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之后,大多情况都是三日之后才开传胪大典,开始传胪唱名,
以此将整个殿试的一甲、二甲尽数通禀天下,
之后便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发金榜,也就是黄榜。
大多会在京城最热闹、人流最汇聚的几个地方张贴,供京中人察看
但这次的科举,有些非同寻常!
即便传胪大典尚未开始,整个京城已对此浮想联翩,
一些逗留京城的学子更是焦急万分,
在各类驿站、酒肆中来回踱步,仿佛自己亲临殿试。
这等紧张情绪迅速蔓延至整个京城。
一切的缘由,只因这次殿试中有一名连中五元者,
只要他能在殿试中夺魁,
那便是连中六元,乃是大明立国以来头一遭!
这等盛事,即便各地秀才,也都翘首以盼。
临近午时,一则不知从何处传出的消息,快速在京城蔓延,
不到一个时辰便传遍了全城!
大明朝乃至有史以来,
县、府、院、乡、会、殿六试均为头名的六元及第,
出现了!
此人名为许观,直隶贵池清溪人,
自应天赶考,一路扶摇直上!
顷刻之间,整个应天城都弥漫着一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奇特氛围。
所有人都知道,
这个许观,要一步登天了!
仅凭六元及第这一个名头,便能让他顺顺利利地成为一部堂官。
可以说,今日的许观,
在一日之内赢得了整个京畿之地的关注,天下读书人都要为此振奋。
皇宫,武英殿!
朱元璋没有批阅奏疏,只是静静看着桌上堆积的奏疏,神情平静,看不到一丝波澜。
神宫监的温诚站在下首,静静禀报:
“陛下,与御马监八品太监陈忠接触之人已尽数控制,正在审问。
其中有几人透露,陈忠在宫中素来有些贤名,
平日喜好读书,也不欺压那些未入品的小太监,
更有甚者.他还帮过一些无背景的宫女、太监,让他们在冬日不至于冻死。”
说到这里,朱元璋的眸子才微微转动,恢复了些许灵动:
“哦?这么说来,他还是个忠义之士?”
“陛下,逆党便是逆党,即便平日看似忠义,但若为君不忠,那也枉称忠义。”
“他的书,是从何处读的?”
“回禀陛下,是在内监所学。
几位司礼监的老太监会在宫中教授刚入宫的小太监礼节,也教他们读书识字,陈忠便是从那里识的字。”
温诚脸色严肃,心中却有些沉重。
他虽在尽力探查,却已查到了查无可查的地步。
那几位老太监身后,要么牵扯宫中妃嫔,要么是皇子大伴,
他即便想查,也不敢下手,
而且,未必能有结果。
朱元璋听懂了他话中的隐情,轻轻点了点头:
“内监.他们没有问题吧?”
“回禀陛下,臣尚未查出问题。”
“嗯,那就好。”
朱元璋点了点头,继续发问:
“宫中的消息,是从何处走漏的?”
温诚心神一凛,他知道陛下说的是外面沸沸扬扬的六元及第之事。
他抿了抿嘴,叹了口气,沉声道:
“回禀陛下,翰林院、都察院、礼部、吏部、工部都有人在您定下名次后离开皇宫,且行踪诡异。”
朱元璋的嘴角扯了扯,眼中闪过一丝讥讽,淡淡道:
“其他衙门口,怕也有吧?”
“陛下,其他人的行踪不算诡异。”
“呵呵.”
朱元璋嗤笑一声,随后长长叹了口气:
“四处漏风啊。”
温诚没有丝毫犹豫,当即跪倒在地:
“陛下,臣有罪。”
“人心不古,皇城中人多眼杂,想把消息送出去,太容易了。
即便朕的忠心之臣,也免不了人情世故。
起来吧,陈忠的事继续查,查到人后不必声张。”
不知为何,温诚突然觉得,
陛下说话时带着几分悲凉,还有几分孤寂。
“是,陛下.”
等温诚走后,大殿内重归寂静。
站在一旁的大太监小心翼翼上前,躬身轻语:
“陛下,状元郎已在外面等了半个时辰了。”
朱元璋目光平视前方,久久没有回应。
不知过了多久,就在大太监腰酸背痛之际,沉稳低沉的声音才缓缓传来:
“传。”
“是!”
大太监匆匆退下,不多时,门口的诸多小太监便开始传声:
“传,状元郎进殿——”
门口的侍卫也发出沉闷的喊声,
身姿挺拔如松,目光直视前方!
候在大殿门口、略显急躁不安的许观终于松了口气,轻轻擦去额头薄汗,袖袍一拂,身着新制朝服,步伐沉稳地走向武英殿大门。
虽说今日的仪式有些简陋,
但许观还是压下了心中的不满,重新摆出那副云淡风轻的模样。
可.随着不断走近,
看清武英殿的全貌后,他心中还是不免失望,
太小了.
武英殿比起奉天殿,实在太小了。
而上一科的状元,陛下是在奉天殿接见的,
在场的文官武将至少三十人,皆是显赫之辈。
许观环顾四周,发现除了侍卫便是太监,文武百官一个也没有。
这让他生出一种错觉,
难道六元及第,还不如普通状元?
怀揣着这等复杂思绪,许观慢慢来到武英殿门口,见到了站在门前、披坚执锐的武定侯郭英。
郭英年纪不小,却精神抖擞,立在那里自有一股凛然威势。
许观在殿前站定,躬身一拜,朗声道:
“下官拜见武定侯爷。”
郭英只是淡淡看了他一眼,轻轻点头:
“进去吧。”
那语气中的疏远与平淡,
即便许观平日两耳不闻窗外事,也能清晰察觉。
这让许观愈发疑惑,
到底发生了什么?
为何众人态度这般冷淡?
许观压下心中思绪,缓步走入殿内。
刚一进殿,一股淡淡的檀香便扑面而来,
让他烦乱的心绪平复了少许
再加之殿内古色古香、不显奢靡的陈设,
许观的心绪渐渐恢复如常,同时又涌起几分激动!
洪武皇帝啊!
十六年一统天下,二十年收复云贵、驱逐北元,
毫不夸张地说,如今大明正是天下鼎盛,
而这等鼎盛还在日日攀升,看不到尽头!
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归功于深宫中的陛下英明神武!
很快,许观见到了那位须发皆白的洪武皇帝。
二人目光相对的刹那,
一股难以言喻的压迫感自上而下袭来,
许观的汗毛瞬间竖起,
只觉像是被一头凶兽死死盯上,竟愣在了当场。
还是一旁的大太监轻咳一声,
许观才回过神来,连忙躬身一拜:
“学生许观,拜见洪武皇帝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上首的朱元璋打量着他,
年轻有为,相貌英俊,崭新朝服穿在身上十分得体,唇边的胡须虽少,却也打理得井井有条,的确是个英气勃勃的少年郎。
“起来吧。”
许观松了口气,缓缓直起身,
却不敢再抬头看向御座,只是低头盯着桌角。
“抬起头来,少年成名,当有锐气。
解缙不过是三甲第十名,比起你差得远,
他当初见朕时,却是胆大包天,没你这般拘谨。”
许观听后,心中略感古怪,
却还是依言抬起头,努力让自己的眼神变得坚定。
可即便如此,二人目光再一交汇,
许观还是察觉到了那股让他自惭形秽的威势与从容,那是执掌天下生杀大权、予取予求的从容!
他的眼神还是不由自主地晃动起来。
朱元璋见状,轻笑一声,开口发问:
“你是直隶人?”
“回禀陛下,臣是直隶池州府贵池县人,此次自应天赶考。”
“嗯,难得直隶出一个状元郎,
朕问你,国朝一年赋税千万两,拿多少钱投入北方战事才算合理?”
许观眼中闪过一丝诧异,垂在身侧的手掌悄然冒出冷汗。
他沉思片刻,沉声道:
“回禀陛下,若仍是往日北元盘踞之时,五百万两便足矣。
但如今北元已龟缩草原深处,边境安稳,只需二百万两便可。”
朱元璋点了点头:
“若一年赋税只剩八百万两,该拿多少钱投入北方防务?”
“陛下,防务乃国之重器,不可削减,依旧当拨二百万两。”
“若大明赋税逐年减少,最后只剩四百万两,又该如何?”
沉稳的声音让许观身体一紧,眼中闪过一丝茫然,
但他还是强作从容地躬身一拜:
“陛下,如今国朝鼎盛,赋税年年攀升,无论如何也不会只剩四百万两。”
“朕问什么,你便什么。”
许观浑身汗毛倒竖,深吸一口气,沉声道:
“陛下,即便如此,依旧当拨二百万两!边境防务,不容有失!”
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继续发问:
“如此一来,用于民生的款项便从八百万两减至二百万两。
大明朝的子民,将会过什么样的日子?又有何解?”
许观脸色瞬间凝重起来。
他只思索了一息,便明白了皇帝真正想问的是什么,
土地兼并,该如何解决!
这个问题,他早已深思过,
因为作为南直隶的学子,
他自然清楚家乡诸多学子的行径,
一旦考中举人,便恨不得将半个村子的土地都归到自己名下,以此来逃避赋税,
朝廷虽也在查,却只能查到冰山一角。
只因地方的大地主往往都是官,地方的大商贾也是官,哪有自己查自己的道理。
深吸一口气,许观想通了其中关键,躬身一拜,沉声道:
“陛下,学生愚钝,斗胆妄言,还望陛下赎罪。”
“今日不论君臣,大可畅所欲言。”朱元璋淡淡开口,声音平静无波。
许观沉声道:
“学生斗胆妄言,今日京中多有传闻朝廷有移都北方之意,
学生以为,此举固然能对边镇起到震慑作用,
可整个南方的土地兼并将会彻底失控,甚至会愈发严峻!
如此一来,朝廷的赋税会逐年减少。
若是朝廷稳固应天,北方来敌固然难缠,
但我大明乃是大一统的中央王朝,万国来朝,只要内部稳固,外邦断然无法掀起风浪!
学生认为,只要国都在应天,土地兼并之事就能够得到抑制。”
话音落下,许观便低下头,不再与上首的皇帝对视!
他反对迁都!
但他并不认为自己和其他同窗一样,是为了在这江南富庶之地苟安才反对!
他是真心实意为朝廷着想!
上首的朱元璋眼神平淡,
只是嘴角微微牵动,似有讥讽,又似有嘲笑,久久没有说话。
过了许久,他才重新露出和煦之色:
“你这位状元郎,在朝野士林之中名声极大,日后行事当安稳些。”
许观身体一僵,瞬间明白了话中的深意,心中却有些不服,眼中闪过一丝倔强,没有言语,只是将拱手的姿势放得更低了些。
“好了,下去吧。
后日的传胪大典,你要给天下士林做个典范。”
“是,陛下!学生告退!”
许观松了口气,缓缓退出武英殿。
虽说此次觐见并未提及殿试答卷的内容,
但幸好他此前做了不少准备,总算是应对了过去。
等许观退出大殿,朱元璋眼中瞬间杀机毕露,浑身凶煞之气几乎要溢散出来。
就在这时,武定侯郭英步伐匆匆地走了进来,
甲胄碰撞之声中带着难掩的急促,
身后还跟着开国公常升,
常升此刻神情呆滞,双目无神,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见到二人,朱元璋眼中的杀机顷刻间收敛,眉头微微皱起,却没有说话。
二人来到下首,常升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沉重而沙哑:
“陛下,吾兄吾兄亡了!”
“什么?”
朱元璋猛地直起身,眼中闪过愕然与震惊,更多的是难以置信,
可下一刻,他的五官骤然变得狰狞,目光凌厉如刀:
“谁干的!!!”
常升趴在地上,嚎啕大哭:
“陛下,广西龙州土官送来书信,说吾兄是因疾而亡!
陛下,吾兄能开二百石弓,天生神力,体格与先父无异,怎么会突然因病逝世啊!
还请陛下查明真凶,为吾兄报仇!”
一旁的武定侯郭英神情严峻到了极点,也沉声开口:
“陛下,如今正值多事之秋,
此事发生得太过蹊跷,恳请陛下下令,让都督府严查!”
朱元璋坐在御座上,脸上凌厉一点点褪去,
取而代之的是一丝哀痛,竖起的眼角也慢慢垂下,整个人都透着一股枯燥的死寂:
“常茂啊常茂是朕看着长大的孩子,
他与太子从小同吃同住,
朕还记得,太子第一次打架,就是常茂带着去的,
那时他比太子高一头,他.他怎么就.就这么没了?”
“查查!传朕旨意,令三司、都督府、锦衣卫、宗人府联合严查!!!”
“给朕查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
“去年他还哭着喊着求朕,说要回京城,这才过了几个月,就说因疾而亡?”
“荒谬!!”
大殿内的太监宫女们齐齐跪倒在地,将脑袋死死埋在地上,连大气都不敢喘!
整个大殿之内,弥漫着无比肃杀的气息!
当日傍晚,秦淮河畔,醉仙楼!
这座重新翻修过的酒楼,早已稳稳占据了秦淮河畔酒楼的头把交椅,
每日宾客盈门,不少商贾甚至需要提前数日预订座位,却依旧一位难求。
只因这里时常有朝廷勋贵、朝中大员前来宴饮。
今日的醉仙楼,更是热闹非凡,
上下三层都挂满了喜庆的大红花。
但与往日的鱼龙混杂不同!
今日的醉仙楼,在座的大多是进京赶考的学子,以及诸多金榜题名的未来官员!
甚至,连“六元及第”的许观也在最后赶来,彻底点燃了整个醉仙楼的气氛!
此次宴饮由礼部右侍郎张智主持,作为朝中最清贵的部堂官员之一,
他要促成此事,自然是轻轻松松。
醉仙楼的掌柜方翰恒忙活了两个时辰,终于得以歇口气。
此刻天色已彻底暗了下来,他站在一层大殿中央,随意扯了块布巾擦了擦手上油污,
今日来的客人太多、太尊贵,
连他这个掌柜都要亲自帮忙端菜,陪着笑脸。
听着周围热热闹闹的哄笑声,方翰恒的表情却有些古怪,
因为随着学子们渐渐醉酒,口中的话也愈发豪放大胆起来。
在他不远处,一名身穿黑衣的学子眼眶通红,眼神迷离,摇摇晃晃地站起身来,显然已是醉得不轻。
他端着酒杯看向桌上众人,嘿嘿一笑,声音结结巴巴:
“诸位,多看看外面的秦淮河,看看这醉仙楼,再看看应天繁盛这应天多好啊!
若是迁去关中,哪还能看到这般美景?”
此话一出,桌上十几人立刻纷纷附和,
一个个醉眼朦胧,却又义愤填膺,
争着抢着夸赞应天的好而提及北方关中,
评价无外乎天寒地冻、人迹罕至、蛮夷遍地。
方翰恒听了,无奈地摇了摇头,
这些学子还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这段日子,朝廷诸位大人莫说是在秦淮河畔宴饮,就算是在家中也不敢多喝,
怕的就是喝醉了胡言乱语、妄议国策.
可现在,这些学子却毫无顾忌。
就在这时,一层的气氛突然变得更加热烈,原来是许观端着酒杯走了下来。
他满脸通红,走路摇摇晃晃,显然也喝多了
许观一到,场中百余名学子立刻纷纷站起身,各自端起酒杯,喧闹的场面渐渐安静下来。
许观站定,脑袋微微摇晃了两下,举起酒杯:
“诸君,我等共饮此杯!”
“哗。”
场中瞬间又变得喧闹起来。
就在这时,一道声音从人群中传了出来:
“许兄!朝廷有意迁都,您觉得应天如何?”
这话如同往蚁穴中丢了一块蜜糖,无数道声音立刻蜂拥而至
大多都是询问许观对迁都的看法。
许观晃了晃身子,笑着说道:
“应天很好,不能迁都”
“轰!”
场中气氛瞬间被推向高潮,淹没了许观后面的话,
只有少数人隐约听到他还在低声说着:
“迁都的话.会对朝廷有大隐患。”
(本章完)
以此将整个殿试的一甲、二甲尽数通禀天下,
之后便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发金榜,也就是黄榜。
大多会在京城最热闹、人流最汇聚的几个地方张贴,供京中人察看
但这次的科举,有些非同寻常!
即便传胪大典尚未开始,整个京城已对此浮想联翩,
一些逗留京城的学子更是焦急万分,
在各类驿站、酒肆中来回踱步,仿佛自己亲临殿试。
这等紧张情绪迅速蔓延至整个京城。
一切的缘由,只因这次殿试中有一名连中五元者,
只要他能在殿试中夺魁,
那便是连中六元,乃是大明立国以来头一遭!
这等盛事,即便各地秀才,也都翘首以盼。
临近午时,一则不知从何处传出的消息,快速在京城蔓延,
不到一个时辰便传遍了全城!
大明朝乃至有史以来,
县、府、院、乡、会、殿六试均为头名的六元及第,
出现了!
此人名为许观,直隶贵池清溪人,
自应天赶考,一路扶摇直上!
顷刻之间,整个应天城都弥漫着一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奇特氛围。
所有人都知道,
这个许观,要一步登天了!
仅凭六元及第这一个名头,便能让他顺顺利利地成为一部堂官。
可以说,今日的许观,
在一日之内赢得了整个京畿之地的关注,天下读书人都要为此振奋。
皇宫,武英殿!
朱元璋没有批阅奏疏,只是静静看着桌上堆积的奏疏,神情平静,看不到一丝波澜。
神宫监的温诚站在下首,静静禀报:
“陛下,与御马监八品太监陈忠接触之人已尽数控制,正在审问。
其中有几人透露,陈忠在宫中素来有些贤名,
平日喜好读书,也不欺压那些未入品的小太监,
更有甚者.他还帮过一些无背景的宫女、太监,让他们在冬日不至于冻死。”
说到这里,朱元璋的眸子才微微转动,恢复了些许灵动:
“哦?这么说来,他还是个忠义之士?”
“陛下,逆党便是逆党,即便平日看似忠义,但若为君不忠,那也枉称忠义。”
“他的书,是从何处读的?”
“回禀陛下,是在内监所学。
几位司礼监的老太监会在宫中教授刚入宫的小太监礼节,也教他们读书识字,陈忠便是从那里识的字。”
温诚脸色严肃,心中却有些沉重。
他虽在尽力探查,却已查到了查无可查的地步。
那几位老太监身后,要么牵扯宫中妃嫔,要么是皇子大伴,
他即便想查,也不敢下手,
而且,未必能有结果。
朱元璋听懂了他话中的隐情,轻轻点了点头:
“内监.他们没有问题吧?”
“回禀陛下,臣尚未查出问题。”
“嗯,那就好。”
朱元璋点了点头,继续发问:
“宫中的消息,是从何处走漏的?”
温诚心神一凛,他知道陛下说的是外面沸沸扬扬的六元及第之事。
他抿了抿嘴,叹了口气,沉声道:
“回禀陛下,翰林院、都察院、礼部、吏部、工部都有人在您定下名次后离开皇宫,且行踪诡异。”
朱元璋的嘴角扯了扯,眼中闪过一丝讥讽,淡淡道:
“其他衙门口,怕也有吧?”
“陛下,其他人的行踪不算诡异。”
“呵呵.”
朱元璋嗤笑一声,随后长长叹了口气:
“四处漏风啊。”
温诚没有丝毫犹豫,当即跪倒在地:
“陛下,臣有罪。”
“人心不古,皇城中人多眼杂,想把消息送出去,太容易了。
即便朕的忠心之臣,也免不了人情世故。
起来吧,陈忠的事继续查,查到人后不必声张。”
不知为何,温诚突然觉得,
陛下说话时带着几分悲凉,还有几分孤寂。
“是,陛下.”
等温诚走后,大殿内重归寂静。
站在一旁的大太监小心翼翼上前,躬身轻语:
“陛下,状元郎已在外面等了半个时辰了。”
朱元璋目光平视前方,久久没有回应。
不知过了多久,就在大太监腰酸背痛之际,沉稳低沉的声音才缓缓传来:
“传。”
“是!”
大太监匆匆退下,不多时,门口的诸多小太监便开始传声:
“传,状元郎进殿——”
门口的侍卫也发出沉闷的喊声,
身姿挺拔如松,目光直视前方!
候在大殿门口、略显急躁不安的许观终于松了口气,轻轻擦去额头薄汗,袖袍一拂,身着新制朝服,步伐沉稳地走向武英殿大门。
虽说今日的仪式有些简陋,
但许观还是压下了心中的不满,重新摆出那副云淡风轻的模样。
可.随着不断走近,
看清武英殿的全貌后,他心中还是不免失望,
太小了.
武英殿比起奉天殿,实在太小了。
而上一科的状元,陛下是在奉天殿接见的,
在场的文官武将至少三十人,皆是显赫之辈。
许观环顾四周,发现除了侍卫便是太监,文武百官一个也没有。
这让他生出一种错觉,
难道六元及第,还不如普通状元?
怀揣着这等复杂思绪,许观慢慢来到武英殿门口,见到了站在门前、披坚执锐的武定侯郭英。
郭英年纪不小,却精神抖擞,立在那里自有一股凛然威势。
许观在殿前站定,躬身一拜,朗声道:
“下官拜见武定侯爷。”
郭英只是淡淡看了他一眼,轻轻点头:
“进去吧。”
那语气中的疏远与平淡,
即便许观平日两耳不闻窗外事,也能清晰察觉。
这让许观愈发疑惑,
到底发生了什么?
为何众人态度这般冷淡?
许观压下心中思绪,缓步走入殿内。
刚一进殿,一股淡淡的檀香便扑面而来,
让他烦乱的心绪平复了少许
再加之殿内古色古香、不显奢靡的陈设,
许观的心绪渐渐恢复如常,同时又涌起几分激动!
洪武皇帝啊!
十六年一统天下,二十年收复云贵、驱逐北元,
毫不夸张地说,如今大明正是天下鼎盛,
而这等鼎盛还在日日攀升,看不到尽头!
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归功于深宫中的陛下英明神武!
很快,许观见到了那位须发皆白的洪武皇帝。
二人目光相对的刹那,
一股难以言喻的压迫感自上而下袭来,
许观的汗毛瞬间竖起,
只觉像是被一头凶兽死死盯上,竟愣在了当场。
还是一旁的大太监轻咳一声,
许观才回过神来,连忙躬身一拜:
“学生许观,拜见洪武皇帝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上首的朱元璋打量着他,
年轻有为,相貌英俊,崭新朝服穿在身上十分得体,唇边的胡须虽少,却也打理得井井有条,的确是个英气勃勃的少年郎。
“起来吧。”
许观松了口气,缓缓直起身,
却不敢再抬头看向御座,只是低头盯着桌角。
“抬起头来,少年成名,当有锐气。
解缙不过是三甲第十名,比起你差得远,
他当初见朕时,却是胆大包天,没你这般拘谨。”
许观听后,心中略感古怪,
却还是依言抬起头,努力让自己的眼神变得坚定。
可即便如此,二人目光再一交汇,
许观还是察觉到了那股让他自惭形秽的威势与从容,那是执掌天下生杀大权、予取予求的从容!
他的眼神还是不由自主地晃动起来。
朱元璋见状,轻笑一声,开口发问:
“你是直隶人?”
“回禀陛下,臣是直隶池州府贵池县人,此次自应天赶考。”
“嗯,难得直隶出一个状元郎,
朕问你,国朝一年赋税千万两,拿多少钱投入北方战事才算合理?”
许观眼中闪过一丝诧异,垂在身侧的手掌悄然冒出冷汗。
他沉思片刻,沉声道:
“回禀陛下,若仍是往日北元盘踞之时,五百万两便足矣。
但如今北元已龟缩草原深处,边境安稳,只需二百万两便可。”
朱元璋点了点头:
“若一年赋税只剩八百万两,该拿多少钱投入北方防务?”
“陛下,防务乃国之重器,不可削减,依旧当拨二百万两。”
“若大明赋税逐年减少,最后只剩四百万两,又该如何?”
沉稳的声音让许观身体一紧,眼中闪过一丝茫然,
但他还是强作从容地躬身一拜:
“陛下,如今国朝鼎盛,赋税年年攀升,无论如何也不会只剩四百万两。”
“朕问什么,你便什么。”
许观浑身汗毛倒竖,深吸一口气,沉声道:
“陛下,即便如此,依旧当拨二百万两!边境防务,不容有失!”
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继续发问:
“如此一来,用于民生的款项便从八百万两减至二百万两。
大明朝的子民,将会过什么样的日子?又有何解?”
许观脸色瞬间凝重起来。
他只思索了一息,便明白了皇帝真正想问的是什么,
土地兼并,该如何解决!
这个问题,他早已深思过,
因为作为南直隶的学子,
他自然清楚家乡诸多学子的行径,
一旦考中举人,便恨不得将半个村子的土地都归到自己名下,以此来逃避赋税,
朝廷虽也在查,却只能查到冰山一角。
只因地方的大地主往往都是官,地方的大商贾也是官,哪有自己查自己的道理。
深吸一口气,许观想通了其中关键,躬身一拜,沉声道:
“陛下,学生愚钝,斗胆妄言,还望陛下赎罪。”
“今日不论君臣,大可畅所欲言。”朱元璋淡淡开口,声音平静无波。
许观沉声道:
“学生斗胆妄言,今日京中多有传闻朝廷有移都北方之意,
学生以为,此举固然能对边镇起到震慑作用,
可整个南方的土地兼并将会彻底失控,甚至会愈发严峻!
如此一来,朝廷的赋税会逐年减少。
若是朝廷稳固应天,北方来敌固然难缠,
但我大明乃是大一统的中央王朝,万国来朝,只要内部稳固,外邦断然无法掀起风浪!
学生认为,只要国都在应天,土地兼并之事就能够得到抑制。”
话音落下,许观便低下头,不再与上首的皇帝对视!
他反对迁都!
但他并不认为自己和其他同窗一样,是为了在这江南富庶之地苟安才反对!
他是真心实意为朝廷着想!
上首的朱元璋眼神平淡,
只是嘴角微微牵动,似有讥讽,又似有嘲笑,久久没有说话。
过了许久,他才重新露出和煦之色:
“你这位状元郎,在朝野士林之中名声极大,日后行事当安稳些。”
许观身体一僵,瞬间明白了话中的深意,心中却有些不服,眼中闪过一丝倔强,没有言语,只是将拱手的姿势放得更低了些。
“好了,下去吧。
后日的传胪大典,你要给天下士林做个典范。”
“是,陛下!学生告退!”
许观松了口气,缓缓退出武英殿。
虽说此次觐见并未提及殿试答卷的内容,
但幸好他此前做了不少准备,总算是应对了过去。
等许观退出大殿,朱元璋眼中瞬间杀机毕露,浑身凶煞之气几乎要溢散出来。
就在这时,武定侯郭英步伐匆匆地走了进来,
甲胄碰撞之声中带着难掩的急促,
身后还跟着开国公常升,
常升此刻神情呆滞,双目无神,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见到二人,朱元璋眼中的杀机顷刻间收敛,眉头微微皱起,却没有说话。
二人来到下首,常升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沉重而沙哑:
“陛下,吾兄吾兄亡了!”
“什么?”
朱元璋猛地直起身,眼中闪过愕然与震惊,更多的是难以置信,
可下一刻,他的五官骤然变得狰狞,目光凌厉如刀:
“谁干的!!!”
常升趴在地上,嚎啕大哭:
“陛下,广西龙州土官送来书信,说吾兄是因疾而亡!
陛下,吾兄能开二百石弓,天生神力,体格与先父无异,怎么会突然因病逝世啊!
还请陛下查明真凶,为吾兄报仇!”
一旁的武定侯郭英神情严峻到了极点,也沉声开口:
“陛下,如今正值多事之秋,
此事发生得太过蹊跷,恳请陛下下令,让都督府严查!”
朱元璋坐在御座上,脸上凌厉一点点褪去,
取而代之的是一丝哀痛,竖起的眼角也慢慢垂下,整个人都透着一股枯燥的死寂:
“常茂啊常茂是朕看着长大的孩子,
他与太子从小同吃同住,
朕还记得,太子第一次打架,就是常茂带着去的,
那时他比太子高一头,他.他怎么就.就这么没了?”
“查查!传朕旨意,令三司、都督府、锦衣卫、宗人府联合严查!!!”
“给朕查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
“去年他还哭着喊着求朕,说要回京城,这才过了几个月,就说因疾而亡?”
“荒谬!!”
大殿内的太监宫女们齐齐跪倒在地,将脑袋死死埋在地上,连大气都不敢喘!
整个大殿之内,弥漫着无比肃杀的气息!
当日傍晚,秦淮河畔,醉仙楼!
这座重新翻修过的酒楼,早已稳稳占据了秦淮河畔酒楼的头把交椅,
每日宾客盈门,不少商贾甚至需要提前数日预订座位,却依旧一位难求。
只因这里时常有朝廷勋贵、朝中大员前来宴饮。
今日的醉仙楼,更是热闹非凡,
上下三层都挂满了喜庆的大红花。
但与往日的鱼龙混杂不同!
今日的醉仙楼,在座的大多是进京赶考的学子,以及诸多金榜题名的未来官员!
甚至,连“六元及第”的许观也在最后赶来,彻底点燃了整个醉仙楼的气氛!
此次宴饮由礼部右侍郎张智主持,作为朝中最清贵的部堂官员之一,
他要促成此事,自然是轻轻松松。
醉仙楼的掌柜方翰恒忙活了两个时辰,终于得以歇口气。
此刻天色已彻底暗了下来,他站在一层大殿中央,随意扯了块布巾擦了擦手上油污,
今日来的客人太多、太尊贵,
连他这个掌柜都要亲自帮忙端菜,陪着笑脸。
听着周围热热闹闹的哄笑声,方翰恒的表情却有些古怪,
因为随着学子们渐渐醉酒,口中的话也愈发豪放大胆起来。
在他不远处,一名身穿黑衣的学子眼眶通红,眼神迷离,摇摇晃晃地站起身来,显然已是醉得不轻。
他端着酒杯看向桌上众人,嘿嘿一笑,声音结结巴巴:
“诸位,多看看外面的秦淮河,看看这醉仙楼,再看看应天繁盛这应天多好啊!
若是迁去关中,哪还能看到这般美景?”
此话一出,桌上十几人立刻纷纷附和,
一个个醉眼朦胧,却又义愤填膺,
争着抢着夸赞应天的好而提及北方关中,
评价无外乎天寒地冻、人迹罕至、蛮夷遍地。
方翰恒听了,无奈地摇了摇头,
这些学子还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这段日子,朝廷诸位大人莫说是在秦淮河畔宴饮,就算是在家中也不敢多喝,
怕的就是喝醉了胡言乱语、妄议国策.
可现在,这些学子却毫无顾忌。
就在这时,一层的气氛突然变得更加热烈,原来是许观端着酒杯走了下来。
他满脸通红,走路摇摇晃晃,显然也喝多了
许观一到,场中百余名学子立刻纷纷站起身,各自端起酒杯,喧闹的场面渐渐安静下来。
许观站定,脑袋微微摇晃了两下,举起酒杯:
“诸君,我等共饮此杯!”
“哗。”
场中瞬间又变得喧闹起来。
就在这时,一道声音从人群中传了出来:
“许兄!朝廷有意迁都,您觉得应天如何?”
这话如同往蚁穴中丢了一块蜜糖,无数道声音立刻蜂拥而至
大多都是询问许观对迁都的看法。
许观晃了晃身子,笑着说道:
“应天很好,不能迁都”
“轰!”
场中气氛瞬间被推向高潮,淹没了许观后面的话,
只有少数人隐约听到他还在低声说着:
“迁都的话.会对朝廷有大隐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