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老朱家的团宠 第63章 踢斛淋尖

小说:大明皇长孙:老朱家的团宠 作者:小白不怕 更新时间:2025-10-31 02:44:25 源网站:2k小说网
  “对了、表弟还说,红薯能制糖,能酿酒。”

  朱元璋激动的看着朱雄英,带着颤音说道:“大孙、九江说的都是真的吗?”

  朱雄英笃定的点点头:“嗯、确实如表哥说的一样。”

  “仙粮啊!有了这土豆和红薯,百姓再也不用担心挨饿了,能让咱大明延续万世了。”朱元璋激动的眼眶发红,他一心想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却还有很多百姓吃不饱穿不暖。

  如今有了红薯和土豆,他终于能实现愿望,能给大明百姓一个交代了。

  马皇后的眼眶也湿润了,把朱雄英紧紧的搂在怀里,上天给了她一个好乖孙,这是大明之福。

  朱雄英看着激动的爷爷奶奶,面露犹豫之色,他很不想打击二老。

  即便有了土豆和红薯这样的高产粮,其实也解决不了大明的根本问题。

  “爷爷、大明不缺粮,粮食都在地主手中,即便有了土豆和红薯这样的高产粮,最多也只能让百姓有口吃的,做不到吃饱穿暖。”

  “更无法让一个王朝万世不朽。”

  朱元璋没好气道:“咱就是说说而已,咱又不是不懂,从秦朝到现在,有那个王朝能万世不朽的?”

  朱雄英嘿嘿笑了笑,朱元璋继续说道:“不过、既然有了红薯和土豆这样的高产粮,为何百姓还不能吃饱穿暖?”

  朱雄英组织了一下语言,沉吟道:“因为财富在地主手中,当粮食充足的时候,工业品的物价自然就会上涨。”

  “地主依旧会想方设法吸老百姓的血。”

  闻言、朱元璋眉头紧锁,他又何尝知道呢,比如宋朝,宋朝可以说非常富裕,但老百姓依旧穷苦。

  “大孙、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朱雄英想你想说道:“朝廷要控制物价的稳定,比如现在北方干旱地区,粮食的价格就不合理,朝廷应该出手制止这些发**的无良商家。”

  朱元璋面露无奈之色:“咱早就知道北方旱灾地区的粮价了,但咱没办法去制止。”

  “若是朝廷出手让粮商压低粮价,那些粮商就不卖粮食,他们不出售粮食的话,你想过后果吗?”

  “百姓买不到粮食,会有更多的人挨饿,更容易爆发混乱。”

  朱雄英眉头紧锁,这确实是商人的一贯做法,如果朝廷有粮,就不用看粮商的脸色。

  后世为何会那么稳定,因为国家囤积了够全国百姓两年使用的粮食。

  如果哪里发生灾情,物价虽然会有所上涨,但浮动不会太大。

  因为国家随时能调集物资过去。

  而此时的大明做不到。

  如果用铁血手段对待粮商,会让天下所有的地主抵触,朱雄英相信,各地可能会爆发更大的暴乱。

  因为地主有钱有粮,他们能出钱出粮召集人手暴乱。

  所以说,历朝历代,帝王也是无奈的。

  比如李世民,他有多想掀翻五姓七望,却只能忍着,只能慢慢积蓄力量。

  一想这些,朱雄英浑身散发出冰冷的寒意。

  朱雄英忽然想起了什么:“爷爷、你之前说空印一事,只是抄家治罪吗?”

  朱元璋点点头:“对啊、抄家治罪,该砍脑袋的砍脑袋,杀鸡儆猴,以后看谁还敢贪污,必须给他们血淋淋的教训,他们才会长记性。”

  “爷爷、那以后呢?百年以后呢?不是谁都有爷爷这样的手段,历朝历代,也就开国皇帝拥有强硬的权利。”

  “经历几代帝王后,帝王手中的权利必定缩减,很难出现一个能斩百官的帝王。”

  “到了那时,兼并田地,贪墨税粮的事情绝对会继续发生,甚至朝廷连税都收不上来。”

  “不说别的,哪怕是爷爷你现在,而且还是应天府,土地兼并就非常严重。”

  “还有、我听说了,现在收税粮很有手段,有一种叫做踢斛淋尖的,税吏官员收税的时候,他们会故意踢装满粮食的斛,使粮食堆成锥形并使其滑落,洒落的粮食就被这些税吏官员贪墨。”

  朱元璋沉默了,他看了那么多史书,当然知道,一个朝代的帝王会越来越弱,权利会不断被官员蚕食。

  可这些、也不是他能控制的啊,他又不能长生不老,他也不可能从陵墓里爬起来打那些不孝子孙。

  更不可能从陵墓里爬出来斩那些**污吏。

  “大孙、你之前跟咱说了田地兼并的事情,咱已经准备在朝会上,宣布取消读书人免税优待了,如此、应该能控制土地兼并的问题。”

  朱元璋确实在等时机就宣布,他刚借着空印案的事情,改了宗室供养制度。

  若是紧接着就颁布取消读书人的免税优待,大臣们肯定会极力反对,天下读书人也会抵制。

  而最好的时机,是等空印案抓捕官员砍头的时候。

  砍得人头滚滚落地,砍得血流成河,到时候再来宣布取消读书人的免税优待,谁敢逃出来反对?

  “至于你说的踢斛淋尖。”朱元璋眼里冒出一缕杀气:“咱会让人去查,只要查到,咱诛他九族……”

  朱雄英摇摇头,朱元璋的办法,只有一杀字,确实能解决眼前的问题,却治标不治本。

  他在位的时候,这些事情确实能大部分避免发生,但未来的帝王,绝对要头疼。

  朱雄英脑子里回忆起大明后期的情况,明朝的权贵在剥夺了农民的土地之后,居然把田税依然留在该农民头上。

  收税时,接着找那个失去土地的农民收税,农民没有钱就拿命赔偿。

  由于失去土地的农民没有钱,又不想坐以待毙,所以举家逃亡。

  于是,明廷把十户农民编在一起,总税不动,哪怕是十户逃了九户,剩下一户也要交那十户的钱,十户都逃了怎么办?

  那就继续加大编户,出现了一个失去土地的农民因为没敢跑结果被编了几十亩土地田税的例子,也有一个乡,被包了几千亩田税却几乎空荡荡的事情。

  还有预先收税,也就是,明廷让老百姓提前收几年的税,下一年再提前收几年的税,以此类推,农民不破产都不可能。

  “爷爷、我觉得应该进行一次改革,光是取消读书人免税优待是不够的。”

  “哦?改革?要如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