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你每次搞大项目的时候,眼睛里都有光。"赵晓兰笑着说,"而且话变少了,总是在想事情。"
郑昊握住妻子的手:"晓兰,对不起,这段时间冷落你了。"
"我没有怪你。"赵晓兰说,"我知道你做的都是大事。我只是担心你太累了。"
"我没事。"郑昊说,"等这个项目启动了,我就轻松些了。"
"真的吗?"赵晓兰看着他,眼里有怀疑。
郑昊笑了:"好吧,可能还是会很忙。但我保证,会多陪陪你。"
"我不需要你时时刻刻陪着我。"赵晓兰说,"我只是希望你注意身体。前几天你熬了两宿,我都心疼死了。"
"知道了,以后我注意。"郑昊搂住妻子,"晓兰,谢谢你一直支持我。"
"傻瓜,我是你媳妇,不支持你支持谁?"
两人相拥了一会儿。
赵晓兰突然想起什么:"对了,这个月我该来的没来。"
郑昊愣了一下:"什么意思?"
"就是......"赵晓兰脸红了,"可能是怀孕了。"
郑昊整个人都愣住了。
怀孕?
他要当爸爸了?
"真的?"他的声音有些颤抖。
"应该是吧。"赵晓兰说,"我打算明天去县医院检查一下。"
郑昊一把抱住妻子,激动得说不出话。
前世他没有孩子,因为工作太忙,一直没顾上。
这一世,终于要有自己的孩子了。
"晓兰......"他的声音有些哽咽。
"怎么了?"赵晓兰有些担心,"你是不是不想要?"
"不是不是,我高兴。"郑昊擦了擦眼角,"我太高兴了。"
"那你怎么哭了?"
"没哭,就是......太激动了。"郑昊深吸一口气,平复心情,"明天我陪你去医院。"
"你不是要准备出差吗?"
"出差不急,先确认这个事。"郑昊说,"如果真的怀孕了,我得安排好家里,再出去。"
赵晓兰靠在丈夫肩上,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
她知道,郑昊是真的在乎这个孩子。
月光洒进屋里,给这个小小的家镀上一层温柔的光。
确认赵晓兰怀孕后,郑昊推迟了几天出差时间。
他带着妻子去县医院做了全面检查,又请孙医生仔细叮嘱了注意事项。
把家里的事都安排妥当,这才踏上去沈阳的火车。
火车哐当哐当地向北开着。
郑昊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
这次沈阳之行,他势在必得。
陈总工是国内机床行业的泰斗,如果能请到他,整个研发项目就有了主心骨。
但他也知道,这不容易。
陈总工在沈阳机床研究所干了一辈子,就算快退休了,也未必愿意离开。
得拿出足够的诚意。
火车开了一天一夜,终于到了沈阳。
出了火车站,郑昊没有直接去找陈总工,而是先找了家招待所住下。
他需要先打听清楚陈总工的具体情况。
住址、家庭情况、性格爱好......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通过所里的一个熟人,郑昊打听到了陈总工的情况。
陈庆山,今年六十三岁,沈阳机床研究所总工程师。
一辈子研究机床,主持设计过十几种机床,是国内机床行业的权威。
老伴去世多年,儿子在南方工作,一个人住在研究所的家属院。
明年三月就要退休了。
性格耿直,不喜欢拍马屁,最看重技术。
这些信息,对郑昊来说很有用。
第二天下午,郑昊拿着一瓶好酒,来到研究所的家属院。
三号楼,二单元,三楼左边。
郑昊深吸一口气,敲响了门。
"谁啊?"里面传来苍老的声音。
"陈总工,我是西尧重工的郑昊,想拜访您。"
门开了。
一个花白头发、戴着老花镜的老人站在门口,上下打量着郑昊。
"西尧重工?"陈庆山皱起眉头,"没听过。你找我有什么事?"
"是这样的,我想请您帮个忙。"郑昊递上酒,"能进去说吗?"
陈庆山看了看那瓶酒,又看了看郑昊,犹豫了一下,还是让开了门。
"进来吧。"
屋里收拾得很整洁,但有股子孤独老人特有的冷清感。
墙上挂着很多机床的图纸和照片,书架上堆满了技术书籍。
"坐吧。"陈庆山给郑昊倒了杯水,"说吧,找我什么事?"
"陈总工,我想请您出山,帮我们做数控机床的研发。"郑昊开门见山。
陈庆山愣了一下,然后笑了。
"年轻人,你知道数控机床有多难吗?"
"知道。"郑昊说,"正因为难,所以才需要您这样的专家。"
"我都快退休了。"陈庆山摆摆手,"而且你们一个乡镇企业,能做数控机床?"
"陈总工,您先别急着拒绝。"郑昊从包里拿出一份资料,"您先看看这个。"
陈庆山接过资料,翻开看。
上面是郑昊画的数控系统设计图,还有一些技术参数。
陈庆山越看越认真,脸上的表情也越来越惊讶。
"这是......你设计的?"他抬起头,眼神变了。
"对。"郑昊说,"这是我们厂现在用的简易数控系统。虽然简陋,但已经能实现零点零一毫米的加工精度。"
"零点零一毫米?"陈庆山站起来,"你没骗我?"
"没有。"郑昊又拿出几张照片,"这是我们加工的零件,这是测量数据。"
陈庆山拿着照片看了好一会儿。
作为国内顶尖的机床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这些零件的质量。
"你们真的做出来了。"陈庆山坐回椅子上,眼神复杂,"一个乡镇企业,做出了国产数控系统。"
"所以我才来找您。"郑昊说,"陈总工,您在这个行业干了一辈子,肯定比我更清楚,国产数控机床对国家意味着什么。"
陈庆山沉默了。
他当然清楚。
这些年,他看着国家花大笔外汇进口机床,心里不知道多难受。
明明中国人也有技术,也有能力,但就是做不出来。
为什么?
不是技术不行,是机制不行。
国营单位条条框框太多,研发效率低下。
有些项目立项了三五年,连样机都做不出来。
"年轻人,我问你。"陈庆山看着郑昊,"你为什么要做数控机床?"
"因为不想再被人卡脖子。"郑昊说得很真诚,"陈总工,我在厂里遇到过很多次这样的事。需要高精度零件,设备加工不了,只能送到有进口设备的厂子去。不仅贵,还得看人脸色。"
"我就想,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自己不能做?为什么一定要依赖进口?"
"所以我决定自己做。就算再难,也要试试。"
陈庆山听着,眼眶有些湿润。
这番话,说到他心里去了。
"可你们是乡镇企业。"陈庆山说,"我要是去了,别人会怎么看?会说我陈庆山晚节不保,为了钱去了乡镇企业。"
"陈总工,我给您的不只是钱。"郑昊说,"我给您的,是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
"什么梦想?"
郑昊握住妻子的手:"晓兰,对不起,这段时间冷落你了。"
"我没有怪你。"赵晓兰说,"我知道你做的都是大事。我只是担心你太累了。"
"我没事。"郑昊说,"等这个项目启动了,我就轻松些了。"
"真的吗?"赵晓兰看着他,眼里有怀疑。
郑昊笑了:"好吧,可能还是会很忙。但我保证,会多陪陪你。"
"我不需要你时时刻刻陪着我。"赵晓兰说,"我只是希望你注意身体。前几天你熬了两宿,我都心疼死了。"
"知道了,以后我注意。"郑昊搂住妻子,"晓兰,谢谢你一直支持我。"
"傻瓜,我是你媳妇,不支持你支持谁?"
两人相拥了一会儿。
赵晓兰突然想起什么:"对了,这个月我该来的没来。"
郑昊愣了一下:"什么意思?"
"就是......"赵晓兰脸红了,"可能是怀孕了。"
郑昊整个人都愣住了。
怀孕?
他要当爸爸了?
"真的?"他的声音有些颤抖。
"应该是吧。"赵晓兰说,"我打算明天去县医院检查一下。"
郑昊一把抱住妻子,激动得说不出话。
前世他没有孩子,因为工作太忙,一直没顾上。
这一世,终于要有自己的孩子了。
"晓兰......"他的声音有些哽咽。
"怎么了?"赵晓兰有些担心,"你是不是不想要?"
"不是不是,我高兴。"郑昊擦了擦眼角,"我太高兴了。"
"那你怎么哭了?"
"没哭,就是......太激动了。"郑昊深吸一口气,平复心情,"明天我陪你去医院。"
"你不是要准备出差吗?"
"出差不急,先确认这个事。"郑昊说,"如果真的怀孕了,我得安排好家里,再出去。"
赵晓兰靠在丈夫肩上,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
她知道,郑昊是真的在乎这个孩子。
月光洒进屋里,给这个小小的家镀上一层温柔的光。
确认赵晓兰怀孕后,郑昊推迟了几天出差时间。
他带着妻子去县医院做了全面检查,又请孙医生仔细叮嘱了注意事项。
把家里的事都安排妥当,这才踏上去沈阳的火车。
火车哐当哐当地向北开着。
郑昊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
这次沈阳之行,他势在必得。
陈总工是国内机床行业的泰斗,如果能请到他,整个研发项目就有了主心骨。
但他也知道,这不容易。
陈总工在沈阳机床研究所干了一辈子,就算快退休了,也未必愿意离开。
得拿出足够的诚意。
火车开了一天一夜,终于到了沈阳。
出了火车站,郑昊没有直接去找陈总工,而是先找了家招待所住下。
他需要先打听清楚陈总工的具体情况。
住址、家庭情况、性格爱好......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通过所里的一个熟人,郑昊打听到了陈总工的情况。
陈庆山,今年六十三岁,沈阳机床研究所总工程师。
一辈子研究机床,主持设计过十几种机床,是国内机床行业的权威。
老伴去世多年,儿子在南方工作,一个人住在研究所的家属院。
明年三月就要退休了。
性格耿直,不喜欢拍马屁,最看重技术。
这些信息,对郑昊来说很有用。
第二天下午,郑昊拿着一瓶好酒,来到研究所的家属院。
三号楼,二单元,三楼左边。
郑昊深吸一口气,敲响了门。
"谁啊?"里面传来苍老的声音。
"陈总工,我是西尧重工的郑昊,想拜访您。"
门开了。
一个花白头发、戴着老花镜的老人站在门口,上下打量着郑昊。
"西尧重工?"陈庆山皱起眉头,"没听过。你找我有什么事?"
"是这样的,我想请您帮个忙。"郑昊递上酒,"能进去说吗?"
陈庆山看了看那瓶酒,又看了看郑昊,犹豫了一下,还是让开了门。
"进来吧。"
屋里收拾得很整洁,但有股子孤独老人特有的冷清感。
墙上挂着很多机床的图纸和照片,书架上堆满了技术书籍。
"坐吧。"陈庆山给郑昊倒了杯水,"说吧,找我什么事?"
"陈总工,我想请您出山,帮我们做数控机床的研发。"郑昊开门见山。
陈庆山愣了一下,然后笑了。
"年轻人,你知道数控机床有多难吗?"
"知道。"郑昊说,"正因为难,所以才需要您这样的专家。"
"我都快退休了。"陈庆山摆摆手,"而且你们一个乡镇企业,能做数控机床?"
"陈总工,您先别急着拒绝。"郑昊从包里拿出一份资料,"您先看看这个。"
陈庆山接过资料,翻开看。
上面是郑昊画的数控系统设计图,还有一些技术参数。
陈庆山越看越认真,脸上的表情也越来越惊讶。
"这是......你设计的?"他抬起头,眼神变了。
"对。"郑昊说,"这是我们厂现在用的简易数控系统。虽然简陋,但已经能实现零点零一毫米的加工精度。"
"零点零一毫米?"陈庆山站起来,"你没骗我?"
"没有。"郑昊又拿出几张照片,"这是我们加工的零件,这是测量数据。"
陈庆山拿着照片看了好一会儿。
作为国内顶尖的机床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这些零件的质量。
"你们真的做出来了。"陈庆山坐回椅子上,眼神复杂,"一个乡镇企业,做出了国产数控系统。"
"所以我才来找您。"郑昊说,"陈总工,您在这个行业干了一辈子,肯定比我更清楚,国产数控机床对国家意味着什么。"
陈庆山沉默了。
他当然清楚。
这些年,他看着国家花大笔外汇进口机床,心里不知道多难受。
明明中国人也有技术,也有能力,但就是做不出来。
为什么?
不是技术不行,是机制不行。
国营单位条条框框太多,研发效率低下。
有些项目立项了三五年,连样机都做不出来。
"年轻人,我问你。"陈庆山看着郑昊,"你为什么要做数控机床?"
"因为不想再被人卡脖子。"郑昊说得很真诚,"陈总工,我在厂里遇到过很多次这样的事。需要高精度零件,设备加工不了,只能送到有进口设备的厂子去。不仅贵,还得看人脸色。"
"我就想,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自己不能做?为什么一定要依赖进口?"
"所以我决定自己做。就算再难,也要试试。"
陈庆山听着,眼眶有些湿润。
这番话,说到他心里去了。
"可你们是乡镇企业。"陈庆山说,"我要是去了,别人会怎么看?会说我陈庆山晚节不保,为了钱去了乡镇企业。"
"陈总工,我给您的不只是钱。"郑昊说,"我给您的,是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
"什么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