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事沉默了。
他何尝不想?
但他没有陈庆山的勇气。
"那......祝你成功。"他拍了拍陈庆山的肩膀。
"借你吉言。"
东西都搬上车了。
郑昊和陈庆山坐上吉普车,向火车站开去。
车子开出研究所大门的时候,陈庆山回头看了一眼。
那里,有他四十年的青春。
但从今天起,他要开始新的征程。
为了心中那个梦想——
做出真正的国产数控机床。
让中国制造,不再受制于人。
车子驶上大街,融入茫茫车流。
夕阳把两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一老一少,为了同一个目标,踏上了新的旅程。
火车上,陈庆山拿出一个小本子,在上面写写画画。
"陈总工,在写什么?"郑昊凑过去看。
"研发计划。"陈庆山头也不抬,"既然要做,就要做得专业。得有详细的技术路线图。"
郑昊看着老人认真的样子,心里暖暖的。
这才是真正的技术人。
一旦决定做一件事,就全身心投入。
"数控机床,核心是三大系统。"陈庆山边写边说,"数控系统、伺服系统、机械系统。每个系统都有一大堆技术难题要攻克。"
"您觉得最难的是哪个?"郑昊问。
"数控系统。"陈庆山毫不犹豫,"特别是控制算法和软件。这需要既懂机械,又懂电子,还要会编程。这样的复合型人才,不多。"
"那您认识这样的人吗?"
陈庆山想了想:"有一个。北京机床研究所的周工程师,四十多岁,是国内少有的控制系统专家。但这人脾气怪,不好请。"
"为什么脾气怪?"
"因为他是个完美主义者。"陈庆山说,"他主持过好几个项目,但都因为看不惯单位的官僚作风,中途甩手不干了。现在在研究所里,基本上是被边缘化了。"
郑昊眼睛一亮:"这样的人,正好适合我们。"
"你确定?"陈庆山看着他,"这人真的很难搞。"
"越是这样的人,越是真正的技术人才。"郑昊说,"陈总工,等回去安顿好您,我立刻去北京。"
陈庆山点点头,继续在本子上写着。
郑昊看着窗外飞驰的景色,脑子里已经在盘算下一步的计划。
请到陈总工,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要组建完整的研发团队。
机械设计、电气控制、软件编程、精密加工......
每个方向都需要顶尖的人才。
而且,还要建设配套的实验室和车间。
要采购大量的设备和仪器。
要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但他有信心。
因为他知道,在座的这位老人,以及即将加入的那些专家,都是真正为技术而活的人。
三天后,火车终于到了济南。
郑昊安排人接了陈庆山和那一卡车的资料,直接回西尧村。
到厂里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
三个哥哥都等在厂门口。
"老四,这位就是陈总工?"郑建国迎上来。
"对。"郑昊介绍道,"陈总工,这是我大哥郑建国,负责生产技术。"
"陈总工您好!"郑建国热情地握手。
"这是我二哥郑建军,负责行政管理。"
"陈总工辛苦了!"
"这是我三哥郑国庆,负责市场销售。"
"陈总工欢迎欢迎!"
陈庆山被三兄弟的热情搞得有些不好意思:"你们太客气了。"
"应该的应该的。"郑建国说,"陈总工,您的住处我们已经收拾好了。就在厂区旁边,两室一厅,家具家电都配齐了。"
"这么快?"
"我大哥办事效率高。"郑昊笑着说,"陈总工,咱们先去看看住处,满意不满意。"
一行人来到厂区旁边新建的宿舍楼。
这是专门给技术人员准备的,条件比普通工人宿舍好很多。
三楼左边那套,门上已经贴好了"陈庆山"的名牌。
推开门,屋里收拾得干干净净。
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虽然不大,但很温馨。
"陈总工,您看还缺什么?"郑建国问。
"不缺了,很好。"陈庆山看着这个将要住很久的地方,眼眶有些湿润。
他没想到,郑昊他们会准备得这么周到。
"那您先休息。"郑昊说,"明天我带您参观一下厂区和车间,后天咱们开个会,讨论一下研发计划。"
"好。"
安顿好陈庆山,郑昊回到办公室。
三个哥哥都跟着进来了。
"老四,这位陈总工,真有那么厉害?"郑国庆问。
"厉害。"郑昊说,"国内机床行业的泰斗级人物。有他在,咱们的研发工作就有底了。"
"那接下来呢?"郑建军问,"还要继续招人吗?"
"对。"郑昊说,"我过两天还要去北京,去请一个控制系统专家。"
"又要出差?"郑建国有些担心,"老四,你最近太累了。"
"没事。"郑昊摆摆手,"趁着现在还有精力,多跑跑。把人都请到位了,我就能轻松些了。"
"那晓兰那边......"
"我会跟她说的。"郑昊站起来,"行了,你们也回去休息吧。我去看看晓兰。"
回到家,赵晓兰还没睡。
看见丈夫进门,她立刻迎上来:"回来了?累不累?"
"还好。"郑昊搂住妻子,"你怎么还不睡?"
"等你啊。"赵晓兰帮他脱外套,"这次出去,顺利吗?"
"很顺利。"郑昊说,"请到了一位顶尖专家。"
"那太好了。"赵晓兰把他按在椅子上,"你坐着,我给你端洗脚水。"
"我自己来。"
"别动。"赵晓兰按住他,"你在外面跑了好几天,累坏了吧?"
看着妻子忙碌的身影,郑昊心里暖暖的。
这就是家的感觉。
无论在外面多累,回到家,看到妻子,所有的疲惫都消失了。
"晓兰。"郑昊突然说。
"嗯?"
"等这个项目启动了,咱们去拍张全家福吧。"
"全家福?"赵晓兰笑了,"现在才两个人,拍什么全家福?"
"不是还有一个吗?"郑昊指了指妻子的肚子。
赵晓兰脸红了:"现在还看不出来呢。"
"没关系,等看得出来再拍。"郑昊说,"我要把这些珍贵的时刻都记录下来。"
"好。"赵晓兰端来洗脚水,蹲在丈夫面前,"对了,你下次还要出差吗?"
"嗯,过两天要去北京。"
"又去?"赵晓兰有些担心,"你能不能少出去几次?我担心你身体吃不消。"
"没事的。"郑昊握住妻子的手,"这次去北京,把人请回来,后面就不用我亲自跑了。"
"真的?"
"真的。"郑昊保证道,"等研发团队组建好了,我就把精力放在管理上,不用到处跑了。"
"那就好。"赵晓兰松了口气,"你现在可是要当爸爸的人了,得注意身体。"
"知道了。"郑昊把妻子拉起来,搂在怀里,"晓兰,谢谢你理解我。"
"傻瓜。"赵晓兰靠在丈夫肩上,"我是你媳妇,不理解你理解谁?"
窗外,夜色深沉。
但这个小家里,充满了温暖和希望。
第二天,郑昊带着陈庆山参观了整个厂区。
拖拉机车间、汽车车间、电视机车间、军工车间......
陈庆山一路看,一路点头。
"小郑,你这厂子办得不错啊。"老人由衷赞叹,"设备虽然不是最先进的,但管理很规范。"
"还差得远。"郑昊谦虚地说,"很多地方还需要改进。"
来到那台改造过的数控机床前,陈庆山蹲下身,仔细检查了好半天。
"这套系统,虽然简陋,但思路是对的。"他站起来,"你是学机械的?"
"算是吧。"郑昊含糊地回答,"以前在机械厂干过钳工,自己琢磨了一些东西。"
"自己琢磨能琢磨到这水平?"陈庆山显然不太相信,但也没有追问,"行了,我大概了解情况了。明天咱们开个会,我把研发计划详细说一说。"
他何尝不想?
但他没有陈庆山的勇气。
"那......祝你成功。"他拍了拍陈庆山的肩膀。
"借你吉言。"
东西都搬上车了。
郑昊和陈庆山坐上吉普车,向火车站开去。
车子开出研究所大门的时候,陈庆山回头看了一眼。
那里,有他四十年的青春。
但从今天起,他要开始新的征程。
为了心中那个梦想——
做出真正的国产数控机床。
让中国制造,不再受制于人。
车子驶上大街,融入茫茫车流。
夕阳把两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一老一少,为了同一个目标,踏上了新的旅程。
火车上,陈庆山拿出一个小本子,在上面写写画画。
"陈总工,在写什么?"郑昊凑过去看。
"研发计划。"陈庆山头也不抬,"既然要做,就要做得专业。得有详细的技术路线图。"
郑昊看着老人认真的样子,心里暖暖的。
这才是真正的技术人。
一旦决定做一件事,就全身心投入。
"数控机床,核心是三大系统。"陈庆山边写边说,"数控系统、伺服系统、机械系统。每个系统都有一大堆技术难题要攻克。"
"您觉得最难的是哪个?"郑昊问。
"数控系统。"陈庆山毫不犹豫,"特别是控制算法和软件。这需要既懂机械,又懂电子,还要会编程。这样的复合型人才,不多。"
"那您认识这样的人吗?"
陈庆山想了想:"有一个。北京机床研究所的周工程师,四十多岁,是国内少有的控制系统专家。但这人脾气怪,不好请。"
"为什么脾气怪?"
"因为他是个完美主义者。"陈庆山说,"他主持过好几个项目,但都因为看不惯单位的官僚作风,中途甩手不干了。现在在研究所里,基本上是被边缘化了。"
郑昊眼睛一亮:"这样的人,正好适合我们。"
"你确定?"陈庆山看着他,"这人真的很难搞。"
"越是这样的人,越是真正的技术人才。"郑昊说,"陈总工,等回去安顿好您,我立刻去北京。"
陈庆山点点头,继续在本子上写着。
郑昊看着窗外飞驰的景色,脑子里已经在盘算下一步的计划。
请到陈总工,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要组建完整的研发团队。
机械设计、电气控制、软件编程、精密加工......
每个方向都需要顶尖的人才。
而且,还要建设配套的实验室和车间。
要采购大量的设备和仪器。
要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但他有信心。
因为他知道,在座的这位老人,以及即将加入的那些专家,都是真正为技术而活的人。
三天后,火车终于到了济南。
郑昊安排人接了陈庆山和那一卡车的资料,直接回西尧村。
到厂里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
三个哥哥都等在厂门口。
"老四,这位就是陈总工?"郑建国迎上来。
"对。"郑昊介绍道,"陈总工,这是我大哥郑建国,负责生产技术。"
"陈总工您好!"郑建国热情地握手。
"这是我二哥郑建军,负责行政管理。"
"陈总工辛苦了!"
"这是我三哥郑国庆,负责市场销售。"
"陈总工欢迎欢迎!"
陈庆山被三兄弟的热情搞得有些不好意思:"你们太客气了。"
"应该的应该的。"郑建国说,"陈总工,您的住处我们已经收拾好了。就在厂区旁边,两室一厅,家具家电都配齐了。"
"这么快?"
"我大哥办事效率高。"郑昊笑着说,"陈总工,咱们先去看看住处,满意不满意。"
一行人来到厂区旁边新建的宿舍楼。
这是专门给技术人员准备的,条件比普通工人宿舍好很多。
三楼左边那套,门上已经贴好了"陈庆山"的名牌。
推开门,屋里收拾得干干净净。
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虽然不大,但很温馨。
"陈总工,您看还缺什么?"郑建国问。
"不缺了,很好。"陈庆山看着这个将要住很久的地方,眼眶有些湿润。
他没想到,郑昊他们会准备得这么周到。
"那您先休息。"郑昊说,"明天我带您参观一下厂区和车间,后天咱们开个会,讨论一下研发计划。"
"好。"
安顿好陈庆山,郑昊回到办公室。
三个哥哥都跟着进来了。
"老四,这位陈总工,真有那么厉害?"郑国庆问。
"厉害。"郑昊说,"国内机床行业的泰斗级人物。有他在,咱们的研发工作就有底了。"
"那接下来呢?"郑建军问,"还要继续招人吗?"
"对。"郑昊说,"我过两天还要去北京,去请一个控制系统专家。"
"又要出差?"郑建国有些担心,"老四,你最近太累了。"
"没事。"郑昊摆摆手,"趁着现在还有精力,多跑跑。把人都请到位了,我就能轻松些了。"
"那晓兰那边......"
"我会跟她说的。"郑昊站起来,"行了,你们也回去休息吧。我去看看晓兰。"
回到家,赵晓兰还没睡。
看见丈夫进门,她立刻迎上来:"回来了?累不累?"
"还好。"郑昊搂住妻子,"你怎么还不睡?"
"等你啊。"赵晓兰帮他脱外套,"这次出去,顺利吗?"
"很顺利。"郑昊说,"请到了一位顶尖专家。"
"那太好了。"赵晓兰把他按在椅子上,"你坐着,我给你端洗脚水。"
"我自己来。"
"别动。"赵晓兰按住他,"你在外面跑了好几天,累坏了吧?"
看着妻子忙碌的身影,郑昊心里暖暖的。
这就是家的感觉。
无论在外面多累,回到家,看到妻子,所有的疲惫都消失了。
"晓兰。"郑昊突然说。
"嗯?"
"等这个项目启动了,咱们去拍张全家福吧。"
"全家福?"赵晓兰笑了,"现在才两个人,拍什么全家福?"
"不是还有一个吗?"郑昊指了指妻子的肚子。
赵晓兰脸红了:"现在还看不出来呢。"
"没关系,等看得出来再拍。"郑昊说,"我要把这些珍贵的时刻都记录下来。"
"好。"赵晓兰端来洗脚水,蹲在丈夫面前,"对了,你下次还要出差吗?"
"嗯,过两天要去北京。"
"又去?"赵晓兰有些担心,"你能不能少出去几次?我担心你身体吃不消。"
"没事的。"郑昊握住妻子的手,"这次去北京,把人请回来,后面就不用我亲自跑了。"
"真的?"
"真的。"郑昊保证道,"等研发团队组建好了,我就把精力放在管理上,不用到处跑了。"
"那就好。"赵晓兰松了口气,"你现在可是要当爸爸的人了,得注意身体。"
"知道了。"郑昊把妻子拉起来,搂在怀里,"晓兰,谢谢你理解我。"
"傻瓜。"赵晓兰靠在丈夫肩上,"我是你媳妇,不理解你理解谁?"
窗外,夜色深沉。
但这个小家里,充满了温暖和希望。
第二天,郑昊带着陈庆山参观了整个厂区。
拖拉机车间、汽车车间、电视机车间、军工车间......
陈庆山一路看,一路点头。
"小郑,你这厂子办得不错啊。"老人由衷赞叹,"设备虽然不是最先进的,但管理很规范。"
"还差得远。"郑昊谦虚地说,"很多地方还需要改进。"
来到那台改造过的数控机床前,陈庆山蹲下身,仔细检查了好半天。
"这套系统,虽然简陋,但思路是对的。"他站起来,"你是学机械的?"
"算是吧。"郑昊含糊地回答,"以前在机械厂干过钳工,自己琢磨了一些东西。"
"自己琢磨能琢磨到这水平?"陈庆山显然不太相信,但也没有追问,"行了,我大概了解情况了。明天咱们开个会,我把研发计划详细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