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高门 第149章 围攻京口

小说:晋末高门 作者:一眼云烟 更新时间:2025-10-31 05:53:48 源网站:2k小说网
  张家庄园,墙头站满了人,持着弓箭大盾,个个紧张的汗流浃背。

  “郎君,先前贼兵过境,被索走了五千石粮,如今王愔之过来,又索要三万石粮,这比贼兵还狠啊!”

  张绍二十出头的模样,也站在墙头,身边一名老仆悲愤控诉。

  “世道如此,如之奈何?”

  张绍摇摇头道:“且等一等,待那王愔之过来,先看看是什么样的人再说!”

  墙头下,骑兵炫着技,尤其是段谷合部和薛雀儿部,似乎杠上了,你来个蹬里藏身,我来个返身回射,正中一只探头探脑的狐狸。

  你来个疾驰换马,我再来个站马鞍上控马,兴之所起,还金鸡独立。

  把墙头一众张家部曲看的眼花缭乱。

  张绍不由赞道:“怪道那王愔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有此强兵在手,何事不可成?”

  “郎主,那边过来了!”

  那老仆向远处一指。

  就见一片浩大的烟尘腾起。

  难以计数的军卒,骑着骡子驴子,浩浩荡荡的赶来。

  虽然看似颇为杂乱,但大体上,是呈个扇面,大车集中行驶,随时可以作战。

  “嘿!”

  张绍嘿的一笑:“听闻那王愔之两年前奔出建康时,身无长物,只有百余手下,想不到短短两年时间,竟有了数万兵马。

  你看,光是置办这些牲畜,就非寻常人所能为之。”

  “郎君的意思是……要投效王愔之?”

  那老仆迟疑道。

  张绍不置可否道:“这世道,好不了,自元帝携北伧南渡以来,我张顾陆朱四家,备受压制,转而扶持长城钱氏、吴义沈氏、义兴周氏。

  但可笑的是,当这几家真正忠于晋室时,又扣以谋反之名将之剿灭,北人对我吴人,如防贼般防的紧啊。

  如今经百年折腾,晋室气数已尽,我家从未受过晋恩,怎能给晋室陪葬?

  我观那王愔之对吴人颇为亲善,与贺江梅定了亲,算是我吴人的半个女婿了,且行事有分寸,若确有经世济国之才,投靠他又有何妨?”

  那老仆迟疑道:“南郡公亦一统荆江上游,不日必定东进,郎君要不要再观望一番?”

  张绍摆摆手道:“桓玄奸狡小人,与殷杨之辈尔虞我诈,纠缠数年方才侥幸胜出,此人不过是仰仗桓宣武的余荫作威作福罢了。

  他若龟缩在荆江二州,或可苟延一段时日,可一旦东进建康,必会露出不堪本性,败亡不远矣,投他岂非自寻死路?”

  老仆不再多言。

  割鹿军渐渐停驻,数十骑排众而出,至墙头百步处,一名身着褵裆衫的青年男子唤道:“庄园里可有张家主事人?”

  张绍拱手道:“仆张绍,父讳名敞,来者可是王郎?”

  “正是!”

  王愔之也拱手。

  张绍道:“我家与世无争,但求居有良田广宅,涉有舟车代步,足以息四体之役,养亲则有兼珍之膳,妻孥无苦身之劳。

  秋夏于别庐读书,有清泉茂林,竹木松柏,又有鱼池、土窟为娱目欢心之物,冬春之时,朋伴相携,观原野,极游浪之势,尽兴而归,郡县佐吏,时尔拜访名家,咨以政事,辟为僚属,造福万民,此生足矣,王郎何故而扰耶?”

  “哈哈~~”

  王愔之哈哈一笑:“我家也如此作想,曾居于燕雀湖畔,夏食菱角,秋食莲藕,闲来观鸟飞鱼跃,听竹林涛声依旧,再携两三美姬登钟山远眺大江。

  但见江水奔流不休,浪花淘尽了多少英雄,遥想昔日公谨小乔,弹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观那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风春月,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矣。

  唯家门剧变,不得不奋起搏那事功。

  这一两年来,汝家频遭大难,兄若不奋力一搏,这大好家业,能守得住否?”

  周围众人,现出了向往之色。

  王愔之描绘出了一副美妙的画卷,不独是士人,谁不想过这样逍遥自在的日子呢?

  奈何世道不许。

  薛家子弟曾在王愔之的庄上住过小半年,经历过夏食菱角,秋食莲藕的美妙时光,不约而同的纷纷看了眼王愔之。

  如果不是家门遭难,他会否过着这样悠闲的生活呢?

  莫名的,薛银瓶竟有些心酸。

  这该死的世道,生生把一个翩翩士子家逼成了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武夫。

  张绍也怔怔看着王愔之,胸中臆气翻涌。

  老实说,王愔之这段话,很对他的胃口。

  也说到了他的心坎里。

  张氏在吴郡,原有十来处庄园,如今只剩这一处了,如果此地再失,张氏就无如无根的浮萍,连自己都养不活。

  王愔之又道:“我欲去救援京口,兄何不领自家部曲与我同行,若能大破孙恩,乃大功一件,也好过枯守庄园,日夜提心吊胆。”

  “王郎所言甚是,容我稍作准备,王郎先请进来一叙。”

  张绍笑着挥了挥手。

  “轰隆隆!”

  吊桥放了下来,庄园中门大开。

  “好!”

  王愔之面带微笑,把兵马留在外面,只领着数十骑进入。

  张绍对这份气度大为折服,亲自把王愔之迎入了庄子,引领着游览起来。

  ……

  山阴!

  府牙,大堂上,摆放着三副棺椁。

  谢道韫面色煞白。

  王凝之则如丧姥妣。

  谢琰战死了,王谢二族也失去了顶梁柱!

  如今王谢诸人中,只有谢琰父子三人领军。

  历史早已证明,士族不专兵,衰落只在一两代间。

  王凝之虽懦弱无能,却不是**,他不敢想象会稽内史任届期满时,失去了姻亲谢氏的支持,自已纵使回京就职,在朝堂上又能有几分话语权?

  王凝之突然道:“令姜,你说愔之贤侄会否早就猜到飓风来袭,却故意不告之瑗度,使得瑗度被孙恩偷袭?”

  “王郎,你疯了?”

  谢道韫顿时急怒攻心道:“贤侄怎会是那种人?王郎莫要忘了,正是贤侄来援,你家才免遭灭门之祸。

  况且害死了瑗度,对他有何益处?

  妾本打算剿灭孙恩之后,就把他推荐给从兄,会稽毕竟小了,难以大展身手,以他之能,从兄必不亏待,我们王谢两族也会尽力帮他,重振他太原王氏的门楣不在话下。

  假以时日,或封候拜相,入执中枢,人生至此,还有何求?

  再者,贤侄一再的请从兄过江,而从兄不肯,他还特意修书让妾劝说呢,倘若存有贰心,岂会自寻烦忧?

  况且飓风来去突然,去年一个没来,前年来了三个,他如何能事先预料?此话休要再提,免得传出去让贤侄心寒。”

  “哎~~”

  王凝之直直看着那三副棺椁,满面忧色地叹了口气。

  谢道韫的泪水也终于流了出来,谢氏大厦倾啊,突然身子一晃,就要倒下、

  “令姜,令姜!”

  王凝之赶忙接住谢道韫那摇摇欲坠的身体,大呼道:“来人,快来人啊!”

  府里乱作了一团,婢仆手忙脚乱的把谢道韫抬到榻上,谢道韫已经昏迷不醒了。

  ……

  大半日过去,张绍领五百部曲,千余僮仆随王愔之去往京口。

  王愔之虽有救援京口之意,但并不愿意给北府军当刀。

  当初刘牢之兵变之时,虽然参与的只是刘牢之的嫡系和姻亲,可大多数的北府军,持中立的态度。

  既然你中立,那我也不必急于救你,你先和孙恩打一打,打出狗脑子来再说。

  说到底,京口丢了,甚至被孙恩攻入建康他都不在乎,他在乎的,是孙恩手里的军卒。

  平时弄这么多兵,很不容易,而收编孙恩军就名正言顺。

  在中夏历史上,募兵制大规模推广始于唐明皇,之前的兵,包括府兵,都是自己种田养自己,只要有足够的土地,再多的兵,王愔之都养的起。

  故而除了派出侦骑随时了解京口的情况,他每日的行军速度很慢,只有三五十里。

  三日后,孙恩率十余万大军兵抵京口,将城池团团围困,日夜不停攻打。

  就如上半年王愔之与山阴士族豪强攻打上虞,仗着人多势众,死人不心疼的优势,日夜不停,最终把上虞守军的心态给打崩了。

  孙恩采用的也是这样的策略。

  历史上,拓跋焘饮马大江,北返时围攻盱眙,与守将臧质曰: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城东北是丁零与匈奴,南是三秦氐、羌,设使丁零死者,正可减常山、赵郡贼,匈奴死,正减并州贼,氐、羌死,正减关中贼,卿若杀丁零、匈奴,无不利。

  说明驱杂兵降卒之流攻城,是当时的主流。

  而在孙恩围攻京口期间,卢循率舰队途经沪渎(今上海市青浦县),挥军强攻,经一日夜激战,克之。

  杀吴国内史袁山松,歼吴郡郡兵三千余人,全军士气大振,并获得了可食用半月的粮草,甲胄三千多副,弓弩各有千余。

  两日后,京口江面,千帆万幢,遮天蔽日。

  “杀!”

  卢循大手一挥,目标正是北府军的水寨。

  虽然刘牢之领水陆步骑去往彭城,但带走的多是艨艟和走舸,斗舰和那唯一的一艘楼船留了下来。

  这不夺来还待何时?

  水寨方向,爆发出激烈的战斗,北府军的舰船,纷纷开出。

  斗舰上那巨大的拍杆,每一击,都能打碎一艘船只的舰艏,奈何卢循的船太多了,小船又灵活,蚁多还咬死象呢。

  接舷跳帮中,一艘艘的北府战舰易主。

  而京口城下,同样爆出震耳欲聋的喊杀声。

  城头矢石如雨,城下箭如飞蝗,一架架飞梯架上城头,又被滚石檑木砸断,尸体如下饺子般一排排坠落,偶有攀上城头的军卒,也被守军顽强的杀伤阻击。

  双方死伤人数以惊人的速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