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真正的国产数控机床。"郑昊站起来,走到窗前。

  窗外,夕阳西斜,把屋子染成一片昏黄。

  良久,老人叹了口气:"年轻人,你说得很好。但我老了,身体也不行了。"

  "您的身体我打听过,硬朗着呢。"郑昊转过身,"而且我不需要您干体力活,只需要您的经验和技术指导。"

  "可是我在研究所还有很多事......"

  "陈总工,您明年三月就退休了。"郑昊打断他,"退休之后呢?每天在家看报纸、下棋、带孙子?您甘心吗?"

  陈庆山一愣。

  郑昊接着说:"您在机床行业干了四十年,脑子里装着多少技术、多少经验?这些东西,难道就让它们随着您的退休一起沉寂下去吗?"

  "我......"

  "陈总工,您不甘心。"郑昊走回来,在老人对面坐下,"您不甘心这辈子没有做出真正的国产数控机床。您不甘心看着国家一直依赖进口。"

  陈庆山的手颤抖起来。

  这个年轻人,怎么知道他心里想的?

  "给我一个机会,也给您自己一个机会。"郑昊的声音很诚恳,"来西尧,咱们一起把这件事做成。等将来国产数控机床真的做出来了,您可以骄傲地说,这里面有我的功劳。"

  陈庆山闭上眼睛,深吸了一口气。

  房间里安静得能听见窗外的风声。

  半晌,老人睁开眼睛:"说说你的条件吧。"

  郑昊知道,有戏了。

  "月薪两百块。"他说,"提供单独的住房,两室一厅。项目成功后,有技术入股分红。"

  "我不在乎钱。"陈庆山摆摆手,"我就想知道,你真的能做出来吗?"

  "能。"郑昊毫不犹豫,"技术上我有把握,资金上厂里也能支持。现在就差您这样的顶尖专家来掌舵。"

  "那团队呢?"陈庆山问,"光我一个老头子可不行。"

  "我还会去请其他专家。"郑昊说,"北京的孙总工,上海的赵科长,都在我的名单上。"

  陈庆山点点头:"老孙和老赵我都认识,都是好手。如果能把他们也请来,这事还真有点谱。"

  "那您的意思是......"

  "让我考虑两天。"陈庆山说,"这么大的事,我得想清楚。"

  "应该的。"郑昊站起身,"陈总工,这两天您好好考虑。后天下午我再来拜访。"

  "好。"

  郑昊走到门口,突然转身:"陈总工,您知道我为什么第一个来找您吗?"

  "为什么?"

  "因为我打听过,您是国内机床行业最正直、最有实力的专家。"郑昊说,"我需要的不是会吹牛的人,而是真正能做事的人。"

  说完,他深深鞠了一躬,然后离开了。

  陈庆山站在门口,看着年轻人的背影消失在楼梯口。

  他转身回到屋里,拿起郑昊留下的那份资料,又仔细看了一遍。

  这份设计图,画得很专业。

  虽然是简易系统,但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了。

  能画出这样的图纸,说明这个年轻人确实懂技术。

  而且,他的眼神很真诚。

  不像那些只想着赚钱的商人,也不像那些只想着邀功的官员。

  他是真的想做出国产数控机床。

  陈庆山走到窗前,看着夕阳下的研究所大院。

  他在这里工作了四十年。

  四十年啊。

  从一个毛头小伙,干到了总工程师。

  主持设计过多少机床?十几种。

  但哪一种真正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没有。

  不是技术不行,是条件不允许。

  资金不够,设备不够,时间也不够。

  更重要的是,体制的束缚。

  申请个经费要层层审批,买个元件要打报告,研发进度慢得像蜗牛。

  而现在,有个年轻人说,来我这儿吧,我给你足够的资源,你只管做技术。

  陈庆山的心动了。

  但他还是有顾虑。

  去一个乡镇企业,别人会怎么看?

  会不会说他晚节不保?

  会不会说他为了钱不要脸面?

  可是......

  他还在乎这些吗?

  都快退休了,还在乎别人的眼光吗?

  如果真能做出国产数控机床,哪怕被人骂,又有什么关系?

  陈庆山在窗前站了很久。

  直到天完全黑了,他才叹了口气,转身进屋。

  两天后的下午,郑昊再次来到陈庆山家。

  这次门开得很快。

  老人已经收拾好了,脸上带着一种释然的笑容。

  "小郑,进来坐。"

  郑昊心里一喜,但表面上保持镇定:"陈总工,考虑得怎么样了?"

  "我答应你。"陈庆山说得很干脆,"但我有三个条件。"

  "您说。"

  "第一,我要完全的技术决策权。研发方向、技术路线,我说了算。"

  "没问题。"郑昊点头,"技术上我完全尊重您的意见。"

  "第二,不能因为进度慢就催。科研有自己的规律,不能拔苗助长。"

  "我理解。"郑昊说,"我给的时间是两年,这个期限足够宽裕。"

  "第三。"陈庆山看着郑昊,"如果真的做出来了,我要在技术文档上署名。我不是为了名,我是想让后人知道,这是中国人自己做出来的。"

  郑昊站起来,郑重地伸出手:"陈总工,不仅署名,我还要在机床铭牌上刻上您的名字。让所有人都知道,这是陈庆山总工程师主持研发的。"

  两只手握在一起。

  一老一少,为了同一个目标。

  "那我什么时候去山东?"陈庆山问。

  "您什么时候方便?"

  "现在就方便。"陈庆山笑了,"我昨晚已经跟所里打了招呼,说要提前退休。"

  "这么快?"

  "都六十三了,还磨蹭什么?"陈庆山拍了拍胸膛,"趁着还能动,赶紧把这事干成。"

  郑昊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

  这就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情怀。

  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心中那份执念。

  "陈总工,您收拾东西,我去订火车票。"

  "不用收拾太多。"陈庆山指了指墙上的图纸,"这些技术资料,我都要带走。"

  "行,我叫辆车来拉。"

  傍晚时分,一辆卡车停在家属院门口。

  几个年轻的研究员帮着往车上搬东西。

  陈庆山站在楼下,最后看了一眼这栋住了二十年的楼。

  "老陈,真要走啊?"一个老同事走过来。

  "嗯,去山东。"

  "去那个什么......西尧重工?"老同事压低声音,"那是个乡镇企业啊。"

  "我知道。"陈庆山笑了笑,"但那里能让我做真正的技术。"

  "可是......"

  "老张,咱们都这把年纪了。"陈庆山打断他,"还在乎别人怎么看吗?我就想在退休之前,做点真正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