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瓛去准备盐矿和石炭以及黄泥,朱雄英这边也没闲着。
他让毛骧准备了漏斗,木炭以及纱布,沙子等等。
朱元璋等人很是期待看到结果,对蒋瓛是翘首以盼。
趁着这个时间,朱雄英继续说道:“爷爷、刚才说的改革,还不够全面,一条鞭法,只能减少征税官吏剥削百姓。”
“而取消读书人免税优待,也只是减缓土地兼并的速度。”
朱雄英说着顿了顿,然后一字一顿的说道:“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
朱元璋皱眉道:“是什么意思?”
“摊丁入亩很简单,就是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
“火耗归公又称耗羡归公,地方官征收钱税时,会以耗损为由,多征税,所以、这部分耗损,由朝廷承担,无需施加给百姓。”
朱元璋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此时他感觉念头通达了一样。
“大孙、你继续说。”
朱雄英说的都有点口渴了,边上一脸崇拜看着他的秦小鱼,干嘛把背着的水袋打开,喂给朱雄英喝。
被人无微不至伺候,朱雄英很喜欢这样的日子。
他喝了一口水润了润喉,继续说道:“最后就是官绅一体纳粮了,历朝历代,征税只到老百姓家,官绅自外。”
“老百姓还要当差,即服兵役和徭役,而官绅阶级,不必当差不交税。”
“随着土地的兼并,朝廷能收到的税只会越来越少,而朝廷对每个地方,征税都有定量的,因此、官绅会把这部分税摊牌到百姓头上。”
“当百姓活不下去,交不起税的时候,彼时的朝廷,还能收得上来税吗?元末时期的状况,就是最好的例子。”
朱元璋感觉浑身冰凉,他为什么起义,还不是因为元朝统治暴虐,他们这些百姓活不下去。
他爹娘兄长们饿死。
他已经能预料到,如果按照朱雄英的设想发展,不对、不是设想,而是必然会发生的,因为不是谁都叫朱元璋,老朱家的后世子孙不可能人人都杀伐果断。
到了那时,君王权利被蚕食,而官绅兼并田地严重,朝廷根本无法从他们手上收到税。
最后的结果就是,老百姓活不下去,高呼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或者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朱元璋确实预料到了,只不过口号他没预料到,明末起义的口号是——均田免粮,闯王来了不纳粮。
朱元璋不仅想到了农民起义,到了那时国库没钱,发不出军饷,这样的大军根本没有战斗力,必定会有外敌趁机入侵。
“改革、必须改革,咱要把一切弊政消除,不能给后世子孙留下祸根。”
“咱不指望咱老朱家的江山能传承万世,咱只希望老朱家不负天下百姓。”
朱雄英心里松了一口气,还好自己爷爷听得进去,也幸亏自己爷爷是个果断之人。
他其实还有好多想说,比如后世的政策,土地国有制,百姓不得买卖,这样的话,就能控制土地兼并。
但是、朱雄英并没有说出来,因为太难实施了。
这会触动天下官绅的利益,虽然朱元璋雄才大略,又掌控着绝对的权力,但是如今的大明百废待兴,根本经不起那样的动荡。
一个不慎,就会导致大明战火不断。
不是朱雄英夸大其词,新华夏能成功推行,那是顺应时代。
不然的话,很早就有帝王推行过了。
比如被后世称之为穿越者的王莽。
王莽建立新朝以后,他发明了游标卡尺,币制改革,与后世的纸币制度相似,他的币制改革影响深远,宋朝最先推行的交子,就是跟王莽学的。
王莽还搞出无息贷款,允许百姓向朝廷申请无息贷款,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有了这项政策,百姓断粮,或者是家中有人生病无钱医治的时候,都能靠着朝廷的无息贷款度过难关。
他废除奴隶制度,官制进行大改革,实行计划经济,由朝廷控制商品价格与市场调节的经济策略,防止商人囤积货物,保持市场稳定。
王莽还大搞创新,对科举重视,他在位的时候甚至出现了飞行器。
从这一项项政策能看出,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但是、王莽推行土地改革,规定人均土地100亩,禁止私人买卖,彻底触动了官绅的利益根基。
结果吗,王莽的新朝国祚只存在了十五年。
王莽是在与全天下的官绅对抗,不然那个所谓的气运之子,王莽轻松拿捏他。
如果现在的大明也推行土地国有制,朱雄英想都不敢想。
不过、朱雄英暗暗发誓,自己爷爷和自己便宜老爹两代经营,等到他上位,三代人的积累,他就不信掀翻不了这**的官绅。
张彪是个农耕的好手,菜园的地很快就耕完了,朱雄英撸起袖子就开始种红薯。
朱元璋也在皇宫里开了菜园,种地的本事一点没落下,他也撸起袖子,兴致勃勃的一起种红薯。
唯独马皇后在一旁歇着,因为她现在身体不好。
让朱雄英诧异的是,李景隆这个纨绔居然也会种地。
“大孙、种红薯真简单,埋到土里就行了,跟种山药差不多。”
朱雄英摇摇头:“这只是第一步,如果按照这样的种发,结不了多少果,而且需要的红薯种子也太多了。”
“等红薯发芽蹿藤以后,把藤蔓剪成一节一节的插在土里,这些一节一节的藤蔓会长根然后成长。”
闻言、朱元璋他们恍然大悟,如果只是用红薯种下去,他们都怀疑产量问题了。
实在是需要的种子不是小数目,以后推广起来非常难。
半麻袋红薯很快就种完了,刚把红薯种完,李景隆拿起土地就要种,他还自信的说道:“表弟、红薯和土豆都是长在土里面的,种土豆也是直接埋土里对吧?”
他说着还露出大聪明的表情。
朱雄英赶忙开口阻拦:“土豆虽然也是埋土里,但种植方法不一样,这玩意不会窜藤。”
“种植土豆,要先等土豆发芽,然后用刀子切块,一个芽头一块种在地里。”
呃!!!
李景隆顿时就尴尬了,他刚才还想在朱元璋面前表现自己的聪明,现在尴尬的脚趾都能抠出三室一厅。
        他让毛骧准备了漏斗,木炭以及纱布,沙子等等。
朱元璋等人很是期待看到结果,对蒋瓛是翘首以盼。
趁着这个时间,朱雄英继续说道:“爷爷、刚才说的改革,还不够全面,一条鞭法,只能减少征税官吏剥削百姓。”
“而取消读书人免税优待,也只是减缓土地兼并的速度。”
朱雄英说着顿了顿,然后一字一顿的说道:“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
朱元璋皱眉道:“是什么意思?”
“摊丁入亩很简单,就是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
“火耗归公又称耗羡归公,地方官征收钱税时,会以耗损为由,多征税,所以、这部分耗损,由朝廷承担,无需施加给百姓。”
朱元璋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此时他感觉念头通达了一样。
“大孙、你继续说。”
朱雄英说的都有点口渴了,边上一脸崇拜看着他的秦小鱼,干嘛把背着的水袋打开,喂给朱雄英喝。
被人无微不至伺候,朱雄英很喜欢这样的日子。
他喝了一口水润了润喉,继续说道:“最后就是官绅一体纳粮了,历朝历代,征税只到老百姓家,官绅自外。”
“老百姓还要当差,即服兵役和徭役,而官绅阶级,不必当差不交税。”
“随着土地的兼并,朝廷能收到的税只会越来越少,而朝廷对每个地方,征税都有定量的,因此、官绅会把这部分税摊牌到百姓头上。”
“当百姓活不下去,交不起税的时候,彼时的朝廷,还能收得上来税吗?元末时期的状况,就是最好的例子。”
朱元璋感觉浑身冰凉,他为什么起义,还不是因为元朝统治暴虐,他们这些百姓活不下去。
他爹娘兄长们饿死。
他已经能预料到,如果按照朱雄英的设想发展,不对、不是设想,而是必然会发生的,因为不是谁都叫朱元璋,老朱家的后世子孙不可能人人都杀伐果断。
到了那时,君王权利被蚕食,而官绅兼并田地严重,朝廷根本无法从他们手上收到税。
最后的结果就是,老百姓活不下去,高呼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或者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朱元璋确实预料到了,只不过口号他没预料到,明末起义的口号是——均田免粮,闯王来了不纳粮。
朱元璋不仅想到了农民起义,到了那时国库没钱,发不出军饷,这样的大军根本没有战斗力,必定会有外敌趁机入侵。
“改革、必须改革,咱要把一切弊政消除,不能给后世子孙留下祸根。”
“咱不指望咱老朱家的江山能传承万世,咱只希望老朱家不负天下百姓。”
朱雄英心里松了一口气,还好自己爷爷听得进去,也幸亏自己爷爷是个果断之人。
他其实还有好多想说,比如后世的政策,土地国有制,百姓不得买卖,这样的话,就能控制土地兼并。
但是、朱雄英并没有说出来,因为太难实施了。
这会触动天下官绅的利益,虽然朱元璋雄才大略,又掌控着绝对的权力,但是如今的大明百废待兴,根本经不起那样的动荡。
一个不慎,就会导致大明战火不断。
不是朱雄英夸大其词,新华夏能成功推行,那是顺应时代。
不然的话,很早就有帝王推行过了。
比如被后世称之为穿越者的王莽。
王莽建立新朝以后,他发明了游标卡尺,币制改革,与后世的纸币制度相似,他的币制改革影响深远,宋朝最先推行的交子,就是跟王莽学的。
王莽还搞出无息贷款,允许百姓向朝廷申请无息贷款,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有了这项政策,百姓断粮,或者是家中有人生病无钱医治的时候,都能靠着朝廷的无息贷款度过难关。
他废除奴隶制度,官制进行大改革,实行计划经济,由朝廷控制商品价格与市场调节的经济策略,防止商人囤积货物,保持市场稳定。
王莽还大搞创新,对科举重视,他在位的时候甚至出现了飞行器。
从这一项项政策能看出,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但是、王莽推行土地改革,规定人均土地100亩,禁止私人买卖,彻底触动了官绅的利益根基。
结果吗,王莽的新朝国祚只存在了十五年。
王莽是在与全天下的官绅对抗,不然那个所谓的气运之子,王莽轻松拿捏他。
如果现在的大明也推行土地国有制,朱雄英想都不敢想。
不过、朱雄英暗暗发誓,自己爷爷和自己便宜老爹两代经营,等到他上位,三代人的积累,他就不信掀翻不了这**的官绅。
张彪是个农耕的好手,菜园的地很快就耕完了,朱雄英撸起袖子就开始种红薯。
朱元璋也在皇宫里开了菜园,种地的本事一点没落下,他也撸起袖子,兴致勃勃的一起种红薯。
唯独马皇后在一旁歇着,因为她现在身体不好。
让朱雄英诧异的是,李景隆这个纨绔居然也会种地。
“大孙、种红薯真简单,埋到土里就行了,跟种山药差不多。”
朱雄英摇摇头:“这只是第一步,如果按照这样的种发,结不了多少果,而且需要的红薯种子也太多了。”
“等红薯发芽蹿藤以后,把藤蔓剪成一节一节的插在土里,这些一节一节的藤蔓会长根然后成长。”
闻言、朱元璋他们恍然大悟,如果只是用红薯种下去,他们都怀疑产量问题了。
实在是需要的种子不是小数目,以后推广起来非常难。
半麻袋红薯很快就种完了,刚把红薯种完,李景隆拿起土地就要种,他还自信的说道:“表弟、红薯和土豆都是长在土里面的,种土豆也是直接埋土里对吧?”
他说着还露出大聪明的表情。
朱雄英赶忙开口阻拦:“土豆虽然也是埋土里,但种植方法不一样,这玩意不会窜藤。”
“种植土豆,要先等土豆发芽,然后用刀子切块,一个芽头一块种在地里。”
呃!!!
李景隆顿时就尴尬了,他刚才还想在朱元璋面前表现自己的聪明,现在尴尬的脚趾都能抠出三室一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