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工程师走后的第二天,郑昊正在汽车车间检查生产情况。

  "郑厂长!"张国强气喘吁吁地跑进来,"外面来了一队军车!"

  郑昊愣了一下:"军车?"

  "对,三辆吉普,还有一辆卡车。"张国强说,"领头的车上,好像是李司令。"

  郑昊立刻放下手里的图纸,快步往厂门口走。

  果然,三辆军绿色的吉普车停在厂门口,几个警卫员已经下车了。

  李司令从第一辆车上下来,看见郑昊,笑着迎上来。

  "小郑!"

  "李司令!"郑昊快走几步,"您怎么突然来了?也不提前打个招呼。"

  "打招呼?"李司令拍了拍他的肩膀,"我要是打招呼,你小子肯定又要准备一堆东西。我就是想来看看,看看你到底搞出了什么名堂。"

  郑昊明白了,是为了机床的事。

  陈工程师果然汇报上去了。

  "李司令,您这兴师动众的......"郑昊看了看那几辆车。

  "不是我想兴师动众。"李司令压低声音,"是上面的几个老同志听说了,非要跟着来看看。"

  说着,后面两辆车上又下来几个人。

  有穿军装的,也有穿中山装的。

  年纪都不小了,但精神矍铄。

  "李司令,这几位是......"

  "都是老朋友。"李司令介绍道,"这位是总装备部的赵部长,这位是机械部的王总工,这位是......"

  郑昊一一问好,心里却有些紧张。

  这些人的来头都不小。

  能让李司令陪同来的,肯定都是重要人物。

  "小郑,别紧张。"赵部长笑着说,"我们就是听说你搞出了个好东西,过来看看。"

  "不敢当不敢当。"郑昊连忙说,"就是些土办法,让各位领导见笑了。"

  "土办法?"王总工摇摇头,"陈工程师说,你做出了国产数控系统。这可不是土办法。"

  "各位领导,里面请。"郑昊引着他们往厂里走,"车间里有些乱,您几位小心脚下。"

  工人们都停下手里的活,好奇地看着这一行人。

  郑昊带着他们直接去了那间角落的小车间。

  推开门,那台改造过的机床就在眼前。

  几位领导围上去,仔细打量着。

  "就是这台?"赵部长问。

  "对。"郑昊说,"外观看着简陋,但核心技术是自主的。"

  王总工蹲下身,看着那个控制柜。

  打开柜门,里面的电路板和元件清晰可见。

  "单片机、步进电机、驱动电路......"王总工喃喃自语,"真的是数控系统。"

  他站起身,看着郑昊:"这是你设计的?"

  "是我和几个师傅一起做的。"郑昊说,"主要是因为军工订单的精度要求高,现有设备达不到,就想着改造一下。"

  "就这么简单?"另一位领导问。

  "就这么简单。"郑昊点点头,"遇到问题,就想办法解决。"

  几位领导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惊。

  国内多少研究所、多少大厂,花了多少钱、多少年,都没搞出成熟的数控系统。

  而这个二十四岁的年轻人,在一个乡镇企业的角落里,用土办法做出来了。

  "能演示一下吗?"王总工问。

  "当然可以。"郑昊招呼老王师傅,"老王,装个工件,给领导们演示一下。"

  "好嘞!"

  老王师傅手脚麻利地把一根毛坯件装夹好,然后在控制面板上输入参数。

  按下启动按钮。

  机床开始运转。

  主轴旋转,刀具平稳地切削着工件。

  整个过程没有一点抖动,进给速度恒定,就像有个看不见的老师傅在精确地操控着。

  十分钟后,零件加工完成。

  郑昊取下零件,递给王总工。

  王总工接过来,仔细端详。

  表面光洁,尺寸精确。

  "有测量工具吗?"

  "有。"郑昊递给他千分尺。

  王总工亲自测量了几个关键尺寸。

  全部在公差范围内。

  "精度达到零点零一毫米。"王总工放下千分尺,看着郑昊的眼神变了,"小郑,你做了件大事。"

  "不敢当。"郑昊说,"这只是个雏形,真正的工业级数控机床,还差得远。"

  "但你已经证明了一件事。"赵部长说,"数控系统,我们中国人自己能做出来。"

  李司令在旁边听着,脸上带着笑。

  他就知道,这小子肯定能给他惊喜。

  "小郑,我问你。"赵部长走近一步,"如果让你继续研发,做出真正的工业级数控机床,你有把握吗?"

  郑昊沉默了一会儿。

  他知道,这个问题很关键。

  回答得好,可能会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

  回答不好,可能会让人觉得他狂妄自大。

  "赵部长,实话实说。"郑昊抬起头,眼神坚定,"技术上,我有把握。但需要时间,需要资金,也需要人才。"

  "需要多长时间?"

  "如果资源到位,两年。"郑昊说,"两年内,我能做出精度达到零点零零五毫米的数控机床。"

  零点零零五毫米。

  这是国际先进水平。

  几位领导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你确定?"王总工问。

  "确定。"郑昊说,"但有个前提,就是不能被打扰。我需要一个相对封闭的研发环境,不希望有太多外界干扰。"

  "你是担心技术泄密?"

  "不完全是。"郑昊说,"主要是担心研发节奏被打乱。如果三天两头有人来参观考察,或者要求汇报进展,会影响研发效率。"

  几位领导点点头。

  这个要求很合理。

  "那你需要什么支持?"赵部长问。

  "第一,资金。"郑昊说,"初步估算,需要至少两百万的研发投入。"

  "第二,人才。我需要从全国各地调集顶尖的机床专家。"

  "第三,设备和元件。有些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和电子元件,国内买不到,需要从国外进口。"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郑昊看着几位领导,"我希望能保持技术的独立性。不希望被强制要求技术共享或者合作开发。"

  最后这条,让几位领导都愣了一下。

  "你是担心技术被拿走?"

  "对。"郑昊没有隐瞒,"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有人做出了技术,然后被要求做贡献,无偿交出来。结果呢?技术被拿走了,原创者什么都没得到。"

  "我不是自私,我也愿意为国家做贡献。"郑昊接着说,"但我希望有个公平的机制。如果国家需要这个技术,可以购买,可以授权生产,但不能无偿拿走。"

  赵部长沉默了。

  他明白郑昊的担忧。

  这种事,在国内确实发生过不少。

  "小郑,你的顾虑我理解。"赵部长说,"这样吧,如果你继续研发,国家可以给你立项支持。资金、人才、设备,都可以协调。但技术产权归你,国家只是支持研发。等技术成熟了,我们再商量合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