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兰看着丈夫,眼里满是柔情。
嫁给郑昊,是她这辈子最正确的选择。
正月十八,老李一大早就带着北村的几个干部来了。
郑大山在家里接待他们,沏了一壶热茶,屋里烟雾缭绕。
"老郑啊,这次来,是想跟你们老四好好谈谈。"老李端着茶碗,"你看,咱们北村跟西尧村挨着,你们发展起来了,咱们还穷着。我琢磨着,能不能跟你们合作,大家一起富。"
"老李说得对。"北村的会计附和道,"光眼馋不行,得想办法干点实事。"
郑大山笑了笑:"这事得老四拿主意。我去叫他。"
没一会儿,郑昊从厂里赶了回来。
"老李叔,各位叔伯。"郑昊打招呼,在炕上坐下,"听我爸说,你们想跟咱们合作?"
"是啊。"老李放下茶碗,"郑厂长,你看咱们北村能干点啥?种地、养殖,还是别的?你给指条路。"
郑昊没有立刻回答,而是问:"老李叔,北村现在有多少亩地?种的都是什么?"
"一千二百亩,大部分种小麦玉米,还有点棉花。"老李掰着指头算,"去年打粮食,平均亩产四百斤,勉强够吃。"
"那收入呢?"
"收入?"老李苦笑,"除了口粮,卖粮食的钱交了公粮,剩不下多少。村里穷得叮当响,连修条路的钱都拿不出来。"
郑昊点点头,心里有了底。
"老李叔,我有个想法。"郑昊说,"咱们厂需要大量的工业原材料,比如棉花、油料作物、麻类作物。你们北村可以调整种植结构,专门种这些。我们保底收购,价格比市场价高一成。"
老李眼睛一亮:"真的?"
"真的。"郑昊拿出纸笔,开始算账,"比如说棉花,市场价一斤八毛,我给你们九毛。一亩地产棉花两百斤,就是一百八十块钱。比种粮食强多了。"
"还有油料作物。"郑昊继续说,"花生、大豆、油菜,咱们厂里需要大量的机油、润滑油,这些都得用植物油做基础材料。你们种,我们收,大家都有好处。"
老李听得心动了,但还是有顾虑:"可是,万一种出来你们不要了怎么办?"
"签合同。"郑昊说,"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我们承诺保底收购,你们承诺按要求种植。谁违约,谁赔钱。"
"好!"老李一拍大腿,"这事靠谱!"
北村的会计推了推眼镜,问了个关键问题:"郑厂长,那种子、化肥、技术指导,这些怎么办?"
"种子我们提供,化肥你们自己买,但我们可以帮你们联系便宜的货源。"郑昊说,"技术指导,我派人定期去你们村,手把手教。"
"那要是收成不好呢?"
"自然灾害除外,其他原因导致减产,我们按保底产量收购。"郑昊说,"但有一条,你们得按我们的技术要求来种,不能偷懒耍滑。"
老李连连点头:"这个没问题!"
郑昊拿出一份早就准备好的草案,递给老李:"这是我拟的合作方案,你们拿回去研究研究。如果同意,过两天咱们就签正式合同。"
老李接过来,仔细看着。
方案写得很详细:种植面积、作物种类、收购价格、技术支持、违约责任,一条条列得清清楚楚。
"郑厂长,你这准备得够充分的。"老李感慨,"看得出来,你是真想帮我们。"
"老李叔,咱们是邻村,一个富不算富,大家都富才是真的富。"郑昊真诚地说,"再说了,这也是互利共赢。你们有了稳定收入,我们有了稳定供应,谁都不吃亏。"
老李眼眶有点湿:"郑厂长,叔替全村老少爷们谢谢你。"
"别客气。"郑昊摆摆手,"回去好好商量,有问题随时来找我。"
送走老李一行人,郑大山关上门,看着儿子,欲言又止。
"爸,你想说什么?"郑昊问。
"我就是担心......北村万一种出来的东西质量不行,咱们真要照单全收吗?"郑大山皱眉,"到时候用不了,不是亏了?"
"所以要技术指导啊。"郑昊笑了,"咱们派人去教,按标准种植,质量自然没问题。再说了,就算有点损耗,也比让他们自生自灭强。带动周边一起发展,这才是长久之计。"
郑大山叹了口气:"你心里有数就行。我就是怕你心太软,被人占便宜。"
"不会的。"郑昊拍拍父亲的肩膀,"商业合作,讲的是双赢。我帮他们,也是在帮自己。"
下午,郑昊把王师傅、老张师傅几个人叫到办公室,商量技术指导的事。
"北村那边要种工业原材料,需要咱们派人去指导。"郑昊说,"谁愿意去?"
王师傅摸了摸下巴:"郑厂长,我倒是有个建议。与其派咱们的人去,不如让他们派人来学。"
"怎么说?"
"你看啊,咱们的人出去指导,一来一回耽误时间,效率低。"王师傅说,"不如让北村选几个聪明点的年轻人,到咱们厂里培训一段时间,学会了再回去教。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效果更好。"
郑昊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
"而且,"老张师傅补充道,"这些年轻人在咱们厂里学技术,也能了解咱们的需求标准。回去种植的时候,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干。"
"就这么办。"郑昊拍板,"我去跟老李商量,让他们派十个人过来,培训三个月。"
当天晚上,郑昊骑着自行车去了北村。
北村确实穷。进村的路坑坑洼洼,房子破破烂烂,连个像样的路灯都没有。村民们三三两两地坐在门口,聊着天,脸上看不到多少笑容。
看到郑昊,几个村民赶紧站起来打招呼。
"郑厂长来了!"
"快,老李在村委会呢,我带你去。"
村委会是几间土坯房,墙上的标语都褪色了。老李和几个干部正在开会,桌上放着郑昊给的合作方案。
"郑厂长来了!"老李赶紧让座,"快坐快坐。我们正研究你的方案呢。"
"研究得怎么样?"郑昊问。
"大家都同意!"老李兴奋地说,"就是有几个细节想再确认一下。"
"你说。"
"比如说,种植面积。咱们全村一千二百亩地,是不是都改种工业原材料?"
"不用全改。"郑昊说,"先拿出三百亩试试。等第一年成功了,第二年再扩大。这样风险小。"
"那选哪三百亩?"北村的生产队长问。
"选土质好、灌溉方便的地。"郑昊说,"质量第一,产量第二。宁可少种点,也要种好。"
老李点点头,又问:"技术指导呢?你说的派人来教,具体怎么安排?"
"我想让你们派十个年轻人,到我们厂里培训三个月。"郑昊说出自己的想法,"吃住在厂里,培训费我出。学会了,回去当技术骨干。"
"这......"老李有点不好意思,"这不是又让你破费了吗?"
"老李叔,这是投资,不是破费。"郑昊认真地说,"你们的人学会了技术,种出来的东西质量好,我们用着放心。这是双赢。"
"那行!"老李下定决心,"回头我就在村里挑人。保证给你挑最聪明、最勤快的!"
"还有一件事。"郑昊说,"种子、化肥,我可以先赊给你们,等秋收了再扣钱。这样你们压力小一点。"
老李一听,眼眶又红了。
"郑厂长,你这是真心帮我们啊。"老李哽咽着说,"我活了五十多岁,头一回遇到这么好的人。"
嫁给郑昊,是她这辈子最正确的选择。
正月十八,老李一大早就带着北村的几个干部来了。
郑大山在家里接待他们,沏了一壶热茶,屋里烟雾缭绕。
"老郑啊,这次来,是想跟你们老四好好谈谈。"老李端着茶碗,"你看,咱们北村跟西尧村挨着,你们发展起来了,咱们还穷着。我琢磨着,能不能跟你们合作,大家一起富。"
"老李说得对。"北村的会计附和道,"光眼馋不行,得想办法干点实事。"
郑大山笑了笑:"这事得老四拿主意。我去叫他。"
没一会儿,郑昊从厂里赶了回来。
"老李叔,各位叔伯。"郑昊打招呼,在炕上坐下,"听我爸说,你们想跟咱们合作?"
"是啊。"老李放下茶碗,"郑厂长,你看咱们北村能干点啥?种地、养殖,还是别的?你给指条路。"
郑昊没有立刻回答,而是问:"老李叔,北村现在有多少亩地?种的都是什么?"
"一千二百亩,大部分种小麦玉米,还有点棉花。"老李掰着指头算,"去年打粮食,平均亩产四百斤,勉强够吃。"
"那收入呢?"
"收入?"老李苦笑,"除了口粮,卖粮食的钱交了公粮,剩不下多少。村里穷得叮当响,连修条路的钱都拿不出来。"
郑昊点点头,心里有了底。
"老李叔,我有个想法。"郑昊说,"咱们厂需要大量的工业原材料,比如棉花、油料作物、麻类作物。你们北村可以调整种植结构,专门种这些。我们保底收购,价格比市场价高一成。"
老李眼睛一亮:"真的?"
"真的。"郑昊拿出纸笔,开始算账,"比如说棉花,市场价一斤八毛,我给你们九毛。一亩地产棉花两百斤,就是一百八十块钱。比种粮食强多了。"
"还有油料作物。"郑昊继续说,"花生、大豆、油菜,咱们厂里需要大量的机油、润滑油,这些都得用植物油做基础材料。你们种,我们收,大家都有好处。"
老李听得心动了,但还是有顾虑:"可是,万一种出来你们不要了怎么办?"
"签合同。"郑昊说,"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我们承诺保底收购,你们承诺按要求种植。谁违约,谁赔钱。"
"好!"老李一拍大腿,"这事靠谱!"
北村的会计推了推眼镜,问了个关键问题:"郑厂长,那种子、化肥、技术指导,这些怎么办?"
"种子我们提供,化肥你们自己买,但我们可以帮你们联系便宜的货源。"郑昊说,"技术指导,我派人定期去你们村,手把手教。"
"那要是收成不好呢?"
"自然灾害除外,其他原因导致减产,我们按保底产量收购。"郑昊说,"但有一条,你们得按我们的技术要求来种,不能偷懒耍滑。"
老李连连点头:"这个没问题!"
郑昊拿出一份早就准备好的草案,递给老李:"这是我拟的合作方案,你们拿回去研究研究。如果同意,过两天咱们就签正式合同。"
老李接过来,仔细看着。
方案写得很详细:种植面积、作物种类、收购价格、技术支持、违约责任,一条条列得清清楚楚。
"郑厂长,你这准备得够充分的。"老李感慨,"看得出来,你是真想帮我们。"
"老李叔,咱们是邻村,一个富不算富,大家都富才是真的富。"郑昊真诚地说,"再说了,这也是互利共赢。你们有了稳定收入,我们有了稳定供应,谁都不吃亏。"
老李眼眶有点湿:"郑厂长,叔替全村老少爷们谢谢你。"
"别客气。"郑昊摆摆手,"回去好好商量,有问题随时来找我。"
送走老李一行人,郑大山关上门,看着儿子,欲言又止。
"爸,你想说什么?"郑昊问。
"我就是担心......北村万一种出来的东西质量不行,咱们真要照单全收吗?"郑大山皱眉,"到时候用不了,不是亏了?"
"所以要技术指导啊。"郑昊笑了,"咱们派人去教,按标准种植,质量自然没问题。再说了,就算有点损耗,也比让他们自生自灭强。带动周边一起发展,这才是长久之计。"
郑大山叹了口气:"你心里有数就行。我就是怕你心太软,被人占便宜。"
"不会的。"郑昊拍拍父亲的肩膀,"商业合作,讲的是双赢。我帮他们,也是在帮自己。"
下午,郑昊把王师傅、老张师傅几个人叫到办公室,商量技术指导的事。
"北村那边要种工业原材料,需要咱们派人去指导。"郑昊说,"谁愿意去?"
王师傅摸了摸下巴:"郑厂长,我倒是有个建议。与其派咱们的人去,不如让他们派人来学。"
"怎么说?"
"你看啊,咱们的人出去指导,一来一回耽误时间,效率低。"王师傅说,"不如让北村选几个聪明点的年轻人,到咱们厂里培训一段时间,学会了再回去教。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效果更好。"
郑昊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
"而且,"老张师傅补充道,"这些年轻人在咱们厂里学技术,也能了解咱们的需求标准。回去种植的时候,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干。"
"就这么办。"郑昊拍板,"我去跟老李商量,让他们派十个人过来,培训三个月。"
当天晚上,郑昊骑着自行车去了北村。
北村确实穷。进村的路坑坑洼洼,房子破破烂烂,连个像样的路灯都没有。村民们三三两两地坐在门口,聊着天,脸上看不到多少笑容。
看到郑昊,几个村民赶紧站起来打招呼。
"郑厂长来了!"
"快,老李在村委会呢,我带你去。"
村委会是几间土坯房,墙上的标语都褪色了。老李和几个干部正在开会,桌上放着郑昊给的合作方案。
"郑厂长来了!"老李赶紧让座,"快坐快坐。我们正研究你的方案呢。"
"研究得怎么样?"郑昊问。
"大家都同意!"老李兴奋地说,"就是有几个细节想再确认一下。"
"你说。"
"比如说,种植面积。咱们全村一千二百亩地,是不是都改种工业原材料?"
"不用全改。"郑昊说,"先拿出三百亩试试。等第一年成功了,第二年再扩大。这样风险小。"
"那选哪三百亩?"北村的生产队长问。
"选土质好、灌溉方便的地。"郑昊说,"质量第一,产量第二。宁可少种点,也要种好。"
老李点点头,又问:"技术指导呢?你说的派人来教,具体怎么安排?"
"我想让你们派十个年轻人,到我们厂里培训三个月。"郑昊说出自己的想法,"吃住在厂里,培训费我出。学会了,回去当技术骨干。"
"这......"老李有点不好意思,"这不是又让你破费了吗?"
"老李叔,这是投资,不是破费。"郑昊认真地说,"你们的人学会了技术,种出来的东西质量好,我们用着放心。这是双赢。"
"那行!"老李下定决心,"回头我就在村里挑人。保证给你挑最聪明、最勤快的!"
"还有一件事。"郑昊说,"种子、化肥,我可以先赊给你们,等秋收了再扣钱。这样你们压力小一点。"
老李一听,眼眶又红了。
"郑厂长,你这是真心帮我们啊。"老李哽咽着说,"我活了五十多岁,头一回遇到这么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