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潜在危机化为无形,还顺势送出一份礼。安东尼奥不得不佩服林弘仲的手段。
账簿核查继续进行。钱世忠又指出几处“疑点”,均在林弘仲巧言解说下化解,且每处都“顺理成章”地增加了一些“特殊贡献”——或是“赞助海防”,或是“资助修路”,名目繁多,实质都是变相的贿赂。
午宴时,钱世忠明显心情好转,甚至与安东尼奥聊起欧洲风物。宴毕,他单独留下林弘仲“商议公务”。
“弘仲啊,”钱世忠品着茶,语气亲切了许多,“尔等这番商倒是懂事。只是...”他话锋一转,“近日朝中清流多有非议,谓海禁弛废,番商猖獗。汪大人虽一力担待,然压力不小啊。”
林弘仲立即接话:“全赖大人们庇护,我等方能安居乐业。近日恰有一批南洋珍珠到货,成色极佳,已备好若干,供大人...鉴赏。”
钱世忠满意地点头,又道:“还有一事。香山县丞赵文华,尔可知晓?”
“略有耳闻。听闻赵县丞为官清正...”
“清正得过火了。”钱世忠冷笑,“近日屡次上书,谓濠镜澳番商越界建房,私设市集,要求严查。汪大人压了几次,恐非长久之计。”
林弘仲心领神会:“在下明白。必有所安排,绝不令大人为难。”
送走钱世忠一行,林弘仲立即与安东尼奥商议。
“赵文华这事棘手。”林弘仲面色凝重,“此人油盐不进,寻常手段恐难奏效。”
“那就用不寻常的手段。”安东尼奥沉吟道,“我们可否请汪大人...”
“不可。”林弘仲摇头,“汪大人虽庇护我们,但若与下属冲突,于他官声有损。需我们自己解决。”
苦思良久,林弘仲忽生一计:“赵文华有一软肋——其子今年欲参加乡试。我们可从这方面入手。”
数日后,一位老儒生造访香山县衙,自称从江西游学而来,与赵文华切磋学问。言谈间,老儒生对赵公子文章大加赞赏,谓其必中举人,又“偶然”提及自己曾任乡试同考官,深谙取士之道。
赵文华虽清廉,却也是望子成龙的父亲。几番来往,老儒生成了赵家座上宾,“指点”赵公子文章。不久,赵文华对濠镜澳的态度明显软化,巡查频率大减。
后来安东尼奥才得知,那老儒生是林弘仲重金聘来的落魄文人,所谓“乡试同考官”经历纯属虚构。但此举确实奏效,赵文华虽未收受任何财物,却因儿子学业受益,对葡萄牙人的管理宽松了许多。
月底,市舶司送来新的税收通知:因“贸易繁荣”,濠镜澳番商年税额增至八百两。安东尼奥勃然大怒,却被林弘仲劝止。
“这是好事。”林弘仲笑道,“加税意味着官方认可。且这八百两中,至少有三百两会通过各种形式回到我们手中——比如市舶司的采购订单,价格可比市价高出三成。”
安东尼奥恍然大悟:这看似增加的税收,实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资金循环,各方都得利,唯有朝廷国库是输家。
是夜,林弘仲在私账上记下一笔特殊开支:“赵公子文房资:银五十两;钱提举'公务考察':银二百两;各衙门'年节常例':银三百两...”各项支出密密麻麻,竟占总利润的三成之多。
但他也在账目末尾写道:“此非耗费,乃投资。无此支出,则无彼收益。今日三百两,可换明日三千两。”
安东尼奥翻阅这份特殊账目时,不禁感叹:“在大明做生意,不仅要懂货物,更要懂人情。”
林弘仲淡然一笑:“这便是中国的为商之道:明账记录交易,暗账记录关系。两者皆通,方能长久。”
窗外,又一支商船队驶入澳门港湾,帆影幢幢,灯火如星。码头上,工人们开始装卸货物,胥吏们登记抽分,一切井然有序。
没有人注意到,几箱特别标记的货物被悄悄运往市舶司仓库,那里有钱世忠的亲信在等候;也没有人注意到,一艘小船趁夜驶向广州,船上载着给赵公子准备的文房四宝和科举范文集。
市舶司的账簿上,数字光鲜亮丽,收支平衡;而在看不见的暗账中,一场关于权力、金钱和生存的交易永远在继续。澳门的繁荣,就建立在这明暗之间微妙的平衡之上。
安东尼奥站在窗前,望着这片灯火通明的港湾,心中明白:他们确实在中国海岸找到了立足之地,但代价是成为这个复杂系统的一部分。在这里,没有人是完全清白的,也没有交易是完全合法的——一切都是深浅不同的灰色。
潮水拍岸,仿佛在诉说着这个海上商埠永恒的秘密:真正的生意,从来不在账簿之上。
一场潜在危机化为无形,还顺势送出一份礼。安东尼奥不得不佩服林弘仲的手段。
账簿核查继续进行。钱世忠又指出几处“疑点”,均在林弘仲巧言解说下化解,且每处都“顺理成章”地增加了一些“特殊贡献”——或是“赞助海防”,或是“资助修路”,名目繁多,实质都是变相的贿赂。
午宴时,钱世忠明显心情好转,甚至与安东尼奥聊起欧洲风物。宴毕,他单独留下林弘仲“商议公务”。
“弘仲啊,”钱世忠品着茶,语气亲切了许多,“尔等这番商倒是懂事。只是...”他话锋一转,“近日朝中清流多有非议,谓海禁弛废,番商猖獗。汪大人虽一力担待,然压力不小啊。”
林弘仲立即接话:“全赖大人们庇护,我等方能安居乐业。近日恰有一批南洋珍珠到货,成色极佳,已备好若干,供大人...鉴赏。”
钱世忠满意地点头,又道:“还有一事。香山县丞赵文华,尔可知晓?”
“略有耳闻。听闻赵县丞为官清正...”
“清正得过火了。”钱世忠冷笑,“近日屡次上书,谓濠镜澳番商越界建房,私设市集,要求严查。汪大人压了几次,恐非长久之计。”
林弘仲心领神会:“在下明白。必有所安排,绝不令大人为难。”
送走钱世忠一行,林弘仲立即与安东尼奥商议。
“赵文华这事棘手。”林弘仲面色凝重,“此人油盐不进,寻常手段恐难奏效。”
“那就用不寻常的手段。”安东尼奥沉吟道,“我们可否请汪大人...”
“不可。”林弘仲摇头,“汪大人虽庇护我们,但若与下属冲突,于他官声有损。需我们自己解决。”
苦思良久,林弘仲忽生一计:“赵文华有一软肋——其子今年欲参加乡试。我们可从这方面入手。”
数日后,一位老儒生造访香山县衙,自称从江西游学而来,与赵文华切磋学问。言谈间,老儒生对赵公子文章大加赞赏,谓其必中举人,又“偶然”提及自己曾任乡试同考官,深谙取士之道。
赵文华虽清廉,却也是望子成龙的父亲。几番来往,老儒生成了赵家座上宾,“指点”赵公子文章。不久,赵文华对濠镜澳的态度明显软化,巡查频率大减。
后来安东尼奥才得知,那老儒生是林弘仲重金聘来的落魄文人,所谓“乡试同考官”经历纯属虚构。但此举确实奏效,赵文华虽未收受任何财物,却因儿子学业受益,对葡萄牙人的管理宽松了许多。
月底,市舶司送来新的税收通知:因“贸易繁荣”,濠镜澳番商年税额增至八百两。安东尼奥勃然大怒,却被林弘仲劝止。
“这是好事。”林弘仲笑道,“加税意味着官方认可。且这八百两中,至少有三百两会通过各种形式回到我们手中——比如市舶司的采购订单,价格可比市价高出三成。”
安东尼奥恍然大悟:这看似增加的税收,实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资金循环,各方都得利,唯有朝廷国库是输家。
是夜,林弘仲在私账上记下一笔特殊开支:“赵公子文房资:银五十两;钱提举'公务考察':银二百两;各衙门'年节常例':银三百两...”各项支出密密麻麻,竟占总利润的三成之多。
但他也在账目末尾写道:“此非耗费,乃投资。无此支出,则无彼收益。今日三百两,可换明日三千两。”
安东尼奥翻阅这份特殊账目时,不禁感叹:“在大明做生意,不仅要懂货物,更要懂人情。”
林弘仲淡然一笑:“这便是中国的为商之道:明账记录交易,暗账记录关系。两者皆通,方能长久。”
窗外,又一支商船队驶入澳门港湾,帆影幢幢,灯火如星。码头上,工人们开始装卸货物,胥吏们登记抽分,一切井然有序。
没有人注意到,几箱特别标记的货物被悄悄运往市舶司仓库,那里有钱世忠的亲信在等候;也没有人注意到,一艘小船趁夜驶向广州,船上载着给赵公子准备的文房四宝和科举范文集。
市舶司的账簿上,数字光鲜亮丽,收支平衡;而在看不见的暗账中,一场关于权力、金钱和生存的交易永远在继续。澳门的繁荣,就建立在这明暗之间微妙的平衡之上。
安东尼奥站在窗前,望着这片灯火通明的港湾,心中明白:他们确实在中国海岸找到了立足之地,但代价是成为这个复杂系统的一部分。在这里,没有人是完全清白的,也没有交易是完全合法的——一切都是深浅不同的灰色。
潮水拍岸,仿佛在诉说着这个海上商埠永恒的秘密:真正的生意,从来不在账簿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