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明 第453章 “中尉老爷,你好大的体面!”

小说:嫡明 作者:戈昔 更新时间:2025-10-15 23:44:47 源网站:2k小说网
  泰昌元年,十月十五。

  成都府,汉州,德阳县。

  县衙前的照壁上,张贴着人口清查、免征丁税的最新政令,周围聚集了很多人,都是议论纷纷,神色各异。

  多数神色欢喜,少数一脸阴沉。

  照壁不远处的申明亭上,也贴着新的告示,但这申明亭上的告示,就远没有照壁上的告示吸引人了。

  这是招募宗兵的告示,和其他百姓没有关系。

  围着申明亭的人,几乎都是宗子。这些宗子有的一脸振奋,如逢喜事。有的则是漠不关心。

  一脸振奋之人,几乎都是身衫寒素的贫困宗子。而那些神色平静的宗子,则是一副吃穿不愁的打扮。

  “咱们宗室,也能当兵吃饷了?起步就是五两啊!太傅豪气!”

  “哼,五两算什么?体统不要了?都是太祖爷的子孙,怎么就沦为作军的田地?当兵是**业,是给宗室丢人!”

  “族叔祖说的好轻巧!族叔祖是镇国中尉,家里有良田百亩,每月还能领取几石宗米,日子过的何等滋润?可是我们几个,却是家无隔夜之粮!”

  “那又如何?还不是你们的父祖,不知道节俭!当年宗禄克扣少的时候,没有想着存钱置业!”

  虽然都是宗子,可爵位、待遇、家境各有不对,冷暖炎凉当然是各有滋味。

  有人认为是难得的机会,喜出望外。有的人则认为是**业,玷污龙子凤孙的体统。

  一大早来县城碰运气的朱至渂,看到申明亭上新张贴的告示,整个人都精神起来。

  摄政太傅要招募宗兵!首月关饷就有五两银子,五两!

  朝廷这是解除宗禁了?

  朱至渂力气大,个子高,胆子也壮,从小乡中的看相先生,就说他是大将之材。

  虽然人言好男不当兵,武将远不如文臣相公体面,可他还是想当兵吃饷,想看看边关异域是何等风景。

  可惜他是宗室。朝廷有禁令,宗室百业不可操持。即便他家很少领到宗禄,也不能自主择业。这什么大将之才,自然无从谈起。

  可是如今,是不是有了机会?

  这些天,听闻摄政太傅大败叛军,奢崇明、安邦彦全军覆没,都被槛送京师了。太傅之威,就连乡野小民也无人不知。

  既然是太傅的意思,那肯定不是儿戏了?

  “官差!”朱至渂挺着胸膛,语气洪亮的问道,“太傅真要招募宗兵?朝廷真要解除此禁?”

  即便在蜀中二百年了,宗子们还是一口南京官话,这是宗室区别一般蜀人最明显的标志。

  那官差认识朱至渂,没好气的说道:“哈儿!你既是宗室,总该识字噻,这上面写的清爽,你倒要问我嘛!”

  虽然只是个衙役,但他可不把这些穷困潦倒的底层宗室放在眼里,对这些天潢贵胄不假颜色。

  哼,说起来是什么龙子凤孙,可是这些人和乞丐流民、闲汉帮闲强不了多少。这是丢皇家的脸面!

  朱至渂见这官差脸色,也不生气。他都习惯了。

  按照祖制规定,任何宗室男丁都有爵位,最低最差也是奉国中尉。

  可这些年,很多底层宗室,已经不再受封奉国中尉。奉国中尉的儿子,本来全都封奉国中尉。但如今,往往只有一个儿子能封。其他儿子没有爵位了,仅在本家族谱上记名而已,都不登记在玉牒上了,被戏称为“散宗”。

  朱至渂就是个没有爵位的散宗。他爹是奉国中尉朱奉铖,他爹去世后,是大哥一人受封,他就成为散宗。

  可是,即便是封了中尉的爵位,也领不到多少钱粮了。

  眼下,镇国中尉能领二成钱粮就算不错。辅国中尉只能领一成。最低的奉国中尉,差不多只能领取半成,一年只有十石禄米,哪里够养活一家人!

  至于爵位都没有的散宗,只能从本家相对富裕的近亲长辈那里,打打秋风,受受接济。要么就帮人平事、顶罪、打架、收债、哭丧…总之都不是正业,勉强混一口饭。

  朱至渂不能择业,近亲长辈的接济也少,年已十八还没有娶妻——穷困而不能从业,还是散宗,少有人家愿意嫁。

  他今日进城,是想帮人打架。这不算职业,官府反而管不着。

  朱至渂正待再问,忽然铜锣“铛”的一响,紧接着县衙门口的官差们一起唱喝道:“三堂老倌儿出衙喽!”

  随即,一身九品青色官服的主簿老爷,右手一柄折扇,左手一壶凉茶,慢悠悠的踱出县衙大门。门口的衙兵一起按刀行礼。

  县衙门口的大群百姓,大多数都唬的乱糟糟的跪下去,参差不齐的惶然叩头道:“小的拜见三堂老倌儿哦!”

  他们没有想到,今日就连主簿老爷都亲自露面出衙了。

  少数几个没有跪拜之人,都是身穿襕衫、头戴儒巾的士子,只是站立拱手道:“晚生见过主簿相公!”

  至于神明亭边的大明宗室们,则是若无其事的看着,连拱手都不用。实际上,主簿反而应该给他们行礼。但这是老黄历了。如今的底层宗室,官差都敢对他们无视,何况堂堂一县主簿?

  “哦?”主簿老爷将扇子往腰间一插,“起来嘛,起来嘛!不要跪了噻。老子有状况要和你们将!”

  跪下的百姓们,这才敢起身,口中一起说道:“谢过三堂老倌儿!”然后恭恭敬敬、低头束手的站在原地,偷偷打量高高在上的主簿老爷,目光带着对官老爷的畏惧。

  主簿指指照壁上的告示,“你们识字不得?哪果识字的灵光脑壳,把曹廷的这道政令——太傅大老倌亲自下滴命令,好生生念一遍嘛!你每晓得嘛,这是鼠王爷掌总的大事噻!鼠王爷!”

  “告示一贴,马上就要下乡吆喝!本县百姓,人人都要晓得噻!到四候,要四哪果误了状况,后果自负哦…”

  这主簿老爷很少出来对百姓解释朝廷政令,可是今日格外认真。因为这是摄政亲自下的命令,蜀王钦差督办的。

  眼下摄政太傅这等威望,蜀王这等身份,各地官吏谁敢马虎?成都已经传出风声,办事不力的统统撤职查办!

  主簿老爷叮嘱了一下百姓,接着一群官差就带着告示,分赴各乡敲锣公告。

  然后,主簿又踱步到了旌善亭,好整以暇的坐在亭下,喝了一口凉茶,老神在在的对围在申明亭前的宗室们说道:

  “者(这),也是摄政大佬官的命令哦!当兵吃饷!高兴噻?起码阔以做军了嘛!总算能操持一业!司不司嗳?好状况哦!”

  “告示嘛,你们也都看到喽!十五以上,三十以下,只要身板要得,就能吃饷!起步就是五两白银哦!好嘛,这是太傅大佬官和曹廷要养你们喽!”

  “想吃饷滴人,能吃饷滴人,五日之内就来县衙报名!过期不候哦!”

  “嗦实话,知县老倌儿巴不得你们都去当兵吃饷!县里也能清净不少嘛!”

  主簿本来很少主动和这些底层宗室啰嗦,但是今日,他不得不亲自出面叮嘱一番,尽快完成本县招募宗兵的任务。

  朱至渂听到主簿的话,再也没有怀疑,拱手道:“三堂相公,我第一个报名!我当场报名!我叫朱至渂,太祖十世孙…”

  朱簿问道:“你没得爵位吧?”

  朱至渂摇头:“没有。但我本家族谱上有名字,只是没入玉牒…”

  主簿点点头:“我晓得,好嘛好嘛!让族长和里正开个保结,证明身份后,你就来报名。”

  “好!”朱至渂答应一声,转身就走。

  他要立即回家告诉族长和里正,开具保结文书,然后就入城应募!他自信能应募的上,起步就是五两银子的军饷啊,带劲!

  朱至渂脚步生风的出了城门,刚过了桥,就一眼看见身穿打了补丁衣裙的妹妹朱芸娘,正怯生生的坐在小杌子上,在灰土扬尘的官道路边卖菜呢。

  小姑娘只有十三岁,力气小,带的菜也不多,都是些白菜、豆角之类,根本卖不了几个钱。

  “水灵灵的白菜啊,今早刚采摘的,还有露水呢!一斤只要一文钱,”

  一个步伐蹒跚的荆钗老婆婆,颤巍巍的走过来,从手帕里取出两个温热的铜钱,然后蹲在小姑娘面前,选美一般左挑右选,终于嘟囔一句,拿了一棵不止两斤的大白菜。

  “丫头,我就要这个嘛。”

  “婆婆。”朱芸娘甜甜笑道,“这颗菜怕是有三斤呢。”

  “我就要这颗。”老婆婆抱着大白菜,好像有点抱不动了。

  “好吧,”少女屈服了,伸出粗糙的手收了两文钱,“婆婆拿走吧。”

  老婆婆占了便宜,裂开只有一颗牙齿的嘴巴笑了,再次颤巍巍的离去。

  朱至渂刚要过去和妹妹说话,忽然不远处一个农妇气势汹汹的挑着一担菜走来,将担子往朱芸娘身边重重一放,双手叉腰的喝道:

  “这是老娘卖菜的场子!哪果不晓得嘛!你不许卖!”

  “你是宗女噻!宗女不得卖菜!你不晓得?!麻卖皮!不许卖喽!”

  朱芸娘道:“为何不能卖?我又没有进城去菜市口卖,城外都不行?”

  “不行!”那农妇一脸凶相,“宗室不能做卖卖!这是太祖爷爷的规矩!你们宗室,小不能卖针,大不能卖钉!”

  “你再不走,老娘要告官喽!衙门里的老倌儿,就把你抓起来!革了你家的爵位!”

  朱芸娘泪眼汪汪的说道:“就是一点自家园子里的菜,这也叫做买卖?”

  “你家还种菜?好嘛好嘛!”那农妇声音更大,“宗室不能种菜!这也是太祖爷爷的规矩噻!你家又是种菜,又是卖菜,你摊上大事喽!”

  “老娘要告官!要老倌们给老娘做主!快来看啦,宗室贵女做买卖喽!”

  “好了!”朱至渂走过去,“我们不卖了,你也不要嚷嚷!都是苦哈哈的穷苦人家,何必相互为难!”

  “你们还苦?”那农妇冷笑,“你们祖上吃香喝辣,顿顿鱼肉,绫罗绸缎,奴婢满堂的伺候着,早就享过福了嘛!富贵享受太过,这不折福了噻!”

  朱至渂冷冷说道:“再富贵也是祖辈的事,我们兄妹一生下来,可是没有过一天富贵日子,谁又看不起谁呢?”

  农妇一脸不屑,“你们没得宗禄嘛?曹廷给你们发钱粮噻,你们吃皇粮哦!我们哪果比得上!”

  朱芸娘眼泪都下来了,“你欺负人!我们哪里还有什么皇粮吃?我们一家子八口人,只有大哥每年十石带稻壳的皇粮,够什么的!我们不像你们,什么都能干!偷偷种点菜都不安生,呜呜,我们也要活呀…”

  宗室百业禁止,为何不偷偷干?因为上层宗室不用干。底层宗室若是干了,就会被百姓监督。无论偷偷干哪一行,都会被同行举报、告官。

  “小妹…”朱至渂很是心疼,摸摸妹妹的头,“走吧,不让我们卖,我们就不卖了。回家吧,三哥已经找到一个差事了,以后就好了。”

  “差事?”朱芸娘一脸不解,“咱们宗室不是百业禁止吗?怎么还有差事?三哥,你可不要犯禁啊。”

  朱至渂还没有说话,那农妇却是说道:“好了嘛,你别哭了哦!算你们阔怜!老娘都不忍心喽!”

  她取出一把铜钱,大概有十几个,“你的菜,就卖给我喽!算是我代你卖噻!”

  说到底,她也不算坏人,想到同为穷苦人家,忽然又心软了。

  “谢过大姐!”朱芸娘接过铜钱,“大姐就是刀子嘴豆腐心。”

  兄妹俩道了谢,这才一起回家。一路上,朱至渂给妹妹说起城中的告示,朱芸娘这才明白,原来三哥是要去当兵吃饷!

  可是,大哥会同意么?

  两人走了五六里地,才回到龙泉乡的家。

  村中最大的宅院,就是奉国将军的将军府,也就是朱至渂这一族的祖宅。当今族长是朱至渂的族伯祖,爵位是镇国中尉,已经是四服的血缘。

  朱至渂的祖父,就出生在将军府。五十年前,成家立业的祖父搬出将军府,在本乡另立辅国中尉府。

  朱至渂远远从祖宅将军府经过,没有去见族长,而是先回家和大哥商量。

  眼下正是金秋十月,算是短暂的农闲时节,不少人都在院子门口、或者柴垛下面晒太阳、捉虱子。

  整个乡村都洋溢着秋天的气息。村中川剧戏子的门口,还挂着一张张洗好晾晒的戏服、面具。

  田间地头,到处都是骑着水牛的牧童。溪水边上的鸭子呱呱叫,路边的鹅伸长脖子、张开翅膀,霸道的拦路打劫,嚣张的嘎嘎大叫。

  村民们看到朱至渂兄妹,都是打着招呼。

  “中尉老倌儿!”

  “县君娘娘!”

  朱至渂当然不是中尉,朱芸娘也不是县君。其实村民们倒也不是戏谑,也只是善意的调侃。

  对于这些当年高高在下,如今处境沦落到还不如他们的底层宗室,乡民的情绪很是复杂。

  幸灾乐祸之中,又带着说不出的同情。

  这些大明宗室,哪怕再穷困潦倒,也都有两个共同点:读书识字,说南京官话。

  朱至渂敷衍着乡亲,回到了桑林边的中尉府。

  中尉府只有五十余年的时光,但因为缺乏修葺,已经很是破败了。

  中尉府占地不大,不过三亩,其实就是个三间三进的中等宅院,宽阔精美都不如乡中大户,就是门楣的规格是五品官的头面。

  而且这个年久失修、破败不堪的中尉府,还不是朱至渂一家所有,而是住着两户人家。祖父死后,各自成家的父亲和伯父就分家了。东边是堂兄一家,西边是自己家。

  朱至渂刚进要进门,本村媒婆张媪就骂骂咧咧的出来了,嘴里还在不干不净:

  “哈皮!真当他家姑娘是郡主嘛!和鼠王府八竿子打不着的穷亲戚,还挑三拣四!刘家都不愿意,看她以后嫁给哪果!就在娘家当老姑娘嘛!哦?哪果愿意和宗室结亲!”

  看到朱至渂兄妹这对事主,自觉失言的张媪有些尴尬,可她吐出一片瓜子皮,只当吐出了尴尬,一溜烟的去了。

  朱芸娘听到媒婆的话,顿时气的小脸通红。

  朱至渂闻言也很是无奈。

  底层宗室空有身份,婚配却是越来越难了,男女都一样。就是底层宗室女,也有三分之一嫁不出去了。就算嫁了,也不是什么好人家。

  为何?因为底层宗女虽然穷,但身份摆在那里,娶回家打不得、骂不得,打骂一次就可能流放三千里。而且,宗女择业受到限制,很多活儿都不能干。

  而且取了宗女的男子,哪怕娶的是底层宗女,也叫仪宾,不能参加科举!

  但凡有其他选择,谁会娶宗女?公主郡主都没有好人家娶,别说底层宗女了。

  底层宗女如此,底层宗子更难。以前还好,传承到了朱至渂这种没有爵位的散宗,更是有一半难以娶妻!

  不是因为穷。是因为不但穷,而且禁止从业,还不如普通百姓有奔头。

  朱至渂和朱芸娘一进入西边杂草丛生的院子,就听到大嫂那语调夸张的声音:

  “嫁到你家真是倒了血霉!老娘是欠了太祖爷的债,这辈子到你家报恩来的!”

  “说是正六品的奉国中尉,一年两百石禄米,却只能领到十石!还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做!莫非硬生生的穷死不成!让你去族长那里借米,你又怕丢脸,竟是不去!难道要我这个妇道人家去借!”

  “给我借一头毛驴,我要骑着回娘家!”

  随即,传来大哥、奉国中尉低沉的声音:“娘子,要不走着回娘家?我哪里去给你借毛驴?宗室体面何存?”

  “体面!体面!”大嫂的声音都带着哭腔了,“我这个中尉娘子,六品诰命,迈着一双小脚走回娘家,难道就体面了?”

  “中尉老爷,你好大的体面!”

  …

  PS:近期宏观视野写的太多,偶尔写写微观视角。明天小老虎再回南京吧。蟹蟹,晚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