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愔之让张法顺带人去实地勘察。
其实彭城不缺土地,缺的是人。
江东迄今为止,仍有大片的荒山荒地,淮北更是抛荒处处,只要抛荒的程度不是太久,完全可以拾起来重新耕作。
王愔之又耐着性子,与这群人闲卿了一阵子。
凭心而论,彭城士族或许是家业小,远离权力中心的缘故,格局并不大,说来说去,就是诉苦,诉说自己家族这几十年来的不容易。
王愔之承认这是事实。
可是没必要翻过来覆过去的讲啊。
今次表刘元孙为徐州大中正,就是抛出个诱饵,但看来效果不大,说半天都没说到正题上,索性让他们走人。
王愔之又带着亲卫与薛银瓶刘兴男出了城。
匠作营的驻地一片忙碌,木匠三五成群,画着床榻和柜子等家俱的尺寸,一待木材伐来,就开始制作。
丹漆匠和脂胶匠升起火,熬制胶漆。
搏埴从字面意思理解是拍击黏土,代指陶工制坯,这部分人军卒的保护下,去往云龙山,大洞山与马陵山一带,寻找盛产黏土之处。
刘裕曾烧砖重筑彭城,说明彭城附近有黏土矿。
王愔之找到金山,这是匠作营的老登,曾得赐美人。
取出一份图纸递去道:“我有个犁的图形,你拿去给专责打造农具的匠户和铁匠,令其尽快打造,勿耽搁了耕种。“
这正是穿越必备曲辕犁,各个部件画的清清楚楚,并有说明相对直辕犁的优势以及装配方法。
此曲辕犁,并非唐代的曲辕犁,而是宋元时期普遍使用的耕犁。
相较唐代曲辕犁而言,犁辕更短,更弯曲,减少了策额、压镵等部件,使得结构轻巧,使用灵活,效率也更高。
按当时的工艺水平,制造并不困难。
这种犁在历史上一直用到清代,后因钢铁厂出现,木辕改作铁辕,但主体结构未有太大的变化。
金山仔细看着,渐渐地,目中泛出奇光,不敢置信道:“仆本忧夏季过后,来不及抢种黍栗,若此辕真如所说,无忧矣,最多十日,便可试制出来!
只是……请恕仆直言,仆也曾耕过田,对农事并非无知,故敢断言,若无对农事的深刻了解,绝无可能制出曲辕犁,而此犁从未出现过,难道是郎君自创……“
金山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分明是想不通王愔之这种人怎可能设计出曲辕犁?
“是啊!”
刘兴男附和道:“郎君是高门士族,有闲有钱,若说弄出香皂和碱倒也罢了,浑天仪不就是汉代张衡弄出来吗?
而郎君不谙稼穡之事,怕是连直辕犁都没摸过吧,又怎可能改进到曲辕犁?”
“哟嗬!”
王愔之怪叫一声,啧啧赞道:“兴男小娘子连张衡都知道?”
“哼哼!”
刘兴男摇头晃脑,哼哼作响。
王愔之却未再说,他没在钱塘推广曲辕犁,主要是土地肥沃,地广人稀,而曲辕犁用于精耕细作,会加大屯田兵的劳作量。
彭城不同,降水不如钱塘,灌溉条件也差一些,同样的劳动量,产量大体缩减两到三成,故而用曲辕犁弥补。
随即又拿出一张纸,递给焦诚道:““此物名弹簧,弄成了,给你个官当当!”
“仆先看一看!”
焦诚精神大振,接过图纸,仔细看去。
弹簧在本质上是一种蓄力装置,也是人类工业文明的基础,没有弹簧的发明,就不可能有现代仪器仪表与各种机械。
在王愔之看来,有两种构件对工业文明的贡献最大。
一是弹簧,实现了对运动的储能和缓冲吸振,进而控制调节运动。
另一种是螺栓,可以简便的把不同部件拼接在一起,协同运作。
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做螺栓或许强人所难,但弹簧未必。
王愔之画的图纸是最基础的压缩弹簧,未附英国人胡克的弹簧公式,只是以自己的理解描述。
虽然没有参数,但劳动人民智慧无穷,完全可以逐渐摸索出规律。
弹簧的难点是以熟铁绕成一圈圈的螺旋状。
在科学上,熟铁、钢和生铁按含碳量区分,小于0.2%称作熟铁或纯铁,碳含量在0.2-1.7%之间为钢,1.7%以上是生铁。
熟铁软,塑性好,易形变,强度和硬度较低,可制弹簧。
而生铁含碳量大,硬而脆,几乎没有塑性,一般作为农具的原料。
焦诚顿感头大,不确定道:“仆不敢保证,只能说尽力。”
王愔之脸一沉道:“不是尽力,是必须,这个官你不想当,我可以找别人当,我希望年底之前能见到弹簧。“
”诺!“
焦诚猛一咬牙,抱拳应下、
显然,王愔之对弹簧非常重视。
王愔之又又拿出一张图纸,递给主管制车的刘禄道:“这是四轮马车的打造图样,要求车辆不靠畜力带动转向,以两只前轮转动方向。
难点在于转向车轴,你先拿去琢磨研究,有不懂之处可随时问我,我给你一年时间,做成了,照样给你官当。“
”诺!“
刘禄浑身一凛,接过看去,顿时,头炸了,车的结构别说看懂,理解都难。
其实四轮马车在中国古代的用途有限,毕竟这种车对道路的要求非常高,而历朝历代传统上不修路,路面条件非常糟糕。
所谓多年的官道走成河。
土路被车辆碾压会逐渐下陷,极端时能低两到三米,又被各种车辆压的坑洼不平。
这样的路况别说四轮马车,两轮马车都不好用。
真正大量使用的是独轮车和挑担,基本上人能通过就能走,况且古代人命如草芥,人力成本比畜力成本便宜。
但是,彭城往上,水运的便利性会逐渐丧失,想要进一步深入北方,就只能以陆路转运。
这时,四轮大马车载重量大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而且道路问题也不难解决,可以铺水泥路啊。
路修到哪里,兵锋就指向哪里。
王愔之领着众人继续往深处走,这一片是弓箭匠与制兵匠,对兵器和弓矢做保养,一名五十多岁的老者是这群人的头人。
老者不是王家的部曲,而是在山阴城下,从俘获的北府军辅兵中甄别出来的匠户。
王愔之问道:“杖翁如何称呼?”
老者赶忙施礼:“不敢当使君问,仆名刘庸!“
‘又是个姓刘的?’
王愔之挺无语的。
刘庸笑道:“仆和刘牢之可没关系,仆家是随兰陵萧氏渡江而来,于晋陵落籍,后被北府军征发,然后就投入了使君麾下。”
“原来如此!”
王愔之笑着问道:“军中可能制弩?”
刘庸那满是皱纹的脸面,现出自信的笑容:”我家在永嘉之前,便跟随兰陵萧氏,迄今已超过百年,萧氏的弩皆是出于我家之手。“
”好!“
在刘兴男的目瞪口呆中,王愔之又又又从怀里掏出一叠纸,递过去道:”此为神臂弩,杖翁可试着研制,若能制出,我何吝于官职之赏?”
刘庸浑身一震,却不敢大意,接来细看。
北宋的神臂弓已经失传了,王愔之拿出来的,是明代《武备志》中的神臂弓。
虽然标称威力很大,但很可惜,明朝已经进入了火器时代。
廉价的火枪,稍作训练就能上阵的士兵,取代了工艺繁复的神臂弓,与投入大量钱粮训练出来的精兵。
致使神臂弓始终没能推广开来。
该弓以桑木为主体,檀木为弰,配备铁制蹬子枪头,铜制马面牙发装置,麻绳扎丝为弦。
弓身长三尺二寸至三尺三寸,弦长二尺五寸,箭矢为木羽短箭。
文献记载射程为240至340余步,可穿透榆木半笴,以足蹬张弦,单人无法仅凭臂力开弓。
当然,文献记载多有夸张,能有百步至百五十岁的射程,王愔之就满足了。
刘庸看了一遍又一遍,在构造上,神臂弩与现有的弩相比,做了重大改进,对工艺的要求也更加精密。
许久,深吸了口气道:“仆不敢妄言,但有一丝可能,亦会将神臂弓制出来。”
“嗯!”
王愔之点头道:“杖翁不要着急,慢慢来,若有不明白之处,你我共同参详。”
“诺!”
刘庸重重拱手。
……
        其实彭城不缺土地,缺的是人。
江东迄今为止,仍有大片的荒山荒地,淮北更是抛荒处处,只要抛荒的程度不是太久,完全可以拾起来重新耕作。
王愔之又耐着性子,与这群人闲卿了一阵子。
凭心而论,彭城士族或许是家业小,远离权力中心的缘故,格局并不大,说来说去,就是诉苦,诉说自己家族这几十年来的不容易。
王愔之承认这是事实。
可是没必要翻过来覆过去的讲啊。
今次表刘元孙为徐州大中正,就是抛出个诱饵,但看来效果不大,说半天都没说到正题上,索性让他们走人。
王愔之又带着亲卫与薛银瓶刘兴男出了城。
匠作营的驻地一片忙碌,木匠三五成群,画着床榻和柜子等家俱的尺寸,一待木材伐来,就开始制作。
丹漆匠和脂胶匠升起火,熬制胶漆。
搏埴从字面意思理解是拍击黏土,代指陶工制坯,这部分人军卒的保护下,去往云龙山,大洞山与马陵山一带,寻找盛产黏土之处。
刘裕曾烧砖重筑彭城,说明彭城附近有黏土矿。
王愔之找到金山,这是匠作营的老登,曾得赐美人。
取出一份图纸递去道:“我有个犁的图形,你拿去给专责打造农具的匠户和铁匠,令其尽快打造,勿耽搁了耕种。“
这正是穿越必备曲辕犁,各个部件画的清清楚楚,并有说明相对直辕犁的优势以及装配方法。
此曲辕犁,并非唐代的曲辕犁,而是宋元时期普遍使用的耕犁。
相较唐代曲辕犁而言,犁辕更短,更弯曲,减少了策额、压镵等部件,使得结构轻巧,使用灵活,效率也更高。
按当时的工艺水平,制造并不困难。
这种犁在历史上一直用到清代,后因钢铁厂出现,木辕改作铁辕,但主体结构未有太大的变化。
金山仔细看着,渐渐地,目中泛出奇光,不敢置信道:“仆本忧夏季过后,来不及抢种黍栗,若此辕真如所说,无忧矣,最多十日,便可试制出来!
只是……请恕仆直言,仆也曾耕过田,对农事并非无知,故敢断言,若无对农事的深刻了解,绝无可能制出曲辕犁,而此犁从未出现过,难道是郎君自创……“
金山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分明是想不通王愔之这种人怎可能设计出曲辕犁?
“是啊!”
刘兴男附和道:“郎君是高门士族,有闲有钱,若说弄出香皂和碱倒也罢了,浑天仪不就是汉代张衡弄出来吗?
而郎君不谙稼穡之事,怕是连直辕犁都没摸过吧,又怎可能改进到曲辕犁?”
“哟嗬!”
王愔之怪叫一声,啧啧赞道:“兴男小娘子连张衡都知道?”
“哼哼!”
刘兴男摇头晃脑,哼哼作响。
王愔之却未再说,他没在钱塘推广曲辕犁,主要是土地肥沃,地广人稀,而曲辕犁用于精耕细作,会加大屯田兵的劳作量。
彭城不同,降水不如钱塘,灌溉条件也差一些,同样的劳动量,产量大体缩减两到三成,故而用曲辕犁弥补。
随即又拿出一张纸,递给焦诚道:““此物名弹簧,弄成了,给你个官当当!”
“仆先看一看!”
焦诚精神大振,接过图纸,仔细看去。
弹簧在本质上是一种蓄力装置,也是人类工业文明的基础,没有弹簧的发明,就不可能有现代仪器仪表与各种机械。
在王愔之看来,有两种构件对工业文明的贡献最大。
一是弹簧,实现了对运动的储能和缓冲吸振,进而控制调节运动。
另一种是螺栓,可以简便的把不同部件拼接在一起,协同运作。
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做螺栓或许强人所难,但弹簧未必。
王愔之画的图纸是最基础的压缩弹簧,未附英国人胡克的弹簧公式,只是以自己的理解描述。
虽然没有参数,但劳动人民智慧无穷,完全可以逐渐摸索出规律。
弹簧的难点是以熟铁绕成一圈圈的螺旋状。
在科学上,熟铁、钢和生铁按含碳量区分,小于0.2%称作熟铁或纯铁,碳含量在0.2-1.7%之间为钢,1.7%以上是生铁。
熟铁软,塑性好,易形变,强度和硬度较低,可制弹簧。
而生铁含碳量大,硬而脆,几乎没有塑性,一般作为农具的原料。
焦诚顿感头大,不确定道:“仆不敢保证,只能说尽力。”
王愔之脸一沉道:“不是尽力,是必须,这个官你不想当,我可以找别人当,我希望年底之前能见到弹簧。“
”诺!“
焦诚猛一咬牙,抱拳应下、
显然,王愔之对弹簧非常重视。
王愔之又又拿出一张图纸,递给主管制车的刘禄道:“这是四轮马车的打造图样,要求车辆不靠畜力带动转向,以两只前轮转动方向。
难点在于转向车轴,你先拿去琢磨研究,有不懂之处可随时问我,我给你一年时间,做成了,照样给你官当。“
”诺!“
刘禄浑身一凛,接过看去,顿时,头炸了,车的结构别说看懂,理解都难。
其实四轮马车在中国古代的用途有限,毕竟这种车对道路的要求非常高,而历朝历代传统上不修路,路面条件非常糟糕。
所谓多年的官道走成河。
土路被车辆碾压会逐渐下陷,极端时能低两到三米,又被各种车辆压的坑洼不平。
这样的路况别说四轮马车,两轮马车都不好用。
真正大量使用的是独轮车和挑担,基本上人能通过就能走,况且古代人命如草芥,人力成本比畜力成本便宜。
但是,彭城往上,水运的便利性会逐渐丧失,想要进一步深入北方,就只能以陆路转运。
这时,四轮大马车载重量大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而且道路问题也不难解决,可以铺水泥路啊。
路修到哪里,兵锋就指向哪里。
王愔之领着众人继续往深处走,这一片是弓箭匠与制兵匠,对兵器和弓矢做保养,一名五十多岁的老者是这群人的头人。
老者不是王家的部曲,而是在山阴城下,从俘获的北府军辅兵中甄别出来的匠户。
王愔之问道:“杖翁如何称呼?”
老者赶忙施礼:“不敢当使君问,仆名刘庸!“
‘又是个姓刘的?’
王愔之挺无语的。
刘庸笑道:“仆和刘牢之可没关系,仆家是随兰陵萧氏渡江而来,于晋陵落籍,后被北府军征发,然后就投入了使君麾下。”
“原来如此!”
王愔之笑着问道:“军中可能制弩?”
刘庸那满是皱纹的脸面,现出自信的笑容:”我家在永嘉之前,便跟随兰陵萧氏,迄今已超过百年,萧氏的弩皆是出于我家之手。“
”好!“
在刘兴男的目瞪口呆中,王愔之又又又从怀里掏出一叠纸,递过去道:”此为神臂弩,杖翁可试着研制,若能制出,我何吝于官职之赏?”
刘庸浑身一震,却不敢大意,接来细看。
北宋的神臂弓已经失传了,王愔之拿出来的,是明代《武备志》中的神臂弓。
虽然标称威力很大,但很可惜,明朝已经进入了火器时代。
廉价的火枪,稍作训练就能上阵的士兵,取代了工艺繁复的神臂弓,与投入大量钱粮训练出来的精兵。
致使神臂弓始终没能推广开来。
该弓以桑木为主体,檀木为弰,配备铁制蹬子枪头,铜制马面牙发装置,麻绳扎丝为弦。
弓身长三尺二寸至三尺三寸,弦长二尺五寸,箭矢为木羽短箭。
文献记载射程为240至340余步,可穿透榆木半笴,以足蹬张弦,单人无法仅凭臂力开弓。
当然,文献记载多有夸张,能有百步至百五十岁的射程,王愔之就满足了。
刘庸看了一遍又一遍,在构造上,神臂弩与现有的弩相比,做了重大改进,对工艺的要求也更加精密。
许久,深吸了口气道:“仆不敢妄言,但有一丝可能,亦会将神臂弓制出来。”
“嗯!”
王愔之点头道:“杖翁不要着急,慢慢来,若有不明白之处,你我共同参详。”
“诺!”
刘庸重重拱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