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数年过去。

  陈寻的归来,如同大汉王朝这片广阔土地上的一场春雨,润物无声,却在不经意间催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张骞带回的西域情报,与陈寻那超越时代的地理知识相结合,为汉武帝刘彻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

  而那三件看似不起眼的“马具”,则成为了这位雄主手中,最锋利的一把刀。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卫青”、“霍去病”,这两个名字,如同两颗最耀眼的彗星,划破了汉朝北方的天空。

  龙城、河套、漠南……

  一场场酣畅淋漓的大捷,雪片般地飞回长安。

  曾经不可一世的匈奴人,在这支装备了全新马具、战术如同鬼魅的汉家铁骑面前,被打得节节败退,狼狈不堪。

  大汉王朝,终于一雪百年之耻,迎来了它最昂扬、最自信的黄金时代。

  ……

  长乐庄,书房内。

  陈寻正悠闲地靠在一张新打造的摇椅上,翻阅着一本刚刚从长安送来的“邸报”。

  上面,用充满了溢美之词的笔墨,详细地描绘了骠骑将军霍去病,是如何“封狼居胥”,在匈奴的圣地,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祭天仪式。

  “呵,这小子……”陈寻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玩味的笑容,“倒是比他那个舅舅,会玩多了。”

  他放下邸报,端起一旁早已泡好的清茶,抿了一口。

  他很享受这种感觉。

  像一个看客,坐在最舒适的包厢里,看着舞台之上,那波澜壮阔的史诗,一幕幕地上演。

  而他,只需要在恰当的时候,为那些主角们,递上几件能让他们演得更精彩的“小道具”。

  他不再是那个背负着一切、疲惫不堪的执棋人。

  他只是一个悠闲的、甚至有些恶趣味的“说书人”。

  “先生。”

  庄园的总管家张虎,在门外,轻声通报。

  “又怎么了?”陈寻懒洋洋地问道,“不是说了吗?那些王公贵族送来的请帖,一概都给我烧了。我这庄子,不欢迎他们来显摆。”

  “先生恕罪。”张虎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困惑,“这次来的,不是王公贵族。是……是朝廷的太史令,司马迁大人。他……他没有带任何随从,只身一人,已在庄外等候多时了。”

  “司马迁?”

  陈寻摇晃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顿。

  这个名字,他倒是如雷贯耳。他听过这位年轻的太史令,是如何才华横溢,也听过他是如何的刚正不阿。

  他来做什么?

  “让他进来吧。”陈寻说道。

  ……

  片刻之后,一个身着青色儒衫,神情严谨,眼神中却透着一股无法熄灭的求知火焰的中年文士,走进了书房。

  正是司马迁。

  “晚辈司马迁,冒昧来访,见过陈先生。”他对着陈寻,行了一个,极其标准的大礼。

  “免了免了。”陈寻摆了摆手,指了指对面的座位,“坐吧。太史公大驾光临,我这小庄园,可是蓬荜生辉啊。说吧,找我这个糟老头子,有什么事?我可先说好,我不懂什么‘天人感应’,也不会看星星。”

  司马迁看着眼前这个,容貌年轻得过分,言语之间却又充满了玩世不恭的“无名王”,他沉默了片刻。

  他知道,自己接下来的话,有多么的唐突。

  但他,还是问了。

  “先生,”他站起身,对着陈寻,再次深深一揖,“迁正在修撰一部,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书。”

  “在查阅‘高祖’旧档,‘靖难之役’,乃至,当今‘北伐’的绝密卷宗之时,迁,发现了一个幽灵。”

  陈寻端起茶杯的动作,停住了。

  司马迁的目光,变得灼热,他紧紧地盯着陈寻的眼睛。

  “一个本不该存在,却又无处不在的幽灵。”

  “在沛县是谁,第一个看出了高祖皇帝的潜质?又是,在先帝师扶苏禅让天下时站在他的身后?”

  “在‘吕氏之乱’,最危急的时刻,是谁让韩信、樊哙、曹参这三位早已分道扬镳的巨头,重新拧成了一股绳?又是谁拿出了那份,足以颠覆匈奴战法的‘马具三件套’的图纸?”

  “史书之上,没有答案。所有的卷宗,都在某个关键的节点,戛然而止。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将这一切都抹去了。”

  他看着陈寻,用一种近乎于颤抖的声音,问出了那个,在他心中憋了数年的问题。

  “先生……您,就是那个幽灵,对吗?”

  ……

  书房内,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只有窗外的风声,和陈寻那有节奏的、用手指轻叩桌面的声音。

  “啪,啪,啪。”

  许久,陈寻笑了。

  他没有恼怒,也没有惊慌。

  只是,用一种充满了赞赏的眼神,看着眼前这个,固执得有些可爱的史官。

  “太史公,”他懒洋洋地说道,“你这个帽子,扣得可太大了。我就是一个在长乐庄种地的老农。什么幽灵,什么幕后黑手……你是说,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影响到霍去病将军的马蹄子不成?”

  “先生!”司马迁急切地上前一步,“迁并非来探查皇室秘辛,更无意冒犯先生!迁只是……只是,历史必须真实!若无先生,我大汉的历史,便缺了最重要的一块拼图!后人将无法理解,这个盛世究竟是如何而来!”

  “那,就让他们去猜好了。”陈寻无所谓地耸了耸肩,“历史,有时候留白,才更有意思,不是吗?”

  他看着司马迁那张,充满了不甘和执着的脸,突然话锋一转。

  “再说了,太史公,你今天来,真的只是为了问我这个,注定没有答案的问题吗?”

  司马迁的身体,微微一僵。

  陈寻笑了。

  “你是个比狐狸还精明的史官。”他指了指司马迁那宽大的袖袍,“你袖子里藏着的那个竹筒,再不拿出来,都要被你捂热了。”

  司马迁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极其罕见的尴尬。

  他知道,自己在这位,活了不知多少年的“怪物”面前,所有的心思都无所遁形。

  他不再掩饰,从袖中恭敬地取出了一卷竹简。

  “先生明鉴。”他苦笑着,将竹简呈上,“迁,知先生,对西域奇闻,最感兴趣。”

  “这,是迁,昨日,刚刚从张骞将军府上,亲手誊抄的,他这十三年来,在西域的所有见闻。其中详尽地记录了大宛、康居、大月氏等国的风土人情,山川地理。”

  “迁,特以此,换先生一壶茶喝。”

  “哈哈哈!”陈寻终于,放声大笑了起来!

  他一把,接过了那卷竹简,如同拿到了最心爱的玩具!

  这才是他现在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你啊你!”他指着司马迁,笑骂道,“好!茶,管够!酒,也有!”

  “来,进来,跟我好好讲讲!那个叫张骞的家伙……在外面,到底又吃了多少苦头?是不是又被哪个部落的女人给强行留下了?”

  司马迁看着陈寻那瞬间变得眉飞色舞的、充满了好奇心的脸,他无奈地摇了摇头。

  他知道,关于那个“幽灵”的答案,他是永远也问不出来了。

  但他看着陈寻,又看了看自己手中这份,刚刚完成的《西域见闻录》。

  他突然,有了一种新的明悟。

  或许,先生说得对。

  历史并不一定需要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

  历史,只需要被记录。

  而他,司马迁,就是那个记录历史的人。

  这就足够了。

  他释然地,对着陈寻,再次行了一个大礼。

  “那……晚辈,就恭敬不如从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