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千年》纪录片的第二站,团队来到了云雾缭绕的云南山区。
与第一期古籍馆的书香静谧截然不同,这里扑面而来的是泥土的芬芳、湿润的空气和层峦叠翠的壮阔。
这一期的主题是“基层中医的坚守——中医的实践根基”,核心任务是记录中医在最广袤土地上的鲜活脉动,而焦点,则汇聚在一位78岁的老中医身上。
老爷子是这里唯一的医生,从18岁跟着父亲学中医开始,他已经在村里行医60年,村民们都说“周老爷子的药,比城里医院的还管用”。
拍摄第一天,凌晨五点,天光未亮。
团队在周老爷子位于山脚下简朴的家中集合。老爷子身形清瘦,背微驼,但眼神清澈矍铄,手脚利落。
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蓝色布衣,背着一个磨得发亮的竹篓,手里拿着一把特制的小铲子和一个布包。
“今天露水重,好些草药正是时候。”老爷子话语简单,带着浓重的乡音。
进山的路是村民踩出来的小道,布满碎石和杂草,团队成员需要扶着树干才能跟上。
摄影师艰难地保持着稳定,捕捉着两人的背影。
“小张昨天上山摔了,得用独一味治跌打损伤。”周老爷子一边走一边跟桑晚解释,脚步稳健得不像 78岁的老人。
走了大概 20分钟,周老爷子突然停下,蹲在一片潮湿的草丛前,指着几株叶子呈心形、开着小白花的植物说:
“这就是鱼腥草,你们看,它的叶子揉碎了有鱼腥味,根是白色的,一节一节的,这是最好认的特征。”
他掏出放大镜,让桑晚凑近看:“你看叶子背面的纹路,要是有黑色斑点,就说明被虫蛀过,品质就不好了。
得选这种叶子翠绿、没有斑点的,根要饱满,没断的。”
说着,周老爷子从布包里拿出小铲子,沿着鱼腥草根部轻轻挖下去,动作缓慢却精准。
“挖的时候不能太用力,得留三分之一的根在土里,明年还能长出来。”
桑晚认真看着,时不时点头应是。
他把挖好的鱼腥草放进竹篓侧面的小袋子里,继续往前走。
到了一处山坡的岩石缝前,周老爷子指着贴在岩石上,开着紫色小花的植物说:“这是独一味,专门治跌打损伤的,长在岩石缝里,不好采。”
他让团队成员退后,自己趴在岩石边,一手抓着岩石,一手用小铲子小心翼翼地把岩石缝里的泥土扒开,直到独一味的根露出来:
“你们看,它的根是褐色的,紧紧贴着岩石,采的时候得把根完整取下来,断了就不好了。”
采完独一味,周老爷子从笔记本上撕了一页纸,叠成小盒子,把独一味放进去:“这个药娇贵,不能跟其他药混放,不然会串味,影响药效。”
一路上,周老爷子还教团队认识了蒲公英、艾叶等常见草药,每一味都信手拈来,讲述其药性、采摘时节和注意事项。
他反复强调:“山里的一草一木都有灵性,你不能贪心,要取之有度,用之有方,大山才会一直养着你。”
桑晚紧跟在一旁,认真倾听,不时提问:“周爷爷,您是怎么记住这么多草药的?而且还能记得它们长在哪儿?”
老爷子咧嘴一笑,露出稀疏但整洁的牙齿:“一辈子都在山里转,跟它们打交道,就像认人一样,看多了,就熟了。
哪里阴,哪里阳,哪片坡爱长什么,心里都有本账。”
两个小时后,竹篓已经装了一半草药,周老爷子才带着团队下山。
下山路上,他还特意绕到一处山泉边,把采来的草药放在山泉里轻轻冲洗:
“山里的泉水干净,能把草药上的泥土洗掉,又不会破坏药性。城里的自来水有漂白粉,不能用来洗草药。”
回到村里,周老爷子的诊室就在自家院子里,是一间十平米左右的小屋。
屋里摆着一个旧木柜,柜子里分格子放着各种草药,每个格子上贴着用毛笔写的标签。
墙上挂着一幅泛黄的《本草纲目》插画。桌上还有一个血压计,这是去年村里卫生室送的。
周老爷子说“偶尔也得用用现代工具,跟老方法对照着来”。
拍摄团队小心翼翼地架设机位,尽量不干扰正常的诊疗。桑晚则安静地坐在角落观察。
刚做好准备,李婶就来了,她裹着厚厚的外套,时不时咳嗽几声。
“周叔,我这两天老咳嗽,嗓子疼,头也晕,是不是感冒了?”李婶坐下说。
周老爷子点点头,让李婶伸出手,他用三根手指搭在李婶的手腕上,闭上眼睛,眉头微微皱着。
大概一分钟后,他又让李婶张开嘴,看了看她的舌苔:“舌苔发黄,脉浮数,是风热感冒,吃点鱼腥草就好。”
说着,周老爷子从木柜里拿出早上采的鱼腥草,用秤称了 30克,又从另一个格子里抓了一点金银花。
“鱼腥草清热解毒,金银花能治嗓子疼,你回去用砂锅煮 20分钟,分两次喝,今天喝一次,明天早上再喝一次,下午就能好。”
他还特意叮嘱:“煮的时候不能用铁锅,得用砂锅,火不能太大,不然药效会煮没了。”
李婶刚走,小张就一瘸一拐地来了,他的裤腿卷着,膝盖上贴着一块旧膏药,肿得老高。
“周叔,昨天上山砍柴,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肿得疼,不敢动。”小张苦着脸说。
周老爷子让小张坐在小板凳上,慢慢把膏药撕下来,用手轻轻按了按他的膝盖:“疼吗?这里呢?”
他一边按一边问,张叔时不时喊“疼”。
“没伤到骨头,用独一味就行。”
周老爷子从木柜里拿出独一味,放在石臼里捣成粉末,又从屋里拿出一瓶白酒,倒了一点在粉末里,调成糊状:
“这个药得敷在膝盖上,用纱布包好,每天换一次,三天就能消肿。”
他还让小张站起来,慢慢走了两步,仔细看了看张叔的步态。
“走路的时候别把重心放在伤腿上,不然会加重肿胀。要是明天还疼,就再来找我。”
与第一期古籍馆的书香静谧截然不同,这里扑面而来的是泥土的芬芳、湿润的空气和层峦叠翠的壮阔。
这一期的主题是“基层中医的坚守——中医的实践根基”,核心任务是记录中医在最广袤土地上的鲜活脉动,而焦点,则汇聚在一位78岁的老中医身上。
老爷子是这里唯一的医生,从18岁跟着父亲学中医开始,他已经在村里行医60年,村民们都说“周老爷子的药,比城里医院的还管用”。
拍摄第一天,凌晨五点,天光未亮。
团队在周老爷子位于山脚下简朴的家中集合。老爷子身形清瘦,背微驼,但眼神清澈矍铄,手脚利落。
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蓝色布衣,背着一个磨得发亮的竹篓,手里拿着一把特制的小铲子和一个布包。
“今天露水重,好些草药正是时候。”老爷子话语简单,带着浓重的乡音。
进山的路是村民踩出来的小道,布满碎石和杂草,团队成员需要扶着树干才能跟上。
摄影师艰难地保持着稳定,捕捉着两人的背影。
“小张昨天上山摔了,得用独一味治跌打损伤。”周老爷子一边走一边跟桑晚解释,脚步稳健得不像 78岁的老人。
走了大概 20分钟,周老爷子突然停下,蹲在一片潮湿的草丛前,指着几株叶子呈心形、开着小白花的植物说:
“这就是鱼腥草,你们看,它的叶子揉碎了有鱼腥味,根是白色的,一节一节的,这是最好认的特征。”
他掏出放大镜,让桑晚凑近看:“你看叶子背面的纹路,要是有黑色斑点,就说明被虫蛀过,品质就不好了。
得选这种叶子翠绿、没有斑点的,根要饱满,没断的。”
说着,周老爷子从布包里拿出小铲子,沿着鱼腥草根部轻轻挖下去,动作缓慢却精准。
“挖的时候不能太用力,得留三分之一的根在土里,明年还能长出来。”
桑晚认真看着,时不时点头应是。
他把挖好的鱼腥草放进竹篓侧面的小袋子里,继续往前走。
到了一处山坡的岩石缝前,周老爷子指着贴在岩石上,开着紫色小花的植物说:“这是独一味,专门治跌打损伤的,长在岩石缝里,不好采。”
他让团队成员退后,自己趴在岩石边,一手抓着岩石,一手用小铲子小心翼翼地把岩石缝里的泥土扒开,直到独一味的根露出来:
“你们看,它的根是褐色的,紧紧贴着岩石,采的时候得把根完整取下来,断了就不好了。”
采完独一味,周老爷子从笔记本上撕了一页纸,叠成小盒子,把独一味放进去:“这个药娇贵,不能跟其他药混放,不然会串味,影响药效。”
一路上,周老爷子还教团队认识了蒲公英、艾叶等常见草药,每一味都信手拈来,讲述其药性、采摘时节和注意事项。
他反复强调:“山里的一草一木都有灵性,你不能贪心,要取之有度,用之有方,大山才会一直养着你。”
桑晚紧跟在一旁,认真倾听,不时提问:“周爷爷,您是怎么记住这么多草药的?而且还能记得它们长在哪儿?”
老爷子咧嘴一笑,露出稀疏但整洁的牙齿:“一辈子都在山里转,跟它们打交道,就像认人一样,看多了,就熟了。
哪里阴,哪里阳,哪片坡爱长什么,心里都有本账。”
两个小时后,竹篓已经装了一半草药,周老爷子才带着团队下山。
下山路上,他还特意绕到一处山泉边,把采来的草药放在山泉里轻轻冲洗:
“山里的泉水干净,能把草药上的泥土洗掉,又不会破坏药性。城里的自来水有漂白粉,不能用来洗草药。”
回到村里,周老爷子的诊室就在自家院子里,是一间十平米左右的小屋。
屋里摆着一个旧木柜,柜子里分格子放着各种草药,每个格子上贴着用毛笔写的标签。
墙上挂着一幅泛黄的《本草纲目》插画。桌上还有一个血压计,这是去年村里卫生室送的。
周老爷子说“偶尔也得用用现代工具,跟老方法对照着来”。
拍摄团队小心翼翼地架设机位,尽量不干扰正常的诊疗。桑晚则安静地坐在角落观察。
刚做好准备,李婶就来了,她裹着厚厚的外套,时不时咳嗽几声。
“周叔,我这两天老咳嗽,嗓子疼,头也晕,是不是感冒了?”李婶坐下说。
周老爷子点点头,让李婶伸出手,他用三根手指搭在李婶的手腕上,闭上眼睛,眉头微微皱着。
大概一分钟后,他又让李婶张开嘴,看了看她的舌苔:“舌苔发黄,脉浮数,是风热感冒,吃点鱼腥草就好。”
说着,周老爷子从木柜里拿出早上采的鱼腥草,用秤称了 30克,又从另一个格子里抓了一点金银花。
“鱼腥草清热解毒,金银花能治嗓子疼,你回去用砂锅煮 20分钟,分两次喝,今天喝一次,明天早上再喝一次,下午就能好。”
他还特意叮嘱:“煮的时候不能用铁锅,得用砂锅,火不能太大,不然药效会煮没了。”
李婶刚走,小张就一瘸一拐地来了,他的裤腿卷着,膝盖上贴着一块旧膏药,肿得老高。
“周叔,昨天上山砍柴,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肿得疼,不敢动。”小张苦着脸说。
周老爷子让小张坐在小板凳上,慢慢把膏药撕下来,用手轻轻按了按他的膝盖:“疼吗?这里呢?”
他一边按一边问,张叔时不时喊“疼”。
“没伤到骨头,用独一味就行。”
周老爷子从木柜里拿出独一味,放在石臼里捣成粉末,又从屋里拿出一瓶白酒,倒了一点在粉末里,调成糊状:
“这个药得敷在膝盖上,用纱布包好,每天换一次,三天就能消肿。”
他还让小张站起来,慢慢走了两步,仔细看了看张叔的步态。
“走路的时候别把重心放在伤腿上,不然会加重肿胀。要是明天还疼,就再来找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