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摸大半天工夫,全城已被控制住。
整个弥皱忽城中,有守军两千多,贵族近两百人,为他们服务的僮仆、奴隶有超过六千之众。
这座城里没有平民。
平民都在乡下种田,没有资格进城。
军士们三五成群,兴高彩烈的从一处处宅院中出来。
有的捧着各式土布与衣服,有的扛着成袋的粮食,有人抱着成捆的兵器农具,还有人押着一串串的女子。
这些女子普遍在十几到二十来岁之间,最少有超过三十,均是身着短裙,赤足,王愔之出于好奇,看了过去。
冼砚是会来事的,牵出两名最漂亮的女子,施礼道:“这俩女子均是十四五岁的妙龄,姿色尚可,兴许是这家的女郎。
姿色虽比不得主母们,可出门在外,总要有女子暖床,使君先将就着用吧,当个使唤婢女也可以的。”
俩女子均是眼眶**泪花,出于恐惧,那单薄的身体瑟瑟发抖,姿色只能勉强归于清秀一类,其他的女子,更是难以入目!
毕竟百济上层是扶余人,普遍特征是大饼脸,小眯眼与塌鼻梁。
王愔之表面不露任何失望,笑道:“两名女子你都留着罢,但也不可过于沉溺女色,色字头上一把刀。
对百济女子莫要动辄打骂,语言不通耐心交流便是,这都是你的妻妾,要为你生儿育女,弥皱忽失陷的消息很快就会传到蔚礼城,莫要大意!”
“诺!”
冼砚抱拳应下。
王愔之又去了贵族俘虏那里,吊绷拷讯,得来一个令他大喜的消息。
慰礼城有倭人船队靠岸,足有三四十条大海船,给百济阿莘王送来粮草兵仗,用以抵御高句丽入侵。
很早的时候,倭人就深度介入半岛局势,如今高句丽的威胁迫在眉睫,援助百济不奇怪。
让王愔之好奇的是,就倭人那感人的生产力,既便是幕府时代,大名吃到白米饭团都要视若珍宝,又能援助给百济什么好东西?
不过他倒是暂时绝了攻打慰礼城的心思。
毕竟百济处在对抗高句丽的第一线啊。
从历史来看,百济不足为虑,高句丽才是大敌。
可以说,隋朝的灭亡,与攻打高句丽关系极大,唐太宗打高句丽,则完全是以本伤人,依靠庞大的体量,才将高句丽灭去。
而当代高句丽,并没有后世那么难打,王愔之还是希望在自己手上解决高句丽问题。
并且占据辽东的生态位,也有利于将来对后燕,乃至于拓跋氏作战。
但他可不会平白无故的走了,弥皱忽的粮食不多,不足万石,百济要想把城池索回去,得交赎城费。
……
次日!
慰礼城!
弥皱忽被晋人袭击失守的消息已经传来。
顿时,全城上下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阿莘王约二十左右的年纪,召群臣与倭人使者议事。
王宫中,王后真荻坐在他身边,下首第一位,便是上佐平真丹,总掌国政,大鹪鹩命的亲信纪角宿祢坐在真丹的对面,身后是家臣葛城国国主,葛城长江袭津彦。
所谓国主,纯属给自己贴金,大体相当于义兴那些豪强,说不定随便拉一家豪强出来,都能碾压葛城国。
倭人来半岛,也不敢大摇大摆的横穿东海,走对马海峡,老老实实地沿半岛东侧的海岸线南下,穿过济州岛,再沿海岸线北上进入阿利水。
所以历代日本政权,都格外重视对马岛,以此作为进入半岛的跳板。
而对于王愔之,济州岛的地位,相当于日本的对马岛,从洧州到济州岛,仅一个白天,如果一天的路程都能遇上台风,只能说喝凉水也会塞了牙缝。
将来在青岛建了水军基地,去济州岛还要便捷些。
“众卿,晋人来袭,如何却敌?”
阿莘王明显忌惮皇后,侧头看了眼,才道。
“敢问大王!”
内法沙赤学着晋人礼节,拱手问道:“晋人有多少兵力?”
阿莘王看向了真丹。
真丹道:“约万余!”
“哈!”
沙赤哈的一笑:“高句丽侵我百济,尚须十万人马,晋人区区万余之众怎么敢来?臣请大王勿要迟疑,即速征发国兵,将晋人撵入阿利水里哺鱼。”
阿莘王迟疑道:“先王已向大晋朝称藩,获封镇东将军,乐浪太守,不如先遣使问责,其中或有误会?”
“大王无须惧怕!”
葛城长江袭津彦得了纪角宿弥的授意,大手一挥:“王都有精兵三万,我大倭国亦有五千精兵,你我两家联手,必能大破晋人。
然后执俘虏去建康问罪,叫他们拿钱财来赎人!”
一听这话,满席公卿的眼神都绿了起来。
中原王朝富庶啊,谁不愿打中原王朝的秋风?
“众卿意下如何?”
阿莘王问道。
“可!”
真丹点头。
“善!”
众人纷纷称善。
三日后,慰礼城倾巢出动,连同倭军五千,征发民夫一万,阿莘王御驾亲征,合计四万五千军浩浩荡荡地开往弥皱忽。
行军花了两天。
第五日,王愔之站上了城头,望向东面渐渐扬起的烟尘,问道:“此战是防守反击,还是直接出城迎战?”
徐道覆可不认为自己比王愔之高明,在他想来,多半是对自己的考验,这类考验多了,总有一天会外放出去。
于是斟酌着道:“弥皱忽城墙低矮,且有大量俘虏,一旦被围住,极易生变,故不如出城破敌,再让百济拿钱粮来赎回他们的贵族。”
“也好!”
王愔之点了点头。
一队队军卒开出城池,列出队形。
“咦,那些人为何那样矮?”
刘兴男留意到了倭人,大为惊讶。
百济人已经很瘦弱了,与中原的传统大汉没法比。
但倭人更加矮小,人数约有五千,披甲的不多,勉强达到百人。
这百人中,又有数人披着能把全身包裹的铜叶子甲,剩下的则是类似于中土的两裆铠,这显然是将领。
其余多数只着粗布衣服,武器以铜戈矛、简陋长矛为主,佩刀带剑的都没几个,弓则是过人高大弓。
“这弓如此之大,怕是射程不近吧。”
薛银瓶倒吸了口凉气。
王愔之解释道:“倭人的弓与中土的反曲弓不同,大致分为两种。
最普遍的是丸木弓,这是从倭人绳文时代流传下来的简易弓箭,制法简单,仅将木条浸水,好一点的浸油制成弓胎,捆上绳索称之为弓。
又称为等身长弓,能拉开的角度极小,一般作为倭人中的部曲或民军的自备武器。
将领用的弓稍微精良,以竹条为原料,又以鱼胶粘接竹子与木料,为了防止木弓破损,还要用藤和白桦树皮将之卷起。
但是复合弓比木弓更易在高温闷热的环境下开裂,因此倭人常以麻线将弓身卷起,再漆之。
这是普通的涂弓。
更高级将领,会在黑色的漆弓弓身以一定的间隔装饰白色细藤条,美其名曰:重藤之弓!
只不过,无论是半岛还是倭人所处的海岛,罕有大型野生动物,强力筋键不足,弓的张力不够,射程不会超过三十步,你们不要被它的外观吓着。”
众人纷纷现出难以置信之色,奴奴更是忍不住道:“才三十步?奴奴读书少,郎君可不要欺负奴奴,中土的弓最差都有五十步呢!”
王愔之微微笑道:“不相信?瞧着便是!”
“噢!”
奴奴半信半疑地点头,眸中仍带有浓浓的怀疑。
割鹿军在观察来敌,对面也举目眺望。
每个人的心情均是难以言表。
三年前,高句丽广开土大王率军从海面进攻百济,陷五十八城、七百多村庄,逼迫阿莘王立誓为奴,遂引兵退却。
倭人由此加大了对百济的援助力度,并以重兵相护,而这支军队,仅就军容气势而言,明显强于高句丽军。
晋人有这么强的军队,怎么还会沦丧半壁江山?
葛城长河袭津彦踏步上前,以蹩脚的洛阳官话喝道:“本将乃大倭王座下,武内宿尔家族葛城长江袭津彦大将是也,尔等晋人,为何掠劫百济?莫非要学那高句丽丑类,视道义如无物焉?”
王愔之轻笑道:“百济之事,如何轮到你倭人来做主?”
“这……”
葛城长江袭津彦现出了怒容。
“老夫来罢!”
真丹从骡车下来,遥遥拱手:“老夫百济国上佐平真丹,早在近肖古王时期,百济便已向大晋称臣,二十余年来,贡使从未断绝,如今贵国不知何故攻我?”
“呵~~”
王愔之呵的一笑:“你还有脸提?百济既为晋臣,又何故向倭人称藩?”
“倭国乃我百济友邦,共同对抗高句丽,绝无向倭国称藩之事。”
真丹摆动着双手。
王愔之脸一沉道:“既然百济口口声声未向倭人称藩,又为何每年给倭人上贡六十船的贡品?
相反,给我大晋上贡,不过是每回几双玉壁,几匹土布,再有些金铜之物,尔等莫非是欺我大晋之剑不利否?
今次本将提兵而来,便是讨伐不臣!”
顿时,百济阵营中炸开了锅。
向倭人上贡,大晋怎么会知道?
尤其还精准到每年六十船的货物。
……
        整个弥皱忽城中,有守军两千多,贵族近两百人,为他们服务的僮仆、奴隶有超过六千之众。
这座城里没有平民。
平民都在乡下种田,没有资格进城。
军士们三五成群,兴高彩烈的从一处处宅院中出来。
有的捧着各式土布与衣服,有的扛着成袋的粮食,有人抱着成捆的兵器农具,还有人押着一串串的女子。
这些女子普遍在十几到二十来岁之间,最少有超过三十,均是身着短裙,赤足,王愔之出于好奇,看了过去。
冼砚是会来事的,牵出两名最漂亮的女子,施礼道:“这俩女子均是十四五岁的妙龄,姿色尚可,兴许是这家的女郎。
姿色虽比不得主母们,可出门在外,总要有女子暖床,使君先将就着用吧,当个使唤婢女也可以的。”
俩女子均是眼眶**泪花,出于恐惧,那单薄的身体瑟瑟发抖,姿色只能勉强归于清秀一类,其他的女子,更是难以入目!
毕竟百济上层是扶余人,普遍特征是大饼脸,小眯眼与塌鼻梁。
王愔之表面不露任何失望,笑道:“两名女子你都留着罢,但也不可过于沉溺女色,色字头上一把刀。
对百济女子莫要动辄打骂,语言不通耐心交流便是,这都是你的妻妾,要为你生儿育女,弥皱忽失陷的消息很快就会传到蔚礼城,莫要大意!”
“诺!”
冼砚抱拳应下。
王愔之又去了贵族俘虏那里,吊绷拷讯,得来一个令他大喜的消息。
慰礼城有倭人船队靠岸,足有三四十条大海船,给百济阿莘王送来粮草兵仗,用以抵御高句丽入侵。
很早的时候,倭人就深度介入半岛局势,如今高句丽的威胁迫在眉睫,援助百济不奇怪。
让王愔之好奇的是,就倭人那感人的生产力,既便是幕府时代,大名吃到白米饭团都要视若珍宝,又能援助给百济什么好东西?
不过他倒是暂时绝了攻打慰礼城的心思。
毕竟百济处在对抗高句丽的第一线啊。
从历史来看,百济不足为虑,高句丽才是大敌。
可以说,隋朝的灭亡,与攻打高句丽关系极大,唐太宗打高句丽,则完全是以本伤人,依靠庞大的体量,才将高句丽灭去。
而当代高句丽,并没有后世那么难打,王愔之还是希望在自己手上解决高句丽问题。
并且占据辽东的生态位,也有利于将来对后燕,乃至于拓跋氏作战。
但他可不会平白无故的走了,弥皱忽的粮食不多,不足万石,百济要想把城池索回去,得交赎城费。
……
次日!
慰礼城!
弥皱忽被晋人袭击失守的消息已经传来。
顿时,全城上下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阿莘王约二十左右的年纪,召群臣与倭人使者议事。
王宫中,王后真荻坐在他身边,下首第一位,便是上佐平真丹,总掌国政,大鹪鹩命的亲信纪角宿祢坐在真丹的对面,身后是家臣葛城国国主,葛城长江袭津彦。
所谓国主,纯属给自己贴金,大体相当于义兴那些豪强,说不定随便拉一家豪强出来,都能碾压葛城国。
倭人来半岛,也不敢大摇大摆的横穿东海,走对马海峡,老老实实地沿半岛东侧的海岸线南下,穿过济州岛,再沿海岸线北上进入阿利水。
所以历代日本政权,都格外重视对马岛,以此作为进入半岛的跳板。
而对于王愔之,济州岛的地位,相当于日本的对马岛,从洧州到济州岛,仅一个白天,如果一天的路程都能遇上台风,只能说喝凉水也会塞了牙缝。
将来在青岛建了水军基地,去济州岛还要便捷些。
“众卿,晋人来袭,如何却敌?”
阿莘王明显忌惮皇后,侧头看了眼,才道。
“敢问大王!”
内法沙赤学着晋人礼节,拱手问道:“晋人有多少兵力?”
阿莘王看向了真丹。
真丹道:“约万余!”
“哈!”
沙赤哈的一笑:“高句丽侵我百济,尚须十万人马,晋人区区万余之众怎么敢来?臣请大王勿要迟疑,即速征发国兵,将晋人撵入阿利水里哺鱼。”
阿莘王迟疑道:“先王已向大晋朝称藩,获封镇东将军,乐浪太守,不如先遣使问责,其中或有误会?”
“大王无须惧怕!”
葛城长江袭津彦得了纪角宿弥的授意,大手一挥:“王都有精兵三万,我大倭国亦有五千精兵,你我两家联手,必能大破晋人。
然后执俘虏去建康问罪,叫他们拿钱财来赎人!”
一听这话,满席公卿的眼神都绿了起来。
中原王朝富庶啊,谁不愿打中原王朝的秋风?
“众卿意下如何?”
阿莘王问道。
“可!”
真丹点头。
“善!”
众人纷纷称善。
三日后,慰礼城倾巢出动,连同倭军五千,征发民夫一万,阿莘王御驾亲征,合计四万五千军浩浩荡荡地开往弥皱忽。
行军花了两天。
第五日,王愔之站上了城头,望向东面渐渐扬起的烟尘,问道:“此战是防守反击,还是直接出城迎战?”
徐道覆可不认为自己比王愔之高明,在他想来,多半是对自己的考验,这类考验多了,总有一天会外放出去。
于是斟酌着道:“弥皱忽城墙低矮,且有大量俘虏,一旦被围住,极易生变,故不如出城破敌,再让百济拿钱粮来赎回他们的贵族。”
“也好!”
王愔之点了点头。
一队队军卒开出城池,列出队形。
“咦,那些人为何那样矮?”
刘兴男留意到了倭人,大为惊讶。
百济人已经很瘦弱了,与中原的传统大汉没法比。
但倭人更加矮小,人数约有五千,披甲的不多,勉强达到百人。
这百人中,又有数人披着能把全身包裹的铜叶子甲,剩下的则是类似于中土的两裆铠,这显然是将领。
其余多数只着粗布衣服,武器以铜戈矛、简陋长矛为主,佩刀带剑的都没几个,弓则是过人高大弓。
“这弓如此之大,怕是射程不近吧。”
薛银瓶倒吸了口凉气。
王愔之解释道:“倭人的弓与中土的反曲弓不同,大致分为两种。
最普遍的是丸木弓,这是从倭人绳文时代流传下来的简易弓箭,制法简单,仅将木条浸水,好一点的浸油制成弓胎,捆上绳索称之为弓。
又称为等身长弓,能拉开的角度极小,一般作为倭人中的部曲或民军的自备武器。
将领用的弓稍微精良,以竹条为原料,又以鱼胶粘接竹子与木料,为了防止木弓破损,还要用藤和白桦树皮将之卷起。
但是复合弓比木弓更易在高温闷热的环境下开裂,因此倭人常以麻线将弓身卷起,再漆之。
这是普通的涂弓。
更高级将领,会在黑色的漆弓弓身以一定的间隔装饰白色细藤条,美其名曰:重藤之弓!
只不过,无论是半岛还是倭人所处的海岛,罕有大型野生动物,强力筋键不足,弓的张力不够,射程不会超过三十步,你们不要被它的外观吓着。”
众人纷纷现出难以置信之色,奴奴更是忍不住道:“才三十步?奴奴读书少,郎君可不要欺负奴奴,中土的弓最差都有五十步呢!”
王愔之微微笑道:“不相信?瞧着便是!”
“噢!”
奴奴半信半疑地点头,眸中仍带有浓浓的怀疑。
割鹿军在观察来敌,对面也举目眺望。
每个人的心情均是难以言表。
三年前,高句丽广开土大王率军从海面进攻百济,陷五十八城、七百多村庄,逼迫阿莘王立誓为奴,遂引兵退却。
倭人由此加大了对百济的援助力度,并以重兵相护,而这支军队,仅就军容气势而言,明显强于高句丽军。
晋人有这么强的军队,怎么还会沦丧半壁江山?
葛城长河袭津彦踏步上前,以蹩脚的洛阳官话喝道:“本将乃大倭王座下,武内宿尔家族葛城长江袭津彦大将是也,尔等晋人,为何掠劫百济?莫非要学那高句丽丑类,视道义如无物焉?”
王愔之轻笑道:“百济之事,如何轮到你倭人来做主?”
“这……”
葛城长江袭津彦现出了怒容。
“老夫来罢!”
真丹从骡车下来,遥遥拱手:“老夫百济国上佐平真丹,早在近肖古王时期,百济便已向大晋称臣,二十余年来,贡使从未断绝,如今贵国不知何故攻我?”
“呵~~”
王愔之呵的一笑:“你还有脸提?百济既为晋臣,又何故向倭人称藩?”
“倭国乃我百济友邦,共同对抗高句丽,绝无向倭国称藩之事。”
真丹摆动着双手。
王愔之脸一沉道:“既然百济口口声声未向倭人称藩,又为何每年给倭人上贡六十船的贡品?
相反,给我大晋上贡,不过是每回几双玉壁,几匹土布,再有些金铜之物,尔等莫非是欺我大晋之剑不利否?
今次本将提兵而来,便是讨伐不臣!”
顿时,百济阵营中炸开了锅。
向倭人上贡,大晋怎么会知道?
尤其还精准到每年六十船的货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