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车间就在角落里,对外挂着"机械加工车间三号"的牌子,里面的情况外人看不到。陈工程师特意来打了个电话,提醒郑昊注意保密。

  "放心吧,陈工。"郑昊说,"评选团来了,我们会引导他们去其他车间。军工车间不开放参观。"

  "那就好。"陈工程师松了口气,"这个项目太重要,不能有任何闪失。"

  挂了电话,郑昊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厂区里忙碌的景象。

  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没有因为即将到来的检查而慌乱。大家心里都清楚,西尧重工的成绩是干出来的,不是装出来的。

  这种底气,是最宝贵的。

  三月三日,省评选团如期而至。

  五辆小轿车停在村口,下来十几个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为首的是个五十多岁的干部,戴着眼镜,神情严肃。

  "欢迎省里的领导来我们县检查指导工作!"刘书记带着县里的干部,在村口迎接。

  "刘书记客气了。"为首的干部握了握手,"我是省工业厅的孙主任,这次来主要是实地考察西尧重工的情况。"

  "孙主任,这位是西尧重工的厂长,郑昊。"刘书记介绍。

  郑昊上前握手:"孙主任好。"

  孙主任打量着眼前这个年轻人,眼里闪过一丝意外。

  "你就是郑昊?"孙主任问,"材料上说你24岁,我还以为写错了。"

  "没错,我确实24岁。"郑昊平静地说。

  "年轻有为啊。"孙主任点点头,但语气里听不出是赞许还是质疑。

  评选团一行人进了村。

  刚进村口,就看到崭新的村委会大楼、平整的水泥路、路边的太阳能路灯。

  "这些都是去年新建的?"评选团里一个**部问。

  "是的。"郑大山陪在一旁介绍,"村委会是我儿子出钱修的,路和路灯是村集体出钱,我儿子的厂子出人出力帮着建的。"

  "你儿子就是郑昊?"

  "对,我老四。"郑大山自豪地说。

  评选团的人互相看了看,没说话,继续往前走。

  路过卫生所,孙医生正在给一个邻村的村民看病。看到这么多人,孙医生站起来打招呼。

  "这位是?"孙主任问。

  "孙医生,县医院退休的,现在在村卫生所工作。"郑昊介绍。

  "村里的卫生所这么正规?"一个评选团成员走进去看了看,"药品、设备都挺齐全的。"

  "郑厂长投资建的。"孙医生说,"不光咱们村的人来看病,邻村的也来。收费比县医院便宜,还管饭。"

  "管饭?"

  "是啊。"孙医生笑着说,"有些病人家里远,中午回不去,郑厂长就让厂里食堂给他们送饭。"

  评选团的人又互相看了看,这次眼神里多了几分意外。

  继续往前走,来到厂区门口。

  巨大的"西尧重工"四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门卫室里,两个保安笔直地站着,看到有人来,敬了个礼。

  "这么正规?"孙主任有些意外,"乡镇企业也有门卫?"

  "安全第一。"郑昊解释,"我们厂有很多精密设备和原材料,必须严格管理。"

  走进厂区,评选团的人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干净整洁的厂房、有序摆放的设备、穿着统一工作服的工人、墙上醒目的安全标语,这哪里像个乡镇企业,简直就是正规的国营大厂!

  "这是拖拉机车间。"郑昊带着评选团走进去,"我们主要生产50马力轮式拖拉机,月产能500台。"

  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各司其职,流水线上一台台拖拉机正在组装。

  孙主任走到一个工人身边,看着他熟练地安装零件。

  "师傅,干这活多久了?"孙主任问。

  "快两年了。"工人头也不抬,手上的活没停。

  "累吗?"

  "累。"工人老实地说,"但工资高啊。我一个月能拿五十多块钱,比在生产队强多了。"

  "加班多吗?"

  "有时候加,有时候不加。"工人说,"加班有加班费,一小时五毛钱。而且不强制,愿意加就加,不愿意加可以回家。"

  孙主任点点头,又问了几个问题,工人都如实回答。

  评选团的人分散开来,有的看设备,有的问工人,有的检查安全措施。

  郑昊没有跟得太紧,让他们自由参观。

  一个小时后,评选团集合,继续参观汽车车间。

  "这是我们的小货车生产线。"郑昊介绍,"月产能100台,主要销往省内各地。"

  刘工程师正在指导工人调试一辆新车。看到评选团,他放下手里的活,过来打招呼。

  "这位是?"孙主任问。

  "我们的技术副总,刘建设,原来是一汽的工程师。"郑昊介绍。

  "一汽的?"孙主任来了兴趣,"怎么到这儿来了?"

  "郑厂长给的待遇好,技术平台大。"刘工程师直言不讳,"在一汽,我就是个普通工程师。在这儿,我能施展拳脚,很多想法都能实现。"

  "待遇多少?"孙主任问得很直接。

  "月薪一百二,外加项目奖金。"刘工程师也不避讳,"去年年终奖拿了三千块。"

  评选团里几个人倒吸一口凉气。

  要知道,这个年代,一般工人月工资也就三四十块钱,国营厂的工程师也不过七八十。西尧重工给的这个价,确实高得惊人。

  "这么高的工资,企业负担得起吗?"评选团里一个财务出身的干部问。

  "负担得起。"郑昊平静地回答,"我们的利润足够支撑这个工资水平。而且,高工资带来高效率。刘工一个人顶得上三个普通工程师,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那普通工人呢?工资水平如何?"

  "一级工四十五,二级工五十,**工五十五。"郑昊说,"外加绩效奖金、年终奖、各种福利。去年平均下来,一个工人全年收入在八百块钱左右。"

  这个数字,又让评选团的人吃了一惊。

  "这比国营厂还高啊。"有人小声嘀咕。

  孙主任没说话,但眉头皱了起来。

  继续参观电视机车间。

  陈师傅正在给工人们讲解显像管的调试技术,看到有人来,停下了手中的工作。

  "这位是?"孙主任问。

  "陈国栋,原青岛电视机厂的总工程师,现在是我们的技术顾问。"郑昊介绍。

  "青岛电视机厂?那可是全国有名的大厂。"孙主任看着陈师傅,"您怎么也来这儿了?"

  "为了做点实事。"陈师傅笑呵呵地说,"青岛厂子大,但官僚主义也重。我这一把老骨头,想在退休前再干点有意义的事。郑厂长这里,有想法、有魄力,我愿意来帮忙。"

  "待遇呢?"那个财务干部又问。

  "月薪一百五,外加住宿、伙食全包。"陈师傅也不避讳,"比我在青岛退休工资高多了。但我不是冲着钱来的,是冲着这里能让我发挥余热。"

  孙主任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在车间里转了一圈。

  工人们正在组装电视机,动作熟练,井井有条。成品堆放区,几百台黑白电视机整齐排列,等待发货。

  "这些电视机销往哪里?"孙主任问。

  "省内各地市,还有北京、天津。"郑昊说,"我们的产品质量过硬,返修率不到百分之二。"

  "百分之二?"孙主任有点不信,"这个数据可靠吗?"

  "可靠。"李明华接过话,"我们有完整的质量追溯系统。每台电视机都有编号,哪个工人组装的、哪个环节出问题,都能查到。一旦出现质量问题,立刻召回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