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千年》纪录片的第一期拍摄,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古籍馆正式拉开帷幕。
为了这次拍摄,桑晚在密集的工作间隙,确实投入了大量时间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元典的精选章节。
配合着大学公开课视频和专家解读文章,虽然远谈不上精通,但已对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辨证论治等核心思想有了初步的概念性理解,不再是一个完全的“门外汉”。
这种预习让她对即将面对的千年智慧,更添了几分敬畏。
古籍馆门口,一位身着中式立领衬衫、精神矍铄、约莫五十岁上下的教授早已等候多时。
他便是学校特意指派的接待专家——博士生导师、中医医史文献领域的权威,李清教授。
见到桑晚一行人,李教授立刻热情地迎上前,脸上洋溢着与学者身份稍显不符的兴奋。
“欢迎欢迎!桑晚老师,各位星芒团队的朋友们,欢迎来到我们中医药大学的古籍馆!”
李教授一边握手,一边忍不住笑着说道,“不瞒各位,为了争取到这个接待任务,我们院里几个老家伙可是暗中较了把劲。
最后还是我凭着对桑晚老师您所有影视作品如数家珍的优势,略胜一筹。他们啊,现在可都在羡慕我呢!”
他幽默地眨了眨眼,引得众人都笑了起来,瞬间拉近了距离。
摄影师小王打趣道:“李教授,您这‘粉丝福利’来得不容易啊!”
李教授哈哈一笑,从帆布包里掏出一张照片:“桑老师您看,这是我女儿,去年看了《纸上皮影》,非要学皮影戏,现在还在少年宫报了班。得知我能接待您,她昨天特意让我找您要签名呢!”
桑晚接过照片,笑着答应:“拍摄结束后,我给她签两张,再写句鼓励的话。”
这番坦诚的玩笑,让原本有些正式的拍摄氛围一下子变得轻松亲切。
走进古籍馆,柔和的光线透过雕花窗棂洒进来,一排排深色木质书架整齐排列,线装古籍按朝代分类摆放,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纸墨香。
李教授本打算按照惯例,先给拍摄团队做一个浅显易懂的中医基础知识导引,以免大家对接下来的内容感到陌生。
他带着众人来到接待室,掏出几本古籍复印件摊在桌上:“本来想给大家做个‘中医典籍入门科普’,没想到昨天跟你们团队的编剧聊,发现你们懂的比我预期多太多了。”
他刚说完,星芒团队的编剧小张就指着《伤寒论》复印件问:
“李教授,我看资料说这部书最初叫《伤寒杂病论》,后来因为战乱分成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现存最早的刻本就是咱们馆里的这本宋刻本,对吗?”
李教授眼睛一亮:“没错!小张老师连这个都知道,太专业了!”
他又看向桑晚,笑着问:“桑晚老师,您平时也研究中医典籍吗?”
桑晚笑着说:“最近在看‘四气调神大论’。里面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这段讲的是春季养生要顺应阳气生发,我觉得特别有道理。还有‘治未病’的理念,比现代预防医学早了两千多年,太让人佩服了。”
听到桑晚准确复述典籍内容,还能结合现代健康理念解读,李教授忍不住感慨:
“您这功课做得也太足了!很多刚入学的中医专业学生,都未必能把‘四气调神大论’理解得这么透彻。
不愧是您,不管做什么都这么认真,职业素养太让人佩服了!”
这番话发自肺腑,让桑晚有些不好意思,连忙表示自己只是接触了点皮毛。
这个小插曲,让李教授彻底放下了“普及常识”的包袱,直接进入了更深入、更专业的交流层面。
他引领着团队走进古籍馆的核心区域——珍本藏书库。
高大的樟木书柜林立,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樟木和旧纸张特有的混合气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李教授戴上白手套,如同对待稀世珍宝般,小心翼翼地从特制的函套中取出一部明代刊刻的《伤寒论》珍本。
桑晚和团队成员也依要求戴上手套和口罩,屏息凝神。
李教授的声音压低,充满了敬畏:“大家看,这就是张仲景先师的《伤寒论》。
别看它年代久远,里面记载的方剂,比如‘麻黄汤’、‘桂枝汤’,直到今天,依然是临床上行之有效的经典方。
我们现代人熟悉的很多中成药,其源头都可以追溯到这本书。中医的生命力,就在于这种历经千年实践检验的有效性。”
上午九点,正式拍摄开始。
镜头前的桑晚,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专业素养。她作为探寻者和主线叙述者,口齿清晰,发音标准,语调把握得恰到好处。
既没有专业主持人那种过于字正腔圆的疏离感,也没有业余爱好者可能出现的迟疑或松散。
她的语速舒缓,声音柔和而有厚度,如同一位博闻强识的朋友在与你分享一段有趣的发现,不知不觉间就将观众带入那个充满墨香与智慧的世界。
更难得的是她的姿态。她始终清晰地定位自己是“引导者”而非“主角”。
她巧妙地用提问和适时的总结,串联起整个叙事节奏,却绝不喧宾夺主。
她的存在,更像是一根丝线,将一颗颗知识的珍珠优雅地串联起来。
镜头捕捉到那些专家学者和年轻学子们在谈论中医、触摸古籍时,眼睛里自然流露出的光芒,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崇敬。
这种真实的情感,透过桑晚恰到好处的引导和衬托,被放大得格外动人。
为了这次拍摄,桑晚在密集的工作间隙,确实投入了大量时间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元典的精选章节。
配合着大学公开课视频和专家解读文章,虽然远谈不上精通,但已对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辨证论治等核心思想有了初步的概念性理解,不再是一个完全的“门外汉”。
这种预习让她对即将面对的千年智慧,更添了几分敬畏。
古籍馆门口,一位身着中式立领衬衫、精神矍铄、约莫五十岁上下的教授早已等候多时。
他便是学校特意指派的接待专家——博士生导师、中医医史文献领域的权威,李清教授。
见到桑晚一行人,李教授立刻热情地迎上前,脸上洋溢着与学者身份稍显不符的兴奋。
“欢迎欢迎!桑晚老师,各位星芒团队的朋友们,欢迎来到我们中医药大学的古籍馆!”
李教授一边握手,一边忍不住笑着说道,“不瞒各位,为了争取到这个接待任务,我们院里几个老家伙可是暗中较了把劲。
最后还是我凭着对桑晚老师您所有影视作品如数家珍的优势,略胜一筹。他们啊,现在可都在羡慕我呢!”
他幽默地眨了眨眼,引得众人都笑了起来,瞬间拉近了距离。
摄影师小王打趣道:“李教授,您这‘粉丝福利’来得不容易啊!”
李教授哈哈一笑,从帆布包里掏出一张照片:“桑老师您看,这是我女儿,去年看了《纸上皮影》,非要学皮影戏,现在还在少年宫报了班。得知我能接待您,她昨天特意让我找您要签名呢!”
桑晚接过照片,笑着答应:“拍摄结束后,我给她签两张,再写句鼓励的话。”
这番坦诚的玩笑,让原本有些正式的拍摄氛围一下子变得轻松亲切。
走进古籍馆,柔和的光线透过雕花窗棂洒进来,一排排深色木质书架整齐排列,线装古籍按朝代分类摆放,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纸墨香。
李教授本打算按照惯例,先给拍摄团队做一个浅显易懂的中医基础知识导引,以免大家对接下来的内容感到陌生。
他带着众人来到接待室,掏出几本古籍复印件摊在桌上:“本来想给大家做个‘中医典籍入门科普’,没想到昨天跟你们团队的编剧聊,发现你们懂的比我预期多太多了。”
他刚说完,星芒团队的编剧小张就指着《伤寒论》复印件问:
“李教授,我看资料说这部书最初叫《伤寒杂病论》,后来因为战乱分成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现存最早的刻本就是咱们馆里的这本宋刻本,对吗?”
李教授眼睛一亮:“没错!小张老师连这个都知道,太专业了!”
他又看向桑晚,笑着问:“桑晚老师,您平时也研究中医典籍吗?”
桑晚笑着说:“最近在看‘四气调神大论’。里面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这段讲的是春季养生要顺应阳气生发,我觉得特别有道理。还有‘治未病’的理念,比现代预防医学早了两千多年,太让人佩服了。”
听到桑晚准确复述典籍内容,还能结合现代健康理念解读,李教授忍不住感慨:
“您这功课做得也太足了!很多刚入学的中医专业学生,都未必能把‘四气调神大论’理解得这么透彻。
不愧是您,不管做什么都这么认真,职业素养太让人佩服了!”
这番话发自肺腑,让桑晚有些不好意思,连忙表示自己只是接触了点皮毛。
这个小插曲,让李教授彻底放下了“普及常识”的包袱,直接进入了更深入、更专业的交流层面。
他引领着团队走进古籍馆的核心区域——珍本藏书库。
高大的樟木书柜林立,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樟木和旧纸张特有的混合气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李教授戴上白手套,如同对待稀世珍宝般,小心翼翼地从特制的函套中取出一部明代刊刻的《伤寒论》珍本。
桑晚和团队成员也依要求戴上手套和口罩,屏息凝神。
李教授的声音压低,充满了敬畏:“大家看,这就是张仲景先师的《伤寒论》。
别看它年代久远,里面记载的方剂,比如‘麻黄汤’、‘桂枝汤’,直到今天,依然是临床上行之有效的经典方。
我们现代人熟悉的很多中成药,其源头都可以追溯到这本书。中医的生命力,就在于这种历经千年实践检验的有效性。”
上午九点,正式拍摄开始。
镜头前的桑晚,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专业素养。她作为探寻者和主线叙述者,口齿清晰,发音标准,语调把握得恰到好处。
既没有专业主持人那种过于字正腔圆的疏离感,也没有业余爱好者可能出现的迟疑或松散。
她的语速舒缓,声音柔和而有厚度,如同一位博闻强识的朋友在与你分享一段有趣的发现,不知不觉间就将观众带入那个充满墨香与智慧的世界。
更难得的是她的姿态。她始终清晰地定位自己是“引导者”而非“主角”。
她巧妙地用提问和适时的总结,串联起整个叙事节奏,却绝不喧宾夺主。
她的存在,更像是一根丝线,将一颗颗知识的珍珠优雅地串联起来。
镜头捕捉到那些专家学者和年轻学子们在谈论中医、触摸古籍时,眼睛里自然流露出的光芒,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崇敬。
这种真实的情感,透过桑晚恰到好处的引导和衬托,被放大得格外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