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海目光变得锐利了几分,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桌面。
“十五万大军,非朝夕可聚。”
“粮秣、兵甲、行军调度,无一不需经年累月之筹备。”
“如此庞大兵势,骤然集结,悍然叩关,事前竟无半点端倪预警,边军斥候如聋如瞎,朝廷中枢茫然无觉……夏公公,你不觉得,此事太过蹊跷,太过不合常理么?”
夏守忠听得背脊发凉,顺着林如海的思路,也觉一股寒意从脚底升起。
他喃喃道。
“林相的意思是……有人故意遮掩,或者……”
“更紧要的是时机。”
林如海打断了他,声音依旧低沉,却带着一种穿透迷雾的力量。
“此番番邦大举入寇,选在朔方大军厉兵秣马、箭在弦上,只待春深便要出塞犁庭的节骨眼上爆发。”
“其势之迅猛,其攻之狠戾,恰恰卡在我军北征启动前的最后一刻,将朝廷逼入了两线作战、首尾难顾的绝境。”
“这时间的选择……夏公公,你认为是巧合,还是……恰逢其时?”
“恰逢其时……”
夏守忠倒吸一口凉气,脸上满是惊疑不定。
“这……这未免也太巧了!简直像是算准了日子!”
“林相是说……这背后……有人操纵?是那四……”
提到四王,夏守忠本能地压低了声音,眼神闪烁,带着深深的不解与怀疑。
“可……可那几位王爷,咱家也略知一二。”
“南安郡王好逸,西宁郡王守成有余,北静郡王……心思是活络些,可也说不上如何雄才大略。”
“东平郡王更是庸碌,不值一提,他们……他们能有这等深谋远虑?”
“有这份胆魄,将时机拿捏得如此之准?”
“咱家看,他们未必有这份见识胆气吧!”
夏守忠连连摇头,实在难以将如今那几位耽于享乐、面对未来惶惶不可终日的郡王,与策划如此惊天阴谋、精准操弄两国战局的幕后黑手联系起来。
这太超出夏守忠的认知了。
林如海的目光掠过夏守忠那张因困惑而紧绷的脸,并未反驳他关于四王才具的论断。
他端起手边那杯早已凉透的雨过天青釉茶盏,指腹摩挲着冰凉的瓷壁,声音低沉而平稳,如同剖析一册枯燥的案卷。
“夏公公所言不差,论深谋远虑、算无遗策,四王确非此道中人。”
“他们的见识胆气,困于承平日久的高门深院,早已消磨殆尽。”
夏守忠喉结滚动了一下,眼中困惑未减反增,正欲开口。
林如海却话锋一转,语气里多了一丝沉甸甸的分量。
“然则,胆魄一事,并非只有雄才大略者方具。”
“当人被逼至绝壁边缘,退一步即是粉身碎骨深渊,纵使庸碌之辈,亦可能被逼出一股孤注一掷的凶戾之气。”
林如海搁下茶盏,目光投向窗外。
暮色四合,神都的灯火次第亮起,却照不进这深宫重阁的凝重。
“贤德妃失宠,荣国府一夕倾颓。”
“阖府上下,从煊赫勋贵沦为京中笑柄,凤藻宫铜锁隔绝天日,荣国府贾宝玉疯癫无状……此情此景,夏公以为,执开国元勋牛耳的四王,看在眼中,当作何想?”
夏守忠沉默着,脊背却不由自主地微微绷直。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这八个字如同无形的冰锥,刺穿了此前他对四王处境那点肤浅的认知。
“他们不是看客,是悬在刀下、下一个待宰的羔羊。”
林如海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敲打在夏守忠心头。
“陛下对贾府收权之狠、处置之速,岂非最明白不过的警示。”
“打压开国元勋之策,步步紧逼,今日削的是京营,明日削的,便是他们赖以存身的西海边军根基。”
“若以怀柔之策倒也罢了,但兵权到手后,陛下对荣国府的态度,比盘旋在神都的寒风还要凛冽。”
“四王能不害怕恐惧嘛。”
“这份悬于头顶、日甚一日的恐惧,足以将任何庸人逼成困兽。”
林如海顿了顿,重新看回夏守忠,眼底是洞悉幽微的清明。
“而西海沿子,恰恰是他们经营数代、根基最深之地。”
“盘根错节,兵甲在握。”
“若说挑动边衅,制造一场可控范围内的‘边患’,以此彰显其手中兵权不可替代,进而达成‘养寇自重’之局,令陛下投鼠忌器,不敢轻易动其根本……夏公公,此等能力,他们可有?”
夏守忠的脸色彻底变了。
他想起西海边军那封泣血的急报,想起十五万敌军突然压境、关隘接连失守的惨烈。那份精准迅猛,那份恰在其时——原来并非番邦雄主英明神武,竟是源于己方内部的疯狂自保。
夏守忠喉咙发干,艰难挤出声音。
“有……他们确有此能!西海边军,如同那几位的私兵!只是……只是……”
他眼中再次浮起巨大的不解。
“林相也认为他们无此智慧,那……那又是谁,给他们支了这步险棋?教他们下此破釜沉舟、近乎谋逆的决心?谁有这么大的胆子,敢在背后操弄王旗,挑动两国战火?”
夏守忠双眼死死盯着林如海,仿佛要从这位内阁次辅深潭般的眼眸中捞出救命稻草。
整个文渊阁的空气似乎都凝固了,唯有烛火不安地跳动着。
林如海的神色依旧淡然。
他没有直接回答夏守忠的追问,反而如同一位循循善诱的先生,抛出了全新的思考路径。
“夏公公莫急。”
“凡事运转,皆有其内在逻辑。”
“欲寻这操盘之手,不妨跳出人物本身,看一看这西海骤然燃起的烽烟,烧灼之下,对谁不利,又对谁有利。”
林如海微微倾身,声音带着一种引导性的冷静。
“战端一开,耗费的是朝廷的粮秣银钱,消耗的是国家的元气,牵制的是陛下的心神,磨折的是边关将士的血肉。”
“此乃不利之处,天下有识之士皆痛心疾首。”
“然则,有利之处呢?”
林如海目光如炬,扫过夏守忠茫然的脸。
“谁,能在这场突如其来的边患中,攫取到旁人难以企及的好处?谁能借这滔天巨浪,将自己从漩涡中心推向安全的岸礁,甚至……反将对手推入深渊?”
夏守忠的眉头锁成了川字,浑浊的眼珠急速转动,嘴唇无声地翕动,显然正拼命搜刮着神都朝堂上的一张张面孔。
勋贵?文臣?宗室?他竭力将西海开战与个人得失联系起来,然而朝局纷繁如乱麻,利益交织如蛛网。
萧钦言作为首辅,首当其冲要担责,兵部尚书焦头烂额,其余朝廷重臣更是愁白了头发……似乎无人能从中获益。
时间在沉默中流逝,夏守忠的额头再次渗出细密的汗珠,呼吸也略显粗重。
林如海将夏守忠的窘迫尽收眼底,心中无声地掠过一丝叹息。
到底是深宫家奴,侍奉御前或可机敏百变,于这朝堂大势的洞察、权力棋局的推演,终究隔了一层。
林如海耐心地等待着,直到夏守忠脸上那点挣扎的亮光彻底黯淡下去,化为一片灰暗的茫然。
“罢了。”
林如海的声音打破了沉寂,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提点意味。
“夏公公一时思虑不及,亦属常情。”
“或许,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想想之前,就在这乾清宫大殿之上,当陛下决议朔方军即将出塞、犁庭扫穴之时……是何人,又是为何,极力反对?”
夏守忠猛地抬头,眼中的茫然被一丝回忆的光点亮。
那场决定两线作战的御前会议,剑拔弩张的气氛瞬间重回脑海。
林如海不给他喘息的机会,追问道。
“那些人,彼时极力鼓噪放弃进攻,改攻为守,理由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探知了突厥那位沙钵略可汗集结部族、有再度南下之意?”
林如海轻轻摇头,语气里带着一种洞穿表象的锐利。
“沙钵略可汗动向,年年皆有,不过是疥癣之疾与心腹大患的程度之别。”
“何至于在朔方军万事俱备、箭在弦上之际,骤然引得朝中重臣如此恐慌,不惜力谏放弃准备了许久耗费巨资的北征大计,宁可龟缩于长城之内。”
“要知道,那个时候西海之乱还没有发生呢。”
林如海目光直视夏守忠骤然收缩的瞳孔,一字一句,清晰无比地将问题抛回。
“他们……究竟在害怕什么?担心什么?仅仅是担心一个沙钵略吗?”
“还是说,他们内心深处,真正恐惧的……是那柄一旦挥出、便可能斩断某种致命锁链的塞外利剑?”
“轰——!”
夏守忠只觉得脑子里仿佛有什么东西炸开了。
林如海的话语,如同两把冰冷的钥匙,一把打开了他记忆深处关于乾清宫会议的尘封匣子,另一把则狠狠捅开了他一直未曾深究的那层薄纱!
夏守忠清晰地记起那个场景。
金殿之上,龙威如狱。
当隆化帝商议朔方军出塞时,第一个扑出来、声音因为急迫甚至有些变调、力陈此乃“国本为重”、“防守为上”、“恐致全局崩溃”的,正是首辅萧钦言。
他的反对是那般激烈,那般……不合时宜的恐慌。
仿佛朔方军一旦出塞,不是去立不世之功,而是要去捅破某个天大的窟窿。
当时他只道是这些大臣忧心国事,顾虑重重。如今被林如海这么一点,一个惊悚的念头如同冰冷的蛇,瞬间缠绕住他的心脏!
西海开战,对谁有利?
萧钦言!唯有萧钦言!
一旦西海战事爆发,以其首辅之位,必然首当其冲承受陛下怒火,但反过来看,这何尝不是他阻挡朔方军北征最有力、最冠冕堂皇的武器。
国库空虚、两线难支——这是摆在明面上的死局。
只要朔方军因此被按下,林如海苦心孤诣、其婿苏慕白在朔方推动的“疲虏”乃至最终犁庭的大计,就将彻底胎死腹中。
苏慕白这柄北疆利剑,锋芒未露便已折断。
林如海在朝中最大的依仗和未来的希望,也将随之瓦解!
林如海方才问,他们害怕什么?担心什么?
现在答案呼之欲出:他们害怕的不是沙钵略!他们害怕的是苏慕白在幽州做出成绩,朔方军真能统兵出塞,立下赫赫战功。
他们担心的是北征成功,林如海一系借此军功彻底崛起,萧党势力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倾覆!
那么,谁最有动机和能力,去挑动四王行此险招,在西海燃起这把足以燎原、逼停朔方军步伐的大火?
殿内死寂。
更漏的水珠,缓缓凝聚,再缓缓滴落,坠入承盘之中。
“嗒。”
清脆的一声微响。
夏守忠浑身猛地一颤,如同被那水珠声惊醒。
他脸上的血色褪得干干净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死灰的惨白。
豆大的汗珠终于不受控制地从鬓角滚落,滑过他松弛的脸颊,砸在光可鉴人的金砖地面上,洇开一个小小的深色圆点。
他想开口,嘴唇哆嗦着,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喉咙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死死扼住,每一次艰难的吞咽都带着铁锈般的血腥味。巨大的惊骇如同冰冷的潮水,从脚底瞬间涌上天灵盖,让他四肢百骸都僵硬发冷。
眼前林如海那张沉静无波的面孔,阁顶繁复的藻井彩绘,甚至案头跳动的烛火,都开始旋转、模糊。
挑动四王……养寇自重……阻挠朔方军……获益者……萧钦言!
所有的线索、所有的逻辑、所有的动机,在林如海最后那句看似平静的追问下,终于严丝合缝地拼凑在一起,指向了那个令人窒息、却又无比清晰的真相!
那真相太过骇人,太过凶险!
它涉及的已不仅仅是边关战事,而是直指帝国中枢最顶层的权力倾轧。
是首辅为了一己之私、为了打压政敌,不惜引外敌入室,将千里边关化作修罗场,将无数将士性命视为棋子。
夏守忠只觉得一股寒气从尾椎骨直窜上来,瞬间冻结了他所有的念头。
        “十五万大军,非朝夕可聚。”
“粮秣、兵甲、行军调度,无一不需经年累月之筹备。”
“如此庞大兵势,骤然集结,悍然叩关,事前竟无半点端倪预警,边军斥候如聋如瞎,朝廷中枢茫然无觉……夏公公,你不觉得,此事太过蹊跷,太过不合常理么?”
夏守忠听得背脊发凉,顺着林如海的思路,也觉一股寒意从脚底升起。
他喃喃道。
“林相的意思是……有人故意遮掩,或者……”
“更紧要的是时机。”
林如海打断了他,声音依旧低沉,却带着一种穿透迷雾的力量。
“此番番邦大举入寇,选在朔方大军厉兵秣马、箭在弦上,只待春深便要出塞犁庭的节骨眼上爆发。”
“其势之迅猛,其攻之狠戾,恰恰卡在我军北征启动前的最后一刻,将朝廷逼入了两线作战、首尾难顾的绝境。”
“这时间的选择……夏公公,你认为是巧合,还是……恰逢其时?”
“恰逢其时……”
夏守忠倒吸一口凉气,脸上满是惊疑不定。
“这……这未免也太巧了!简直像是算准了日子!”
“林相是说……这背后……有人操纵?是那四……”
提到四王,夏守忠本能地压低了声音,眼神闪烁,带着深深的不解与怀疑。
“可……可那几位王爷,咱家也略知一二。”
“南安郡王好逸,西宁郡王守成有余,北静郡王……心思是活络些,可也说不上如何雄才大略。”
“东平郡王更是庸碌,不值一提,他们……他们能有这等深谋远虑?”
“有这份胆魄,将时机拿捏得如此之准?”
“咱家看,他们未必有这份见识胆气吧!”
夏守忠连连摇头,实在难以将如今那几位耽于享乐、面对未来惶惶不可终日的郡王,与策划如此惊天阴谋、精准操弄两国战局的幕后黑手联系起来。
这太超出夏守忠的认知了。
林如海的目光掠过夏守忠那张因困惑而紧绷的脸,并未反驳他关于四王才具的论断。
他端起手边那杯早已凉透的雨过天青釉茶盏,指腹摩挲着冰凉的瓷壁,声音低沉而平稳,如同剖析一册枯燥的案卷。
“夏公公所言不差,论深谋远虑、算无遗策,四王确非此道中人。”
“他们的见识胆气,困于承平日久的高门深院,早已消磨殆尽。”
夏守忠喉结滚动了一下,眼中困惑未减反增,正欲开口。
林如海却话锋一转,语气里多了一丝沉甸甸的分量。
“然则,胆魄一事,并非只有雄才大略者方具。”
“当人被逼至绝壁边缘,退一步即是粉身碎骨深渊,纵使庸碌之辈,亦可能被逼出一股孤注一掷的凶戾之气。”
林如海搁下茶盏,目光投向窗外。
暮色四合,神都的灯火次第亮起,却照不进这深宫重阁的凝重。
“贤德妃失宠,荣国府一夕倾颓。”
“阖府上下,从煊赫勋贵沦为京中笑柄,凤藻宫铜锁隔绝天日,荣国府贾宝玉疯癫无状……此情此景,夏公以为,执开国元勋牛耳的四王,看在眼中,当作何想?”
夏守忠沉默着,脊背却不由自主地微微绷直。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这八个字如同无形的冰锥,刺穿了此前他对四王处境那点肤浅的认知。
“他们不是看客,是悬在刀下、下一个待宰的羔羊。”
林如海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敲打在夏守忠心头。
“陛下对贾府收权之狠、处置之速,岂非最明白不过的警示。”
“打压开国元勋之策,步步紧逼,今日削的是京营,明日削的,便是他们赖以存身的西海边军根基。”
“若以怀柔之策倒也罢了,但兵权到手后,陛下对荣国府的态度,比盘旋在神都的寒风还要凛冽。”
“四王能不害怕恐惧嘛。”
“这份悬于头顶、日甚一日的恐惧,足以将任何庸人逼成困兽。”
林如海顿了顿,重新看回夏守忠,眼底是洞悉幽微的清明。
“而西海沿子,恰恰是他们经营数代、根基最深之地。”
“盘根错节,兵甲在握。”
“若说挑动边衅,制造一场可控范围内的‘边患’,以此彰显其手中兵权不可替代,进而达成‘养寇自重’之局,令陛下投鼠忌器,不敢轻易动其根本……夏公公,此等能力,他们可有?”
夏守忠的脸色彻底变了。
他想起西海边军那封泣血的急报,想起十五万敌军突然压境、关隘接连失守的惨烈。那份精准迅猛,那份恰在其时——原来并非番邦雄主英明神武,竟是源于己方内部的疯狂自保。
夏守忠喉咙发干,艰难挤出声音。
“有……他们确有此能!西海边军,如同那几位的私兵!只是……只是……”
他眼中再次浮起巨大的不解。
“林相也认为他们无此智慧,那……那又是谁,给他们支了这步险棋?教他们下此破釜沉舟、近乎谋逆的决心?谁有这么大的胆子,敢在背后操弄王旗,挑动两国战火?”
夏守忠双眼死死盯着林如海,仿佛要从这位内阁次辅深潭般的眼眸中捞出救命稻草。
整个文渊阁的空气似乎都凝固了,唯有烛火不安地跳动着。
林如海的神色依旧淡然。
他没有直接回答夏守忠的追问,反而如同一位循循善诱的先生,抛出了全新的思考路径。
“夏公公莫急。”
“凡事运转,皆有其内在逻辑。”
“欲寻这操盘之手,不妨跳出人物本身,看一看这西海骤然燃起的烽烟,烧灼之下,对谁不利,又对谁有利。”
林如海微微倾身,声音带着一种引导性的冷静。
“战端一开,耗费的是朝廷的粮秣银钱,消耗的是国家的元气,牵制的是陛下的心神,磨折的是边关将士的血肉。”
“此乃不利之处,天下有识之士皆痛心疾首。”
“然则,有利之处呢?”
林如海目光如炬,扫过夏守忠茫然的脸。
“谁,能在这场突如其来的边患中,攫取到旁人难以企及的好处?谁能借这滔天巨浪,将自己从漩涡中心推向安全的岸礁,甚至……反将对手推入深渊?”
夏守忠的眉头锁成了川字,浑浊的眼珠急速转动,嘴唇无声地翕动,显然正拼命搜刮着神都朝堂上的一张张面孔。
勋贵?文臣?宗室?他竭力将西海开战与个人得失联系起来,然而朝局纷繁如乱麻,利益交织如蛛网。
萧钦言作为首辅,首当其冲要担责,兵部尚书焦头烂额,其余朝廷重臣更是愁白了头发……似乎无人能从中获益。
时间在沉默中流逝,夏守忠的额头再次渗出细密的汗珠,呼吸也略显粗重。
林如海将夏守忠的窘迫尽收眼底,心中无声地掠过一丝叹息。
到底是深宫家奴,侍奉御前或可机敏百变,于这朝堂大势的洞察、权力棋局的推演,终究隔了一层。
林如海耐心地等待着,直到夏守忠脸上那点挣扎的亮光彻底黯淡下去,化为一片灰暗的茫然。
“罢了。”
林如海的声音打破了沉寂,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提点意味。
“夏公公一时思虑不及,亦属常情。”
“或许,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想想之前,就在这乾清宫大殿之上,当陛下决议朔方军即将出塞、犁庭扫穴之时……是何人,又是为何,极力反对?”
夏守忠猛地抬头,眼中的茫然被一丝回忆的光点亮。
那场决定两线作战的御前会议,剑拔弩张的气氛瞬间重回脑海。
林如海不给他喘息的机会,追问道。
“那些人,彼时极力鼓噪放弃进攻,改攻为守,理由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探知了突厥那位沙钵略可汗集结部族、有再度南下之意?”
林如海轻轻摇头,语气里带着一种洞穿表象的锐利。
“沙钵略可汗动向,年年皆有,不过是疥癣之疾与心腹大患的程度之别。”
“何至于在朔方军万事俱备、箭在弦上之际,骤然引得朝中重臣如此恐慌,不惜力谏放弃准备了许久耗费巨资的北征大计,宁可龟缩于长城之内。”
“要知道,那个时候西海之乱还没有发生呢。”
林如海目光直视夏守忠骤然收缩的瞳孔,一字一句,清晰无比地将问题抛回。
“他们……究竟在害怕什么?担心什么?仅仅是担心一个沙钵略吗?”
“还是说,他们内心深处,真正恐惧的……是那柄一旦挥出、便可能斩断某种致命锁链的塞外利剑?”
“轰——!”
夏守忠只觉得脑子里仿佛有什么东西炸开了。
林如海的话语,如同两把冰冷的钥匙,一把打开了他记忆深处关于乾清宫会议的尘封匣子,另一把则狠狠捅开了他一直未曾深究的那层薄纱!
夏守忠清晰地记起那个场景。
金殿之上,龙威如狱。
当隆化帝商议朔方军出塞时,第一个扑出来、声音因为急迫甚至有些变调、力陈此乃“国本为重”、“防守为上”、“恐致全局崩溃”的,正是首辅萧钦言。
他的反对是那般激烈,那般……不合时宜的恐慌。
仿佛朔方军一旦出塞,不是去立不世之功,而是要去捅破某个天大的窟窿。
当时他只道是这些大臣忧心国事,顾虑重重。如今被林如海这么一点,一个惊悚的念头如同冰冷的蛇,瞬间缠绕住他的心脏!
西海开战,对谁有利?
萧钦言!唯有萧钦言!
一旦西海战事爆发,以其首辅之位,必然首当其冲承受陛下怒火,但反过来看,这何尝不是他阻挡朔方军北征最有力、最冠冕堂皇的武器。
国库空虚、两线难支——这是摆在明面上的死局。
只要朔方军因此被按下,林如海苦心孤诣、其婿苏慕白在朔方推动的“疲虏”乃至最终犁庭的大计,就将彻底胎死腹中。
苏慕白这柄北疆利剑,锋芒未露便已折断。
林如海在朝中最大的依仗和未来的希望,也将随之瓦解!
林如海方才问,他们害怕什么?担心什么?
现在答案呼之欲出:他们害怕的不是沙钵略!他们害怕的是苏慕白在幽州做出成绩,朔方军真能统兵出塞,立下赫赫战功。
他们担心的是北征成功,林如海一系借此军功彻底崛起,萧党势力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倾覆!
那么,谁最有动机和能力,去挑动四王行此险招,在西海燃起这把足以燎原、逼停朔方军步伐的大火?
殿内死寂。
更漏的水珠,缓缓凝聚,再缓缓滴落,坠入承盘之中。
“嗒。”
清脆的一声微响。
夏守忠浑身猛地一颤,如同被那水珠声惊醒。
他脸上的血色褪得干干净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死灰的惨白。
豆大的汗珠终于不受控制地从鬓角滚落,滑过他松弛的脸颊,砸在光可鉴人的金砖地面上,洇开一个小小的深色圆点。
他想开口,嘴唇哆嗦着,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喉咙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死死扼住,每一次艰难的吞咽都带着铁锈般的血腥味。巨大的惊骇如同冰冷的潮水,从脚底瞬间涌上天灵盖,让他四肢百骸都僵硬发冷。
眼前林如海那张沉静无波的面孔,阁顶繁复的藻井彩绘,甚至案头跳动的烛火,都开始旋转、模糊。
挑动四王……养寇自重……阻挠朔方军……获益者……萧钦言!
所有的线索、所有的逻辑、所有的动机,在林如海最后那句看似平静的追问下,终于严丝合缝地拼凑在一起,指向了那个令人窒息、却又无比清晰的真相!
那真相太过骇人,太过凶险!
它涉及的已不仅仅是边关战事,而是直指帝国中枢最顶层的权力倾轧。
是首辅为了一己之私、为了打压政敌,不惜引外敌入室,将千里边关化作修罗场,将无数将士性命视为棋子。
夏守忠只觉得一股寒气从尾椎骨直窜上来,瞬间冻结了他所有的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