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明 第440章 “和寡人约为兄弟?朱寅没有这个资

小说:嫡明 作者:戈昔 更新时间:2025-10-15 23:44:47 源网站:2k小说网
  在甲骨文中发现了“夏”字,若是拿到几百年后的世界,绝对属于重大成果!

  足以让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扬眉吐气的重磅发现。

  这是证明夏朝的文字密码,说明甲骨文最早不是商朝,而是能上溯到夏朝,可将汉字的历史往上延长最少五百年!

  可问题是,顾起元拓下的这个甲骨文,真的是“夏”字么?这只是个初步认定,要想最终定论,还需要更多的发现来证明。

  但是,比历史上提前三百年开创出甲骨学,研究实物肯定会比后世丰富的多,这是无可替代的巨大优势。

  朱寅高兴之下,当即给顾起元写了一封信,请他再接再厉,发现更多的甲骨文龟甲、骨片。

  同时,朱寅在信中表示,将在南京建立“华夏甲骨文研究所”,位同翰林院,正五品衙门,直接隶属于礼部。

  若是顾起元同意,他拟任命顾起元为“华夏甲骨文研究所”所长,秩同正五品,负责组建研究所,举荐金石大家和训诂学大家,入所任职,各授予官职。

  除了品官俸禄,每年户部还拨银十万两,专项用作甲骨文的收集、发现、整理。

  若是有重大突破,朝廷还要论功行赏。

  写完了这封信,朱寅意犹未尽,又给三法司下了一道钧旨:

  “着三法司会同翰林院,联合起草《华夏文物保护法》,凡涉及龙骨、古墓、古树、古桥、古器、古籍…等一切古物,皆不可损毁,便是物主亦不可也…”

  “…但有再损毁者,分五等惩处,最重则斩首,最轻则罚役、罚金…三法司须细查名目,集思广益,妥善立法,以此分级定罪…限期一月拟定草案,限期三月立法颁行…”

  “…着内阁、司礼监,拟诏设置文物司,位同大理寺,正三品衙,暂由礼部右侍郎叶向高兼任司正,掌管华夏古物保护及评定、司法、监察…”

  “各省设文物局,秩正五品,局正掌之。各府设文物处,秩正七品,处长掌之。各州县设文物科,秩正九品,科长掌之…”

  “文物司设司正以下品官三十六员,吏员一百。文物局设局正以下品官十六员,吏员五十。处设处长以下品官六员,吏员十二。科设科长、科丞二员,吏员四。”

  “诏令各省、府、州县、卫所之官员,以及巡抚、巡按、御史,皆有监察、保护文物之天职。设若阻拦、妨碍文物衙门公务,一体劾之…”

  这就是说,各地官员都有保护文物的职责,纳入政绩之中,要主动配合文物部门的公务。这是后世的通行做法和管理经验。

  朱寅很是凶狠,他不立法则已,一旦立了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就十分严厉。

  最重的,会处以死刑!

  早几百年给文物保护立法,不知道会保护多少后世消失的华夏文物。

  写完了摄政钧旨,朱寅当场用印签发,令人送往城中给放假值守的官员。

  接着,朱寅又对宁清尘道:“宁医仙,你应该告诉天下人,甲骨文龟壳、兽骨并非龙骨,并非药材,更无药效,让天下人澄清这个谬误。”

  宁清尘当然也知道甲骨文的重要,点头道:“我明天就去学院发表演讲,再写文章澄清。我的话,如今便是真理。”

  来到南京后,清尘学院也搬入了更好的院址挂牌,第一批数百名学员已经毕业,暂时全部留在学院当了教师,新学员已经超过两千人。

  这几年宁清尘和清尘医学院的名气极大,就连传教士也慕名而来。宁清尘只要宣布甲骨并非药材,不但没有药效而且有害,天下人一定会相信。

  只有大家不把“甲骨”再当药材,甲骨文保护才能有个良好宽松的环境。

  …

  在青桥里过了中秋节,又去了庄园的秦峁和徐渭等人喝酒、操琴、对月吟诗,朱寅第二天大早就返回城中。

  只在老宅待了一天。

  回城途中,朱寅去了城南大教场的教练大营,观看新兵训练。

  新兵训练的很顺利,很刻苦,朱寅十分满意。果然只要银子够,不怕练不成精兵。

  因为靖海军兵少,朱寅只能组建教练营训练新兵。这样既能很好训练新兵,教练营的老兵也不会被打散,而是能随时作为一支完整的老部队调动,一举两得。

  学习的是黄埔时期的教导团机制。

  教导营抽调了五千靖海军老兵,负责训练四万多新兵。

  没错,经过一个月的招募,已经招募了四万多人。

  朱寅的招募待遇十分优厚,比当年戚家军的待遇更胜一筹。光是一年的新兵期,每年饷银都能拿到十二两。还不算军粮等物。

  只要通过新兵训练期,成为正兵,军饷就能拿二十两。第三年下士每季二十四两,第四年中士二十八两,第五年上士,就能拿到三十二两。

  这个军饷,是九边军饷的两倍,而且按季度发放,绝不拖欠!

  朱寅实行的是真正的精兵体制。他的招募条件也严格,训练也刻苦,军饷、军粮、军服、军器,都是精锐的配置。

  包括装备、马匹等消耗,军费平均折算下来,他养一个精兵,每年要花六十两!

  他现在终于理解,为何明军将领只想养家丁了。因为大规模的养精兵,根本养不起!

  大明每年军费开支,各项加起来,折合白银高达两千多万,其中军粮、马料是大头。大明养兵占了财政总收入的七成,这才勉强维持了九边防线。

  所以,即便他统一了大明,全国常备兵额也不会超过五十万。

  但一句话说回来,靖海军这样的精锐,别说五十万,就算只有三十万,也足以吊打当今世界的任何强权。

  开疆拓土绰绰有余。

  负责训练新兵的张袷来到朱寅面前,行礼之后关心的问道:

  “主公,剩下的十几万新兵,何时才能招募到?眼下新兵只有四万两千,若是招募太慢,就会影响咱们的训练计划了。”

  朱寅看着大校场上练习阵型队列的新兵,说道:“最快也要到十二月,这可是二十万新兵啊。咱们待遇天下独一份,选的都是好兵,自然更慢。”

  张袷有点担心的说道:“新兵要成军,起码也要一年后。他们如今根本指望不上,咱们靖海军数量太少,接下来一年,最是凶险。臣听说,洋人在满加剌大举集结舰队,很可能要北上夺回靖州。土司眼下又造反…”

  朱寅冷笑道:“洋人这几年没有闲着,的确达成了一致,组建什么东印度联军,纠集了各国洋夷上万人,还有爪哇、天竺、满加剌土著兵三万多人,听起来声势浩大。他们这一次,不仅仅是要夺回靖州,还想占领琼州、广州…”

  “不过,他们还远的很,还没有准备就绪。等他们攻打靖州,怎么也要大半年,最快明年夏。”

  “到那时,我们肯定已经平定土司,就能腾出手来对付他们。”

  朱寅虽然说的轻巧,可心中也很不安。

  张袷说的没错,接下来一年,的确是南朝最危险的脆弱期。因为敌人太多了。

  他比张袷知道的更多,也知道情况更严峻。

  军事上,朱寅从来没有担心北朝的压力。大明精锐虽然主要在北方,可是需要防备蒙古南下,加上又丢失了南方财赋重地,已经是苟延残喘了。

  朱寅的军事压力,其实来自四个方向,一个是西南土司,二是趁火打劫、攻入云南的缅甸。三是正在组织征明大军的西方殖民者,四是高原上崛起的大吐蕃国。

  眼下南北分裂,土司造反,缅甸入侵,大汉奸顾秉谦父子,怎么会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他们一定会说服吐蕃赞普图多南杰(藏巴汗),趁机出兵攻打四川或者陕西!

  鉴于北朝在陕西驻扎重兵,图多南杰多半会选择攻打四川,而不是陕西。

  这些眼下都顾不上了。朱寅忽然发现,如果大明没有南北分裂,就没有这么多危机了。

  是大明的分裂,让异族以为有了可趁之机。以至于奢崇明提前造反,缅甸大举攻明。

  最迫切的压力,当然是奢崇明这等造反的异族土司。

  若是不能干脆利落的镇压奢崇明,其他早就心怀异志的土司,都可能趁着南北分裂起兵割据,到时就是按下葫芦浮起瓢,顾此失彼,处处告急!

  只有酣畅淋漓的打赢这一仗,灭了奢崇明这个“梁国”,南朝才能转危为安,真正站住脚跟。他这个摄政太傅的威信,才能真正树立起来。

  所以入川平叛只能赢,不能输。

  朱寅和眼下的南朝,根本输不起!

  “你只管好好训练新军。”朱寅说道,“招募条件不可放松,训练强度不能降低。跟不上训练的,立刻淘汰。骑兵的战马,本月就会从济州岛运来六千匹!”

  张袷听说有六千匹战马运来,顿时心花怒放。

  可是他只高兴了一会儿,笑容就淡了下来。

  “主公,六千匹战马,只能组建三千骑兵。可是新军骑兵计划组建三万骑啊,只有十分之一。”

  朱寅一摆手,“我没有那么多马给你,济州岛毕竟是个岛,养不了太多的战马。”

  “不过…最多半年,我就有可能搞到几万匹战马!”

  “哦?”张袷很是好奇,“半年就可能有这么多?南朝没有什么好的战马产地啊?”

  “是松藩!”朱寅笑着往西边一指,“四川西北松藩草原,可是数百里的上等草场啊,能当战**好马,足有数万匹!”

  松藩草原本是汉家所有,明初属于军管的松潘卫,每年产马三万多匹,是明军战**重要来源地。宣德时期战略收缩,四面放弃疆土,松藩草原、河套草原、青海草原都被放弃,松藩卫废弃,逐渐被吐蕃土司和寺院占据。

  以至于张居正曾经哀叹:“今太仆寺之战马,不足国初十分之一。”

  如今,占据松藩草原的八郎土司和黄龙寺,虽然名义上臣服大明,可实际上早就不纳马税了,只是象征性的送点酥油茶、牦牛而已。

  八郎土司、黄龙寺不但不服从调遣,甚至还截断茶马古道自行征税,经常断绝明朝的茶马贸易,还截留明朝换来的战马,拒不归还。除此之外,还和北方的青海蒙古勾勾搭搭。

  实际上,他们已经是反了。只是没有举旗,万历也就只当他们没有反。

  松藩草原不仅仅是战马产地,还是很重要的战略要地,扼守茶马古道。若是占领了松藩草原,就能有效阻止吐蕃骑兵入川。可若是落入图多南杰手中,四川的门户就洞开了。

  朱寅这次入川,借着支援川蜀、镇压奢崇明的机会,趁机收复松藩草原,恢复唐朝时期的松州十三县。

  唐朝对松藩的控制,就已经郡县制了,也是古代对松藩草原完全实控、控制最强的时期,超过元清。

  朱寅吩咐了张袷几句,就离开大教场,回到城中亲自催促户部的粮草准备。

  可怜户部每个人,都忙的脚不沾地。就是尚书李廷机,都想骂娘了。

  但朱寅军令甚严,又值军情紧急,谁也不想在这个节骨眼上触他霉头。

  …

  八月十七,朱寅正式下令,令武英殿大学士、大都督府军师中郎将徐渭,代理摄政职权,署理内阁、吏部、大都督府。

  八月十八,安排好一切事宜之后,朱寅都不等钦天监算准的出征吉日,就下令出征。

  出征仪式一切从简,仅仅是泰昌帝率领百官一起到午门送行而已。

  泰昌帝很是担忧,生怕先生此去有个三长两短。朱寅安慰他道:“奢崇明虽然势大,可他倒行逆施、不识天命,臣弹指可灭。陛下但安心在京,侍奉太后耳。”

  泰昌帝垂泪道:“先生星君下凡,吉祥高照,必然平安凯旋。等到班师之日,孩儿亲自为先生牵马。”

  朱寅笑道:“陛下勿效儿女状,臣就此拜别。”

  百官见到皇帝和太傅如此师徒情深,很多人心中都不是滋味。

  这些人希望,皇帝和朱寅反目!

  可是怎么看,也不像是要反目的样子啊。

  接着,朱寅就率领一万靖海军,以及宁清尘的军医营,在南京百姓的夹道欢送之中,浩浩荡荡的出了南京城,登船迤逦西去。

  南京城,就交给了徐渭、宗钦、宁采薇、丁离阳、徐小白五人。

  随行的除了一万靖海军、数百军医,还有南洋民夫、江南民夫三万余人,以及户部准备的粮草、辎重、驮马。

  大小船只七百余艘,在纤夫和桨手的人力、骡**畜力、风帆之力下,缓缓的溯江逆流而上。

  巨大的船队,平均每日只能走出八十里。顺风时百余里,风不顺时只有四五十里。

  到了安庆段,就换了两万纤夫桨手。然后到了九江府,又换一批。

  自古入川难呐。

  船队逆流而上,要付出很大的人力畜力。若是走陆路,路线更崎岖难走,速度其实更慢。

  直到二十多天后的九月初十,朱寅才到了白帝城。

  早就接到调令的秦良玉、杨应龙、熊廷弼、毛文龙、曹文诏等人,也都到了白帝城!

  白帝城的汉、土家、苗家大军,达到了五万!其中两万是土司兵。

  加上民夫劳役,共有十几万人之多。

  朱寅到了白帝城,打出“奉诏讨贼”的大旗,宣布在白帝城休整三日,召开军议后,再挥师西进,直插成都!

  ……

  就在朱寅率军离开南京第十天,已经兵临成都城下的奢崇明,终于接到了朱寅的亲笔信。

  黑彝大军的虎帐之内,身材魁梧、面色黧黑、鼻如鹰钩的奢崇明,看到朱寅的信,忍不住纵声大笑。

  “哈哈哈!朱寅小儿居然想和寡人约为兄弟,封寡人为侯,想劝我归降南京泰昌皇帝!”

  “他难道以为,造反是小孩子的把戏么?寡人都已经反明称王,哪里还在意他的侯!可笑啊可笑!”

  “看来,南京的明军就是一群软弱无能的麋鹿羔羊,他们这是害怕了。”

  奢崇明将朱寅的亲笔信扔在地上,“朱寅小儿这个什么神童,在汉人眼里是宝,可是在我们黑彝的眼中,就是一只可笑的獾子!讨厌的豪猪!”

  “他难道不知道,若是我们归降,就是侮辱格兹天神和虎神呷洛么!”

  “和寡人约为兄弟?朱寅没有这个资格!”

  “等寡人擒获他,就让他成为一个奴隶,为寡人放牧养牛!”

  “哈哈哈!”虎帐中的黑彝贵族们,闻言都是轰然大笑,一个个粗犷彪悍的如同山林中的猿精。

  归降南京?可笑!

  他们要反明到底,建立黑彝人自己的国!到时,还要打到南京,擒获明朝皇帝!

  奢崇明一挥手,“传寡人的军令,让勇士们喝饱了米酒,就攻打成都城!”

  “成都城中明军不多,守不住几天!”

  “他们若是不投降,攻下成都之后,三日不封刀!”

  “只要打下成都,就是我大梁的都城!大明眼下南北分裂,父子相残,根本没有什么好怕的!这是我黑彝勇士建功立业的千古良机!”

  “攻下成都!烧死蜀王!”

  命令一下,可怖的号角声就从黑彝大军之中响起。

  “呜呜——呜呜呜!”

  成都城中的所有人,上到巡抚、蜀王,下到普通百姓,听到黑彝大军的号角,都是毛骨悚然。

  奢崇明终于要攻城了!

  成都,危矣!

  …

  PS:今天就到这了,蟹蟹,晚安。继续求票冲榜,求书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