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高门 第119章 元气大伤

小说:晋末高门 作者:一眼云烟 更新时间:2025-10-31 05:53:48 源网站:2k小说网
  前次在京口未细看,今观之,身体壮实,肌肉虬结,络腮胡子,确是勇将啊。

  王愔之问道:“你就是檀道济?”

  “仆见过郎君!”

  檀道济草草拱手,不自禁地低头。

  事实上不仅是他,所有的北府军降卒看到王愔之,都不太自在。

  王愔之又道:“可愿降我?”

  檀道济迟疑道:“仆家人皆在京口,请郎君见谅。”

  “若不降即死呢?”

  王愔之阴恻恻道。

  檀道济打量向王愔之,面容冷厉,眸中泛着杀机,看似不是玩笑话,兴许不降真会死。

  随即晒然一笑。

  自己又不是什么大人物,杀了不就杀了?

  他自小丧父,与兄长檀韶、檀祗由叔父檀凭之抚养**,他担心降了王愔之,叔父与两位兄长会被刘牢之迁怒。

  也罢,死则死矣!

  “仆宁死不降!”

  檀道济吸了口气道。

  “明日一早,发给他粮食兵刃,任其自去!”

  王愔却是回头吩咐。

  檀道济顿如劫后余生般,猛的抬起了头。

  郎君,能不能不要这样吓人?

  匡超冷笑道:“檀道济,也不知刘牢之那贼厮许了你什么好处,放着郎君这等明主不投,却去为悖逆人理之辈卖命?”

  “家人在京口,实不敢投!”

  檀道济叹了口气。

  “汝可愿降我?”

  王愔之目光移向下一人。

  “仆于京口也有家小,宁死不降!”

  那人瞪圆眼睛看向王愔之。

  “你叫什么?”

  王愔之澹澹问道。

  “郎君记好了,仆名赵猛!”

  那人大吼一声,摆出一副视死如归的模样,不过声音有些颤抖。

  “成全他!”

  王愔之头也不回道。

  几名壮汉冲了过来,拧着他去往不远处的杂草丛。

  他整个人是懵逼的,檀道济宁死不降被释放,为何自己被杀?

  你再劝一劝,我就含泪降了啊。

  一个按住他脑袋,两人分别压住他胳膊,还有一人跪在他背上,刀斧手狞笑着扬起斧头。

  “不,不,我……”

  那人总算反应过来了,大声哀求,却是喀嚓一声,利斧将头颅斩落。

  “督帅请看!”

  刀斧手提起头颅,请王愔之检视。

  檀道济惊呆了!

  为何杀他不杀我?

  周围的俘虏起了小范围骚动,立刻有军卒上前弹压,虽然安静了,但很多人看檀道济的目光怪怪的。

  檀道济居然有了受宠若惊之感。

  是的!

  站他面前的,是前北府军大都督王孝伯之子,高门贵种,先拒孙恩,再破北府。

  这样的人,点名他檀道济,又在劝降被拒之后留他一命,焉能不受宠若惊?

  甚至他都在想,要不是担心叔父和两个兄长被刘牢之报复,投了王郎也不错啊,

  毕竟王愔之是老都督之子,子继父业嘛,降了不丢人。

  王愔之不再理会檀道济,逐一询问俘虏。

  每一个被问到,均是小心翼翼地回话,即便不愿降,也不敢道出宁死不降四字,而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顾左右而言他。

  檀道济始终关注王愔之。

  凭心而论,王愔之能不厌其烦的逐一招降,并询问姓名,别说士家郎君,就是北府军诸将,也没人能做到。

  难怪能在短短一年之内,白手起家,每战必胜,攒下诺大一份家业,确是能为常人之不能啊!

  这个时代,主择臣,臣亦择主。

  檀道济心里的天平又倾斜了些。

  不愿降的,王愔之也不再杀,赵猛是杀给檀道济看的。

  君宜细思,我为何不杀你。

  千余人,约半数愿降,不是重装步兵,就是骑兵,是急需的人材,而且将来在他手头混好了,也会带动更多的北府军来降。

  “不愿降我者,我不强求,明日一早发给食物兵刃,与檀道济自去,愿与诸君莫于疆场相见,否则,可不会留手了!”

  王愔之拱手道。

  “哈哈,哪能呢!”

  “下回见到郎君,必退避三舍!”

  “郎君恩义,铭感于心,请受仆一拜!”

  众人纷纷称谢。

  ……

  夜色越发深沉。

  三十里外!

  刘牢之勉强收拢了兵马,略略观之,欲哭无泪。

  其实他的一万五千主力没损失多少。

  与卢循初战,损失了两百来骑,攻打孙恩营寨,连重装步兵加骑兵,不超过两百。

  与王愔之的山阴北门之战,损失重装步兵近四百,又被俘虏了千余。

  目前身边,尚有步骑一万三千。

  但是!

  但是又来了!

  他的辎重、财货、抢来的女子全丢了啊,还损失了三千多匹战马。

  军卒跟他出来打仗,是要领赏的,白跑一趟,必然怨声载道,如今什么都没了,欠的赏钱却不能不发,这是要倾家荡产的节奏啊。

  而且重装步兵虽跑回来不少,可绝大多数,都在逃跑途中,把重兵器和铁甲给抛弃了。

  毕竟一副铁甲数十斤重,跑不了多久就气喘吁吁。

  事实上被俘获的北府军,多数都是在卸甲的时候被抓的。

  重装步兵没了甲,战斗力直降八九成。

  所谓丢盔弃甲,不外如是。

  即便他有心回头再战,也没本钱了。

  一群光着膀子的步兵上阵,只是给王愔之送菜。

  两万丁壮,跑回来的,不超过三千之数,其余要么逃散,要么被俘,不可能回来了。

  丁壮本就是种地纳粮,给谁干不是干?

  总之,此次出兵山阴,北府军表面上损失不大,实则内里元气大伤。

  尤其是,他发现很多人看他的眼神不太对。

  “王愔之!”

  刘牢之朝天怒吼,突地眼前一黑,一口鲜血喷了出来。

  “阿父,大都督!”

  周围众将连忙将他扶住。

  ……

  次日一早,饱餐过一顿之后,近五百北府军俘虏背着粮食,提上刀枪,拜别了王愔之,踏上归程。

  檀道济被默认成首领,带着袍泽回返京口,或许是因王愔之点过他的名?

  当然,甲不可能交还。

  从昨夜迄今,城里城外,共捡到两千多副铁甲,两百来副皮甲,其中肯定有相当一部分被山阴士族豪强捡走,但王愔之没法追究。

  这就是当时的生态。

  甚至在哪家看到为奴的北府军,都不足为奇。

  不过北府军的遗产他吃到了最大的一口,除了跟随出兵的义兴十八家豪强,山阴士族休想从他手里分润。

  而归降的北府军,经思忖再三,骑兵平均分配给了第一幢和第二幢,各有三百人上下,重装步兵直接编入了虎啸营。

  主要是王愔之对北府降卒既不了解,也不放心,如单独编队的话,整幢整幢逃跑尚是其次,就怕战至关键处反水背刺。

  这是能要人命的。

  所以要掺砂子,搞平衡。

  但付出的代价,是战斗力的下降,磨合将会漫长而痛苦,不过据探马来报,孙恩已经退回了上虞,并隐有将主力撤回甬东诸岛之意。

  历史上,孙恩卷土重来,是一年之后。

  王愔之还是有信心在一年内,让虎啸营和两幢骑兵重新焕发战斗力。

  不过薛雀儿、段谷合与苏荃却没有这方面的顾忌,对于他们来说,兵越多越好,至于内部成份复杂的问题,不是有军法么?

  王愔之回头,向苏荃问道:“孙恩可还会再来攻打了?”

  苏荃抱拳道:“早晚必来,督帅可要攻打上虞?不如挟大破北府军之锐气挥军东向,孙恩必弃城而逃,没了上虞,孙恩即便上岸,亦无法立足。”

  “不忙!”

  王愔之想都不想的摆了摆手,问道:“上虞早晚要打,但不是现在,上虞县城狭小,周边路有蔽骨,几无人烟,我军即便攻下,一旦孙恩挥主力来攻,必将陷入死守困境,即便打退,也会反复拉锯,死伤无算也。

  我军规模有限,实无必要把将士们的性命置入血肉磨盘中研磨,况且朝廷和会稽士族未必愿意我在上虞扎根。

  当下还是趁着间隙,大力整军备战,并把庄园营建起来。

  不过孙恩必然缺粮,或会派出小股部队四处劫掠粮草,你等三幢先整训一个月,再开赴左近,专门截杀孙恩的搜粮部队,亦可起练兵之效。

  切记,勿得浪战,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

  “诺!”

  薛雀儿、段谷合与苏荃齐齐拱手。

  王愔之又道:“薛根,你随我去辅兵杂兵中挑人,我允你自编一幢骑军,当然,这些人全无基础,可有信心带好?”

  “哈!”

  薛根哈的一笑:“郎君忒小看人,哪有生而知之之辈,给仆一年时间,必为郎君练出一支精骑。”

  “呵~~”

  薛雀儿不屑地冷笑道:“少说大话,你薛根是何底细,郎君不知,我焉能不知?”

  “好,好的很,雀儿,咱们走着瞧,一年后,都把兵马拉出来溜溜!”

  薛根气的连点头,随即肃容施礼:“愿为郎君牵马执蹬,纵死不悔。”

  这个表态相当重了,薛誉儿暗骂无耻。

  薛银瓶掩嘴轻笑。

  苏荃挺羡慕的,薛雀儿和薛根能称呼王愔之郎君,这是自微末一路走来的情谊,将来随着王愔之一路走高,这群薛家少年也会获得远比战功更加深远的富贵。

  而他是俘虏出身,自动请缨才被王愔之任用,差了几分味道,又曾是孙恩军,要想获得王愔之的真正信任,任重道远啊。

  早先的些许小心思随着王愔之拒孙恩,破北府,早已不翼而飞,如今只想为王愔之效力,搏一份功名富贵,光大门楣。

  好在他有杀手锏。

  那就是水军!

  王愔之早晚要建水军。

  “走,我带你去挑人,一会子再去挑选妻妾,把你们的部众全带上,每人配一名,队主以上配两名,发放安家费两贯钱,绢布各两匹,粮十石!”

  王愔之挥了挥手。

  “谢督帅(郎君!)”

  众人士气大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