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至渂和朱芸娘站在廊下,走也不是,进也不是。
却听大哥怒道:“是没有体面!可那又如何?说到底也是太祖子孙!哪怕穷死,也是大明的天潢贵胄!贫而不**,穷而不卑,这才是骨气!”
“你少一头毛驴回娘家,咱家就不是宗室了?”
大嫂见大哥发怒,哽咽着说道:“朝廷对我们太苛了,何时是个头!妾身无非是跟着丢人现眼…”
二嫂的声音说道:“大嫂好歹是个安人诰命,中尉夫人。可是我呢?连诰命都没有,光是穷了。”
“好了。”二哥沙哑的声音响起,“大嫂气头上,你掺和什么?诰命又有何用?朝廷给一石皇粮了?也就是说出去好听,甚至反倒引人嗤笑,哪有走路回娘家的安人?”
大嫂道:“还是二哥说的有道理。我们好歹是中尉府的女眷,传出去也该有三分体面。出行别说车马轿,小毛驴都没有一头,像话么?”
朱至渂听到这里,一步跨入堂屋,朗然说道:“大哥,二哥,你们不要犯愁,我要去应募吃饷!”
堂屋之中,阳光从破瓦中爽快的撒落下来,留下几道细细的光柱,光斑在简陋的厅堂中漂浮,将堂上众人的脸衬映的明暗不定。
朱至渂看到熟悉的家人,再看看这熟悉的堂屋,不禁有点恍惚。
堂屋的地面砖到处都是裂纹,高低起伏、凸凹不平,以至于桌椅都有点倾斜了。角落里,甚至还有顽强的杂草从砖缝里探头探脑,给这阴暗陈旧的堂屋,带来一抹亮丽动人的绿意。
神龛上供奉着太祖高皇帝的画像,香炉早就灰冷烟灭,里面都生出苔藓了,显然很久没有给太祖神像烧香了。
神龛前的八仙桌左首,坐着一个年约二十六七岁、方脸浓眉的布衣汉子,正一脸愁容的长吁短叹。
正是大哥、奉国中尉朱至濋。
右首坐着一个面带菜色、神色幽怨的妇人,乃是大嫂郑氏。
再下边,依次坐着一张紫棠脸的二哥朱至澋,以及同样神情哀怨的二嫂孙氏。孙氏肚子微鼓,已经怀孕了。
大哥那对五六岁的小儿女,低着小脑袋,鹌鹑一般坐在角落里,不敢吱声的默默数着砖头。
门槛边的角落里,还盘着一条小黄狗,瘦的皮包骨头。
此时,众人听到朱至渂的话一起抬头看来,都是神色惊愕。就是那小黄狗,也疑惑的抬起懵懂的狗眼,歪着狗头觑着朱至渂。
“老三,你说什么浑话?”大哥浓眉一皱,“帮人打架,打坏了脑袋?咱们是宗室,怎么能吃饷?”
二哥摇摇头,“三弟,你可不要胡来!应募当兵是犯禁,你想进凤阳高墙么?就算你敢,哪个将领敢收你?”
大嫂郑氏则是白了小叔子一眼,觉得他不靠谱,都懒得质疑他的话,只是看向他身后的小姑子,伸出手道:“卖掉了?钱呢?”
朱芸娘从手帕里取出十三个铜钱,递给大嫂,“卖了十三文,都在这里了。”
“只有十三文钱?”大嫂的眼睛立刻就红了,她摩挲着十三个铜钱,掂了掂又捏了捏,抬起一张泛着菜色但尚属周正的脸,目光有点不善的审视着小姑子,“你又藏钱了。拿来。”
“啊?我没有。”朱芸娘低下头,双手绞着手帕,“大嫂冤枉我,真没藏。”
“撒谎都不会!”大嫂怒了,小脚在断裂的青砖上猛然一跺,砖缝中就溅起几滴泥点子。
“瞧你那出息!每次一撒谎就面红耳赤!还要我搜身么?”大嫂再次伸出手,“拿来!”
朱芸娘快要哭了,只能戚戚哀哀的从怀里捣鼓出三个铜钱,还带着体温。
“德性!”大嫂恨恨的收了三枚铜钱,还在小姑子掌心拍了一下,“屡教不改!这是宗女的家教么?”
三兄弟闻言都是咳嗽一声,神色尴尬的没有说话。就说朱至渂,暂时也没有再解释当兵吃饷的事。
二嫂孙氏看不过去,劝道:“大嫂莫要气恼,小妹还是个孩子…”
“什么孩子?”大嫂拧着眉毛,“十三岁了,还是孩子?这坏习惯要是不给她扭过来,她将来嫁了人,指不定会怎样呢!这是小事?都说的不痛不痒、不咸不淡!只有我管教她,你们都当好人!”
朱芸娘大着胆子道:“大嫂,我只是想攒钱买一面小铜镜…”
“我的给你!”大嫂冷哼一声,“反正我如今这等狼狈,倒也用不着梳妆打扮了。我的陪嫁镜子就给你吧,以后别再藏钱了,知道么?不是好习惯。”
“是!”朱芸娘露出一丝喜色,“谢大嫂!”
然后讨好般的说道:“嫂子不要发愁,城里已经下了告示,说是摄政太傅有令,要招募宗兵,饷银起步就是五两呢。三哥都对主簿说要报名应募了…”
什么?几人一起看着朱至渂,一脸求证之色。
朱至渂呵呵一笑,倒了一杯凉茶喝下去,袖子一擦嘴的坐下来,这才眉飞色舞的说道:
“告示写的清清楚楚的,主簿都出来亲自解释了,千真万确的事!真的假不了!”
“摄政太傅亲自颁布的台命,还有蜀王爷的教令。十五以上、三十以下的宗子,只要身板不差,就能加入宗军,起步就是五两的月饷!五两啊大哥!”
“五两!”大哥朱至濋也一脸惊喜,“这么说是真的了?边关骑兵,也领不到这么高的军饷啊!据说当年的戚家军,每月军饷也只有二两!五两…这是家丁的待遇!”
“难道这宗军,就是摄政太傅的家丁?”
“肯定不是家丁那么简单!”二哥朱至澋摇头,神色振奋,“眼下蜀地已有传言,说太傅朱寅,当众称呼蜀王爷为王叔,蜀王爷也以长辈自居。蜀王府的郡主,还称呼太傅为王兄,大哥可有听说?”
“竟有此事?”大哥讶然道,“这么说,摄政太傅是宗室了?哪一房?难道是…长房?”
二哥点头,“多半就是了。蜀王爷知道的肯定比我们多的多。既然蜀王爷和他论辈分,那他应该就是宗室。最可能就是出自长房。否则,他走不到今天这步啊。若不是长房,为何又靖难?”
大哥明白了,“好大的气魄!那这宗军,就不是家丁那么简单了。这是大明社稷的护军!是让宗室参与兵事的旗号!太傅若非宗室出身,绝对不会想出组建宗军的主意!”
朱至渂道:“所以,我才立即报名啊。我还看到了清查人口的告示,说蜀王爷已经做官了,被太傅授为钦差督办四川户籍大臣!”
“蜀王爷都能做官了?”大哥闻言更是高兴,“亲王都能做官参政,宗禁要松绑了?”
“我看就是这个意思!”朱至澋笑着一拍桌子,“又是让蜀王做官参政,又是招募宗子当兵吃饷,可不是松绑了?估计几年之内,会完全解禁!”
“太傅此举,对咱们这些穷苦宗室,真是大恩大德啊。”
大哥点头叹息,神色感慨,“宗禁太苦,朝廷早就该改了!可是朝廷拿祖制说事,硬是不解除宗禁!”
“祖制还说奉国中尉每年都有两百石宗禄呢,祖制还说宗室每个男丁都能封爵呢。结果如何?这些祖制朝廷为何就不遵守了?说改就改,说扣就扣,可曾拿祖制当回事?可是一涉及宗禁,朝廷就拿祖制当借口,死活不变通!”
“总之官字两张口,随便他们说。对他们有好处的祖制就是祖制,铁打不动。对他们没好处的祖制,全都改了!这公平么?朝廷何曾真的在乎祖制?”
“摄政太傅若是解除宗禁,那就是万千宗室的恩人!再生父母!”
二哥也叹息道:“难怪有宗子要故意犯法,为的就是被圈禁凤阳高墙,起码圈进凤阳高墙有饭吃。当年代藩的那群贫宗们为了衣食,居然勾结蒙古鞑子造大明的反,也可以理解了。”
大哥冷笑道:“何止是代藩宗子勾结蒙古造反?想造反的宗子多了,都是活不下去的朱家族人。几年前,就连庆王父子也反了,在西域搞出西明。太傅还在南京第二次靖难,搞出一个南朝。这不都是因为北朝无道?对穷苦宗室都如此冷酷无情,何况对百姓呢?”
朱芸娘忍不住问道:“大哥,朝廷也知道咱们这些穷苦宗室吃不饱饭,既然说是国库负担太重,关不起钱粮,为何还不解除宗禁,让大家自谋生计?”
她还是第一次问这个问题,哪怕她只有十三岁,也觉得朝廷的做法很古怪。
祖制是全部封爵,全部足额吃皇粮。如今朝廷说宗室人口太多养不起,只能减少封爵数量,拖欠克扣禄米。这个道理大家也知道,大家都能理解。
可不理解的是,为何还要严格宗禁,仍然不许贫宗自己谋生?为何还要百业禁止?
朝廷给不起大家禄米,又不让大家自己谋生,难道是故意饿死大家么?
朱芸娘想不通!
大哥解释道:“因为皇上怕解禁之后,宗室野心造反。文臣相公们怕解除宗禁之后,宗室们和他们争夺权位。豪绅巨贾们,害怕解除宗禁之后,宗室和他们争夺生意产业。”
“总之,从皇上到百官,都不希望宗室自由谋生择业,宁愿把宗室困死、禁死,也不敢冒险。”
朱芸娘还是不解,“那为何…摄政太傅就敢?他组建宗军,让蜀王爷爷做官参政,为何就这么放心?”
“许是因为…”大哥朱至濋想了想,“…太傅胸怀大气魄,不惧宗室造反!或者感同身受,不忍心再禁锢宗室。”
“总之,要解除宗禁,也非他这种大英雄不可。一般人,还真就不敢做、不愿做!”
朱至渂提起茶壶,给大哥、二哥都倒了一杯,说道:“大哥、二哥,我要去吃饷,加入宗军,除了拿饷养家,还有立功为将的机会啊!”
“好!我答应你!”朱至濋怎么会反对?这可是求之不得的好机会,起码宗子可以当兵吃饷了,算是解禁了一个行当,不是什么都不能干了。
“大哥!我也去!”老二朱至澋也道,“告示说十五以上、三十以下,老三十八、我二十一,正是当打之年!我们的身板也算硬实!就是空有力气无用武之地!”
宗子们有一个普通百姓没有的优点:身材比较高大,大多数宗室都比普通男子长得高。甚至就是脑子,也比一般百姓聪明。即便是穷苦宗室也一样。
至于宗室女子,也比一般女子长的更周正、皮肤更白。
这是因为,宗室祖祖辈辈毕竟一代代富贵过,娶妻纳妾都是优中选优。两百年下来,后代已经被优化。即便如今穷了,可底子还是比普通百姓好。
朱至渂道:“二哥说的对!而且我们还识字,能看兵书、兵册,听说摄政太傅喜欢识字的兵。”
朱至濋点头,“嗯,识字的兵,的确更容易提拔。若太傅真的喜欢识字的兵,那就更有机会了。”
宗室藏书多,还有专门的宗学可上,将军爵位的还配备专门的教授、学录官员。他们的教育其实比宫中被后妃、太监教导的皇子更好。
这就是为何藩王之子继位的嘉靖,会比他的堂兄武宗更聪明,也比他的儿子、孙子更聪明。因为宗室的教育比皇室强。
就说朱至渂这种宗室底层,虽然为衣食发愁,屡有断炊之危,可是家藏书籍仍有百余册。这岂是一般百姓可比?百姓识字者不到两成。如今的宗室虽然一代不如一代,可识字者还有七成。
老二说道:“大哥,干脆你也去!咱们三兄弟的年纪都合格,应该也都能应募的上,三兄弟一起参军,起步就有十五两饷银啊!”
朱至濋也很想去,可是想到家中无人照料,一对儿女还小,顿时很是为难。
“你也去!”大嫂说话了,“家里有我、弟妹、芸娘,你们三兄弟只管去博个前程!难得太傅招募宗兵,咱们能操持一业了,不能错过这个机会,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
“当兵虽然不太体面,可终究是正经行当,吃的也是皇粮!”
朱至濋皱眉道:“可我们仨走了,家中一个男丁都没有,我也不放心呐!”
“你们放心去!”一个响亮的声音传来,随即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进入堂屋。
正是住在东院的堂兄,同是奉国中尉的朱至洝。
“大哥!”众人全部站起来行礼。
朱至濋也立刻让出上位。堂兄朱至洝先是对着神龛上的太祖遗像拱手行礼,然后很自然的坐在上首,说道:
“你们三人都去吧。咱们虽然分家,可并未分府,都同属中尉府,同属祖父一脉,不分彼此。”
“西院女眷,自有我和你们的二堂兄照顾,没人敢欺辱。唉,我也刚刚听到城里传来的好消息。可惜啊,我和你二堂兄都已经年过三十,不符合要求。你们的几个侄儿,又不满十五。竟然一个也去不成!”
朱至洝很是遗憾。他也想去啊。好不容易能操持一业,还起步就是高达五两的厚饷,谁不动心?
可是,他们东院的男子,要么年纪超了,要么年纪不够,竟是一个都去不成!
幸好,西院三个堂弟都能去吃饷,也有个奔头。只要将来有一人当了武将,混出了头,东院也能沾光了。
“好!”朱至濋一拍手,“我们就听大哥的!西院女眷,就交给大哥了!还有芸**婚事,也交给大哥操办了!”
朱至洝点头:“你们准备一天,明人就去见里正、族长,签了保结文书,这就去吧!越早去,就越早关饷!”
大嫂很是高兴,赶紧站起来道:“我去烧火做饭去!今个中午,咱们两院一起团圆吃饭,东院的嫂子和侄儿侄女们都过来吃!”
说完取出一把铜钱,仔细着数给小姑子,“一对、两对、三对…芸娘,你去村头丁屠那里切两斤猪肉,要肥的。再到王寡妇店里打两斤米酒!看着她,别让她掺水!”
“好嘞!”朱芸娘十分快活,接了铜钱就一阵风的往外跑。她没有裹脚,倒是跑的飞快。
“姑姑我也去!”只有六岁的侄儿也跟屁虫般的跑出堂屋。
然后那条瘦弱的小黄狗,也嗷呜一声的追了出去。
没人陪的五岁侄女,顿时哭了起来。
“呜哇…哥哥和小黄都不和我玩儿了!”
“哭什么哭!”朱至洝笑了,“中午要吃肉了,你还哭甚么?”
“啊?”听到吃肉,小丫头立刻不哭了,眼泪还挂在小脸上,嘴角已然露出笑容。
“德性!”她娘骂道,“和她姑姑一样,就是嘴馋好吃!宗女的身份丫鬟的命!”
“老三!去杀一只鸡!杀那只瘸腿的芦花鸡,都不怎么下蛋了,别杀错了哦!”
朱至渂站起来,搓着手笑道:“还有鸡肉吃!过年了!大嫂放心,杀不错!”
说完就兴冲冲的出门。
大嫂则是和弟媳出了堂屋,妯娌二人系上围裙,去厨房做饭了。
一个用艾绒打火,吹火筒吹火烧旺,一个在屋檐下取下晒干的咸菜,从罐子里抓出腌萝卜。
很快,破败的厨房中就火光照壁,木柴的油脂味儿顿时弥漫开来,和屋外的阳光味儿混为一体,闻着就饿了。
老二媳妇烧旺了火,就去看米缸。揭开盖子一看,这女子就皱起了一对好看的柳叶眉。
“大嫂,快没米了。”
大嫂一边在砧板上切着咸菜,一边回头道:“两顿的米够不够?”
老二媳妇苦笑着撩撩秀发,“本来也只能吃两顿。若是喝粥,能吃几天。可是中午东院也过来吃饭,阖府十六张嘴,只能吃中午一顿,明日就要断粮…”
“先不管!全蒸了!”大嫂一挥手,“他们三兄弟就要去吃饷了,这顿饭只当是喜宴,不能省,起码要吃干饭吧。关了军饷,家里就宽裕了。小妹嫁妆也有了着落。你这孕妇也能吃好些。”
老二媳妇一边淘米一边摸摸小腹,“官府真可信吗?要是不关饷,也像禄米这样拖欠扣发呢?”
大嫂想了想,“这是稚虎先生的招募令,稚虎先生你该信吧?肯定会关饷,应该不会拖欠扣发。这宗军啊,怎么想都不简单。都说稚虎先生是星君下凡,他能糊弄我们?”
说到这里,咸菜也切完了。大嫂又弯下腰,小心翼翼、如数家珍的从柜子里掏摸出四个鸡蛋。
接着,有点心疼的打在碗里,然后用筷子“啪—啪—”打蛋,一边打着蛋一边笑道:“这声音好听吧?听着就饿了。”
老二媳妇咽了一口唾沫,苦笑道:“又是买肉,又是杀鸡,又是打蛋,又是全家吃干饭…大嫂,咱们这是不过了啊。吃了这顿就喝风?”
大嫂笑道:“你莫愁,关饷就好了。如今咱们蜀地归了南朝,南朝又是稚虎先生当家,应该会好过一些。”
老二媳妇拔下头上的铜簪,在淘米水里洗一洗,然后插回秀发上,双手合十道:“愿太祖爷保佑稚虎先生,大吉大利。”
厨房的火花映照在两个女子的脸上,红彤彤的,那种菜色似乎也消失了,看上去有些容光焕发。
“刺啦”一声,锅里的那一层薄薄的热油,和鸡蛋一接触,立刻升腾起一股香味。
等到切碎的咸菜倒进去,香味就更是丰富厚重。
“好香啊!咸菜炒鸡蛋!”老二媳妇往灶里加了一根柴,摸着肚子笑的十分温暖。
大嫂也笑的花朵一般,又抓了一把咸菜,“多放点咸菜,不然几筷子就空盘了。”
…
堂屋之里,朱至濋取出了平时舍不得用,只有年节才用的一束香,插在了香炉中,给多日没有受到香火的太祖爷和初代蜀王等祖宗,上香!
另一个堂兄也带着儿子赶过来,众人一起在堂屋跪下,对着香烟袅袅的神龛叩首。
供桌上,摆放了一个木头做的牛头。没办法,底层宗室太穷,哪有牛头上供?幸好太祖爷是开国皇帝,吃腻了山珍海味,也不会怪罪。
朱至洝和朱至濋,难得的换上了奉国中尉的六品礼服:乌角单梁冠、青缘赤色罗袍、乌角包铁腰带、黄鹂补子。
“太祖爷。”跪在最前面的朱至洝手持槐木笏板,“臣等第十世孙、蜀藩德阳郡王系,至濋、至澋、至渂三兄弟,要参加宗军,为国效力了。请太祖爷保佑,逢凶化吉,光宗耀祖…”
朱至濋等人,一起磕头祈祷。
…
第二天大早,兄弟三人就去了祖宅,也就是族长所在的将军府。
到了之后,才发现要去吃饷的人,光是本支家族,就不止兄弟三人,竟然有十多个!
族长和里正一起办了保结文书,然后又在家庙里集体祭拜太祖、初代蜀王、初代德阳王、本支奉国将军。
族长还请来了村里的道士,给十多个去应募吃饷的本支子弟打醮、祈福。
第三天,十多人就在全族的泪目欢送下,在鞭炮和敲锣打鼓声中,一起往县城而去。
很多家眷,都是哭成了泪人。
大嫂郑氏、二嫂孙氏、小妹朱芸娘,送了一程又一程,才依依不舍一步一回头的哭着回到村里。
那条瘦弱的小黄狗,更是一直跟到城门边,直到主人的背影看不见了,才呜咽着回家。
当日,城中的德阳郡王、知县老爷、县丞老爷等大人物,亲自迎接汇集到县城的应募宗子,置办酒宴招待。
德阳县是宗室大县,共有七十多个宗子应募成功。
知县老爷亲自宣读嘉奖令,鼓励宗子为国效力。然后在成都来的使者监督下,当场发放第一个月的军饷,又被送到家里救急。
接着,德阳郡王又率领所有应募宗子,在王府中的王庙,祭祀始祖。
下午,宗子们在典史和巡检的率领下,向成都进发!
这几日,成都府很多地方,都有应募的宗子,源源不断的往成都城汇集。
截止到十月二十六,汇集成都的应募宗子,已经超过六百人!
到了二十八截止日,成都城的宗兵,已经达到了七百人!
这天下午,青羊宫终于传来宗兵们期盼的命令:
“摄政太傅宣布,大明宗军即日起正式成立。”
“明日上午辰正,摄政太傅将在蜀王宗庙,接见所有宗兵,并和蜀王一起,率领宗兵们祭拜太祖!”
当天,城中官吏就送来了全新的戎装、袍服、鞋袜、腰牌,成都府又送来酒肉、瓜果款待。又组织宗兵们沐浴、更衣。
光是这种重视度,就让离家参军的宗兵们感到极大安慰。
除此之外,摄政还有一句并非命令的话传出青羊宫。
太傅对蜀王等人说道:“宗兵,国之赤子,吾之手足。”
宗兵们听到这句话,都是激动不已。
国之赤子,吾之手足!
摄政太傅,这是一点也不担心宗室造反啊,比历代天子强多了!
当为太傅效死力!
…
底层视角暂时结束了。蟹蟹支持,各种求!好累!
(本章完)
却听大哥怒道:“是没有体面!可那又如何?说到底也是太祖子孙!哪怕穷死,也是大明的天潢贵胄!贫而不**,穷而不卑,这才是骨气!”
“你少一头毛驴回娘家,咱家就不是宗室了?”
大嫂见大哥发怒,哽咽着说道:“朝廷对我们太苛了,何时是个头!妾身无非是跟着丢人现眼…”
二嫂的声音说道:“大嫂好歹是个安人诰命,中尉夫人。可是我呢?连诰命都没有,光是穷了。”
“好了。”二哥沙哑的声音响起,“大嫂气头上,你掺和什么?诰命又有何用?朝廷给一石皇粮了?也就是说出去好听,甚至反倒引人嗤笑,哪有走路回娘家的安人?”
大嫂道:“还是二哥说的有道理。我们好歹是中尉府的女眷,传出去也该有三分体面。出行别说车马轿,小毛驴都没有一头,像话么?”
朱至渂听到这里,一步跨入堂屋,朗然说道:“大哥,二哥,你们不要犯愁,我要去应募吃饷!”
堂屋之中,阳光从破瓦中爽快的撒落下来,留下几道细细的光柱,光斑在简陋的厅堂中漂浮,将堂上众人的脸衬映的明暗不定。
朱至渂看到熟悉的家人,再看看这熟悉的堂屋,不禁有点恍惚。
堂屋的地面砖到处都是裂纹,高低起伏、凸凹不平,以至于桌椅都有点倾斜了。角落里,甚至还有顽强的杂草从砖缝里探头探脑,给这阴暗陈旧的堂屋,带来一抹亮丽动人的绿意。
神龛上供奉着太祖高皇帝的画像,香炉早就灰冷烟灭,里面都生出苔藓了,显然很久没有给太祖神像烧香了。
神龛前的八仙桌左首,坐着一个年约二十六七岁、方脸浓眉的布衣汉子,正一脸愁容的长吁短叹。
正是大哥、奉国中尉朱至濋。
右首坐着一个面带菜色、神色幽怨的妇人,乃是大嫂郑氏。
再下边,依次坐着一张紫棠脸的二哥朱至澋,以及同样神情哀怨的二嫂孙氏。孙氏肚子微鼓,已经怀孕了。
大哥那对五六岁的小儿女,低着小脑袋,鹌鹑一般坐在角落里,不敢吱声的默默数着砖头。
门槛边的角落里,还盘着一条小黄狗,瘦的皮包骨头。
此时,众人听到朱至渂的话一起抬头看来,都是神色惊愕。就是那小黄狗,也疑惑的抬起懵懂的狗眼,歪着狗头觑着朱至渂。
“老三,你说什么浑话?”大哥浓眉一皱,“帮人打架,打坏了脑袋?咱们是宗室,怎么能吃饷?”
二哥摇摇头,“三弟,你可不要胡来!应募当兵是犯禁,你想进凤阳高墙么?就算你敢,哪个将领敢收你?”
大嫂郑氏则是白了小叔子一眼,觉得他不靠谱,都懒得质疑他的话,只是看向他身后的小姑子,伸出手道:“卖掉了?钱呢?”
朱芸娘从手帕里取出十三个铜钱,递给大嫂,“卖了十三文,都在这里了。”
“只有十三文钱?”大嫂的眼睛立刻就红了,她摩挲着十三个铜钱,掂了掂又捏了捏,抬起一张泛着菜色但尚属周正的脸,目光有点不善的审视着小姑子,“你又藏钱了。拿来。”
“啊?我没有。”朱芸娘低下头,双手绞着手帕,“大嫂冤枉我,真没藏。”
“撒谎都不会!”大嫂怒了,小脚在断裂的青砖上猛然一跺,砖缝中就溅起几滴泥点子。
“瞧你那出息!每次一撒谎就面红耳赤!还要我搜身么?”大嫂再次伸出手,“拿来!”
朱芸娘快要哭了,只能戚戚哀哀的从怀里捣鼓出三个铜钱,还带着体温。
“德性!”大嫂恨恨的收了三枚铜钱,还在小姑子掌心拍了一下,“屡教不改!这是宗女的家教么?”
三兄弟闻言都是咳嗽一声,神色尴尬的没有说话。就说朱至渂,暂时也没有再解释当兵吃饷的事。
二嫂孙氏看不过去,劝道:“大嫂莫要气恼,小妹还是个孩子…”
“什么孩子?”大嫂拧着眉毛,“十三岁了,还是孩子?这坏习惯要是不给她扭过来,她将来嫁了人,指不定会怎样呢!这是小事?都说的不痛不痒、不咸不淡!只有我管教她,你们都当好人!”
朱芸娘大着胆子道:“大嫂,我只是想攒钱买一面小铜镜…”
“我的给你!”大嫂冷哼一声,“反正我如今这等狼狈,倒也用不着梳妆打扮了。我的陪嫁镜子就给你吧,以后别再藏钱了,知道么?不是好习惯。”
“是!”朱芸娘露出一丝喜色,“谢大嫂!”
然后讨好般的说道:“嫂子不要发愁,城里已经下了告示,说是摄政太傅有令,要招募宗兵,饷银起步就是五两呢。三哥都对主簿说要报名应募了…”
什么?几人一起看着朱至渂,一脸求证之色。
朱至渂呵呵一笑,倒了一杯凉茶喝下去,袖子一擦嘴的坐下来,这才眉飞色舞的说道:
“告示写的清清楚楚的,主簿都出来亲自解释了,千真万确的事!真的假不了!”
“摄政太傅亲自颁布的台命,还有蜀王爷的教令。十五以上、三十以下的宗子,只要身板不差,就能加入宗军,起步就是五两的月饷!五两啊大哥!”
“五两!”大哥朱至濋也一脸惊喜,“这么说是真的了?边关骑兵,也领不到这么高的军饷啊!据说当年的戚家军,每月军饷也只有二两!五两…这是家丁的待遇!”
“难道这宗军,就是摄政太傅的家丁?”
“肯定不是家丁那么简单!”二哥朱至澋摇头,神色振奋,“眼下蜀地已有传言,说太傅朱寅,当众称呼蜀王爷为王叔,蜀王爷也以长辈自居。蜀王府的郡主,还称呼太傅为王兄,大哥可有听说?”
“竟有此事?”大哥讶然道,“这么说,摄政太傅是宗室了?哪一房?难道是…长房?”
二哥点头,“多半就是了。蜀王爷知道的肯定比我们多的多。既然蜀王爷和他论辈分,那他应该就是宗室。最可能就是出自长房。否则,他走不到今天这步啊。若不是长房,为何又靖难?”
大哥明白了,“好大的气魄!那这宗军,就不是家丁那么简单了。这是大明社稷的护军!是让宗室参与兵事的旗号!太傅若非宗室出身,绝对不会想出组建宗军的主意!”
朱至渂道:“所以,我才立即报名啊。我还看到了清查人口的告示,说蜀王爷已经做官了,被太傅授为钦差督办四川户籍大臣!”
“蜀王爷都能做官了?”大哥闻言更是高兴,“亲王都能做官参政,宗禁要松绑了?”
“我看就是这个意思!”朱至澋笑着一拍桌子,“又是让蜀王做官参政,又是招募宗子当兵吃饷,可不是松绑了?估计几年之内,会完全解禁!”
“太傅此举,对咱们这些穷苦宗室,真是大恩大德啊。”
大哥点头叹息,神色感慨,“宗禁太苦,朝廷早就该改了!可是朝廷拿祖制说事,硬是不解除宗禁!”
“祖制还说奉国中尉每年都有两百石宗禄呢,祖制还说宗室每个男丁都能封爵呢。结果如何?这些祖制朝廷为何就不遵守了?说改就改,说扣就扣,可曾拿祖制当回事?可是一涉及宗禁,朝廷就拿祖制当借口,死活不变通!”
“总之官字两张口,随便他们说。对他们有好处的祖制就是祖制,铁打不动。对他们没好处的祖制,全都改了!这公平么?朝廷何曾真的在乎祖制?”
“摄政太傅若是解除宗禁,那就是万千宗室的恩人!再生父母!”
二哥也叹息道:“难怪有宗子要故意犯法,为的就是被圈禁凤阳高墙,起码圈进凤阳高墙有饭吃。当年代藩的那群贫宗们为了衣食,居然勾结蒙古鞑子造大明的反,也可以理解了。”
大哥冷笑道:“何止是代藩宗子勾结蒙古造反?想造反的宗子多了,都是活不下去的朱家族人。几年前,就连庆王父子也反了,在西域搞出西明。太傅还在南京第二次靖难,搞出一个南朝。这不都是因为北朝无道?对穷苦宗室都如此冷酷无情,何况对百姓呢?”
朱芸娘忍不住问道:“大哥,朝廷也知道咱们这些穷苦宗室吃不饱饭,既然说是国库负担太重,关不起钱粮,为何还不解除宗禁,让大家自谋生计?”
她还是第一次问这个问题,哪怕她只有十三岁,也觉得朝廷的做法很古怪。
祖制是全部封爵,全部足额吃皇粮。如今朝廷说宗室人口太多养不起,只能减少封爵数量,拖欠克扣禄米。这个道理大家也知道,大家都能理解。
可不理解的是,为何还要严格宗禁,仍然不许贫宗自己谋生?为何还要百业禁止?
朝廷给不起大家禄米,又不让大家自己谋生,难道是故意饿死大家么?
朱芸娘想不通!
大哥解释道:“因为皇上怕解禁之后,宗室野心造反。文臣相公们怕解除宗禁之后,宗室们和他们争夺权位。豪绅巨贾们,害怕解除宗禁之后,宗室和他们争夺生意产业。”
“总之,从皇上到百官,都不希望宗室自由谋生择业,宁愿把宗室困死、禁死,也不敢冒险。”
朱芸娘还是不解,“那为何…摄政太傅就敢?他组建宗军,让蜀王爷爷做官参政,为何就这么放心?”
“许是因为…”大哥朱至濋想了想,“…太傅胸怀大气魄,不惧宗室造反!或者感同身受,不忍心再禁锢宗室。”
“总之,要解除宗禁,也非他这种大英雄不可。一般人,还真就不敢做、不愿做!”
朱至渂提起茶壶,给大哥、二哥都倒了一杯,说道:“大哥、二哥,我要去吃饷,加入宗军,除了拿饷养家,还有立功为将的机会啊!”
“好!我答应你!”朱至濋怎么会反对?这可是求之不得的好机会,起码宗子可以当兵吃饷了,算是解禁了一个行当,不是什么都不能干了。
“大哥!我也去!”老二朱至澋也道,“告示说十五以上、三十以下,老三十八、我二十一,正是当打之年!我们的身板也算硬实!就是空有力气无用武之地!”
宗子们有一个普通百姓没有的优点:身材比较高大,大多数宗室都比普通男子长得高。甚至就是脑子,也比一般百姓聪明。即便是穷苦宗室也一样。
至于宗室女子,也比一般女子长的更周正、皮肤更白。
这是因为,宗室祖祖辈辈毕竟一代代富贵过,娶妻纳妾都是优中选优。两百年下来,后代已经被优化。即便如今穷了,可底子还是比普通百姓好。
朱至渂道:“二哥说的对!而且我们还识字,能看兵书、兵册,听说摄政太傅喜欢识字的兵。”
朱至濋点头,“嗯,识字的兵,的确更容易提拔。若太傅真的喜欢识字的兵,那就更有机会了。”
宗室藏书多,还有专门的宗学可上,将军爵位的还配备专门的教授、学录官员。他们的教育其实比宫中被后妃、太监教导的皇子更好。
这就是为何藩王之子继位的嘉靖,会比他的堂兄武宗更聪明,也比他的儿子、孙子更聪明。因为宗室的教育比皇室强。
就说朱至渂这种宗室底层,虽然为衣食发愁,屡有断炊之危,可是家藏书籍仍有百余册。这岂是一般百姓可比?百姓识字者不到两成。如今的宗室虽然一代不如一代,可识字者还有七成。
老二说道:“大哥,干脆你也去!咱们三兄弟的年纪都合格,应该也都能应募的上,三兄弟一起参军,起步就有十五两饷银啊!”
朱至濋也很想去,可是想到家中无人照料,一对儿女还小,顿时很是为难。
“你也去!”大嫂说话了,“家里有我、弟妹、芸娘,你们三兄弟只管去博个前程!难得太傅招募宗兵,咱们能操持一业了,不能错过这个机会,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
“当兵虽然不太体面,可终究是正经行当,吃的也是皇粮!”
朱至濋皱眉道:“可我们仨走了,家中一个男丁都没有,我也不放心呐!”
“你们放心去!”一个响亮的声音传来,随即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进入堂屋。
正是住在东院的堂兄,同是奉国中尉的朱至洝。
“大哥!”众人全部站起来行礼。
朱至濋也立刻让出上位。堂兄朱至洝先是对着神龛上的太祖遗像拱手行礼,然后很自然的坐在上首,说道:
“你们三人都去吧。咱们虽然分家,可并未分府,都同属中尉府,同属祖父一脉,不分彼此。”
“西院女眷,自有我和你们的二堂兄照顾,没人敢欺辱。唉,我也刚刚听到城里传来的好消息。可惜啊,我和你二堂兄都已经年过三十,不符合要求。你们的几个侄儿,又不满十五。竟然一个也去不成!”
朱至洝很是遗憾。他也想去啊。好不容易能操持一业,还起步就是高达五两的厚饷,谁不动心?
可是,他们东院的男子,要么年纪超了,要么年纪不够,竟是一个都去不成!
幸好,西院三个堂弟都能去吃饷,也有个奔头。只要将来有一人当了武将,混出了头,东院也能沾光了。
“好!”朱至濋一拍手,“我们就听大哥的!西院女眷,就交给大哥了!还有芸**婚事,也交给大哥操办了!”
朱至洝点头:“你们准备一天,明人就去见里正、族长,签了保结文书,这就去吧!越早去,就越早关饷!”
大嫂很是高兴,赶紧站起来道:“我去烧火做饭去!今个中午,咱们两院一起团圆吃饭,东院的嫂子和侄儿侄女们都过来吃!”
说完取出一把铜钱,仔细着数给小姑子,“一对、两对、三对…芸娘,你去村头丁屠那里切两斤猪肉,要肥的。再到王寡妇店里打两斤米酒!看着她,别让她掺水!”
“好嘞!”朱芸娘十分快活,接了铜钱就一阵风的往外跑。她没有裹脚,倒是跑的飞快。
“姑姑我也去!”只有六岁的侄儿也跟屁虫般的跑出堂屋。
然后那条瘦弱的小黄狗,也嗷呜一声的追了出去。
没人陪的五岁侄女,顿时哭了起来。
“呜哇…哥哥和小黄都不和我玩儿了!”
“哭什么哭!”朱至洝笑了,“中午要吃肉了,你还哭甚么?”
“啊?”听到吃肉,小丫头立刻不哭了,眼泪还挂在小脸上,嘴角已然露出笑容。
“德性!”她娘骂道,“和她姑姑一样,就是嘴馋好吃!宗女的身份丫鬟的命!”
“老三!去杀一只鸡!杀那只瘸腿的芦花鸡,都不怎么下蛋了,别杀错了哦!”
朱至渂站起来,搓着手笑道:“还有鸡肉吃!过年了!大嫂放心,杀不错!”
说完就兴冲冲的出门。
大嫂则是和弟媳出了堂屋,妯娌二人系上围裙,去厨房做饭了。
一个用艾绒打火,吹火筒吹火烧旺,一个在屋檐下取下晒干的咸菜,从罐子里抓出腌萝卜。
很快,破败的厨房中就火光照壁,木柴的油脂味儿顿时弥漫开来,和屋外的阳光味儿混为一体,闻着就饿了。
老二媳妇烧旺了火,就去看米缸。揭开盖子一看,这女子就皱起了一对好看的柳叶眉。
“大嫂,快没米了。”
大嫂一边在砧板上切着咸菜,一边回头道:“两顿的米够不够?”
老二媳妇苦笑着撩撩秀发,“本来也只能吃两顿。若是喝粥,能吃几天。可是中午东院也过来吃饭,阖府十六张嘴,只能吃中午一顿,明日就要断粮…”
“先不管!全蒸了!”大嫂一挥手,“他们三兄弟就要去吃饷了,这顿饭只当是喜宴,不能省,起码要吃干饭吧。关了军饷,家里就宽裕了。小妹嫁妆也有了着落。你这孕妇也能吃好些。”
老二媳妇一边淘米一边摸摸小腹,“官府真可信吗?要是不关饷,也像禄米这样拖欠扣发呢?”
大嫂想了想,“这是稚虎先生的招募令,稚虎先生你该信吧?肯定会关饷,应该不会拖欠扣发。这宗军啊,怎么想都不简单。都说稚虎先生是星君下凡,他能糊弄我们?”
说到这里,咸菜也切完了。大嫂又弯下腰,小心翼翼、如数家珍的从柜子里掏摸出四个鸡蛋。
接着,有点心疼的打在碗里,然后用筷子“啪—啪—”打蛋,一边打着蛋一边笑道:“这声音好听吧?听着就饿了。”
老二媳妇咽了一口唾沫,苦笑道:“又是买肉,又是杀鸡,又是打蛋,又是全家吃干饭…大嫂,咱们这是不过了啊。吃了这顿就喝风?”
大嫂笑道:“你莫愁,关饷就好了。如今咱们蜀地归了南朝,南朝又是稚虎先生当家,应该会好过一些。”
老二媳妇拔下头上的铜簪,在淘米水里洗一洗,然后插回秀发上,双手合十道:“愿太祖爷保佑稚虎先生,大吉大利。”
厨房的火花映照在两个女子的脸上,红彤彤的,那种菜色似乎也消失了,看上去有些容光焕发。
“刺啦”一声,锅里的那一层薄薄的热油,和鸡蛋一接触,立刻升腾起一股香味。
等到切碎的咸菜倒进去,香味就更是丰富厚重。
“好香啊!咸菜炒鸡蛋!”老二媳妇往灶里加了一根柴,摸着肚子笑的十分温暖。
大嫂也笑的花朵一般,又抓了一把咸菜,“多放点咸菜,不然几筷子就空盘了。”
…
堂屋之里,朱至濋取出了平时舍不得用,只有年节才用的一束香,插在了香炉中,给多日没有受到香火的太祖爷和初代蜀王等祖宗,上香!
另一个堂兄也带着儿子赶过来,众人一起在堂屋跪下,对着香烟袅袅的神龛叩首。
供桌上,摆放了一个木头做的牛头。没办法,底层宗室太穷,哪有牛头上供?幸好太祖爷是开国皇帝,吃腻了山珍海味,也不会怪罪。
朱至洝和朱至濋,难得的换上了奉国中尉的六品礼服:乌角单梁冠、青缘赤色罗袍、乌角包铁腰带、黄鹂补子。
“太祖爷。”跪在最前面的朱至洝手持槐木笏板,“臣等第十世孙、蜀藩德阳郡王系,至濋、至澋、至渂三兄弟,要参加宗军,为国效力了。请太祖爷保佑,逢凶化吉,光宗耀祖…”
朱至濋等人,一起磕头祈祷。
…
第二天大早,兄弟三人就去了祖宅,也就是族长所在的将军府。
到了之后,才发现要去吃饷的人,光是本支家族,就不止兄弟三人,竟然有十多个!
族长和里正一起办了保结文书,然后又在家庙里集体祭拜太祖、初代蜀王、初代德阳王、本支奉国将军。
族长还请来了村里的道士,给十多个去应募吃饷的本支子弟打醮、祈福。
第三天,十多人就在全族的泪目欢送下,在鞭炮和敲锣打鼓声中,一起往县城而去。
很多家眷,都是哭成了泪人。
大嫂郑氏、二嫂孙氏、小妹朱芸娘,送了一程又一程,才依依不舍一步一回头的哭着回到村里。
那条瘦弱的小黄狗,更是一直跟到城门边,直到主人的背影看不见了,才呜咽着回家。
当日,城中的德阳郡王、知县老爷、县丞老爷等大人物,亲自迎接汇集到县城的应募宗子,置办酒宴招待。
德阳县是宗室大县,共有七十多个宗子应募成功。
知县老爷亲自宣读嘉奖令,鼓励宗子为国效力。然后在成都来的使者监督下,当场发放第一个月的军饷,又被送到家里救急。
接着,德阳郡王又率领所有应募宗子,在王府中的王庙,祭祀始祖。
下午,宗子们在典史和巡检的率领下,向成都进发!
这几日,成都府很多地方,都有应募的宗子,源源不断的往成都城汇集。
截止到十月二十六,汇集成都的应募宗子,已经超过六百人!
到了二十八截止日,成都城的宗兵,已经达到了七百人!
这天下午,青羊宫终于传来宗兵们期盼的命令:
“摄政太傅宣布,大明宗军即日起正式成立。”
“明日上午辰正,摄政太傅将在蜀王宗庙,接见所有宗兵,并和蜀王一起,率领宗兵们祭拜太祖!”
当天,城中官吏就送来了全新的戎装、袍服、鞋袜、腰牌,成都府又送来酒肉、瓜果款待。又组织宗兵们沐浴、更衣。
光是这种重视度,就让离家参军的宗兵们感到极大安慰。
除此之外,摄政还有一句并非命令的话传出青羊宫。
太傅对蜀王等人说道:“宗兵,国之赤子,吾之手足。”
宗兵们听到这句话,都是激动不已。
国之赤子,吾之手足!
摄政太傅,这是一点也不担心宗室造反啊,比历代天子强多了!
当为太傅效死力!
…
底层视角暂时结束了。蟹蟹支持,各种求!好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