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金榜题名到权倾朝野 第143章 三策

小说:红楼:从金榜题名到权倾朝野 作者:眉油酥脂 更新时间:2025-10-31 04:27:57 源网站:2k小说网
  他甚至不敢去深想萧钦言是如何具体操作的,如何与四王达成了这等肮脏的交易。

  仅仅是这个指向本身,已足以让他这个深谙宫廷险恶的老太监,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

  他下意识地抬起手,想要擦去额上的冷汗,指尖却抖得厉害,几乎触碰不到自己的皮肤。

  目光再次对上林如海那双深邃如寒潭的眼眸,那里面没有咄咄逼人的追问,没有一丝一毫的得意,只有一片了然之后的澄澈与沉静,仿佛早已看透一切,只是等着他这局中人自己撞破那层窗户纸。

  这沉静,比任何厉声斥责都更令夏守忠心头发怵。

  “林……林相……”

  他喉咙里终于挤出两个破碎的音节,带着一种溺水者般的嘶哑。

  “咱家……咱家愚钝……愚钝啊……”

  剩下的言语堵在喉咙里,再也吐不出来。巨大的震撼过后,是无边的后怕。

  他方才竟然还想过拉拢林如海,甚至还拿出了那份要命的锦衣卫名单作为投名状。

  在这等足以掀翻整个朝堂的泼天阴谋面前,他那些内廷的小盘算,简直如同萤火比之皓月,可笑至极。

  夏守忠只觉得一股寒气自脚底窜起,瞬息间便冻彻四肢百骸。

  文渊阁内沉淀的墨香与檀木气息,此刻都化作无形的重压,沉甸甸地坠在他的肺腑之间。

  林如海方才点破的关窍太过骇人,像一柄淬了冰的**,倏然挑开神都锦绣帷幕后最污秽的血肉——首辅竟可能与四王勾结,引西海烽烟为棋,只为截断朔方军北征之路。

  冷汗自他松弛的颊边滑落,洇进紫蟒袍领口刺金的云纹里。

  五脏六腑都绞紧了,他原只想求个揣摩圣意的门路,好避开御前雷霆,哪知一脚踏进的竟是这等泼天阴谋的漩涡中心。

  若林如海所言是真,四王与萧钦言行此险招,必然做足了鱼死网破的打算。

  他夏守忠一个阉人,卷进去怕是要被碾得骨头渣子都不剩。

  更有一丝疑虑毒蛇般噬咬着他的神智——林如海是否在借他这把刀,去斩政敌萧钦言的首级。

  文臣倾轧,杀人不见血,他这深宫老奴岂会不知。

  早知如此,今日便不该踏入这文渊阁半步。

  悔意灼心,夏守忠下意识地后退半步,皂靴踩在澄泥金砖上,几无声息。

  他垂首盯着自己蟒袍袖口繁复的捻金线,喉结艰难滚动,挤出的声音干涩嘶哑。

  “林相深谋远虑,所言……令咱家如闻惊雷。”

  “只是此等惊天大事,牵涉过巨,咱家人微言轻,耳目闭塞,实在……实在不敢妄加采信。”

  他刻意加重了“妄加”二字,身子又往后缩了半分,只想从这片令人窒息的泥沼中拔足而退。

  “哦。”

  林如海并未抬眼,只将手边那盏凉透的雨过天青釉茶盏端起,指腹缓缓摩挲冰滑的瓷壁。

  烛火跃动,在他低垂的眼睫下投出小片幽暗的影。

  “夏公公适才可不是这般说的。”

  他声音不高,字字却似裹了霜。

  “是公公忧心陛下龙体,惶恐不安,定要在下剖陈管见。”

  “如今在下据实相告,公公倒畏首畏尾起来。”

  茶盏被轻轻搁回紫檀案,一声轻响在死寂的阁内格外清晰。

  “既如此,便当在下从未说过那些话。”

  “公公请自便。”

  “林相息怒!”

  夏守忠心头一紧,林如海这“从未说过”四字,比厉声斥责更让他胆寒。

  他深知自己方才的退缩已触了对方忌讳,此刻若真拂袖而去,非但前功尽弃,更可能彻底得罪这位实权在握的次辅。

  冷汗浸透中衣,黏腻地贴在后背,他僵在原地,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林如海的目光终于落在他脸上,那眼神平静无波,却仿佛能穿透皮囊直窥肺腑。

  “夏公公,你怕了。”

  不是疑问,是陈述。

  “怕卷入是非,怕引火烧身。”

  “此乃人之常情。”

  林如海话锋却陡然一转,如冰层下潜藏的暗流。

  “可公公莫要忘了,你执掌的,是内廷二十四衙门之首。”

  “陛下将耳目之司——锦衣卫,亦托付于你监察。”

  他身体微微前倾,案头烛火在那双深邃的眸子里跳跃出锐利的光。

  “锦衣卫安插百官府邸,探听隐秘,本为陛下洞察幽微之需。”

  “如今西海骤起滔天巨祸,战报如雪片飞入大内,陛下夙夜难安。”

  “而你,夏公公。”

  林如海一字一顿,敲在夏守忠心头。

  “身为陛下身边最近之人,掌天子亲军暗探之权,若对如此惊天动地的阴谋端倪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他日陛下若从别处窥得一丝半点真相,问起你来——”

  林如海的声音陡然沉冷如铁。

  “一句‘不知情’,‘未察觉’,能否搪塞过去?”

  “陛下会如何看你这位‘尽忠职守’的六宫都太监?”

  夏守忠如遭雷击,脸色瞬间惨白如金纸。

  林如海的话像两把冰冷的铁钳,将他死死夹在中间。

  退,是知情不报的渎职大罪,隆化帝刻薄寡恩,届时他夏守忠轻则失宠丢权,重则性命难保。

  进,是踏入首辅与四王勾结的龙潭虎穴,稍有不慎便是粉身碎骨。

  两头都是悬崖。

  他双腿发软,几乎站立不住,只能死死攥住袖口,指尖掐进掌心也浑然不觉。

  文渊阁高大的穹顶仿佛压了下来,四周书阁巨大的阴影如同择人而噬的巨兽。

  方才递出那份锦衣卫名单时的孤注一掷,此刻显得无比可笑。

  “林相……”

  夏守忠的声音带着濒死般的颤抖。

  “咱家……咱家并非畏事……只是……兹事体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啊!若……若无真凭实据,仅凭揣测便……便直奏天听,万一……万一……”

  “在下几时说过要你直奏?”

  林如海打断他,语气恢复了一贯的沉缓,却带着一种掌控全局的从容。

  “揣测便是揣测。如何奏对,如何措辞,如何将‘可能’二字说得既提醒了圣聪,又不至引火烧身,这不正是公公侍奉御前几十年,最拿手的本事么?”

  夏守忠浑浊的眼珠里骤然迸出一丝微光,如同溺水之人抓住了一根浮木。

  林如海这是在给他指一条活路——不是让他去告发,而是让他以“忧心国事、提醒圣虑”的姿态,将这份惊天的“可能”婉转地递到隆化帝耳边。

  “再者。”

  林如海端起茶盏,指尖拂过盏沿,语气平淡却字字千钧。

  “在下方才所言,虽为推测,但环环相扣,逻辑自洽。”

  “公公细想,西海蛮族十五万大军,粮草军械从何而来?”

  “何以能瞒过边关重重哨探?其发兵时机,又何以精准卡在朔方军即将出塞、朝廷无力两顾的节点?”

  “这些疑问,难道不值得锦衣卫去深究一二?”

  “公公只需引导陛下看到这些‘疑点’,至于背后可能的‘黑手’,自有陛下圣心烛照,自行推断。”

  “这‘可能’二字,便足以在陛下心中埋下种子了。”

  夏守忠呼吸急促起来,胸膛剧烈起伏。

  林如海洞穿人心的剖析和这“以疑引疑”的策略,让他看到了一线生机。

  若一切真如林相所料,那么此刻在陛下心中埋下对萧钦言和四王的疑虑,对他夏守忠而言,非但不是祸事,反而是固宠的良机。

  一旦陛下将来察觉真相,他夏守忠今日的“提醒”,便是先见之明,便是大大的忠谨。

  想通此节,巨大的恐惧如潮水般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狂热的激动。

  他猛地向前一步,对着林如海深深一躬到底,姿态前所未有的恭谨。

  “林相金玉良言,如拨云见日。”

  “咱家愚钝,险些自误,恳请林相不吝赐教,咱家……咱家接下来该如何行事,方能不负圣恩,不负林相今日指点?”

  看着夏守忠眼中那混合着感激与急切的火焰,林如海唇角掠过一丝极淡、几乎无法察觉的弧度。

  他放下茶盏,双手拢于袖中,目光投向窗外深沉的夜色,声音沉静如渊。

  “夏公公既问,在下斗胆,有上中下三策,供公公参详。”

  夏守忠屏住呼吸,如同聆听圣谕。

  “下策,便是公公立刻将今**我之言,原原本本密奏陛下。”

  林如海语速平缓。

  “陛下性情如何,公公深知。”

  “骤闻此等惊天之秘,龙颜必然震怒。盛怒之下,陛下是否会当廷发作,直接锁拿萧相、质问四王。”

  “若然如此,西海前线统兵的南安郡王闻讯,是引颈就戮,还是……索性倒戈一击,引番兵长驱直入?”

  “此乃动摇国本、社稷倾危之险招。”

  “公公若选此策,非但无功,反是滔天大罪。”

  夏守忠听得一个哆嗦,连连摆手。

  “使不得!万万使不得!林相明鉴,此策断不可行!”

  “中策,”

  林如海继续道。

  “便是公公佯作不知,静观其变。”

  “西海战事胶着,朝廷倾力支援,陛下怒火或暂时被战局牵制。”

  “待将来战事稍缓,萧相与四王或已弥合痕迹,或陛下盛怒稍减,再伺机点破。”

  “此策看似稳妥,实则后患无穷。”

  “一则,知情不报,欺君之罪难逃,公公在陛下心中分量必然大减。”

  “二则,若在此期间,四王借战事之机,彻底将西海边军化为私兵,甚至与番邦暗通款曲坐实,则将来更难收拾,彼时陛下追究知情不报之责,公公恐有性命之忧。”

  冷汗再次从夏守忠额角渗出。

  佯装不知,就是坐视毒瘤滋长,无论将来结果如何,他都里外不是人。

  “那……那上策……”

  夏守忠的声音带着嘶哑的急切。

  “上策么。”

  林如海的目光转回夏守忠脸上,烛光映照下,那沉静的眸子仿佛蕴**星辰运转的轨迹。

  “核心只四字:谋定后动。”

  “公公此刻要做的,不是揭开盖子,而是准备好掀盖子的时机和手段。”

  林如海竖起一根手指。

  “其一,劝谏陛下,暂压雷霆之怒。”

  “眼下西海战场如火如荼,朝廷倚重四王稳定边军、抵挡番兵。”

  “此刻绝非追究‘幕后黑手’的良机。”

  “陛下若闻此讯,心火难抑,公公务必痛陈利害,请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忍一时之愤。”

  “国事维艰,当以‘平叛’为先,此乃大局。”

  夏守忠重重点头,牢牢记住“大局”二字。

  林如海接着竖起第二根手指。

  “其二,堵不如疏。”

  “陛下心有芥蒂,若强令其隐忍不发,反易郁结伤身。”

  “公公当顺势疏导,进言陛下。”

  “非是不动四王,而是时机未到。”

  “当待西海战局初定,蛮兵锋锐稍挫之时,方为收网之机。”

  “此‘缓’字诀,既能安四王之心,使其为朝廷所用,又能为陛下赢得从容布局的时间。”

  “其三。”

  林如海的声音压得更低,带着一种金石般的决断。

  “暗渡陈仓。”

  “请陛下密令锦衣卫,双管齐下。”

  “一路,严查西海战事前后的蛛丝马迹——番邦如何骤然聚兵十五万,粮道如何畅通无阻,边关预警为何尽数失效。”

  “务必深挖其与神都萧府、四王府之间可能存在的隐秘勾连,搜罗铁证,另一路,”

  林如海目光锐利如电。

  “趁朝廷向西海增兵、调拨粮秣军械之机,选派精干可靠的锦衣卫,以监军、督粮、联络等身份渗入西海边军各营。”

  “其使命不在干涉军务,而在不动声色地摸清西海各军镇内部派系脉络——哪些将领是四王死忠,哪些将领心存朝廷,哪些人可争取,哪些人需提防。”

  “此乃为将来陛下收回西海兵权、瓦解四王根基,预先埋下的暗桩。”

  夏守忠听得目瞪口呆,心旌摇曳。

  这哪里是应对之策,分明是一盘囊括庙堂与疆场、着眼当下更布局未来的宏大棋局。

  林如海不动声色间,已将“暂不追究”的隐忍,化为“暗中积蓄力量”的致命反击。

  尤其是那“渗透边军、摸清派系”之策,简直是釜底抽薪的绝户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