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寅给海瑞重定谥号,又给张居正平反,当然不仅是出自个人感观,更是布局深远的舆情准备。
到了朱寅这个位置,任何政令都会深思熟虑,绝不会感情用事。
做大事之前,先要宣传挂帅,做足了舆论准备,潜移暗化的影响人心、引导思想。
礼尊海瑞,是为了吏治大政,给将来的肃清吏治做准备。
给海瑞重定谥号,只是其礼尊计划的开始,以后会逐渐抬高,直到神格化,进入道宫祭祀,成为新的神明!
给张居正平反,是为了改革大政。同样,张居正的礼尊也不仅是平反那么简单,也会逐渐抬高,最后定位为革新大贤,从祭孔庙,配享太庙!
礼尊张居正,肯定他的历史功绩,不但能为将来的改革大政准备思想舆论,还能批判万历皇帝,让拜金帝被同情张居正的人更加唾弃。
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所以这一次,朱寅对平反张居正的指示十分明确坚决,不但要对张居正的评价完全扭转,还要拔高!
无论是礼尊海瑞,还是平反张氏,都有宣社和虎牙配合宣传、造势,要形成整个南国的舆论风暴,蔓延到北朝!
他的计划就是三年之内,海瑞要成为神明,张居正要成为圣贤!
经过和采薇、徐渭的多次秘议,朱寅变得更加谨慎,更加清醒。
志得意满、权欲熏心这个八个字,从来就不在他的字典里。
如今的南朝,仍然是保守势力主导意识形态领域,中央的六部、都察院、翰林院…地方上的三使司、州府县,几乎都是守旧势力的堡垒。
就算是朱党成员,大多也只是支持朱寅这个人,视朱寅为**,并非都会支持朱寅将来的变法政策。
真到了朱寅推行变法的时刻,如今对他鼎力支持的朱党成员,必然会有反对、倒戈之人。
他要做的,不是一般的改革,不是一般的反腐,而是具有颠覆性的剧变。
很多既得利益者都会被触及。朱党成员,其实也是大明现行体制的既得利益者。
他们可以支持朱寅靖难拥护朱常洛,甚至支持朱寅夺回长房帝位,却未必会继续支持朱寅改变“祖宗大法”!
在颠覆性的改革面前,朱党成员也可能会加入反动势力。
到那时,他岂不是孤家寡人?
所以,最能依靠的力量,不仅是一支忠心可靠的军队,也要一个支持改革大政的新兴势力。
这两者都具备了,他才能镇压顽固强大的旧势力,挡住旧势力的反攻倒算。
否则他注定会失败,最好的结局就是带着家人心腹逃往海外,多年的努力前功尽弃,化为流水。
他不能错。一子错,满盘皆输。做大事最忌心浮气躁,要慢慢来。
…
礼部和吏部接到摄政太傅的钧旨,大多人都是黑了脸。
他们不想给张居正平反。因为他们既然能身居高位,当年就不是张居正**。
很多人,还是当年被张居正打压、排挤的人。
可是,摄政太傅不是在和他们商量,而是霸道的直接下令平反。
如今,摄政太傅的钧旨,就是代表皇帝圣旨的存在,他们怎么反驳?
按理说,内阁可以象征性的封驳,可问题是,朱寅自己就是内阁首辅,另一个新入阁的辅臣徐渭,还是他的党羽。
司礼监的宗钦,也是朱寅的心腹。
怎么反驳?
无奈之下,礼部和吏部只好忍气吞声的拟定了好的谥号和追封方案,然后象征性的廷推。
八月十二,廷推结果就出来了,立刻颁布明诏。
露布、邸报一出来,朝野顿时议论纷纷,各怀心思。原本就错综复杂的南京朝堂,变得更加波诡云谲。
张居正被谥为忠武,这是诸葛亮的谥号,和文正、武忠并列第一!
张居正是文臣,并无军功,按理说不应该谥为忠武。
可是在朱寅看来,张居正是有军功的,而且军功不小。
张居正执政期间,加强军备,改革军制,优化火器,整顿边防,补充军饷,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大明军力大振,对打赢万历三大征功不可没。
若非张居正提升了明军的战力,让明军又雄起了一次,明朝怕是很难坚持到崇祯年。
所以,朱寅老实不客气的为张居正选择了“忠武”谥号。
同时,恢复张居正太师的头衔,按照礼仪重修坟墓。
接着,又下令寻访张居正的子孙,结束流放远戍,送到国子监读书。还赏赐田地一千亩,赏银一万两,重修张氏祖宅。
万历对老师很是冷酷无情。张居正一家饿死十七口,几个儿子**的**,下狱的下狱,流放的流放。就是他自己,也坟墓被毁,差点被开棺戮尸。
经此大难,张家也不剩几口人了。
朱寅又令地方官修建功德牌坊,褒奖张居正。还亲自写了四个大字:功耀隆万。
然后送给张家作为匾额。
还让国子监、翰林院联合组织人手,编写《江陵政要》,辑录张居正秉政期间的为政措施,要求一年之内完成,然后刊印天下。
短短两天工夫,张居正就从被抄家的奸臣逆党,变成国家功臣,张忠武公,太师。
散落各地的张家幸存者,也在惨烈的**清算中,迎来了命运的改变!
……
八月十五大早,朱寅带着宁采薇、宁清尘等人,还有小黑、飞虎,回青桥里老家过节。
朱寅乘坐摄政的金辂车,打着全副仪仗,在全城百姓的瞩目之中,从熟悉的聚贤门出城,经雨花台,过外城凤台门,一路上煊赫无比,声势浩大。
光是扈从的卫士,就有千人之多,可谓浩浩荡荡。
眼下身份不同,朱寅出行的保卫和仪仗当然不能马虎。不是他想显摆,而是不能再随便了。
想要他死的人很多。
青桥里,宁采薇这些年回来过多次,因为南京生意重要,她几乎每年都要来一次南京,回来就住在老宅。
宁清尘也回来过一次,看望奶娘赵婵儿。
唯独朱寅,自从去北京参加会试,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算起来已经八年了。
八年前离开青桥里,他还是个举人。可八年后,他是摄政太傅、宁国公。
不仅仅是朱寅,就是随行的兰察、梅赫、**这三个女真护卫,也都是神色感慨。
终于又回来了啊。
时值中秋,朱寅站在溧水之阳远眺。青桥里稻香扑鼻、溪水潺潺,一派秋高气爽、岁月静好的风情。
似乎,还是当初一般模样。
然而朱寅却敏锐的发现,乡亲们的日子,明显不如八年前了。
记得第一次来青桥里时,孩子们的衣服很少有补丁,农夫农妇的脸色也很红润。
可是现在,他发现不少孩子的衣服上都有补丁,不少村民已经面带菜色了。
仅仅八年时间,哪怕是南京城外的郊区乡村,百姓的生活水平也下降很多。
朱寅不问也知道原因。
加征剿饷!大派税监!
这些年,朝廷为了镇压哱拜、援朝抗倭、镇压西明,总共加征一千多万两白银。但因为吏治的**,实际征收却是层层加码,最终收的银子起码三四千万两。入国库的最多三成,大头都被层层贪墨了。
这么重的负担,富裕的江南地区都难以承受。加上税监的勒索,百姓的苛捐杂税何止翻倍。
八年时间,世道竟是大不同,隐隐已有末世之相了。
连青桥里都开始民生凋敝,何况其他地方?
一身素缎襦裙、怀中抱着婴宁的宁采薇,站在朱寅身边,语气感慨的说道:
“这几年,乡亲们的日子都难过起来。我之前回来,每次都送点银子给他们,还在乡村里办了福利救济院。有我帮忙,张家、刘家也不敢再欺压他们。”
“青桥里的日子还算好的,毕竟有不少人是我们工厂的工人。但我们也雇不了那么多人。”
“天下需要帮助的人到处都是,光靠我们,就是散尽家财也帮不过来,归根到底还是需要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变革。”
朱寅伸出手,摸摸婴宁的小脸,闻着女儿的奶香味,又挠挠她的小脚丫,笑道:
“但愿等到婴宁像清尘这么大,她看到的就是一个新的大明。”
“咯咯…”婴宁忽然笑起来,嘴里直冒泡泡,两只小手抓住朱寅,往死里掐。
“嗳…”宁采薇有点无语,“你这名字取得好,婴宁,竟是一语成谶一般,就是喜欢傻笑。”
“咯咯咯…”婴宁再次吃吃笑起来,小东西也不知道为何而笑,似乎也不是被挠痒痒。
宁采薇正说话间,附近发现仪仗的村民都围过来,神色恭敬的遥遥跪拜。
他们都知道,当年北里的稚虎先生,如今可是了不得,已经是天子老师、摄政太傅了。
朱寅也对跪拜的村民们遥遥行礼,然后下令每家每户,赏赐月饼礼盒一个。
一路入村,村民都是道边跪拜,口中称颂不已。
朱家是他们的大恩人,他们家家户户供奉朱寅和宁采薇的牌位,四时八节上香祭祀,祈愿朱寅一家平安百岁,福寿绵长。
朱寅见状,改变天下的愿望更加坚定。晚明社会的贫富分化开始极端化,必须要动大手术了。
当年在青桥里声势显赫的大乡绅,张家和刘家人,都恭敬侯在道边,看到朱寅的仪仗队,也诚惶诚恐的行礼参见。
要说他们当初还想报复朱家,如今早就想都不敢想了。
朱寅也懒得再和张家、刘家计较,更没有打算召见他们,只是视若无睹的忽略而过。
直到回到熟悉的老宅,朱寅才如倦鸟归林一般,心中的喜悦难以言喻。
早就该回来了啊。
朱寅进入当年的大院,看到葡萄架上的累累果实,看到不远处的朱雀楼,不禁露出秋阳般的笑容。
就是小黑,也箭一般窜出,回到了自己曾经待过的狗窝。
“恭迎老爷回家!”留守老宅的几十个仆人,见到朱寅回来都是激动不已的下跪迎接。
他们已经八年没有见到主人,虽然主人已经长大,可他们看到朱寅,脑中仍然浮现出当年那个聪明而又神气的神童。
眼下整个青桥里,没有比他们更加自豪的人了。因为他们的主人,当了摄政太傅,还是皇帝的老师!
新皇帝在南京坐了龙庭,主人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啊。
“这些年辛苦你们了。”朱寅见到他们也很亲切,“起来吧。免礼!”
众人站起来,又对宁家姐妹行礼。
朱寅走到葡萄藤下,摘了一颗葡萄,皮都不剥的塞进嘴里,笑道:“还是当年的味道,酸甜之中,带着秋阳的暖意。”
朱卫明、赵靖忠也猴子一般攀爬葡萄藤,要去摘葡萄。
两人同时看中一串葡萄,立刻争夺起来。
赵靖忠年纪小一点,没有争过朱卫明,气急之下顿时大哭起来。
“呜呜呜…你欺负我!我要告诉阿爹!”
朱寅见了不禁哑然失笑。清太宗就因为一串葡萄破防了?有趣。
可朱卫明年纪虽小,却也义气。见到赵靖忠哭鼻子,立刻分了几颗。清太宗顿时破涕为笑,鼻子直冒泡。
“德性!”宁清尘很是看不过,“不是三岁的孩子了,还动不动就嚎。”
她摘了几大串葡萄,对朱寅说道:“小老虎,我去赵姨家了,请她和她家人一起来过节?”
朱寅笑道:“你可真孝顺,一回老家就去看奶娘,当年不枉费奶你一场。”
“叫他们一家来过年吧,也不算外人。”
的确不是外人。顾起元是宣社骨干,他娘子赵婵儿是宁清尘的奶娘,还是糖厂学堂的女先生。顾起元的妹妹顾红袖,又是采薇的左膀右臂,宁寅商社的大秘书。
宁清尘又叫了两个仆从,带了月饼礼盒和其他礼物,径直去了顾家。
宁采薇则是张罗着中秋节。
没过多久,一个熟悉的声音笑道:“千盼万盼,奴家总算盼到你们。门前的喜鹊天天叫,不想今天就回来了!”
话刚落音,宁清尘就陪着一个面容姣好的**进入院子。这**一双三寸金莲摇曳生姿,一身书卷气难以掩饰,却又偏偏带着一股野野的活泼劲儿。
却不是赵婵儿是谁?
她身后跟着小姑子顾红袖,再后面是挑着酒担子的家仆。
“嫂子一点都没变啊。”宁采薇笑吟吟的迎上前,拉住她的手,“让红袖请,怕你们不来,清尘又去请。你来了,这个中秋才算齐活了。”
赵婵儿笑道:“你太看的起我!我哪里会不来?不请也会自己上门,这是想你们啦!”
抬手一指身后的酒担子,“这是我自己酿的米酒,自家才喝,带给你们尝尝。”
说完一双漆黑的眼睛笑盈盈的看着朱寅,“哎呦,寅哥儿都长这么大了,当摄政太傅了,天仙一般的人物,奴家要不要拜一拜?”
“哈哈!”朱寅也笑了,“嫂子说笑了,我就是当再大的官儿,你也不用拜,不然不是难为我么?我只是长个,人却没有变。”
赵婵儿笑道:“果然!奴家说什么来着?有的人考上秀才就会变,可是寅哥儿最是念旧重情,就算当了首辅,那也还是寅哥儿,再也不会变的。只听过铁变铁锈,铜变铜绿,几曾听过金子会变的?”
“这些年,多亏你和采薇帮衬。奴家也不谢了。”
赵婵儿说的是心里话,她是真心感激朱寅一家,也不把自己当外人。
朱寅问道:“太初兄呢?他怎么没来?”
赵婵儿道:“你不是当年给他说过什么甲骨文吗?他就上心了,他这些年很是留意。他这个人呐,最爱金石了。他之前结识一个洛阳古董商人,听那商人说起过龙骨,推断可能是你说过的甲骨文。”
“前段日子他对奴家说,你一定会回青桥里过节,他就去苏州,找那洛阳古董商寻找甲骨文,说是送给你为礼物。他估计也快回来了,东西却未必找的到。”
赵婵儿说到这里噗嗤一笑,“寅哥儿,你真喜欢那些?”
朱寅正色道:“嫂子有所不知,那些甲骨文都是上古文字,金石之至宝,乃是非同小可之物。若太初兄能开创出甲骨研究,那就是国家功臣,封爵都不为过!”
顾起元是明朝著名的金石学家,痴迷金石研究成嗜。朱寅当然希望他能提前三百年,开创甲骨学。
甲骨文对华夏文化工程十分重要,属于核心文化重器。可惜的是,被发现的太晚。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是清末人,发现甲骨文时已经快民国了。
甲骨文是商朝文字,甚至可能有夏朝文字!
但可惜的是,因为发现的太晚,绝大多数的甲骨文载体,都被当成中药“龙骨”吃掉了。
后世保存下来的甲骨文,可能连百分之一都不到。这是华夏文化遗产的巨大损失。
绝大多数的甲骨文被古人“吃掉”,令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专家组,以及所有的华夏古文字学者,都感到痛心疾首。
很多人猜测,因为绝大多数的甲骨文被当做药材磨碎吃掉了,所以才找不到关于夏朝的文字。
如果早几百年发现整理,那么很可能会发现夏朝甲骨文,甚至会整理出夏朝信史!
当年在宣社,他曾经和顾起元有一夕长谈,说的就是甲骨文,想不到顾起元如此入心。
若是顾起元提前三百年研究保护甲骨文,那么能找到的甲骨文载体,可能会是后世的十倍以上!
“真的?”赵婵儿一双漆黑的杏仁眼瞪的圆圆的,“还可能封爵?”
朱寅道:“嫂子,我可不是开玩笑啊。要是太初兄真能研究出甲骨文之学,只要有所成就,那就是大明功臣,我可以让他封侯!”
他正说到这里,忽然外面传来一个声音道:“娘子!老爷来信了!”
却是顾家的一个老仆。
“来信?”赵婵儿三步并作两步走,“中秋都不回来了?这人真是!”
她原本以为,丈夫中秋会回来过节。
可是既然写了信,那肯定是不回了。
她从老仆手里接过信,打开看了一会儿,忽然蛾眉一扬。
原来,丈夫除了一封信,信封中还有一张拓片纸,上面是很多古老的文字,看一眼就觉得古意盎然。
“他不回来了。”赵婵儿满心失望,“寅哥儿,这是他寄回来的拓片,是不是你提到过的甲骨文?”
朱寅有点激动的接过拓片,看到上面的文字,眼睛亮晶晶的。
是甲骨文!
必然是了。
顾起元好样的,居然整理出几十个文字了!
拓片之上,共有四十个多个甲骨文。有的甲骨文一眼就能认出是什么字,几千年没有怎么变化。但大多数甲骨文似是而非,都认不出是什么字。
每个甲骨文边上,都被顾起元标注了今天的汉字。这是顾起元对甲骨文的解读。
很快,一个字就引起了朱寅的注意,在看到这个字的下一瞬,朱寅就浑身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因为这个看似熟悉却又陌生的甲骨文字旁边,赫然标注着一个汉字:夏!
朱寅霎时间有点失神忘机。
在后世,有一些甲骨文是考古学家最希望发现的,可惜这些甲骨文,一直就没有被发现。
这些最希望被发现的甲骨文,其中一个文字就是:夏!
如果顾起元的发现和解读没有错,那么这一个“夏”字,就能换一个侯!
…
PS:甲骨文的事情暂时一笔带过,就不多写了。下一章就是主线剧情了。蟹蟹!明天月初,需要冲击月票榜啊。
(本章完)
到了朱寅这个位置,任何政令都会深思熟虑,绝不会感情用事。
做大事之前,先要宣传挂帅,做足了舆论准备,潜移暗化的影响人心、引导思想。
礼尊海瑞,是为了吏治大政,给将来的肃清吏治做准备。
给海瑞重定谥号,只是其礼尊计划的开始,以后会逐渐抬高,直到神格化,进入道宫祭祀,成为新的神明!
给张居正平反,是为了改革大政。同样,张居正的礼尊也不仅是平反那么简单,也会逐渐抬高,最后定位为革新大贤,从祭孔庙,配享太庙!
礼尊张居正,肯定他的历史功绩,不但能为将来的改革大政准备思想舆论,还能批判万历皇帝,让拜金帝被同情张居正的人更加唾弃。
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所以这一次,朱寅对平反张居正的指示十分明确坚决,不但要对张居正的评价完全扭转,还要拔高!
无论是礼尊海瑞,还是平反张氏,都有宣社和虎牙配合宣传、造势,要形成整个南国的舆论风暴,蔓延到北朝!
他的计划就是三年之内,海瑞要成为神明,张居正要成为圣贤!
经过和采薇、徐渭的多次秘议,朱寅变得更加谨慎,更加清醒。
志得意满、权欲熏心这个八个字,从来就不在他的字典里。
如今的南朝,仍然是保守势力主导意识形态领域,中央的六部、都察院、翰林院…地方上的三使司、州府县,几乎都是守旧势力的堡垒。
就算是朱党成员,大多也只是支持朱寅这个人,视朱寅为**,并非都会支持朱寅将来的变法政策。
真到了朱寅推行变法的时刻,如今对他鼎力支持的朱党成员,必然会有反对、倒戈之人。
他要做的,不是一般的改革,不是一般的反腐,而是具有颠覆性的剧变。
很多既得利益者都会被触及。朱党成员,其实也是大明现行体制的既得利益者。
他们可以支持朱寅靖难拥护朱常洛,甚至支持朱寅夺回长房帝位,却未必会继续支持朱寅改变“祖宗大法”!
在颠覆性的改革面前,朱党成员也可能会加入反动势力。
到那时,他岂不是孤家寡人?
所以,最能依靠的力量,不仅是一支忠心可靠的军队,也要一个支持改革大政的新兴势力。
这两者都具备了,他才能镇压顽固强大的旧势力,挡住旧势力的反攻倒算。
否则他注定会失败,最好的结局就是带着家人心腹逃往海外,多年的努力前功尽弃,化为流水。
他不能错。一子错,满盘皆输。做大事最忌心浮气躁,要慢慢来。
…
礼部和吏部接到摄政太傅的钧旨,大多人都是黑了脸。
他们不想给张居正平反。因为他们既然能身居高位,当年就不是张居正**。
很多人,还是当年被张居正打压、排挤的人。
可是,摄政太傅不是在和他们商量,而是霸道的直接下令平反。
如今,摄政太傅的钧旨,就是代表皇帝圣旨的存在,他们怎么反驳?
按理说,内阁可以象征性的封驳,可问题是,朱寅自己就是内阁首辅,另一个新入阁的辅臣徐渭,还是他的党羽。
司礼监的宗钦,也是朱寅的心腹。
怎么反驳?
无奈之下,礼部和吏部只好忍气吞声的拟定了好的谥号和追封方案,然后象征性的廷推。
八月十二,廷推结果就出来了,立刻颁布明诏。
露布、邸报一出来,朝野顿时议论纷纷,各怀心思。原本就错综复杂的南京朝堂,变得更加波诡云谲。
张居正被谥为忠武,这是诸葛亮的谥号,和文正、武忠并列第一!
张居正是文臣,并无军功,按理说不应该谥为忠武。
可是在朱寅看来,张居正是有军功的,而且军功不小。
张居正执政期间,加强军备,改革军制,优化火器,整顿边防,补充军饷,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大明军力大振,对打赢万历三大征功不可没。
若非张居正提升了明军的战力,让明军又雄起了一次,明朝怕是很难坚持到崇祯年。
所以,朱寅老实不客气的为张居正选择了“忠武”谥号。
同时,恢复张居正太师的头衔,按照礼仪重修坟墓。
接着,又下令寻访张居正的子孙,结束流放远戍,送到国子监读书。还赏赐田地一千亩,赏银一万两,重修张氏祖宅。
万历对老师很是冷酷无情。张居正一家饿死十七口,几个儿子**的**,下狱的下狱,流放的流放。就是他自己,也坟墓被毁,差点被开棺戮尸。
经此大难,张家也不剩几口人了。
朱寅又令地方官修建功德牌坊,褒奖张居正。还亲自写了四个大字:功耀隆万。
然后送给张家作为匾额。
还让国子监、翰林院联合组织人手,编写《江陵政要》,辑录张居正秉政期间的为政措施,要求一年之内完成,然后刊印天下。
短短两天工夫,张居正就从被抄家的奸臣逆党,变成国家功臣,张忠武公,太师。
散落各地的张家幸存者,也在惨烈的**清算中,迎来了命运的改变!
……
八月十五大早,朱寅带着宁采薇、宁清尘等人,还有小黑、飞虎,回青桥里老家过节。
朱寅乘坐摄政的金辂车,打着全副仪仗,在全城百姓的瞩目之中,从熟悉的聚贤门出城,经雨花台,过外城凤台门,一路上煊赫无比,声势浩大。
光是扈从的卫士,就有千人之多,可谓浩浩荡荡。
眼下身份不同,朱寅出行的保卫和仪仗当然不能马虎。不是他想显摆,而是不能再随便了。
想要他死的人很多。
青桥里,宁采薇这些年回来过多次,因为南京生意重要,她几乎每年都要来一次南京,回来就住在老宅。
宁清尘也回来过一次,看望奶娘赵婵儿。
唯独朱寅,自从去北京参加会试,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算起来已经八年了。
八年前离开青桥里,他还是个举人。可八年后,他是摄政太傅、宁国公。
不仅仅是朱寅,就是随行的兰察、梅赫、**这三个女真护卫,也都是神色感慨。
终于又回来了啊。
时值中秋,朱寅站在溧水之阳远眺。青桥里稻香扑鼻、溪水潺潺,一派秋高气爽、岁月静好的风情。
似乎,还是当初一般模样。
然而朱寅却敏锐的发现,乡亲们的日子,明显不如八年前了。
记得第一次来青桥里时,孩子们的衣服很少有补丁,农夫农妇的脸色也很红润。
可是现在,他发现不少孩子的衣服上都有补丁,不少村民已经面带菜色了。
仅仅八年时间,哪怕是南京城外的郊区乡村,百姓的生活水平也下降很多。
朱寅不问也知道原因。
加征剿饷!大派税监!
这些年,朝廷为了镇压哱拜、援朝抗倭、镇压西明,总共加征一千多万两白银。但因为吏治的**,实际征收却是层层加码,最终收的银子起码三四千万两。入国库的最多三成,大头都被层层贪墨了。
这么重的负担,富裕的江南地区都难以承受。加上税监的勒索,百姓的苛捐杂税何止翻倍。
八年时间,世道竟是大不同,隐隐已有末世之相了。
连青桥里都开始民生凋敝,何况其他地方?
一身素缎襦裙、怀中抱着婴宁的宁采薇,站在朱寅身边,语气感慨的说道:
“这几年,乡亲们的日子都难过起来。我之前回来,每次都送点银子给他们,还在乡村里办了福利救济院。有我帮忙,张家、刘家也不敢再欺压他们。”
“青桥里的日子还算好的,毕竟有不少人是我们工厂的工人。但我们也雇不了那么多人。”
“天下需要帮助的人到处都是,光靠我们,就是散尽家财也帮不过来,归根到底还是需要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变革。”
朱寅伸出手,摸摸婴宁的小脸,闻着女儿的奶香味,又挠挠她的小脚丫,笑道:
“但愿等到婴宁像清尘这么大,她看到的就是一个新的大明。”
“咯咯…”婴宁忽然笑起来,嘴里直冒泡泡,两只小手抓住朱寅,往死里掐。
“嗳…”宁采薇有点无语,“你这名字取得好,婴宁,竟是一语成谶一般,就是喜欢傻笑。”
“咯咯咯…”婴宁再次吃吃笑起来,小东西也不知道为何而笑,似乎也不是被挠痒痒。
宁采薇正说话间,附近发现仪仗的村民都围过来,神色恭敬的遥遥跪拜。
他们都知道,当年北里的稚虎先生,如今可是了不得,已经是天子老师、摄政太傅了。
朱寅也对跪拜的村民们遥遥行礼,然后下令每家每户,赏赐月饼礼盒一个。
一路入村,村民都是道边跪拜,口中称颂不已。
朱家是他们的大恩人,他们家家户户供奉朱寅和宁采薇的牌位,四时八节上香祭祀,祈愿朱寅一家平安百岁,福寿绵长。
朱寅见状,改变天下的愿望更加坚定。晚明社会的贫富分化开始极端化,必须要动大手术了。
当年在青桥里声势显赫的大乡绅,张家和刘家人,都恭敬侯在道边,看到朱寅的仪仗队,也诚惶诚恐的行礼参见。
要说他们当初还想报复朱家,如今早就想都不敢想了。
朱寅也懒得再和张家、刘家计较,更没有打算召见他们,只是视若无睹的忽略而过。
直到回到熟悉的老宅,朱寅才如倦鸟归林一般,心中的喜悦难以言喻。
早就该回来了啊。
朱寅进入当年的大院,看到葡萄架上的累累果实,看到不远处的朱雀楼,不禁露出秋阳般的笑容。
就是小黑,也箭一般窜出,回到了自己曾经待过的狗窝。
“恭迎老爷回家!”留守老宅的几十个仆人,见到朱寅回来都是激动不已的下跪迎接。
他们已经八年没有见到主人,虽然主人已经长大,可他们看到朱寅,脑中仍然浮现出当年那个聪明而又神气的神童。
眼下整个青桥里,没有比他们更加自豪的人了。因为他们的主人,当了摄政太傅,还是皇帝的老师!
新皇帝在南京坐了龙庭,主人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啊。
“这些年辛苦你们了。”朱寅见到他们也很亲切,“起来吧。免礼!”
众人站起来,又对宁家姐妹行礼。
朱寅走到葡萄藤下,摘了一颗葡萄,皮都不剥的塞进嘴里,笑道:“还是当年的味道,酸甜之中,带着秋阳的暖意。”
朱卫明、赵靖忠也猴子一般攀爬葡萄藤,要去摘葡萄。
两人同时看中一串葡萄,立刻争夺起来。
赵靖忠年纪小一点,没有争过朱卫明,气急之下顿时大哭起来。
“呜呜呜…你欺负我!我要告诉阿爹!”
朱寅见了不禁哑然失笑。清太宗就因为一串葡萄破防了?有趣。
可朱卫明年纪虽小,却也义气。见到赵靖忠哭鼻子,立刻分了几颗。清太宗顿时破涕为笑,鼻子直冒泡。
“德性!”宁清尘很是看不过,“不是三岁的孩子了,还动不动就嚎。”
她摘了几大串葡萄,对朱寅说道:“小老虎,我去赵姨家了,请她和她家人一起来过节?”
朱寅笑道:“你可真孝顺,一回老家就去看奶娘,当年不枉费奶你一场。”
“叫他们一家来过年吧,也不算外人。”
的确不是外人。顾起元是宣社骨干,他娘子赵婵儿是宁清尘的奶娘,还是糖厂学堂的女先生。顾起元的妹妹顾红袖,又是采薇的左膀右臂,宁寅商社的大秘书。
宁清尘又叫了两个仆从,带了月饼礼盒和其他礼物,径直去了顾家。
宁采薇则是张罗着中秋节。
没过多久,一个熟悉的声音笑道:“千盼万盼,奴家总算盼到你们。门前的喜鹊天天叫,不想今天就回来了!”
话刚落音,宁清尘就陪着一个面容姣好的**进入院子。这**一双三寸金莲摇曳生姿,一身书卷气难以掩饰,却又偏偏带着一股野野的活泼劲儿。
却不是赵婵儿是谁?
她身后跟着小姑子顾红袖,再后面是挑着酒担子的家仆。
“嫂子一点都没变啊。”宁采薇笑吟吟的迎上前,拉住她的手,“让红袖请,怕你们不来,清尘又去请。你来了,这个中秋才算齐活了。”
赵婵儿笑道:“你太看的起我!我哪里会不来?不请也会自己上门,这是想你们啦!”
抬手一指身后的酒担子,“这是我自己酿的米酒,自家才喝,带给你们尝尝。”
说完一双漆黑的眼睛笑盈盈的看着朱寅,“哎呦,寅哥儿都长这么大了,当摄政太傅了,天仙一般的人物,奴家要不要拜一拜?”
“哈哈!”朱寅也笑了,“嫂子说笑了,我就是当再大的官儿,你也不用拜,不然不是难为我么?我只是长个,人却没有变。”
赵婵儿笑道:“果然!奴家说什么来着?有的人考上秀才就会变,可是寅哥儿最是念旧重情,就算当了首辅,那也还是寅哥儿,再也不会变的。只听过铁变铁锈,铜变铜绿,几曾听过金子会变的?”
“这些年,多亏你和采薇帮衬。奴家也不谢了。”
赵婵儿说的是心里话,她是真心感激朱寅一家,也不把自己当外人。
朱寅问道:“太初兄呢?他怎么没来?”
赵婵儿道:“你不是当年给他说过什么甲骨文吗?他就上心了,他这些年很是留意。他这个人呐,最爱金石了。他之前结识一个洛阳古董商人,听那商人说起过龙骨,推断可能是你说过的甲骨文。”
“前段日子他对奴家说,你一定会回青桥里过节,他就去苏州,找那洛阳古董商寻找甲骨文,说是送给你为礼物。他估计也快回来了,东西却未必找的到。”
赵婵儿说到这里噗嗤一笑,“寅哥儿,你真喜欢那些?”
朱寅正色道:“嫂子有所不知,那些甲骨文都是上古文字,金石之至宝,乃是非同小可之物。若太初兄能开创出甲骨研究,那就是国家功臣,封爵都不为过!”
顾起元是明朝著名的金石学家,痴迷金石研究成嗜。朱寅当然希望他能提前三百年,开创甲骨学。
甲骨文对华夏文化工程十分重要,属于核心文化重器。可惜的是,被发现的太晚。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是清末人,发现甲骨文时已经快民国了。
甲骨文是商朝文字,甚至可能有夏朝文字!
但可惜的是,因为发现的太晚,绝大多数的甲骨文载体,都被当成中药“龙骨”吃掉了。
后世保存下来的甲骨文,可能连百分之一都不到。这是华夏文化遗产的巨大损失。
绝大多数的甲骨文被古人“吃掉”,令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专家组,以及所有的华夏古文字学者,都感到痛心疾首。
很多人猜测,因为绝大多数的甲骨文被当做药材磨碎吃掉了,所以才找不到关于夏朝的文字。
如果早几百年发现整理,那么很可能会发现夏朝甲骨文,甚至会整理出夏朝信史!
当年在宣社,他曾经和顾起元有一夕长谈,说的就是甲骨文,想不到顾起元如此入心。
若是顾起元提前三百年研究保护甲骨文,那么能找到的甲骨文载体,可能会是后世的十倍以上!
“真的?”赵婵儿一双漆黑的杏仁眼瞪的圆圆的,“还可能封爵?”
朱寅道:“嫂子,我可不是开玩笑啊。要是太初兄真能研究出甲骨文之学,只要有所成就,那就是大明功臣,我可以让他封侯!”
他正说到这里,忽然外面传来一个声音道:“娘子!老爷来信了!”
却是顾家的一个老仆。
“来信?”赵婵儿三步并作两步走,“中秋都不回来了?这人真是!”
她原本以为,丈夫中秋会回来过节。
可是既然写了信,那肯定是不回了。
她从老仆手里接过信,打开看了一会儿,忽然蛾眉一扬。
原来,丈夫除了一封信,信封中还有一张拓片纸,上面是很多古老的文字,看一眼就觉得古意盎然。
“他不回来了。”赵婵儿满心失望,“寅哥儿,这是他寄回来的拓片,是不是你提到过的甲骨文?”
朱寅有点激动的接过拓片,看到上面的文字,眼睛亮晶晶的。
是甲骨文!
必然是了。
顾起元好样的,居然整理出几十个文字了!
拓片之上,共有四十个多个甲骨文。有的甲骨文一眼就能认出是什么字,几千年没有怎么变化。但大多数甲骨文似是而非,都认不出是什么字。
每个甲骨文边上,都被顾起元标注了今天的汉字。这是顾起元对甲骨文的解读。
很快,一个字就引起了朱寅的注意,在看到这个字的下一瞬,朱寅就浑身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因为这个看似熟悉却又陌生的甲骨文字旁边,赫然标注着一个汉字:夏!
朱寅霎时间有点失神忘机。
在后世,有一些甲骨文是考古学家最希望发现的,可惜这些甲骨文,一直就没有被发现。
这些最希望被发现的甲骨文,其中一个文字就是:夏!
如果顾起元的发现和解读没有错,那么这一个“夏”字,就能换一个侯!
…
PS:甲骨文的事情暂时一笔带过,就不多写了。下一章就是主线剧情了。蟹蟹!明天月初,需要冲击月票榜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