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世民听完,略作思索,点头称是。

  九大皇朝皆受天道眷顾,国运蒸腾,衍生出诸多异象。

  魏征身为大唐宰相,自然能感知其中变化,否则也不会如此笃定开口。

  其实这些念头李世民早已有之,只是一直苦于难以推行。

  当务之急,便是尽快开发三大绿洲。

  一旦完成,别说建一支军团,便是再建两支也非难事。

  但前期投入巨大,绝非小数目。

  稍有不慎,便会影响国库运转——将士俸禄不可拖欠,否则极易被人利用,酿成大患。

  更何况,开发绿洲本身就有风险。

  大唐境内的绿洲毗邻大秦皇朝,正处于两国交界地带。

  若刚建成就被大秦突袭,那损失将无法估量。

  这正是李世民迟迟未决的原因——大秦的整体实力远超大唐。

  他们拥有两支超级军团,底蕴深厚。

  如今大唐欲图开拓绿洲,就必须先拥有一支能抗衡的军团。

  唯有顶尖战力持平,才有一线反应之机。

  更令人不安的是,至今未听闻大秦皇朝境内出现绿洲的消息。

  这让李世民更加警觉,而魏征,又何尝不知其中凶险?

  要引出那些隐匿于四方的陆地神仙级修士,谈何容易?毕竟若非天机楼横空出世,惊动天地气运,这些人恐怕至今仍沉眠不出。

  正因如此,大唐皇朝为此所要承担的风险与代价,也远比预想中沉重。

  李世民沉吟片刻,缓缓开口道:

  “三处绿洲的开发可以启动,但必须稳扎稳打,不可冒进。”

  “这三片地域皆与大清皇朝毗邻,稍有闪失,边疆动荡,国本都将动摇。”

  魏征闻言,微微颔首,神情凝重,静候下文。

  只听李世民继续说道:“当务之急,是解散不良人组织,另立一支全新的超级军团。”

  “待这支强军成形,便可全力推进绿洲建设。”

  “有了这三处根基,我们才有资本吸引那些蛰伏已久的陆地神仙。”

  “他们大多寿元将尽,才不得不陷入长眠。

  如今见天机楼现世,自然按捺不住。”

  “然而天机楼虽**,能真正得利者寥寥无几。

  元寿丹虽妙,终究非人人可得。”

  “反观我大唐以国运滋养修行者,虽延寿有限,却是一条安稳之路。”

  “只要步步为营,待诸事落定,纵然面对传承数万年的人族古老势力,大唐也能挺直腰杆说话。”

  “更何况,只要有天机楼在,那些古老势力轻易不敢对九大皇朝出手。”

  “如今九国之中,已有十多位武王巅峰强者,更有数人踏足半步大天尊之境。”

  “这样的力量,在那些远古世家眼中,也不容小觑了。”

  然而此刻,二人似乎都忽略了一点——如此众多的陆地神仙奔赴天机楼,而那座神秘楼阁,偏偏坐落于大明皇朝境内。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春风。

  即便这些修士最终未能如愿获得元寿丹,大明也有极大机会将其留下。

  人心易动,雪中送炭之时,最易收服英豪。

  话说到此处,李世民忽然一顿,眉头微皱,似有所觉。

  他转头望向魏征,语气微沉:“若真是如此,岂不是让大明占尽天时地利?”

  “那天机楼为何不落于我大唐?若是如此,许多布局也可从容展开。”

  魏征闻言,瞳孔微缩,随即苦笑一声,也明白了其中利害。

  但他很快镇定下来,答道:“陛下,不必艳羡。”

  “天机楼设于大明,确为其带来莫大机缘,可福祸相依,未必全是幸事。”

  “大明眼下固然受益良多,可一旦天机楼招来强敌,战火燃起,首当其冲的便是其本国疆土。”

  “陆地神仙巅峰之战,足以崩山裂地;武王圆满交手,更是毁城亡国之灾。”

  “更何况,那些前去求丹的修士,多是命不久矣之人。

  若求而不得,心生怨怼,迁怒大明,届时恐难收场。”

  “眼下我大唐最该做的,是在那些上古传承尚未现身之前,默默积蓄实力。”

  李世民听完,心头阴霾渐散。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与其忧心他人得利,不如专注自身根基。

  如今各大皇朝皆逢变局,正是奋发图强之时。

  相较而言,计较一时得失,远不如脚踏实地做事来得实在。

  更何况,大青皇朝战事不断,资源日耗月损,前线又不能轻撤,只能咬牙支撑。

  身为帝王多年,李世民今日却觉得格外疲惫。

  他轻叹一声,低声道:

  “得之坦然,失之亦无憾。”

  “眼下最紧要的,是尽快筹备组建超级军团所需之物。”

  “国库现有资源,勉强可装备两万精锐,正好满足初期所需。

  若能再多一些,自是更好。”

  说着,他目光再度落在魏征身上。

  此人虽言辞耿直,常令人难堪,却为人刚正,深得军中将士敬重。

  正因如此,他门路广阔,许多将领手中握有的稀有军备、炼器材料,虽视作传家之宝,未必肯轻易示人,但若由魏征出面周旋,或有一线可能。

  而此时的魏征,心中已然盘算开来——要推动这一切,第一步,便是筹措资金。

  然而聚财之道也得讲究策略与分寸,总不能直接登门要求各大势力为皇朝组建超级军团出钱出力。

  即便有人愿意支持,若处理不当,也会令朝廷上下离心离德。

  更别提那些居心叵测之徒趁机煽风点火,日后必成大唐的内患。

  目前国库能承担三成开销,魏家也能筹措三成,剩下四成只能指望其他官员、世家与修真宗门共同分担。

  可真正拿俸禄当官的人大多并无厚资,因此重心还得落在那些根基深厚的世家与宗门之上。

  但哪家豪门不是精打细算、视财如命?想让他们主动掏出家底,谈何容易?

  然而超级军团势在必建,对这些势力的操作就必须讲究艺术,不能强取豪夺。

  毕竟逼得太紧,人家一纸文书迁往他国,大唐损失的不仅是资源,更是威信与人心。

  可若客客气气地上门请求,恐怕连个回音都得不到。

  非常之时,唯有行非常之策。

  眼下大唐虽设有不良人监察百官,却仍有不少人暗中徇私舞弊。

  这些人背后往往有靠山,而靠山多与皇室子弟牵连甚深。

  以往这类事不过是小过小错,朝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

  可如今魏征却从中窥见契机,沉吟片刻后开口道:

  “陛下,臣有一计,或可集齐组建超级军团所需全部物资……”

  李世民闻言目光一凝,缓缓落座于龙椅之上,语气带着几分期待:“魏征,且说来听听。”

  魏征却忽然迟疑起来,似有意保留,低声说道:

  “此计可行,但恐惹非议,牵连甚广……”

  “还请陛下赐下天子令,臣才敢直言。”

  李世民微怔,心中略感不解。

  眼下正是用人之际,他确实无更好办法能在短时间内凑齐如此庞大的资源。

  更何况那三成来自魏家的份额,还得靠魏征亲自去协调。

  只是如今的天子令早已不同往昔——它因天道赐福,衍生出两项隐秘之力,堪称国之重器。

  这两项能力尚需隐藏,留作应对危局的底牌。

  轻易示人,实在不智。

  但眼下别无良策,李世民只得点头应允:

  “令可予你,但须贴身携带,不得离身半步,最好时刻握于手中。”

  魏征一听,心头一震。

  过去他也曾执掌天子令,从未有过这般严苛的要求。

  刹那间,他仿佛明白了什么,心中暗忖:

  “莫非……是因那次天道降福?不仅陛下的佩剑晋升至武王大圆满之境,连天子令也觉醒了特殊权能?”

  “否则陛下怎会如此谨慎?看来那天赐之福,远比表面所见更为深远。”

  “三处蕴藏五品灵脉的绿洲现世,帝王之剑锋芒毕露,天子令亦暗藏玄机。”

  “甚至连王朝气运所化的龙脉,都生出了诸多新效——百姓体魄增强,修行者突破几率提升,官员延寿辟邪……”

  “唯独这天子令究竟有何神异,竟能让陛下如此戒备?”

  他不敢再深想,试探君权乃大忌,稍有差池,便是灭族之祸。

  身为丞相,他比谁都清楚界限所在。

  于是只听他低声道:

  “陛下,若实在为难,臣也可不用天子令。”

  “只需一道圣旨颁行天下各州,明示组建超级军团之需,资源自会源源不断而来。”

  “说不定还能余下部分充实国库。若您应允,臣即刻着手**。”

  李世民听罢,虽未全然洞悉魏征心中所谋,但也察觉其已隐隐猜到天子令的变化。

  不过这并不重要——九大皇朝皆得天道眷顾,各自获益,能力是否相同尚不可知,防备才是上策。

  他满意地点了点头:皇权不容分享,秘密必须掌控在自己手中。

  “那枚天子令,你拿着便是,近期内朕用不上。”

  “除非等到新军正式成军之日,方需动用其力。”

  “但你要记住——无论你从中看到什么,感知到什么,全都给我烂在心里。”

  “你是百官之首,配知这等机密。”

  言罢,李世民亲手将天子令交至魏征掌中。

  “你若有计策,大可直言,不必在朕面前迂回试探。”

  “这可不是当年那个连天子都敢当面指责的魏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