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二十年过去。
长乐庄,对于陈寻而言,已经从一个“归隐地”,变成了一个舒适的“大本营”。
汉武帝刘彻,也从一个雄心勃勃的青年,步入了威严的中年。
他对匈奴的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也耗费了惊人的国力。晚年的他,开始沉迷于另一件事——寻仙问道,追求长生。
这位皇帝,曾数次派人,带着最丰厚的赏赐,前来长乐庄,试图从这位传说中的“无名王”口中,得到那长生不老的秘密。
每一次,陈寻都以“偶感风寒,不见外客”为由,让张虎(如今也已是白发苍苍的老总管了)把人给打发了。
“长生?”陈寻躺在摇椅上,懒洋洋地晒着太阳,对张虎吐槽道,“这玩意儿,要是有的选,我第一个把它退了。你告诉陛下,有那闲工夫炼丹,不如多去格物院看看,让他们研究一下,怎么能让粮食亩产再多一百斤,那才叫功德无量。”
他活得越来越“接地气”了。
他不再是那个背负着一切、满心疲惫的“先生”。他现在更像一个活得太久,看透了一切,因而变得有些玩世不恭的“老怪物”。
他开始享受这种,用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品尝”这个世界的乐趣。
他会化名“陈九”,混进长安城新开的酒馆,听那些南来北往的商人们,吹嘘他们从西域见到的奇闻异事。
他也会在某个春日,心血来潮,独自一人跑到泰山之巅,看日出。
他成了这个帝国最自由,也最孤独的“旅行者”。
这一日,他在长安城的酒馆里,又听到了一个让他都觉得有些匪夷所思的新鲜故事。
“……哎,你们听说了吗?北边,匈奴那边,又派使者来了。这次,不是来求和,是来……嘲讽咱们陛下的!”一个刚从边境回来的商人,正唾沫横飞地,对着满桌的酒客吹嘘。
“嘲讽什么?”
“他们说啊,咱们陛下,不是天天寻仙问道吗?他们说,他们匈奴的北海,就有一个‘神人’!一个能让公羊生出崽子的活神仙!”
“呸!胡说八道!”
“嘿,这你就不懂了!”那商人得意地压低了声音,“这‘神人’,还真是咱们汉人!听说啊,是武帝爷刚登基那会儿,派出去的一个使节,叫……叫苏武!被匈奴人给扣下了!”
“匈奴单于逼他投降,他不肯。那单于就刁难他,把他弄到北海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扔给他一群公羊,说‘什么时候,你这群公羊能生出小羊了,什么时候,我就放你回来’!”
“这不摆明了是让他死在那吗?”
“可不是嘛!结果,你们猜怎么着?”商人一拍大腿,“这都快二十年了!这苏武,他**还活着!天天就拄着一根,毛都掉光了的汉朝节杖,在那冰天雪地里放羊!匈奴人都以为他疯了,又敬佩他是个汉子,就……就传开了,说他感动了上天,连公羊都能让他养出崽子来……”
酒馆里,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
陈寻,也笑了。
但他的眼中,却闪烁着一种,极其明亮的光芒。
“二十年……”
“拄着一根破木棍……”
“有点意思。”
他放下了手中的酒杯。
他那颗早已沉寂了许久,对这个世界,已经快要失去好奇心的心,在这一刻,被这个“荒诞”而又“倔强”的故事,给彻底点燃了。
他想去看看。
看看这个,比他还“轴”的“老顽固”。
……
三个月后。
一支由数十匹骆驼组成的、装备精良的大型商队,正跋涉在通往北境的商道之上。
为首的,正是那个早已在西域商路上,闯出了赫赫威名的汉商“陈九”。
陈寻,已经厌倦了独自一人的苦行。既然要远行,为什么不舒舒服服地去?
他动用了他“无名王”的财力(长乐庄和格物院这几十年的产出,早已富可敌国),组织了一支堪称“豪华”的皮货商队。
他们携带着的,是匈奴人最无法抗拒的硬通货——中原的烈酒、精盐、铁器,和上等的丝绸。
他不是去受苦的。
他是去做生意的。顺便去“拜访”一下,那个传说中的“神人”。
……
北海,贝加尔湖。
当陈寻的商队,在历经了千辛万苦,终于抵达这片,一望无际的内陆海时,已是盛夏。
这里,并非传言中的“冰天雪地”。
夏日的北海,美得令人窒息。
湛蓝的湖水,清澈见底,如同最纯净的蓝宝石。湖边的草原,水草丰美,野花遍地。成群的牛羊,在湖边悠闲地吃着草。
“真是个……好地方啊。”陈寻站在湖边,深深地吸了一口,那清冽而又甘甜的空气。
他让商队在附近扎营,自己则换上了一身普通的牧民服饰,独自一人,骑着马,沿着湖边,开始寻找。
终于,在一个背风的山坡下,他看到了他想找的人。
一个,穿着破烂羊皮袄,头发和胡须,早已纠结成一团,如同野人般的“老人”。
那个老人,正靠在一块石头上,眯着眼,打着瞌睡。
在他的身旁,是一群同样在打瞌睡的公羊。
而在他的手中,则紧紧地握着一根早已褪色、光秃秃的木杆。上面那本应象征着大汉威仪的牦牛尾装饰,早已不知所踪。
苏武。
陈寻没有立刻上前。
他只是在不远处下了马。
他从行囊里,取出了一只早已烤得焦香四溢的烧鸡(在路上猎的野味),又拿出了一囊最好的关中烈酒。
他甚至,还拿出了一个小小的盐包。
他没有生火。
只是,就这么盘腿坐下,撕下了一只鸡腿,蘸了点盐,自顾自地吃喝了起来。
浓郁的肉香和酒香,顺着风飘了过去。
那个本在打瞌睡的“老人”,鼻子猛地**了一下。
他缓缓地睁开了眼睛。
又是二十年过去。
长乐庄,对于陈寻而言,已经从一个“归隐地”,变成了一个舒适的“大本营”。
汉武帝刘彻,也从一个雄心勃勃的青年,步入了威严的中年。
他对匈奴的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也耗费了惊人的国力。晚年的他,开始沉迷于另一件事——寻仙问道,追求长生。
这位皇帝,曾数次派人,带着最丰厚的赏赐,前来长乐庄,试图从这位传说中的“无名王”口中,得到那长生不老的秘密。
每一次,陈寻都以“偶感风寒,不见外客”为由,让张虎(如今也已是白发苍苍的老总管了)把人给打发了。
“长生?”陈寻躺在摇椅上,懒洋洋地晒着太阳,对张虎吐槽道,“这玩意儿,要是有的选,我第一个把它退了。你告诉陛下,有那闲工夫炼丹,不如多去格物院看看,让他们研究一下,怎么能让粮食亩产再多一百斤,那才叫功德无量。”
他活得越来越“接地气”了。
他不再是那个背负着一切、满心疲惫的“先生”。他现在更像一个活得太久,看透了一切,因而变得有些玩世不恭的“老怪物”。
他开始享受这种,用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品尝”这个世界的乐趣。
他会化名“陈九”,混进长安城新开的酒馆,听那些南来北往的商人们,吹嘘他们从西域见到的奇闻异事。
他也会在某个春日,心血来潮,独自一人跑到泰山之巅,看日出。
他成了这个帝国最自由,也最孤独的“旅行者”。
这一日,他在长安城的酒馆里,又听到了一个让他都觉得有些匪夷所思的新鲜故事。
“……哎,你们听说了吗?北边,匈奴那边,又派使者来了。这次,不是来求和,是来……嘲讽咱们陛下的!”一个刚从边境回来的商人,正唾沫横飞地,对着满桌的酒客吹嘘。
“嘲讽什么?”
“他们说啊,咱们陛下,不是天天寻仙问道吗?他们说,他们匈奴的北海,就有一个‘神人’!一个能让公羊生出崽子的活神仙!”
“呸!胡说八道!”
“嘿,这你就不懂了!”那商人得意地压低了声音,“这‘神人’,还真是咱们汉人!听说啊,是武帝爷刚登基那会儿,派出去的一个使节,叫……叫苏武!被匈奴人给扣下了!”
“匈奴单于逼他投降,他不肯。那单于就刁难他,把他弄到北海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扔给他一群公羊,说‘什么时候,你这群公羊能生出小羊了,什么时候,我就放你回来’!”
“这不摆明了是让他死在那吗?”
“可不是嘛!结果,你们猜怎么着?”商人一拍大腿,“这都快二十年了!这苏武,他**还活着!天天就拄着一根,毛都掉光了的汉朝节杖,在那冰天雪地里放羊!匈奴人都以为他疯了,又敬佩他是个汉子,就……就传开了,说他感动了上天,连公羊都能让他养出崽子来……”
酒馆里,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
陈寻,也笑了。
但他的眼中,却闪烁着一种,极其明亮的光芒。
“二十年……”
“拄着一根破木棍……”
“有点意思。”
他放下了手中的酒杯。
他那颗早已沉寂了许久,对这个世界,已经快要失去好奇心的心,在这一刻,被这个“荒诞”而又“倔强”的故事,给彻底点燃了。
他想去看看。
看看这个,比他还“轴”的“老顽固”。
……
三个月后。
一支由数十匹骆驼组成的、装备精良的大型商队,正跋涉在通往北境的商道之上。
为首的,正是那个早已在西域商路上,闯出了赫赫威名的汉商“陈九”。
陈寻,已经厌倦了独自一人的苦行。既然要远行,为什么不舒舒服服地去?
他动用了他“无名王”的财力(长乐庄和格物院这几十年的产出,早已富可敌国),组织了一支堪称“豪华”的皮货商队。
他们携带着的,是匈奴人最无法抗拒的硬通货——中原的烈酒、精盐、铁器,和上等的丝绸。
他不是去受苦的。
他是去做生意的。顺便去“拜访”一下,那个传说中的“神人”。
……
北海,贝加尔湖。
当陈寻的商队,在历经了千辛万苦,终于抵达这片,一望无际的内陆海时,已是盛夏。
这里,并非传言中的“冰天雪地”。
夏日的北海,美得令人窒息。
湛蓝的湖水,清澈见底,如同最纯净的蓝宝石。湖边的草原,水草丰美,野花遍地。成群的牛羊,在湖边悠闲地吃着草。
“真是个……好地方啊。”陈寻站在湖边,深深地吸了一口,那清冽而又甘甜的空气。
他让商队在附近扎营,自己则换上了一身普通的牧民服饰,独自一人,骑着马,沿着湖边,开始寻找。
终于,在一个背风的山坡下,他看到了他想找的人。
一个,穿着破烂羊皮袄,头发和胡须,早已纠结成一团,如同野人般的“老人”。
那个老人,正靠在一块石头上,眯着眼,打着瞌睡。
在他的身旁,是一群同样在打瞌睡的公羊。
而在他的手中,则紧紧地握着一根早已褪色、光秃秃的木杆。上面那本应象征着大汉威仪的牦牛尾装饰,早已不知所踪。
苏武。
陈寻没有立刻上前。
他只是在不远处下了马。
他从行囊里,取出了一只早已烤得焦香四溢的烧鸡(在路上猎的野味),又拿出了一囊最好的关中烈酒。
他甚至,还拿出了一个小小的盐包。
他没有生火。
只是,就这么盘腿坐下,撕下了一只鸡腿,蘸了点盐,自顾自地吃喝了起来。
浓郁的肉香和酒香,顺着风飘了过去。
那个本在打瞌睡的“老人”,鼻子猛地**了一下。
他缓缓地睁开了眼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