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太傅,请斩曹铭,以正肃人心!”
范仑举起笏板,一副凛然之色,“南北正统之争,争的成祖传下来的正统,陛下乃太上皇长子,自然继承成祖帝统!曹铭之言,置陛下于何地!置太上皇于何地!更置成祖于何地!其心可诛!”
几个官员再次说道:“附议!请斩曹铭,以谢长陵!”
百官听到范仑等人对曹铭的呵斥,还要请皇帝诛杀曹铭,大都心中不悦。
很多人觉得范仑等人反应过激,大题小做,甚至不可理喻!
成祖废除建文帝号、年号,天下怜之。永乐之后,代代有大臣建议恢复帝号,虽都被当朝皇帝拒绝,可主张恢复建文帝号的朝臣,仍然不乏其人。
名臣之中,就有李贤、商辂、杨廷和、王世贞等人。
几年前,北京礼部尚书奏请恢复建文帝号,上庙号惠宗。太上皇虽然没有同意,也只是留中不发,并没有计较。
主张恢复建文帝号的大臣,受到惩处最重的是成化朝的陈璞,却也只是廷杖、削籍而已。
其次罚的最重的是陆粲,也只是贬为知县罢了。
可是范仑等人,却要对曹铭喊打喊杀,就好像曹铭罪大恶极一般,这是何肺腑?
还以谢长陵?长陵里的那位,是顺位继承么?
他们没有曹铭的魄力和胆量,但不意味着,他们内心不赞同曹铭的举动。
天下人只是不敢言,不代表天下人心中没有是非之分,不代表那杆秤不存在!
朱寅面上平静,心中却对范仑等人憎厌不已。曹铭是朱党成员,奏请恢复建文帝号,虽然是他的暗示,可也只是出于试探,并非立刻恢复建文帝号。
谁知,范仑等人一上来就对曹铭喊打喊杀,企图压制恢复建文帝号的舆论。
范仑等人为何要这么干?朱寅心中雪亮!
此公是浙江人,出身簪缨士族,历史上可能没有当过南京大宗伯,应该是穿越者的蝴蝶效应,改变了他的仕途轨迹。
但无论如何,此人代表浙江大商人、大地主的性质没有改变。
在南朝,浙党实力既强、也很抱团,上到范仑这样的九卿,下到州县官员、士绅豪右、巨商大贾,可谓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
之前没有南北分治时,老师沈一贯就是浙党在中枢的代表。如今南北分裂,沈师退隐,浙党在南朝的代表就是范仑了,但不仅是他一人。
范仑等人为何如此反对恢复建文帝号?
很简单,建文帝开海!而且建文帝的开海,和隆庆开关不同,是全面开海:“许民船出洋,惟禁通倭!”
只要不是通倭,你就能自由出海通航。
他还改革朝贡贸易的市舶司,变更为海关经济部门,不再受礼部辖制。
也就是说,建文帝是大明开国以来,唯一全面开海,允许民船出洋的皇帝。
唯一。
成祖指责建文帝更改祖制,其中就有“建文违祖制,今复禁民下海”、“建文多改旧章,妄弛海禁”。
把开海当成建文的罪名之一。
短暂的建文朝,每年光是浙江,民船出海四百艘,每年关税三十万两。那可是明初,银子还比较稀缺。
然后到了永乐朝,再次严禁民间出海,“片板不得下海”,只许官方贸易,海税骤降到三万两,只有建文朝的十分之一。
第一次郑和下西洋的出发时间,距离成祖登基只有短短三年。那么巨大的舰队,两三年就建成了?
古代造船,光是合格的木料就要准备三年。
就算成祖一登基就立刻下令大造舰队,郑和舰队要达到远航大洋的条件,从无到有最少也需要四五年之久。
如果没有提前准备几年,成祖不可能短短两三年,就建造规模巨大的郑和舰队。
那么这准备工作,是谁做的?
当然只能是建文帝。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郑和舰队,无论是木料储备还是技术图纸,都是建文帝打的基础。
后世考古已经证明,郑和舰队最初的建造期,最迟是建文四年,最早是建文二年。
也就是,成祖还没到南京时,郑和舰队的建造已经开工了!可能已经开工两年!
而木料的储备更早,考古证据发现,宝船桅杆、龙骨木料的砍伐时间,是在建文二年之前,可能是建文元年甚至洪武三十一年。
成祖之所以一登基就下令大造舰队,是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舰队早就在建,工程是现成的,继续推进项目就是了。所以才会出现他刚继位,就反常的“敕造海船二百一十五艘”。
这么大的项目,如果不是完成了一部分,建材、图纸都是现成的,成祖这个马上皇帝,有可能刚继位就大规模的花钱造船?根本不符合常理。
第二就是,成祖怀疑建文帝“逊国伏戎”,怀疑建文出海逃遁,所以要搜索大洋。
成祖怀疑建文出海,也侧面证明建文帝是大航海的支持者。
可见,如果没有建文,很可能就没有郑和舰队,也就没有所谓的郑和下西洋。
建文开海,可能是受到其父懿文太子的影响。懿文太子多半是反对禁海的,因为他敬重的老师宋濂,就是开海派!
老师是开海派,学生多半也是开海派。佐证就是,懿文太子死后,太祖立刻下令焚毁东宫所藏的航海事册。
这说明懿文太子生前,不但和开海派走的很近,而且藏有航海的书册和仪器,数量多到引起了太祖的反感,以至于下令焚烧的地步。
还有一个佐证是,懿文太子曾经下令旨,让浙江、福建二省,暂缓实行禁海。这等于是违抗太祖“寸板不许下海”的圣旨了。
第三个佐证是,东宫属官秦逵,奏请允许民间自造双桅海船。同样是东宫属官的詹徽,奏请减小禁海范围。这两人难道是巧合?应该都是太子授意。
史料中还有不少证据可以佐证,懿文太子最少也是开海派的同情者。如:
“太子奏,东南泽国,民资舟楫,禁之如绝血脉。”
“洪武十五年夏,闻储君令开海隙,遂造双桅船赴琉球。”
“洪武中,皇太子闻瓯民渔海断生路,密敕有司弛网。”
在海禁这种重大国策上,敢于不配合太祖的,也只有懿文太子。
懿文太子这种态度,对建文帝的影响当然很大。很可能,建文帝小时候就在父亲书房见过那些后来被祖父焚烧的航海书籍和仪器,对大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建文帝用四年的短暂开海,撬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大门,可惜只是昙花一现。
就是《永乐大典》,其实也是建文帝开始修的,成祖攻入南京后,接收建文帝收集的图书三万卷,接收了修书班子继续编书。用来编修大典的原始资料,大多是建文时期准备的。
永乐朝的两件大事,郑和下西洋、编《永乐大典》,居然都是建文帝打的基础。
平心而论,朱寅不认为建文帝这个老祖宗是个合格的君主。否则的话,也不会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没有帝王的手腕和智慧,即便有开海之志,有修书之心,也是无济于事。
再说禁海。
所谓禁海,禁的其实只是广大百姓,却从来没有禁住权贵豪族,规则不是给他们制定的。
于是从永乐开始,沿海豪强再次大肆走私。禁海,其实是帮他们垄断了海贸而已。
这种走私,在洪武朝就开始了。洪武朝所谓的倭寇,很多就是这些大海商搞出来的。
严厉海禁的时期,走私十分猖獗。反而是短暂开海的建文朝,因为不再海禁,走私垄断式微,朝廷税收也增加了。
建文被推翻,其中一个原因很可能是:东南士绅希望他失败。他失败了就能继续禁海!
如果恢复建文帝号,那么建文时期的开海政策,很可能会被再次肯定,起码会拿出来广泛讨论。
而浙党等代表的利益,最怕的就是全面开海!
当年隆庆只是开放一个小小的月港,这些利益集团反对无效后,又很快垄断把持月港。所谓的隆庆开海,最后也成为他们的工具。
范仑等人口口声声成祖、长陵,其实这些只是借口罢了。希望切断漕运的是他们,希望永远禁海的也是他们。
好,先让你们蹦跶两年。
朱寅收回思绪,目光不怒自威的扫了百官一眼。
立刻,同为九卿的通政使方弘静,就出列反驳道:
“大宗伯此言差矣!若是因言诛杀无罪之臣,那么又置太祖于何地?大宗伯身为礼部尚书,怎么能说出大位传自成祖?应该是传自太祖才对!”
“大宗伯这话,可有大不敬之嫌啊。设若帝位传自成祖,那么太祖就不是开国之君了?”
“本官岂是此意!”范仑冷声道,“大银台这是偷梁换柱的无稽之谈!”
行人司司正顾文汲也对范仑道:“大宗伯,下官以为,大银台说的有理啊。陛下和太上皇虽然是成祖后裔,可成祖的帝位又传自何处?自然是太祖。只不过后来是建文君才德不足,这次让位于成祖。那么,曹铭所言也不是没有道理。再说,就算曹铭出言无状,又何至于死罪?”
行人司司正虽然只是正七品,但职掌传旨、册封、抚谕等事,尊称‘大天使’,地位十分超然,远非一般的七品官可比。是以顾文汲敢呛声范仑。
当然,他和方弘静都是朱党成员。
礼部员外郎吴元浩出列道:“大天使说的好生轻巧!哪有什么让位!帝位自是成祖开创得来!照大天使的意思,成祖帝位难道还是建文君禅让不成?建文君并非正统,本非大位之主,何来禅让之资格?”
“非也!”钦天监正朱承昊道,“看如今天象,若复建文帝号,反而是本朝之吉兆!”
朱党成员、国子监祭酒刘元震也站出来:“大玄鸟此言有理!我也习天象,发现五星聚东井,这应该就是大玄鸟所说的吉兆!”
浙党大佬、右都御史詹沂忽然说道:“大宗师乃是国子监祭酒,为何如此笃信天象之说?大玄鸟是钦天监正,难道大宗师也管天象?”
刘元震反唇相讥:“怎么,难道少司宪居然不信么?”
詹沂冷笑道:“五星聚东井?大宗师真是牵强附会。为何我看到的是‘月食昴宿,怨怼致灾’呢?”
然而詹沂的话,又招来了朱党成员们更加激烈的反驳,甚至有人说他妖言惑众,诽谤新朝,丧心病狂,请罢免其右都御史之职。
一时间,范仑等人都被压制。
眼见浙党吃瘪,楚党、三吴党、江右帮等不同派系的朝臣,都选择了沉默。
直到此时,范仑等人的气焰被党羽打掉了,朱寅才和稀泥般不疾不徐的开腔道:“好了,不要再吵了,这是朝堂之上,要有大臣的风度。”
众人顿时停止相互攻讦,一起看向摄政太傅。
朱寅说道:“此事,搁置再议。就算要谈论恢复建文帝号,也不是眼下。眼下危机重重,千头万绪,一切要稳字当头,暂时军事挂帅,先解除眼前危局再说。”
试探朝臣的目的已经达到,他当然要见好就收。
先试试水,将来会不断有人提起恢复建文帝号的谏言。那么不久之后,恢复祖宗帝号甚至庙号,也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朱寅站起来,“马上就八月十五,按照假日新政,官吏、将士放假一天。户部和地方官府,可采购‘长安月’,分发给品官和小吏。这是目前最好的月饼,可谓价廉物美…哦,走公账。”
“今后,凡节假日礼物,如月饼等物,朝廷都要备办,选择有信誉的商家合作。这不仅是朝廷给官吏的福利,也是为了彰显华夏佳节,此乃文教也。”
百官一起拱手道:“谢太傅。”
朱寅又道:“八月中秋,天下士民阖家团聚,共享婵娟。但军中将士为了国家安定,却和亲人离别枕戈,诚可悯也。大都督府可和兵部、户部对接,拨银六万两,兑换‘长安月’月饼票三十万,送给京营、卫所将士,可与各地兑换月饼礼盒。”
“户部再拨银六万两,购置月饼票三十万张,送给湖广、重庆、两广、播州各族土司将士。”
“另,户部再拨银十万两,民间七十以上老人,六十以上鳏寡孤,皆以月饼票馈之。”
“以上各项福利,长安月各地分号先馈票记账,之后再和户部对账奏销。”
户部尚书李廷机不知道长安月商号是何来头,心中暗道:两钱银子一盒的月饼,真的便宜么?到底是什么月饼礼盒?
虽然对朱寅的决定不以为然,可他也不会为了二十多万两户部拨银,就反驳摄政太傅。
靖难之后,南方有八个税监被朱寅派人逮捕,连银子账本带人,一起被解到南京。这一下子,就抄了一千二百万两银子,南京朝廷狠狠发了一笔横财!
八个税监几年的搜括,全部为南朝做了嫁衣。以至于南京户部一下子富裕起来。这些所谓的福利银子,算不得什么。
朱寅说完了这件事,又道:“还有谁奏事?”
“下官有事面奏!”魏国公徐小白出列道。
朱寅心中有数,微笑道:“魏国公所奏何事?”
徐小白举起笏板,“下官和吴氏女定亲,已经报给礼部。只是还需朝廷恩准,才可按制成婚。”
百官听到这里,都是神色诡异。
如今谁不知道,所谓的吴氏女,其实就是太傅的义妹?之前不就是用这个义妹,笼络了魏国公?
朱寅笑道:“准!礼部即刻下文吧。”
范仑瓮声瓮气的说道:“礼部照办。”
眼见今日无人再上奏,朱寅就宣布散朝。
散朝之后,太阳刚刚出来。百官各自回到衙署办公,朱寅没有去文渊阁办公,而是直接去大都督府。
大都督府,就在他的国公府。
眼下当然军务最重要。
朱寅刚回府,宁采薇就对他说道:“小老虎,虎牙刚收到的消息,丰臣秀吉死了。”
“秀吉死了?”朱寅一愣,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他的心中,不禁感到有点寂寞。
丰臣秀吉,提前两年多死了。
这位天下人死后,日本会这么样呢?
…
PS:今天太忙,就到这里了。还是求求月票……
(本章完)
范仑举起笏板,一副凛然之色,“南北正统之争,争的成祖传下来的正统,陛下乃太上皇长子,自然继承成祖帝统!曹铭之言,置陛下于何地!置太上皇于何地!更置成祖于何地!其心可诛!”
几个官员再次说道:“附议!请斩曹铭,以谢长陵!”
百官听到范仑等人对曹铭的呵斥,还要请皇帝诛杀曹铭,大都心中不悦。
很多人觉得范仑等人反应过激,大题小做,甚至不可理喻!
成祖废除建文帝号、年号,天下怜之。永乐之后,代代有大臣建议恢复帝号,虽都被当朝皇帝拒绝,可主张恢复建文帝号的朝臣,仍然不乏其人。
名臣之中,就有李贤、商辂、杨廷和、王世贞等人。
几年前,北京礼部尚书奏请恢复建文帝号,上庙号惠宗。太上皇虽然没有同意,也只是留中不发,并没有计较。
主张恢复建文帝号的大臣,受到惩处最重的是成化朝的陈璞,却也只是廷杖、削籍而已。
其次罚的最重的是陆粲,也只是贬为知县罢了。
可是范仑等人,却要对曹铭喊打喊杀,就好像曹铭罪大恶极一般,这是何肺腑?
还以谢长陵?长陵里的那位,是顺位继承么?
他们没有曹铭的魄力和胆量,但不意味着,他们内心不赞同曹铭的举动。
天下人只是不敢言,不代表天下人心中没有是非之分,不代表那杆秤不存在!
朱寅面上平静,心中却对范仑等人憎厌不已。曹铭是朱党成员,奏请恢复建文帝号,虽然是他的暗示,可也只是出于试探,并非立刻恢复建文帝号。
谁知,范仑等人一上来就对曹铭喊打喊杀,企图压制恢复建文帝号的舆论。
范仑等人为何要这么干?朱寅心中雪亮!
此公是浙江人,出身簪缨士族,历史上可能没有当过南京大宗伯,应该是穿越者的蝴蝶效应,改变了他的仕途轨迹。
但无论如何,此人代表浙江大商人、大地主的性质没有改变。
在南朝,浙党实力既强、也很抱团,上到范仑这样的九卿,下到州县官员、士绅豪右、巨商大贾,可谓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
之前没有南北分治时,老师沈一贯就是浙党在中枢的代表。如今南北分裂,沈师退隐,浙党在南朝的代表就是范仑了,但不仅是他一人。
范仑等人为何如此反对恢复建文帝号?
很简单,建文帝开海!而且建文帝的开海,和隆庆开关不同,是全面开海:“许民船出洋,惟禁通倭!”
只要不是通倭,你就能自由出海通航。
他还改革朝贡贸易的市舶司,变更为海关经济部门,不再受礼部辖制。
也就是说,建文帝是大明开国以来,唯一全面开海,允许民船出洋的皇帝。
唯一。
成祖指责建文帝更改祖制,其中就有“建文违祖制,今复禁民下海”、“建文多改旧章,妄弛海禁”。
把开海当成建文的罪名之一。
短暂的建文朝,每年光是浙江,民船出海四百艘,每年关税三十万两。那可是明初,银子还比较稀缺。
然后到了永乐朝,再次严禁民间出海,“片板不得下海”,只许官方贸易,海税骤降到三万两,只有建文朝的十分之一。
第一次郑和下西洋的出发时间,距离成祖登基只有短短三年。那么巨大的舰队,两三年就建成了?
古代造船,光是合格的木料就要准备三年。
就算成祖一登基就立刻下令大造舰队,郑和舰队要达到远航大洋的条件,从无到有最少也需要四五年之久。
如果没有提前准备几年,成祖不可能短短两三年,就建造规模巨大的郑和舰队。
那么这准备工作,是谁做的?
当然只能是建文帝。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郑和舰队,无论是木料储备还是技术图纸,都是建文帝打的基础。
后世考古已经证明,郑和舰队最初的建造期,最迟是建文四年,最早是建文二年。
也就是,成祖还没到南京时,郑和舰队的建造已经开工了!可能已经开工两年!
而木料的储备更早,考古证据发现,宝船桅杆、龙骨木料的砍伐时间,是在建文二年之前,可能是建文元年甚至洪武三十一年。
成祖之所以一登基就下令大造舰队,是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舰队早就在建,工程是现成的,继续推进项目就是了。所以才会出现他刚继位,就反常的“敕造海船二百一十五艘”。
这么大的项目,如果不是完成了一部分,建材、图纸都是现成的,成祖这个马上皇帝,有可能刚继位就大规模的花钱造船?根本不符合常理。
第二就是,成祖怀疑建文帝“逊国伏戎”,怀疑建文出海逃遁,所以要搜索大洋。
成祖怀疑建文出海,也侧面证明建文帝是大航海的支持者。
可见,如果没有建文,很可能就没有郑和舰队,也就没有所谓的郑和下西洋。
建文开海,可能是受到其父懿文太子的影响。懿文太子多半是反对禁海的,因为他敬重的老师宋濂,就是开海派!
老师是开海派,学生多半也是开海派。佐证就是,懿文太子死后,太祖立刻下令焚毁东宫所藏的航海事册。
这说明懿文太子生前,不但和开海派走的很近,而且藏有航海的书册和仪器,数量多到引起了太祖的反感,以至于下令焚烧的地步。
还有一个佐证是,懿文太子曾经下令旨,让浙江、福建二省,暂缓实行禁海。这等于是违抗太祖“寸板不许下海”的圣旨了。
第三个佐证是,东宫属官秦逵,奏请允许民间自造双桅海船。同样是东宫属官的詹徽,奏请减小禁海范围。这两人难道是巧合?应该都是太子授意。
史料中还有不少证据可以佐证,懿文太子最少也是开海派的同情者。如:
“太子奏,东南泽国,民资舟楫,禁之如绝血脉。”
“洪武十五年夏,闻储君令开海隙,遂造双桅船赴琉球。”
“洪武中,皇太子闻瓯民渔海断生路,密敕有司弛网。”
在海禁这种重大国策上,敢于不配合太祖的,也只有懿文太子。
懿文太子这种态度,对建文帝的影响当然很大。很可能,建文帝小时候就在父亲书房见过那些后来被祖父焚烧的航海书籍和仪器,对大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建文帝用四年的短暂开海,撬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大门,可惜只是昙花一现。
就是《永乐大典》,其实也是建文帝开始修的,成祖攻入南京后,接收建文帝收集的图书三万卷,接收了修书班子继续编书。用来编修大典的原始资料,大多是建文时期准备的。
永乐朝的两件大事,郑和下西洋、编《永乐大典》,居然都是建文帝打的基础。
平心而论,朱寅不认为建文帝这个老祖宗是个合格的君主。否则的话,也不会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没有帝王的手腕和智慧,即便有开海之志,有修书之心,也是无济于事。
再说禁海。
所谓禁海,禁的其实只是广大百姓,却从来没有禁住权贵豪族,规则不是给他们制定的。
于是从永乐开始,沿海豪强再次大肆走私。禁海,其实是帮他们垄断了海贸而已。
这种走私,在洪武朝就开始了。洪武朝所谓的倭寇,很多就是这些大海商搞出来的。
严厉海禁的时期,走私十分猖獗。反而是短暂开海的建文朝,因为不再海禁,走私垄断式微,朝廷税收也增加了。
建文被推翻,其中一个原因很可能是:东南士绅希望他失败。他失败了就能继续禁海!
如果恢复建文帝号,那么建文时期的开海政策,很可能会被再次肯定,起码会拿出来广泛讨论。
而浙党等代表的利益,最怕的就是全面开海!
当年隆庆只是开放一个小小的月港,这些利益集团反对无效后,又很快垄断把持月港。所谓的隆庆开海,最后也成为他们的工具。
范仑等人口口声声成祖、长陵,其实这些只是借口罢了。希望切断漕运的是他们,希望永远禁海的也是他们。
好,先让你们蹦跶两年。
朱寅收回思绪,目光不怒自威的扫了百官一眼。
立刻,同为九卿的通政使方弘静,就出列反驳道:
“大宗伯此言差矣!若是因言诛杀无罪之臣,那么又置太祖于何地?大宗伯身为礼部尚书,怎么能说出大位传自成祖?应该是传自太祖才对!”
“大宗伯这话,可有大不敬之嫌啊。设若帝位传自成祖,那么太祖就不是开国之君了?”
“本官岂是此意!”范仑冷声道,“大银台这是偷梁换柱的无稽之谈!”
行人司司正顾文汲也对范仑道:“大宗伯,下官以为,大银台说的有理啊。陛下和太上皇虽然是成祖后裔,可成祖的帝位又传自何处?自然是太祖。只不过后来是建文君才德不足,这次让位于成祖。那么,曹铭所言也不是没有道理。再说,就算曹铭出言无状,又何至于死罪?”
行人司司正虽然只是正七品,但职掌传旨、册封、抚谕等事,尊称‘大天使’,地位十分超然,远非一般的七品官可比。是以顾文汲敢呛声范仑。
当然,他和方弘静都是朱党成员。
礼部员外郎吴元浩出列道:“大天使说的好生轻巧!哪有什么让位!帝位自是成祖开创得来!照大天使的意思,成祖帝位难道还是建文君禅让不成?建文君并非正统,本非大位之主,何来禅让之资格?”
“非也!”钦天监正朱承昊道,“看如今天象,若复建文帝号,反而是本朝之吉兆!”
朱党成员、国子监祭酒刘元震也站出来:“大玄鸟此言有理!我也习天象,发现五星聚东井,这应该就是大玄鸟所说的吉兆!”
浙党大佬、右都御史詹沂忽然说道:“大宗师乃是国子监祭酒,为何如此笃信天象之说?大玄鸟是钦天监正,难道大宗师也管天象?”
刘元震反唇相讥:“怎么,难道少司宪居然不信么?”
詹沂冷笑道:“五星聚东井?大宗师真是牵强附会。为何我看到的是‘月食昴宿,怨怼致灾’呢?”
然而詹沂的话,又招来了朱党成员们更加激烈的反驳,甚至有人说他妖言惑众,诽谤新朝,丧心病狂,请罢免其右都御史之职。
一时间,范仑等人都被压制。
眼见浙党吃瘪,楚党、三吴党、江右帮等不同派系的朝臣,都选择了沉默。
直到此时,范仑等人的气焰被党羽打掉了,朱寅才和稀泥般不疾不徐的开腔道:“好了,不要再吵了,这是朝堂之上,要有大臣的风度。”
众人顿时停止相互攻讦,一起看向摄政太傅。
朱寅说道:“此事,搁置再议。就算要谈论恢复建文帝号,也不是眼下。眼下危机重重,千头万绪,一切要稳字当头,暂时军事挂帅,先解除眼前危局再说。”
试探朝臣的目的已经达到,他当然要见好就收。
先试试水,将来会不断有人提起恢复建文帝号的谏言。那么不久之后,恢复祖宗帝号甚至庙号,也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朱寅站起来,“马上就八月十五,按照假日新政,官吏、将士放假一天。户部和地方官府,可采购‘长安月’,分发给品官和小吏。这是目前最好的月饼,可谓价廉物美…哦,走公账。”
“今后,凡节假日礼物,如月饼等物,朝廷都要备办,选择有信誉的商家合作。这不仅是朝廷给官吏的福利,也是为了彰显华夏佳节,此乃文教也。”
百官一起拱手道:“谢太傅。”
朱寅又道:“八月中秋,天下士民阖家团聚,共享婵娟。但军中将士为了国家安定,却和亲人离别枕戈,诚可悯也。大都督府可和兵部、户部对接,拨银六万两,兑换‘长安月’月饼票三十万,送给京营、卫所将士,可与各地兑换月饼礼盒。”
“户部再拨银六万两,购置月饼票三十万张,送给湖广、重庆、两广、播州各族土司将士。”
“另,户部再拨银十万两,民间七十以上老人,六十以上鳏寡孤,皆以月饼票馈之。”
“以上各项福利,长安月各地分号先馈票记账,之后再和户部对账奏销。”
户部尚书李廷机不知道长安月商号是何来头,心中暗道:两钱银子一盒的月饼,真的便宜么?到底是什么月饼礼盒?
虽然对朱寅的决定不以为然,可他也不会为了二十多万两户部拨银,就反驳摄政太傅。
靖难之后,南方有八个税监被朱寅派人逮捕,连银子账本带人,一起被解到南京。这一下子,就抄了一千二百万两银子,南京朝廷狠狠发了一笔横财!
八个税监几年的搜括,全部为南朝做了嫁衣。以至于南京户部一下子富裕起来。这些所谓的福利银子,算不得什么。
朱寅说完了这件事,又道:“还有谁奏事?”
“下官有事面奏!”魏国公徐小白出列道。
朱寅心中有数,微笑道:“魏国公所奏何事?”
徐小白举起笏板,“下官和吴氏女定亲,已经报给礼部。只是还需朝廷恩准,才可按制成婚。”
百官听到这里,都是神色诡异。
如今谁不知道,所谓的吴氏女,其实就是太傅的义妹?之前不就是用这个义妹,笼络了魏国公?
朱寅笑道:“准!礼部即刻下文吧。”
范仑瓮声瓮气的说道:“礼部照办。”
眼见今日无人再上奏,朱寅就宣布散朝。
散朝之后,太阳刚刚出来。百官各自回到衙署办公,朱寅没有去文渊阁办公,而是直接去大都督府。
大都督府,就在他的国公府。
眼下当然军务最重要。
朱寅刚回府,宁采薇就对他说道:“小老虎,虎牙刚收到的消息,丰臣秀吉死了。”
“秀吉死了?”朱寅一愣,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他的心中,不禁感到有点寂寞。
丰臣秀吉,提前两年多死了。
这位天下人死后,日本会这么样呢?
…
PS:今天太忙,就到这里了。还是求求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