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高门 第218章 刘裕复官

小说:晋末高门 作者:一眼云烟 更新时间:2025-10-31 05:53:48 源网站:2k小说网
  大体安置好,次日,破锋营暂时驶回钱塘,由一部分船只把碱送来,其余的舰船年底回来。

  王愔之也领军,水陆并进,回返彭城。

  这一趟的收获,除了得到大量的金银铜,与数千俘虏和女子,短时间内,解决了人手不足的困境,但更多的,还是对半岛局势有了初步了解,为下一步的计划奠定了基础。

  这日,全军又来到了下邳城下。

  袁虔之与刘寿带领军卒登上城头眺望。

  “使君此行收获丰矣!”

  “是啊,那些奴仆难道是出海抓来的?”

  “你们看,他那船吃水颇深,不知装载了什么。”

  众将议论纷纷。

  袁虔之却是目中现出幽深之色。

  在王愔之去百济的短短月余里,江东噩耗频传。

  三吴大饥仍在续持,但桓玄于姑孰大筑城府,台馆山池莫不壮丽,且奢豪纵逸,政令无常,游猎无度,以夜继昼,朋党互起,陵侮朝廷。

  皇家御用的车马舆乘、供奉的食品用具,被他随意裁减,甚至连帝后都不免受饿。

  而三吴大地,到处都是逃难的灾民,桓玄下令赈灾,勒令流民返乡,这本是善政,但桓玄仅调拨少量粮米,又被层层克扣,受召返乡的灾民无粮可食,十之八九倒毙路旁。

  三吴那些士族子弟们虽家财万贯,但多年腐化堕落,就连掘食草根、迁徙避难的能力都没有,只能穿着绫罗绸缎,抱着金玉宝物,闭门相守饿死。

  桓玄的党羽却照样骄奢**逸,他的首席谋主丹阳尹卞范之盛营馆第,以富贵骄人,子弟慠慢,众咸畏嫉之。

  他的参军,也是他姐夫殷仲文舆马器服,穷极绮丽,后房伎妾数十,丝竹不绝音,性贪吝,多纳货贿,家累千金,常若不足。

  于是朝野间对桓氏怨言纷起。

  而且卢循又闹起来了。

  卢循曾向桓玄求为广州刺史,桓玄舍不得,只给了一个永嘉太守。

  今次大饥,卢循深受其害,入寇临海,可临海的饥荒比永嘉还严重,遂向西转寇东阳(今浙江金华市区)。

  桓玄焦头烂额。

  再看人家王愔之,既便领军出征,彭城地方上也安定的很,又大获而还,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啊。

  王愔之也望向城头,猛一挥手。

  全军连同船队徐徐停住。

  王愔之向上拱手:“袁府君可在?”

  “见过使君!”

  袁虔之拱手回礼。

  王愔之笑道:“三次过路下邳,惊扰了地方,还望袁府君见谅!”

  “哪里,哪里!”

  袁虔之谦虚道:“使君军容整肃,不犯秋毫,何来惊扰地方之说。”

  王愔之又道:“今岁大旱,从江东到彭城,乃至于百济,无不波及,所谓久旱必蝗,明年若蝗灾一起,民生更艰。

  自我至彭城,已抢种黍栗,秋末可收,再种一季冬小麦,明年夏季即便闹蝗灾,有粮在手,亦是不惧。

  克日我将下文,劝喻各府县尽量栽种冬小麦,今日过路下邳,先与袁府君知会一声!”

  “使君有心了,仆照做便是!”

  袁虔之颇觉不自在,拱了拱手。

  檀道济看了眼王愔之,王愔之略一颔首,便放声道:“袁虔之,可识得某檀道济?”

  “原是檀兄!”

  袁虔之拱手。

  檀道济道:“百济明向朝廷称臣,暗中却私下给倭人上贡,使君闻之大怒,领我等出兵讨伐,细节檀某不便道之,但是百济阿莘王赔偿了诸多金银,弟兄们,亮给袁府君瞧瞧!”

  “诺!”

  船上的水手,掀开了一副副箱盖。

  顿时,那码的整整齐齐的金饼、银锭和铜块亮瞎了城头诸人的眼睛。

  很多人目中,陡然射出绿油油的光芒,并不自禁的猛咽口水。

  金银虽然不用于流通,但谁都知道是好东西,如果交易时,有谁愿意用金银付帐,几乎没有哪个商家会拒绝。

  要不是城下兵甲耀日,怕是都有人要打开城门,出城去抢了。

  “哈哈!”

  檀道济哈哈一笑。

  水手们会意地把箱子合上。

  “袁府君,今日匆匆而回,不便叨扰,日后再来拜会,告辞!”

  王愔之笑着拱了拱手。

  “使君好走!”

  袁虔之神色复杂地回礼。

  全军沿着运河继续前行,城头则是久久难以平静。

  明眼人都清楚,什么百济的赔偿,多半是从百济抢来的,这就让人不得不佩服王愔之了,竟然敢带兵跨海出去抢劫。

  原来天底下,还有抢劫外族蛮夷的发财路子,让人眼红啊。

  大头兵向来穷惯了,这可不是后世军队为所欲为的时代,地方上,大小士族豪强林立,大头兵别说上门勒索,就是走在野外,哪怕人少些,都有可能被劫杀。

  可是王愔之在做什么?

  带着军队去外邦抢劫啊。

  谁能不羡慕?

  不过这种事王愔之干得,袁虔之却干不得,毕竟王愔之是太原王氏出身,高门贵种,天生自带**正确。

  而袁虔之虽号称出身于陈郡阳夏袁氏,但建康的袁氏族人不认他,这就尴尬了,只相当于一个普通豪强的地位。

  他要是和王愔之一样带兵去百济,姑且不论成否,只要一顶劫掠番属国的大帽子扣下来,足以教他粉身碎骨。

  刘寿也意味深长的看了眼袁虔之,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王愔之释放的信号,他读懂了。

  钱,我有,就看你们识不识趣。

  ……

  京口!

  晴空万里,烈阳高照。

  “吱呀!”

  门开了,刘裕无精打彩的回了家里。

  “回来了?”

  臧爱亲头也不抬,有气无力的摇着纺车。

  “嗯!”

  刘裕点了点头,略一迟疑,便道:“桓修复我下邳太守之职,命我领军去东阳,剿灭卢循。”

  臧爱亲终于有了些反应,奇道:“下邳太守不是由季武接任了么,再把你任为下邳太守,季武如何安置?”

  刘裕心里有了种很不好的想法,但是自刘兴男不告而别之后,家里就陷入了一种诡异的气氛。

  夫妻们谁都不提刘兴男,却是渐渐地无话可说,不是太重要的事情,能不说尽量不说。

  搁在现代,这是冷战!

  这刻,刘裕就不想多说,只是道:“桓公或是另有安置。”

  臧爱亲问道:“打退了卢遁,你是否要回下邳?”

  “不知!”

  刘裕摇了摇头,迈步进屋。

  以往,会由臧爱亲为他更换袍服,但臧爱亲只是面上流露出一抹迟疑之色,就安坐不动,继续纺纱。

  明明夏日骄阳似火,屋里却冷若寒冰。

  三日后,刘裕领万余军卒沿运河南下,按道理说,沿途郡县多少都要提供些粮草,或者他自己向大户豪强派征。

  可入目所见,一片赤地,满眼都是枯黄色,上百年的大树枯死了,河沟干了,湖泊缩成了一个个的小水潭。

  以前运河可以划桨,如今却是要拉纤才能前行。

  一座座深宅大院后面,散发出腐尸的臭味,一团团绿头苍蝇在墙头嗡嗡飞舞。

  原本在孙恩之乱中,三吴士族就遭受了重大打击,今岁又碰上百年不遇的大旱,很多士族抱着金银活活饿死了,一丁点粮食都搜刮不出来。

  而顾陆朱张等吴郡大姓,又非他能招惹得起,人家只是象征性的给个几百上千石,就把他给打发了,他还要捏着鼻子称谢。

  好不容易,到了钱塘。

  钱塘虽然受灾,但是浙江贯县域而过,要比吴郡好了太多。

  沿着浙江两岸,有绿油油的农田,民众踩着水车,把混浊的江水引入水渠灌溉。

  “梆梆梆!”

  突然一阵梆子响。

  一间间屋子里,有农人奔出来,手持简陋的武器,如临大敌。

  他们是被编户齐民的百姓,在大旱中,能得一立身之地弥足珍贵,对田里的禾苗更是视若身家性命,如果这支军队敢于践踏抢夺他们的庄稼,是真会拼命的。

  “呵~~”

  诸葛长民冷泠一笑:“走了这么久,总算是碰到个有粮的地方,钱塘县令叫禇炎之,咱们去找他要粮!”

  “不可妄为,先礼后兵便是!”

  刘裕摆了摆手,望向不远处的钱塘县城,唤道:“你们几个去城下,叫钱塘县出粮三万石!”

  “诺!”

  几名军卒策马而去。

  约摸一个时辰后归来,大声道:“禀将军,钱塘县只肯给粮千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