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拍摄间隙,团队成员都在休息吃盒饭,桑晚却和几位博士生在古籍馆的休息区讨论起来。

  她手里拿着笔记本,指着其中一页问:“我看《伤寒论》里有个‘桂枝汤’,里面写‘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

  这个‘两’是古代的重量单位,换算成现在的克数,不同资料说法不一样,有的说一两等于 3克,有的说等于 克,到底哪个对呀?”

  学生们一开始见到大明星主动搭话,都有些紧张和兴奋,但很快就被桑晚真诚的求知欲所感染。

  见到她对中医表现出如此浓厚的兴趣,年轻人们顿时打开了话匣子,争相为她解释,气氛瞬间变得热烈起来。

  然而,学术讨论一旦深入,难免会产生思想的碰撞。

  就在讨论一个源自《伤寒论》的经典药方——“麻黄汤”中某一味药的剂量问题时,几位学生因为对古代度量衡换算和临床应用的体会不同,产生了分歧。

  “我认为根据出土的汉代铜权考证,这个剂量应该换算成现在的X克,才能发挥发汗解表的峻猛之力!”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的男生坚持道。

  “不对!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对于体质稍弱的病人,用到Y克效果更好且更安全,古籍记载的剂量也需要灵活变通!”另一位扎着马尾的女生立刻反驳。

  两人引经据典,各执一词,争论得面红耳赤。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桑晚在一旁听得入神,竟然也忍不住加入了“战局”。

  她凭借自己预习时看过的资料和网课印象,下意识地站到了女生一边,试图为自己的观点辩解:

  “我好像看到过现代药理研究也提示,原方剂量对于某些特定人群可能偏猛,是不是可以考虑……”

  她话还没说完,就被眼镜男生急切地打断:“桑晚老师,那个研究是有前提条件的!不能一概而论!”

  一时间,三人竟围绕着一个千年前的药方剂量,认真地“吵”了起来。

  桑晚完全忘了自己的明星身份,眉头微蹙,眼神专注,像极了课堂上与同学争论学术问题的学生。

  她拿着笔记本快速记录,时不时还补充论据:

  “《伤寒论》里说‘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这不就是说要根据体质辨证用药吗?”

  这场小小的学术争论终于惊动了一旁正在休息的李教授。

  他连忙走过来,解围道:“你们别吵了,其实两种说法都对,关键是‘辨证施治’。”

  这句话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桑晚和两位学生都抬起头,用充满求知欲的眼神望向他。

  李教授见状,知识分享的欲望也被点燃了,他顺势拉过角落里用于平时小组讨论的白板,一边写画一边讲解起来:

  “这个剂量问题的核心,在于‘辨证论治’和‘因人制宜’。

  汉代人体质、生活环境与今人不同,张仲景的原方剂量是针对他当时面对的‘伤寒’典型证候……

  而现代临床,我们更要考虑患者的体质强弱、有无兼夹证……所以,X克有X克的适用场景,Y克有Y克的用武之地,关键在于准确的辨证……”

  他越讲越深入,从剂量引申到方剂学的君臣佐使配伍原理,再谈到古今体质变迁与用药思路的调整。

  一堂生动的、即兴的中医临床药学小课就这样在拍摄间隙展开了。桑晚和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点头或提问。

  不远处的工作人员都看呆了。

  他们熟悉的桑晚,永远是从容、沉稳、游刃有余的,何曾见过她如此“较真”甚至有点“孩子气”的一面?

  场记小孙小声对化妆师说:“我之前以为桑总特别稳重,没想到讨论起中医这么激动,还跟学生吵起来了!”

  化妆师也点头:“李教授更有意思,说着说着就开课了,跟我们大学老师一模一样!”

  Amy姐捂着嘴,差点笑出声。

  而在一旁,导演和摄影师交换了一个惊喜的眼神,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

  摄影师老周举着摄像机,全程记录下这场“意外的课堂”,镜头从桑晚认真记录的侧脸,扫到博士生们争论的表情,再定格在李教授板书的背影。

  导演悄悄对老周说:“这段太有料了!既展现了中医的学术争议,又体现了大家对中医的热情,剪进正片里肯定能圈粉,比刻意设计的环节自然多了!”

  老周笑着点头,又把镜头拉近,拍下桑晚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

  下午两点,拍摄继续。

  有了中午的“学术交流”,团队和师生们的配合更默契了。

  一位年轻的修复师正在显微镜下,用特制的工具和纸张,一丝不苟地修补一页清代医书的残破边缘。

  桑晚安静地在旁边观察,看着修复师如何运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让破损的文献重获新生。

  她感慨道:“这需要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极大的耐心和敬畏心。每一页的修复,都是在与时间对话,都是在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

  李教授补充道:“是的,修复古籍,本身就是一种医者仁心的体现。”

  博士生小李主动邀请桑晚体验:“桑晚老师,您要不要试试用镊子修补虫蛀的书页?”

  桑晚立刻答应,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拿起镊子,按照小李的指导,将剪好的宣纸碎片贴在破损处。

  虽然动作有些笨拙,但她学得格外认真,反复练习了好几次,直到能顺利完成修补。

  小李笑着说:“桑晚老师学得特别快,第一次体验就能掌握要领,看得出来是真的感兴趣,不是随便做做样子。”

  终于,连续三天的拍摄顺利结束。

  收工时,李教授送给桑晚一套《中医古籍珍本集成》,并在扉页上题字:

  “以匠心传承中医,以真心讲述故事——赠桑晚老师,愿中医智慧照亮更多人。”

  桑晚接过书,认真地说:“谢谢您,教授。今天学到了太多东西,也更理解中医典籍的珍贵了。

  我们一定会好好拍,不辜负这些千年传承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