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第941章 六元及第

小说: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作者:抽象派作者 更新时间:2025-10-01 18:10:49 源网站:2k小说网
  ();

  翌日清晨,

  应天的晨光还带着几分凉意。

  皇城外,青石铺就的御道两侧已站满了人。

  今日是极为特殊的日子,殿试!

  皇城禁军身穿银白色甲胄,腰佩长刀,目光如炬地看着每一个往来者。

  即便是参加殿试的考生,也需经过三次查验腰牌、核对名册,才许踏入宫门。

  往日因宫禁紧张而弥漫的肃杀之气,今日被一层庄重取代。

  连空气里都飘着淡淡的墨香与纸页气息。

  考生们身着青色儒衫,背着小小的书箱,鱼贯而入。

  多数人面带紧张,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摆。

  唯有走在中间的一人,身姿挺拔,神色平静,与周遭的躁动格格不入。

  许观!

  从童生、秀才、举人,到会试的会元,他已连夺五元。

  今日若能在殿试拔得头筹,便是有史以来头一个连中六元的奇才。

  “那就是许观吧?

  听说他一路考过来,就没输过!”

  “去年会试,刘学士亲自判的卷,说他的策论有经世之才,非腐儒可比!”

  “嘘!小声点,进了奉天殿,可别乱说话!”

  细碎的议论声在考生中蔓延,目光纷纷落在许观身上。

  他却似未闻未见,只稳步向前,目光掠过奉天殿的鸱吻飞檐。

  琉璃瓦在晨光下泛着明黄光泽。

  殿门前的铜狮威严矗立,让人心生敬畏。

  辰时整,钟声自钟楼响起,浑厚的声响传遍皇城。

  考生们连忙在丹陛下站定,躬身等候。

  不多时,明黄的仪仗从殿后而来,

  朱元璋身着衮龙袍,头戴翼善冠,在一众公侯大臣的簇拥下,缓步走上奉天殿月台。

  他面色依旧带着几分沉郁,

  但眼底的疲惫淡了些,

  今日是殿试,关乎大明选材,容不得半分懈怠。

  “陛下驾到!”

  太监拉长了声音,殿内外瞬间鸦雀无声。

  朱元璋走上龙椅,目光扫过阶下的考生,缓缓开口:

  “今日殿试,不问诗赋,只论实务。

  朕自开国以来,北境未宁,鞑靼、瓦剌窥伺,高丽时有异动。

  尔等皆是天下英才,当为朕谋,

  如何守好大明疆土,让百姓安居乐业,使边境无虞?”

  话音落下,礼部官员上前引着诸位考生进入大殿,依次落座。

  许观走在最前方,

  他的座位在靠前位置,还不等坐下,他就看到了桌上一张透着书香的宣纸。

  想必这就是今日的考题了。

  许观没有如其他考生一般毛毛躁躁地去翻看文书,

  而是正襟危坐,缓缓调节呼吸。

  马上要到五月了,应天也变得尤为暖和,从住所走到奉天殿,还是有些疲惫。

  一众考生准备之际,

  明太祖朱元璋踱步走上龙椅,慢慢坐下,轻轻挥手。

  这时,一旁早已等候的大太监上前一步,努力将声音变得轻缓:

  “诸位文曲星,可以开始了。”

  直到这时,许观才抬起双手,将宣纸打开,看向考题。

  [昔列圣之相继,大一统而驭宇,立纲陈纪,礼乐昭明,当垂衣以治,何自弗宁?

  少壮尽行,内骚华夏,外戍八荒。

  牝马胎驹于行伍,旌旗连岁于边陲,此果好杀而有此欤?

  抑蛮貊欲窥而若是欤!

  观之往事,亦甚艰矣!

  今欲罢,乘机绝远戍,垂衣以治,又恐蛮貊生齿之繁,不数十年后为中国患!

  当此之际,似乎失今可乘之机,岂不为限。

  今兴止未判,其于乘机绝,孰可孰不可?

  尔诸文士论之以妥内外,朕将亲览焉。]

  许观只是扫过一遍,就明白了上首陛下的心思,题目也极为简单。

  说的是为何明朝已然大一统,且建立了相应制度,却不能如历代先贤那般垂衣而治。

  反而因边疆战事,要将国内青壮年尽数征调,

  对内扰乱了中原百姓的生活,

  对外还要驻守四方边疆。

  且题目表明,这并非朝廷好战所致,而是边疆异族入侵,才不得不如此。

  如今朝廷想停止征战,趁机断绝长期的边疆驻守,实现垂衣而治,

  却又担心边疆异族人口繁衍,

  用不了几十年便会成为中原祸患。

  眼下这个时候,若错过可能停止戍边的机会,恐怕将来会追悔莫及。

  可若现在真的停止戍边,又怕留下后患。

  如今“继续戍边”还是“停止戍边”的决策尚未确定。

  关于“趁机断绝远戍”这件事,到底可行还是不可行?

  要让他们这些学子兼顾内外安定来论述,提出妥善对策。

  此刻,殿内一众学子对这个题目有些意外。

  因为,边境的敌人已被明军清扫干净,像样的对手没剩几个。

  而且边境几个都司正在锐意进取,形势一片大好。

  可从题目来看,

  陛下对边境局势仍有诸多担忧。

  这让许多学子眉头紧皱,他们此前猜测的题目,

  大多是关于国内休养生息之事,

  如今涉及军伍,并非他们的强项。

  但即便如此,奉天殿内也很快响起了研墨的沙沙声,

  笔尖划过纸页的簌簌声渐渐填满了奉天殿。

  许观握着笔,没有急着下笔,

  而是闭目沉思片刻。

  他要写的,不是空泛的修城筑堡,而是“屯兵塞上,且耕且守”的具体方略。

  在大宁、辽东设卫所,军卒半戍边半垦田。

  招流民入塞,给予田亩农具,使其成为边地屏障,再修官道通商路,让军饷有来源,军民能相安。

  待思路清晰,许观提笔疾书。

  他字如其人,方正有力,却不失流畅。

  “夫北境之患,非独在敌,亦在粮饷不继、军民相离。

  若只靠内地转运,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若只靠军卒戍边,久则力竭。

  臣以为,当屯兵塞上,且耕且守,大宁扼辽蒙之冲,可增筑堡垒,令军卒垦荒。

  辽东多沃野,可招流民安居,教其耕作。

  来则军卒拒之,凭堡垒为障。

  去则军民耕之,以粮谷为备。

  如此,中国无扰,边境无虞,陛下可安枕矣。”

  奉天殿内静得出奇,

  连朱元璋起身踱步的脚步声都有意放缓。

  他走到考生案前,

  偶尔驻足翻看考卷,眉头一直紧锁。

  当走到许观案前时,他停下脚步,目光落在纸上,眼中闪过一丝亮色。

  待看完许观写的‘引种甘薯、修通官道’的内容,

  他微微点头,却未说话,转身继续踱步。

  时间缓缓流逝,考生们在奉天殿内答卷。

  六部诸位大人在偏殿等候,等待阅卷。

  这段时间,是这些学子们最为意气风发的时候。

  平日里难得一见的朝廷大员争相露面,与他们和蔼交谈,甚至一同饮酒用饭。

  这让许多学子产生了一种错觉,

  朝廷大员也就这么回事。

  不过,今日之后,科举结束,一切都将回到原本的轨迹。

  朝廷大员们依旧待在皇城,久不露面。

  而学子们也将离开一直被保护的温床,

  真正走进厮杀遍地的大明官场。

  偏殿内,翰林学士刘三吾老神在在。

  其他几位大学士也同样笑意吟吟。

  六部尚书以及诸位侍郎脸色沉重,不知在想什么。

  轻松与沉重的气氛同时存在,

  就如现在的京城一般。

  时间流逝,眨眼间就到了酉时。

  考生们陆续交卷,礼部官员将考卷整理好。

  先呈给主考官刘三吾、礼部尚书李原名审阅。

  确定答卷与答题无误后,

  再分别发放给六部诸位尚书以及大学士,

  按“优、良、中、差”给答卷打分,用“○”“△”“□”“×”来标记。

  而后所有大臣集中讨论,汇总打分,按总分高低排出初步名次。

  后殿,酉时的余晖透过偏殿窗棂,在堆积如山的考卷上投下斑驳光影。

  礼部尚书李原名将最后一叠考卷分到案上,长长叹了口气:

  “年纪大了,才等了一日就有些受不住。”

  说完,他看向在场的一众大人,沉声道:

  “诸位,今日须将这二百余份考卷评出,明日一早还要呈给陛下,咱们得快一些了。”

  偏殿内分设了四张长案。

  刘三吾与何子诚、钱悠谨三位大学士共坐一案,专看策论的立论与文采。

  李原名与詹徽坐一案,查核典故与格式。

  秦逵、沈溍两位尚书看实务细节,尤其是涉及军务的表述。

  赵勉则单独坐在角落,面前摊着北方舆图,显然要与卷子相互对比。

  烛火渐次点亮,噼啪声在寂静殿内格外清晰。

  一众太监侍者慢慢退了出去,并且给房舍上了一把大锁,守卫的禁军千户郭镇也站在门前。

  屋内,刘三吾拿起最顶上一份考卷,刚看两行便皱起眉:

  “通篇引经据典,却说不出一句边防实务,这等腐儒之论,怎能入甲?”

  他随手将考卷推到中等一堆里,

  又拿起下一份,正是许观的卷子。

  才看几行,刘三吾的手指顿住了。

  一旁的何子诚凑过来,随意一瞥便点了点头:

  “这立论倒实在,不似旁人空谈垂衣而治。”

  钱悠谨也探过头,目光落在“大宁扼辽蒙之冲,可增筑堡垒,令军卒垦荒”一句上,轻声道:

  “大宁都司的事,他倒查得仔细,连军卒垦荒的事都知道。”

  刘三吾没说话,继续往下看,直到看到“引种甘薯、修通官道”,才抚着胡须轻笑:

  “太子在山西推种甘薯,陆云逸在大宁修官道,

  他竟能将这两件事串进策论,可见不是死读书的人。”

  他将考卷放在身前,特意压了块镇纸,显然是归入上佳之列。

  另一边,秦逵也拿起了这份唯一归入上佳之列的考卷,仔细看着。

  他最近因军械交付拖延十分闹心,对实务尤为敏感,便说道:

  “这人倒懂些工程,知道堡垒要跟垦田结合,不然光修堡垒,军卒吃什么?”

  沈溍凑过来,看罢也点头:

  “来则拒之,去则耕之,这法子比单纯增兵省粮,也稳妥,算是个懂军务的。”

  唯独赵勉拿起许观的考卷时,脸色沉了沉。

  他看着“辽东多沃野,可招流民安居”,手指在舆图上的辽东位置敲了敲,冷声道:

  “流民安置哪有这么容易?

  粮草、农具、户籍,哪一样不要银子?说得倒是轻巧。”

  詹徽闻言抬头,放下手中的笔:

  “赵大人这话偏颇了,策论是论方略,不是写细则,

  这个学子能想到流民实边,已是比旁人强出不少。”

  赵勉瞥了他一眼,没再反驳,却还是将考卷放回案上,迟迟没归入“优”等。

  夜色渐深,烛泪堆了厚厚一层,殿内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墨香。

  李原名揉了揉发酸的眼睛,看着案上分成“优、良、中、差”的四堆考卷,沉声道:

  “优等卷子约莫有二十份,得从这里面选出一甲三份、二甲头七份,诸位说说,哪几份最拔尖?”

  “屯变这份定然要算一份。”

  刘三吾率先开口,将压着镇纸的考卷推到中间:

  “立论实、对策细,还懂北方实务,比旁人强太多。”

  沈溍立刻附和:

  “没去过边疆能写成这样,已经是不容易。”

  秦逵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赵勉却慢悠悠开口:

  “诸位不觉得,他这策论太偏向北方了?

  如今朝廷争论迁都,他却一个劲说大宁、辽东的事,怕是别有用心。”

  何子诚皱起眉:

  “赵大人,策论是论边防,又不是论迁都,何来别有用心?难道提北方就是错?”

  詹徽也道:

  “正是,考生只论题目中的‘妥内外’,

  许观的对策既能守边,又能安民,正合题意。

  若因他提了北方就否定,未免太牵强。”

  赵勉见众人都反对,便不再说话,只是端起凉透的茶盏抿了一口,神色依旧冷淡。

  接下来的几个时辰,大臣们围着“优”等的考卷反复讨论。

  直到寅时,窗外泛起鱼肚白,才终于定出结果。

  一甲三人,许观居首,其次是论“吏治澄清”的吴伯宗、论“农桑水利”的周衡。

  二甲前七人,则多是在实务或文采上有亮点,但不如前三者。

  刘三吾将定好的十份考卷整理成册,用黄绫包了封面,递给一旁的吏员:

  “好生收着,明日一早呈给陛下。”

  吏员连忙应下,小心翼翼地捧着册子退了出去。

  门口,有几位大太监正在等候,见状连忙迎了上去,接过试卷离开。

  而殿内的诸位大人则各自起身,

  一夜未眠,众人脸上都带着疲惫。

  翌日清晨,武英殿的烛火还未熄灭,朱元璋已坐在御案后,面前摆着那册十份考卷。

  他穿着常服,头发用玉簪束着,神色比昨日殿试时缓和了些,却依旧透着威严。

  刘三吾侍立在侧,手里捧着茶盏,等着陛下问话。

  朱元璋先拿起最顶上的一份考卷,封面上写着“许观”二字。

  他挑了挑眉,看向刘三吾:

  “这就是那个连中五元的许观?”

  刘三吾躬身道:

  “回陛下,正是。他从童生到会试,一路皆是第一,此次策论也拔得头筹。”

  朱元璋没说话,翻开考卷仔细看。

  他看得很慢,殿内静得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刘三吾站在一旁,神色淡然。

  直到看完最后一页,朱元璋才放下考卷,靠在椅背上,看着刘三吾轻笑:

  “坦坦翁,你是不是想推他一把,让他成个连中六元的千古奇才?”

  刘三吾连忙躬身,语气却很坚定:

  “陛下,臣不敢徇私,

  许观的策论,确实担得起第一。

  他不说空话,论边防,知道军卒要垦田才无粮忧。

  论安民,知道流民要实边才无内患。

  连大宁、辽东的实情都查得清楚,不是纸上谈兵之辈。”

  朱元璋点了点头,又拿起许观的考卷,来回翻动:

  “既然你们都看过了,就这般定下吧,许观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让他明日就入宫,朕要见见他。”

  刘三吾躬身应道:

  “臣遵旨!”

  不多时,吏员来取考卷,要去礼部誊写,公示天下。

  朱元璋看着吏员捧着考卷离开的背影,又拿起许观的考卷,轻轻摩挲着封面,嘴角终于露出一丝难得的笑意:

  “连中六元.也算是桩喜庆事了!”

  刘三吾看着陛下的神情,也跟着笑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