春耕春播大忙季节。比起同属北方的华北平原、渭河平原至少晚了几个节令,更甭说与江南相比。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开始了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个体经营劳作模式。一眼瞭不到头的田地里,三三两两,星星点点地分布着父子兵、夫妻兵,一门心思地忙活着自家的营生。再看不到昔日集体时期一群大伙儿人攒在一块儿地里干活儿,又带几分起哄的宏大、壮观、热闹的劳动场景。一改只有大集体时代才有的“出工一窝蜂,下地磨洋工;地头安锄歇,干活相互看”的体制弊政。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体制模式孰优孰劣?不想辩驳,只事实评说。
单从满囤渠生产大队这几年的实际剖析,自一九七六年开始连续几年洪涝灾害,最终让一个曾以“小北京”称誉自豪的小村庄,翻开一页吃返销粮的历史。
愚钝人也许会把“罪过”归咎于一场大洪水所致!
——实则错矣!
只要是一个明眼人稍作仔细剖析,一个鲜明答案再明晰不过。
如果不是当时绥西县执掌大权的那书记错误地撤掉分到社员手中的自留地和猪饲料地,老百姓的粮仓能见仓底?
可别小看每人不到一亩的自留猪饲料地,那可是当时人们的口粮地、活命地。只要能把这一亩地经营好,至少一家人的口粮问题就能解决,且绝不会影响集体产出。
说得更直白点,只要明确归属,明晰产权,就敲定了责任,调动大伙儿的积极性,不管遇上什么灾害都能战胜。遇上旱灾,老百姓就是从井里担上水用水桶浇地,也不至于让禾苗活活旱死、枯死;遇雨涝年份,就是收割一捆往家里背一捆,背回家里哪怕是腾出住人屋子,或把麦捆放到屋里一颗麦粒一颗麦粒用手揉搓,也不至于让已经收获在地的麦子泡在水里,看着吃到口边的麦子生芽发霉。
但集体经营时期,无论从政策体制,还是从理念认识都不会允许,也不可能灵活处置。僵化的体制只能让社员们眼巴巴看着泡在水里的麦捆生芽沤坏,干着急,又无能为力。
如果能假如的话,当年面对被浸泡在雨水里的麦子,但凡当时有人站出来说一句:“谁抢收回去的麦捆,就归谁!”
相信不?——人们肯定会拼了老命地抢收,就是一晚上不睡觉,连夜能把泡在水里的麦捆抢收到家,哪怕是在炕头上捂着烘,都不能让麦子生芽或沤坏。哪怕像王存祥一样的伤腿病人,也肯定不会看着别人收成自己不动心!
这不是农民本性的自私与不觉悟,而是在某种僵化体制束缚下,让人不得不自私与不觉悟。
如今,僵化体制首先在广大农村被打破后显现出最大活力。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明确了利益归属,让劳动报酬和劳动付出正确关联,自然从根本上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过去集体时期一些一直不知道真有病,还是努力去装病,反正,很少参加集体劳动的妇女现在开始装不下去,都随丈夫下地劳动了。
因为她们从此没了依靠。她们能真不羡慕别人家地里庄稼的长势,别人家秋天的收成?
与过去比较,出不出工,干活儿努不努力,什么时间出工、收工,都是自己说了算,与别的社员,与大小队长球不相干!队长书记也懒球的再在大喇叭上吼破嗓子吆喝大伙儿出工,懒得再上门说服社员下地干活儿。反而,多数人眼下是“不摸油,都自己转开”了。
付出的关键在乎年终收成。分包到户后每家地里的产出,除去上缴应该上缴的公粮,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能不努力付出?
这就是合民心,顺民意,这就是生产力解放后出现的活力!
当然,在眼下还主要靠传统手工工具进行劳动生产的时代,一个家庭劳动力的数量,直接关系到收成的多寡,于是大家伙想方设法在劳力上多投入。目前,人们感觉最缺少的就是劳力。为多增加劳力,村里就读初中的学生娃娃,大凡觉得考学希望不大,不少都辍学回了家。或帮助父母在田地里拿轻扛重干农活,或帮着照看牲口,哪怕帮着家里做个饭,也能腾出父母的时间,在土地里多投入。
权当这是这一新生事物出现后,一些人要付出的阵痛。这阵痛延续过若干年后,很快迅速变成另一种动力,一直影响了若干代人。
一个春季,因忙于建房延误了节令,已经到了麦子抽穗、拔节、灌浆季节,村新成立的包浇组开始着手准备浇灌二遍水的时候,王存祥家的麦田还没锄完第一遍。
其他人家,一个春季投入全部劳力田地里辛苦经营,该耕的耕,该种时种,到禾苗出土露头,杂草刚冒头生长,就及时投入劳力精细地锄过一遍,把杂草清除在萌芽状态,尽由麦苗快活儿竟长。
只有王存祥家,一个春季忙于挖坯盖房,抽不出富余人力去锄麦田里的杂草,任由杂草和庄稼混杂其间。
看隔地堰武家麦田里麦苗长势茂盛,杂草稀疏,麦垄间套种的豆苗已经破土而出,且分了瓣。反看自家麦田杂草嚣张,麦苗明显的体单力薄。多年来集体生产经营时期因社员们缺乏责任心,图一时轻松,锄草不彻底留下尾巴,庄稼地草苗混长的“风景”,在王存祥家今年的麦田独有。
王存祥才开始带领一家人,抓紧麦田锄草,可不能再耽搁。必须赶在浇灌过二水前完成所有麦田的锄草劳动。
自从大犍牛被山西牛贩子花四百六十元钱买走后,小儿子**再不用专职放牛,也参加和大人一块儿锄草的劳动。他拿一把小薅锄,跟在父亲后面一步也不甘落后,脸蛋涨得通红,汗珠经过脸上顺着下颌洒落到地上。
终于,忽而想起上学时学不会的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昔日,老师用教鞭抽打手心,罚照原文抄写三十遍。可照抄完三十遍,照样不能熟练背诵下来。
——今天是怎么了?
端阳节后的太阳开始变得炙烤焦灼,头顶的太阳好似一个硕大火球在烧烤着大地,烧烤着大地上生长的万物,和侍弄着万物的人们。
庄稼人身后被锄头斩断根须的杂草,倒地后不一会儿就被晒蔫儿,剩下立在地里的麦苗,露出一种战胜强大敌人获胜后的自信与喜悦。在微风吹拂下摇晃着含苞待放的穗头,朝着主人微笑。
还在几天前,**还常常到别人家刚锄过的麦田里去捡被太阳晒成半蔫儿的杂草,傍晚赶牲口回家时,大犍牛背上驼上一大捆,晚上给牛加几次“夜餐”。
尽管田地里耙磨播种的重苦力活儿快要结束,畜力进入相对轻闲期,可以不给牲口添加“夜草”。可**还是舍不得给大犍牛降低待遇,照旧每晚睡觉前给牛添喂夜草。
小时候常听老人说“马不吃夜草不肥”,牛大概也如此!牛吃上夜草,肯定同样长膘。他要把他心爱的宝贝照料好,让它长得肥肥壮壮。
建房后续的扫尾活儿还很多。盖房剩不少土坯,继续留在村外的土坯场,敞口院该围砌院墙,还得垒几间牲口棚圈和草料库,包括屋内盘炕垒窗台墙等,一样都离不开一春季用粮食人力换来的这些土坯疙瘩。必须赶在雨季到来前将这些宝贝疙瘩抽空用牛车全部拉回院子。
不承想因为两条被水沤坏的柁梁,把刚分到家才几个月的大犍牛卖掉偿还了账债。
**心里,现在即使再好的青草堆在那儿,他都无心情理会。已经在家饲养了好几个月的大犍牛,被山西牛贩子拉走的那一刻,他看见牛回头朝他“哞哞哞……”的叫,像是在乞求小主人,不要让外人拉走。
“亲爱的大犍牛,牛贩子买你回去,是继续田地里驭用,还是卖到了屠宰场?”
每到晚上,小**经常盯着屋顶思考一个问题。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事遂人愿,一春半夏几乎没下一场透雨,预兆着今年年景不会错。
由于没遇阴雨天耽搁,经过全家老小共同努力,没用几天时间,盖房前播种的十几亩小麦、莜麦、豌豆、胡麻等夏粮作物,终于赶在第二次夏田灌溉前都上过一遍锄,努努力,还算赶回了时令。
一进入农历六月,天降甘霖。一整天的连绵细雨下在六月初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百姓同呼:“好雨!好雨!”
赶趁在这场透雨后,土壤表皮还没来得及干疤结痂前,王存祥家后种的二十多亩糜黍先后破土出苗。此时,正赶上一年当中白昼最长积温最高的生长季节,各种作物竞相生长。
“糜锄点点儿,谷锄针,茭子锄得两个叶子一管芯”。
糜黍一出土,不用几天就该上锄。这时候得先用小薅锄薅苗,人半蹲地上,半猫着腰手执一把小薅锄小心翼翼地锄草,自然比用大锄站着锄草更费人工。
此时,已经浇过二遍夏水的莜麦、胡麻也该上二遍锄。幸亏此时的麦田和豌豆地,人已经迈不进脚,插不进锄,不再向主人争劳力。
几项农活儿挤一块儿,有多少劳力不嫌多。为不使某项农活儿错过节令,王存祥把全家现有大小五个劳力进行暂时分工:老三**年纪小,和父亲分一组,负责几亩莜麦和胡麻地第二遍锄;母亲和二儿援越一组,用薅锄薅引龙地的五亩谷子;剩王援朝一个人去西北瓜茬地,薅最后才下种,这不刚出苗的十几亩糜子地。
王援朝一个人在西北滩瓜茬地,他曾背过麦捆,十亩大的一块儿糜子地里,已经干过四五天。
薅苗这活儿,得半蹲着身子,骑在苗垄上去薅,一边薅苗,一边得注意脚下不要伤着幼苗。每薅完几锄,向前挪动几步。挪动时,要么半跪在地上,两只手着地,像爬行动物似的向前爬行;要么干脆站直身子向前挪几步,再蹲下身子去继续薅苗。
六月时节,是一年当中太阳出工最早,落山最迟,昼最长夜最短的季节。早上五点不到,水米没沾牙的他没等太阳出工就早早进地。一上午已经在半亩长地征的糜子地里往返了两个来回。现在肚子里已经饥肠辘辘,饥渴难耐,抬起头看看日影快要接近头顶。
这不,第三个来回看着快到地头,已经在地里爬行薅苗半天的他,本能地想站起身来,伸个懒腰歇歇身子,再坚持把这垄地薅到地头。
还没等立直身子,忽然眼前一黑,重重地栽倒在地。
……隐约听到隔壁田地里传来声音:“哎,援朝!你怎了?”
跌倒在地的瞬间,又马上醒悟过来。
“刚才,自己是怎么了?”自己问自己。
确实不知道自己究竟怎么了。只觉眼前一黑,瞬间又苏醒过来。
他一边慢慢重新站起来,一边向已经走到近前的隔壁二大娘诉说刚才发生的一切。
“是不是早上没吃饭?站猛了,发了黑眼风。……给!我这儿有半块儿玉米面饼子,吃了,再喝口水,应该没事了。”
看见二大娘一手拿块儿玉米面饼子,另一只手拎着半瓶水朝他递过来。此时,一种饥饿感更强,并没推诿,从二大娘手里接过饼子和水。不一会儿半个饼子进了肚,半瓶水见了底。吃喝完后才想起谢谢二大娘,同时没忘记央求二大娘,不要把这事告诉父母,省得二老担心。
吃完邻居二大娘递过来的半块儿玉米面饼子,又喝干半瓶水,他没有急着回家。
稍事休息几分钟,又蹲下继续干活儿。等把这遭地薅至地头,已经是正晌午过头。
本来,早上母亲要他吃过早饭再下地干活儿,可他想赶趁着快点干完这些农活儿,便执意没吃早饭早早来到田里。今儿个这次晕倒,可能就是因为空着肚子干一上午活儿,再加上连日劳累心急上火,才发得黑眼风。自己年纪轻轻,从没什么大病,应该还是有抗浪的,缓一会儿时间,休息一下,估计没什么大碍。
回到家里,父母分别带领各小组也才是刚刚进屋。放学回来的妹妹素清已经把饭做熟,在伺等家人们收工回家,一同吃晌午饭。
午饭吃的是去年冬天腌制到现在的酸烩菜,蒸玉米面窝头。一大锅素油烩酸菜和大笼屉窝头,一家人吃得一点不剩。
吃罢午饭,素清洗涮毕锅灶碗筷,连歇息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赶忙去只几凹学校上学去了。
王援朝和父母亲,及二弟三弟总算睡了会儿晌觉,到下午三点多,太阳仍毒辣辣照着大地,继续按照先前分工,各自到所在地块儿,干各自营生。
下午放学后,素清从学校下学回来,赶紧放下书包,挎一只箩筐拿一个铁铲到野外。赶在太阳还没落山前,去地里掏回来一箩筐苦菜扔进猪圈,才制止了猪圈里一头母猪哇哇嚎叫,再抓紧时间做一家人的晚饭。
现在,全家仅有的父亲用毛驴车向清水泉村亲戚家借回来的玉米磨成的玉米面,中午玉米面窝窝头,晚上想换一样式吃。
已经考虑好,吃一顿可口的玉米面条。可玉米面本身没有黏性,只好取出还是去年父亲剥下的榆树皮,晒干后磨成的榆皮粉,掺和进玉米面粉里。
只有像榆皮粉这样黏性特强的添加剂,才能把没有半点黏性的玉米面粉和合一块儿,再擀成面条,煮进锅里,不至于熬成玉米面糊糊。
——不满十四岁的小素清,都能像大人一样粗粮细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