垖桑晚微微颔首,接过话头:“还有个实际问题,我们前期接触的那些关键人物,时间根本耗不起。

  云南的周老爷子下个月要带徒弟进山采草药,错过这波采挖期,就得等明年春天。

  要是按 12期的节奏,拍到一半人没档期了,难道换内容?到时候更被动。”

  中医药管理局的王处长也跟着点头,在笔记本上快速记着:“从管理局的推广战略角度,我们希望纪录片能借上‘中医文化推广月’的热度。

  推广月定在三个月后,要是按半年周期,播出时热度已经过了。而且我们协调的全国中医院、中医博物馆,现在都能配合拍摄。

  如果拖到半年后,可能会有新的工作安排,反而增加协调难度。”

  陈栩团队的年轻编剧小陈忍不住开口:“但是,压缩期数必然意味着要舍弃很多珍贵的素材。

  比如我们规划的‘中医援外’部分,原本设想是拍非洲、东南亚两个地区,展现不同国家对中医的接受度,要是压缩期数,很可能只能拍一个地区,内容就不够全面了。

  还有中医古籍,除了《伤寒论》《本草纲目》,还有《千金方》《黄帝内经》,这些都是难得的素材,删了太可惜。”

  小陈的话让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没人否认这两个主题的重要性,但期数和周期的矛盾摆在眼前。

  散会前,桑晚提议:“大家回去重新梳理内容,把所有想拍的主题列出来,按‘核心必拍’‘次要可选’分类,明天我们再根据分类讨论期数。”

  第二天的会议一开始,陈栩团队便提交了一份详细的主题优先级清单。经过一夜的梳理,他们将内容清晰地划分为两类。

  核心必拍主题有“典籍传承与智慧”(理论根基)、“基层中医的坚守与奉献”(实践基础)、“中药炮制的古法与新意”(物质基础)、“中医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创新与应用”(时代发展)。

  次要可选主题有4个,分别是“中医援外与国际影响”、“民族医药(如藏医、蒙医)的独特魅力”、“中医药人才培养与教育现状”、“中医‘治未病’与养生文化”。

  小林则补充了另一组数据:“我们做了个小范围调研,问观众最想了解中医的哪些方面。

  ‘基层中医故事’‘中药是怎么制成的’‘中医在现代的应用’这三个话题的关注度最高,“中医药人才培养与教育现状”、“中医‘治未病’与养生文化”紧随其后。”

  “这两个可选主题必须留。”王处长指着表格,“从官方角度看,中医药人才短缺是行业痛点,拍好教育现状,能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中医专业,吸引他们投身这个领域。

  而‘治未病’是中医的核心优势,现在国家也在推广‘健康中国’,把这个主题讲透,能让中医更好地融入大众生活,这和我们的推广目标完全契合。”

  “那这样算下来,核心 4个 可选 2个,正好 6个主题。”桑晚拿起笔,在白板上把六个主题一一勾选出来。

  “6个主题正好能压缩成 6期,每期聚焦一个核心,既不会让内容太零散,又能保证每个主题都讲透。

  比如‘中药炮制’一期,就重点拍四川老药工的‘九蒸九晒’,再穿插其他地区的炮制特色,反而比拆成两期更聚焦。”

  陈栩还是有些顾虑:“6期会不会太紧张?比如‘典籍传承’,要拍古籍修复、专家解读、复刻针灸铜人,一周时间能拍完吗?后期剪辑会不会赶不上?”

  星芒团队的制片主任立刻回应:“我们可以采用‘分组拍摄 同步剪辑’的模式。

  比如拍‘典籍传承’时,一组跟着张教授拍解读,一组拍古籍修复,两组同时开工,能节省一半时间。

  而且我们有成熟的后期团队,每期拍完后,素材当天就会传回北京,剪辑师同步开始工作,不会耽误进度。”

  王处长也给出了官方支持:“我们可以协调拍摄地的中医院安排专人对接。

  拍‘基层中医’时,云南当地的中医院会派工作人员协助联系村民、安排拍摄场地,不用团队花时间磨合。

  另外,局里会安排中医专家提前审核每期的拍摄脚本,避免后期因为专业问题返工。”

  会议第三天,大家开始细化 6期的主题和录制节奏。

  陈栩团队根据讨论结果,调整了拍摄规划。

  第一期:《典籍传承与智慧——中医的理论根基》,拍摄地点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古籍馆。

  第二期:《基层中医的坚守——中医的实践根基》,拍摄地点是云南山区。

  第三期:《中药炮制的古法与新意——中医的物质根基》,拍摄地点为四川百年中药铺、安徽亳州中药市场。

  第四期:《中医现代创新与应用——中医的时代发展》,拍摄地点是上海某三甲中医院、深圳中医 AI研发企业。

  第五期:《中医药人才培养与教育现状——中医的传承未来》,拍摄地点:北京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师承基地。

  第六期:《中医“治未病”与养生文化——中医的大众价值》,拍摄地点: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北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每周录制一期,每期拍摄时间控制在3-4天,剩下的时间用来整理素材、和专家沟通,确保下一期拍摄顺利。”

  制片主任在白板上画出时间轴,“第一期下周一开机,拍完后立刻进入后期,两周后就能出样片,正好赶上中医文化推广月的预热。”

  陈栩看着调整后的方案,终于点头:“这个节奏可行,6期虽然比最初的 12期少,但每个主题都很扎实,不会因为贪多而显得杂乱。

  而且有官方的支持,拍摄和审核都能提速,应该能达到我们想要的传播效果。”

  王处长最后总结:“就按 6期、一周一期的节奏推进。局里会成立专门的对接小组,全程配合你们的拍摄。

  有任何需要协调的问题,我们会第一时间解决。希望我们能一起把这部纪录片做成中医文化推广的标杆作品。”

  陈栩拿起笔,在“6期录制规划确定”几个字下面画了一条横线,抬头对大家说:“接下来就是全力以赴,把每一期都拍好,不辜负这么多人的努力。”

  “是!”

  三天的商讨终于尘埃落定,散会时,所有人都松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