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燕山,料峭春风裹着尚未褪尽的寒意,拂过居庸关斑驳的城砖。
雄关之外,天地苍茫,辽阔的草原在天际线上勾勒出一条起伏而充满未知的弧线。
居庸关城外,黑压压一片,静默无声。
三万朔方军轻骑兵已集结完毕,人马如林,无声肃立。每一匹战马都打着响鼻,喷出股股白气,马蹄焦躁地轻刨着尚未完全解冻的冻土。
马背上的骑士们,身披玄色轻甲,甲叶在熹微的晨光下泛着冷硬的乌光。
他们背负硬弓劲弩,腰间佩着雪亮的马刀与短柄骨朵,没有携带沉重的辎重车驾,人马皆以长途奔袭、迅捷如风为要。
整个阵列像一块横亘在关外的巨大玄铁,又像一张引而未发的强弓,弥漫着肃杀沉凝的气息。清晨薄雾中,只有金属甲片细微的摩擦声与马匹偶尔的喷息,汇成一股低沉压抑的喧嚣。
身着四品文官鹭鸶补服的苏慕白,此时站在关城下的送行处。
风卷起他官袍的下摆,带来刺骨的凉意。
苏慕白身旁站着的是一位年轻将领,身着校尉轻甲,正是好友顾廷烨。
顾廷烨此刻神情专注,目光越过层层军阵,投向那无垠的草原深处,仿佛在审视即将踏入的战场。
苏慕白伸手拍了拍顾廷烨坚实的臂膀。
“仲怀,此去凶险,草原深远,敌人狡诈。”
“务必谨慎行事,避实击虚,以耗其力为根本。”
“我在这里,等你们回来把酒叙话。”
苏慕白的声音不高,沉缓而冷静,每一个字都清晰地送进顾廷烨耳中。
顾廷烨收回远眺的目光,看向苏慕白,眼眸里是惯常的锐利与此刻难得的郑重。
他用力颔首。
“慕白放心,战法,苏帅已交代的明白。”
“耗其根本,不求速胜。此乃国策,亦是杀敌之策。我等心中皆有定数。”
他握紧了腰间的刀柄,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盔缨在风中纹丝不动,显示出内心的坚毅与决心。
这时,朔方军主帅苏烈魁梧的身影出现在点将台上。
这位以军功擢升的统帅,目光如鹰隼般扫过眼前的铁流,沉默片刻。
随即,他宏亮而斩钉截铁的声音骤然响起,穿透了清冷的空气,清晰地传入每一名士卒耳中,也回荡在关山之间。
“朔方健儿。”
苏烈的声音不带任何浮夸的渲染,只有铁铸般的命令与希冀。
“你们的目的地是塞外,是突厥腹地。”
“此行不为夺城占地,不为逞一时之勇。”
“尔等深入草原,当如群鹫搏兔,分散疾行,远击近扰。”
“寻其牧群,焚其草料,破其冬营。”
“敌强则避,敌弱则歼,一队击东,一队扰西,使其不得安宁,疲于奔命。”
“务使其三季之内,人不得温饱,马不得驰骋。”
“耗其筋骨,断其命脉。”
苏烈的话语极富力量,每一个战术指令都像锤子敲打在铁砧上。
“此战无巧,唯‘耗’字诀,不许贪功,不可恋战。”
“牢记军令,一击即走,斩其根蒂。”
“让草原的风沙磨利你们的刀刃,让突厥的哀嚎铸就尔等的功勋。”
“本帅,在居庸关外,等尔等健儿,凯旋而归。”
没有煽情,只有冰冷的策略和不容置疑的期待。
苏烈的训话结束,点将台下,三万精锐骑士齐声暴喝。
这吼声低沉而浩大,仿佛三万只强弓同时拉满弓弦时的低鸣,又似地底奔涌的岩浆骤然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诺——!”
声浪如平地惊雷,瞬间炸开,直冲云霄,震得居庸关城墙似乎都微微颤抖。
这不仅仅是应答,更是三万人燃烧的战意,凝聚的杀气,混合着破釜沉舟的决绝。
无数马刀霍然出鞘,斜指向天。
刹那间,关城之下反射出一片刺目的森寒光海,淹没了微弱的晨曦。
“出发。”
苏烈单手用力一挥。
呜——呜——呜——
苍凉厚重的牛角号声骤然吹响,撕裂了清晨的寂静。
角声高亢,一波接一波,激荡着每一个人的耳膜和热血。
“前进!”传令官们的嘶吼在各个阵列中响起。
轰隆隆!
仿佛沉睡的猛兽苏醒,巨大的钢铁阵列同时动了起来。
先是前锋营的数千骑兵,如同一股骤然决堤的玄色洪流,在传令旗号与号角催促下,猛然启动。
无数马蹄踏在地上,起初是沉闷的噗噗声,汇在一起便成了雷霆万钧的轰鸣。
大地在这铁蹄之下呻吟颤抖。
骑兵操控着躁动的战马,马匹在奔跑中渐渐提速,披风在身后拉成直线,如同展开的黑色旗帜。
紧接着是主力中军。
万骑奔腾,如同奔涌的江潮被推入狭窄的河道,骤然加速,势不可挡。马蹄扬起冻土、碎草和冰碴,形成一片遮天蔽日的尘雾。
无数双眼睛透过面甲注视着前方,目光锐利而专注。整个队伍没有任何杂乱,保持着严整而充满动力的冲锋队形,如同一个高速移动的、由人和马组成的巨大战争机器,以不可阻挡之势向西面广袤的草原奔涌而去。
铁流奔腾,势如破竹。
轻骑兵的优势在此刻展露无遗。
没有重甲的束缚,没有庞大辎重的拖累,他们像离弦之箭,速度越来越快,动作轻灵而致命。三万人的庞大队伍,在广阔的天地间竟展现出一种奇异的流畅与协调。
很快,整个大军阵列如巨兽疾行,前锋已变成模糊的黑点,主力则如黑色毯子般覆盖了关外大片原野。
巨大的蹄声汇成持续不断的闷雷,从居庸关城一直传到关内的山谷深处,久久回响。
苏慕白站在关墙高处,目光追随着那远去的洪流。
黑色的浪潮逐渐在视野中变细、拉长,最前方的骑兵已如墨线般嵌入远方的地平线。
烟尘滚滚,遮天蔽日,如同一头巨大玄兽喷吐的吐息,向着草原深处延伸、弥漫。
那蹄声即使远去看不见人影时,也仍顽强地通过地面震动隐隐传来,敲打着每一个留守者的心脏。
最终,一切归于尘土飞扬的朦胧。
最后一名斥候的身影也消失在燕山山脉与天际草原相接的苍茫之中。
只剩下巨大的、被无数铁蹄践踏过的狼藉地面,还有空气中久久不散的尘土味道和一丝丝铁锈与马汗混合的气息。
居庸关内外,重归空旷。
只有偶尔几声战马在关内营地的嘶鸣,以及关城上被风吹得猎猎作响的旗帜,提醒着人们刚才那场沉默却惊心动魄的告别。
塞外的风,呜咽着吹过关隘,卷起地上的枯草碎叶,吹向那片三万铁骑决然奔赴的、杀机四伏的辽阔战场。
帝国的战争机器,已隆隆启动,绑在了那遥远的北方草原之上,再无退路。
苏慕白伫立良久,风吹拂着他的官袍,也仿佛带走了他身上残存的温度,他感到一丝沉重,如同脚下的城墙。
朔方军三万铁骑冲出居庸关隘口,踏碎塞外薄霜的同一日,沉寂经年的神都开国勋贵集团,骤然挺直了他们曾因惶恐而佝偻的脊梁。
西海沿子骤起的滔天战火,非但未能成为压垮他们的巨石,反而成了撬动皇权、重获生机的支点。
四王八公的府邸,往日紧闭的门扉霍然洞开,沉寂多年的车马再度辚辚,碾过神都平整的青石板御道,带着一股压抑已久、此刻终于喷薄而出的意气风发。
南安郡王,这位沉寂多年的郡王,被一道明黄谕旨推到了风口浪尖——受命为西海边军主帅,总督征西军务。
这道旨意,如同一块投入深潭的巨石,在勋贵圈子里激起千层浪花。
失落的权杖骤然回归掌心,随之而来的便是百倍张扬的声势。
朱雀大街上,锦旗蔽空,绣着斗大“南安”二字的帅旗在料峭春风中猎猎招展,几乎要刺破铅灰色的天幕。
甲胄鲜明的亲兵开道,南安郡王高踞于神骏的西域龙驹之上,身披御赐的明光鱼鳞铠,头盔上赤红盔缨随风舞动,腰背挺得笔直如苍松。
街道两旁,早已被闻讯而来的勋贵子弟、旧部亲眷以及无数看热闹的京中百姓围得水泄不通。昔日依附于四王八公、在京营中握有实权的将门子弟等人,此刻皆着簇新的武官袍服,策马扈从于帅旗之后,脸上俱是掩不住的扬眉吐气与勃勃英气。
街道两旁酒楼雅座的窗口,挤满了花枝招展的诰命夫人与世家小姐,香风阵阵,珠翠摇曳。叫好声、喝彩声、鼓乐声震天价响,压过了远处皇城方向传来的沉闷更鼓。
“吾皇万岁!大乾威武!”
郡王府长史官立于高台,声嘶力竭地引领着山呼海啸般的口号
南安郡王目光如电,扫过一张张激动亢奋的面孔,缓缓抬起手臂,喧嚣瞬间如潮水般退去。他并未多言,只沉稳有力地挥下手臂,吐出两个字。
“发兵!”
鼓号齐鸣,旌旗翻滚,这支汇聚了勋贵集团最后精锐与希望的西征大军,在震耳欲聋的欢呼与艳羡目光中,浩浩荡荡开出神都永定门,踏上了通往西海的血火征途。
此刻的文渊阁内,却是另一番景象。
沉重肃穆的紫檀大门隔绝了外界的喧嚣鼎沸,唯有更漏滴水声与翻阅文牒的沙沙低响,在深阔的殿堂内交织成一片令人心头发紧的寂静。
高大的书阁林立如碑,散发着陈年墨香与楠木的微涩气息。
巨大的紫檀条案后,林如海端坐如塑。
案头堆积如山的奏章匣上,赫然压着一枚象征着帝国中枢权柄的“文渊阁大学士关防”铜印。
自隆化帝在乾清宫宣布两线开战后,首辅萧钦言便告病静养,内阁事务,自然便由林如海这位次辅默然挑起。
他面前摊开的是两份截然不同的军报。
左手边,是幽州加急呈递的密函,详细禀报朔方军精锐三万已如期出塞,前锋如利刃切入草原腹地,正依“疲虏”之策展开,粮秣转运、后方接应诸事条理分明。
右手边,则是西海边军八百里加急送来的最新战报,字迹凌乱,带着边关特有的仓促与血腥气,言及番兵攻势愈急,数个军寨已陷入重围苦战,军心浮动,再次泣血恳请援军与粮秣速至。
两份战报,如同帝国股肱伸向南北的两条臂膀,一条已然挥出蓄势已久的重拳,另一条却被死死缠住,鲜血淋漓。
林如海的目光在两份奏报间缓缓游移,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幽州密函上“苏慕白谨具”的落款,墨色沉稳如故。
他提笔蘸墨,凝神片刻,在幽州军报的票拟栏批下“依策施行,务求实效,军情速报”一行端严小楷,又在西海那份急报上,落笔写下“兵部、户部并议速办,调拨事宜不得有误”的朱批。
笔锋沉稳,不见丝毫波澜,唯有一双深邃眼眸深处,凝着化不开的沉重,如同窗外那铅灰色的厚重云层。
阁门无声开启一条缝隙,带进一丝微凉的穿堂风。
一个身着深紫蟒袍、面白无须的身影,如同影子般滑了进来,脚步轻得如同狸猫踏过绒毯。
来人是六宫都太监夏守忠,隆化帝身边最得用的内廷大总管。他面上堆着惯有的谦和笑意,那笑意却如同庙里泥塑脸上的油彩,浮在表面,深不到眼底。
“林相辛苦。”
夏守忠的声音又尖又细,带着太监特有的阴柔,躬身行礼的动作一丝不苟。
“陛下惦念阁臣辛劳,特命咱家来瞧瞧,可有什么需用之物,或是难决的旨意。”
林如海搁下笔,起身还礼,神色是一贯的温和疏离.
“夏公公言重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分内而已。”
“陛下龙体圣安,便是我等臣子最大的福分。”
夏守忠干笑两声,顺势在条案侧旁的一张黄花梨木圈椅上落了半个身子。
他的目光状似无意地扫过林如海案头那两摞颜色迥异的军报匣子,又掠过窗外隐约传来的、早已变得遥远模糊的出征鼓乐余音,身子微微前倾,压低了本就尖细的嗓音。
雄关之外,天地苍茫,辽阔的草原在天际线上勾勒出一条起伏而充满未知的弧线。
居庸关城外,黑压压一片,静默无声。
三万朔方军轻骑兵已集结完毕,人马如林,无声肃立。每一匹战马都打着响鼻,喷出股股白气,马蹄焦躁地轻刨着尚未完全解冻的冻土。
马背上的骑士们,身披玄色轻甲,甲叶在熹微的晨光下泛着冷硬的乌光。
他们背负硬弓劲弩,腰间佩着雪亮的马刀与短柄骨朵,没有携带沉重的辎重车驾,人马皆以长途奔袭、迅捷如风为要。
整个阵列像一块横亘在关外的巨大玄铁,又像一张引而未发的强弓,弥漫着肃杀沉凝的气息。清晨薄雾中,只有金属甲片细微的摩擦声与马匹偶尔的喷息,汇成一股低沉压抑的喧嚣。
身着四品文官鹭鸶补服的苏慕白,此时站在关城下的送行处。
风卷起他官袍的下摆,带来刺骨的凉意。
苏慕白身旁站着的是一位年轻将领,身着校尉轻甲,正是好友顾廷烨。
顾廷烨此刻神情专注,目光越过层层军阵,投向那无垠的草原深处,仿佛在审视即将踏入的战场。
苏慕白伸手拍了拍顾廷烨坚实的臂膀。
“仲怀,此去凶险,草原深远,敌人狡诈。”
“务必谨慎行事,避实击虚,以耗其力为根本。”
“我在这里,等你们回来把酒叙话。”
苏慕白的声音不高,沉缓而冷静,每一个字都清晰地送进顾廷烨耳中。
顾廷烨收回远眺的目光,看向苏慕白,眼眸里是惯常的锐利与此刻难得的郑重。
他用力颔首。
“慕白放心,战法,苏帅已交代的明白。”
“耗其根本,不求速胜。此乃国策,亦是杀敌之策。我等心中皆有定数。”
他握紧了腰间的刀柄,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盔缨在风中纹丝不动,显示出内心的坚毅与决心。
这时,朔方军主帅苏烈魁梧的身影出现在点将台上。
这位以军功擢升的统帅,目光如鹰隼般扫过眼前的铁流,沉默片刻。
随即,他宏亮而斩钉截铁的声音骤然响起,穿透了清冷的空气,清晰地传入每一名士卒耳中,也回荡在关山之间。
“朔方健儿。”
苏烈的声音不带任何浮夸的渲染,只有铁铸般的命令与希冀。
“你们的目的地是塞外,是突厥腹地。”
“此行不为夺城占地,不为逞一时之勇。”
“尔等深入草原,当如群鹫搏兔,分散疾行,远击近扰。”
“寻其牧群,焚其草料,破其冬营。”
“敌强则避,敌弱则歼,一队击东,一队扰西,使其不得安宁,疲于奔命。”
“务使其三季之内,人不得温饱,马不得驰骋。”
“耗其筋骨,断其命脉。”
苏烈的话语极富力量,每一个战术指令都像锤子敲打在铁砧上。
“此战无巧,唯‘耗’字诀,不许贪功,不可恋战。”
“牢记军令,一击即走,斩其根蒂。”
“让草原的风沙磨利你们的刀刃,让突厥的哀嚎铸就尔等的功勋。”
“本帅,在居庸关外,等尔等健儿,凯旋而归。”
没有煽情,只有冰冷的策略和不容置疑的期待。
苏烈的训话结束,点将台下,三万精锐骑士齐声暴喝。
这吼声低沉而浩大,仿佛三万只强弓同时拉满弓弦时的低鸣,又似地底奔涌的岩浆骤然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诺——!”
声浪如平地惊雷,瞬间炸开,直冲云霄,震得居庸关城墙似乎都微微颤抖。
这不仅仅是应答,更是三万人燃烧的战意,凝聚的杀气,混合着破釜沉舟的决绝。
无数马刀霍然出鞘,斜指向天。
刹那间,关城之下反射出一片刺目的森寒光海,淹没了微弱的晨曦。
“出发。”
苏烈单手用力一挥。
呜——呜——呜——
苍凉厚重的牛角号声骤然吹响,撕裂了清晨的寂静。
角声高亢,一波接一波,激荡着每一个人的耳膜和热血。
“前进!”传令官们的嘶吼在各个阵列中响起。
轰隆隆!
仿佛沉睡的猛兽苏醒,巨大的钢铁阵列同时动了起来。
先是前锋营的数千骑兵,如同一股骤然决堤的玄色洪流,在传令旗号与号角催促下,猛然启动。
无数马蹄踏在地上,起初是沉闷的噗噗声,汇在一起便成了雷霆万钧的轰鸣。
大地在这铁蹄之下呻吟颤抖。
骑兵操控着躁动的战马,马匹在奔跑中渐渐提速,披风在身后拉成直线,如同展开的黑色旗帜。
紧接着是主力中军。
万骑奔腾,如同奔涌的江潮被推入狭窄的河道,骤然加速,势不可挡。马蹄扬起冻土、碎草和冰碴,形成一片遮天蔽日的尘雾。
无数双眼睛透过面甲注视着前方,目光锐利而专注。整个队伍没有任何杂乱,保持着严整而充满动力的冲锋队形,如同一个高速移动的、由人和马组成的巨大战争机器,以不可阻挡之势向西面广袤的草原奔涌而去。
铁流奔腾,势如破竹。
轻骑兵的优势在此刻展露无遗。
没有重甲的束缚,没有庞大辎重的拖累,他们像离弦之箭,速度越来越快,动作轻灵而致命。三万人的庞大队伍,在广阔的天地间竟展现出一种奇异的流畅与协调。
很快,整个大军阵列如巨兽疾行,前锋已变成模糊的黑点,主力则如黑色毯子般覆盖了关外大片原野。
巨大的蹄声汇成持续不断的闷雷,从居庸关城一直传到关内的山谷深处,久久回响。
苏慕白站在关墙高处,目光追随着那远去的洪流。
黑色的浪潮逐渐在视野中变细、拉长,最前方的骑兵已如墨线般嵌入远方的地平线。
烟尘滚滚,遮天蔽日,如同一头巨大玄兽喷吐的吐息,向着草原深处延伸、弥漫。
那蹄声即使远去看不见人影时,也仍顽强地通过地面震动隐隐传来,敲打着每一个留守者的心脏。
最终,一切归于尘土飞扬的朦胧。
最后一名斥候的身影也消失在燕山山脉与天际草原相接的苍茫之中。
只剩下巨大的、被无数铁蹄践踏过的狼藉地面,还有空气中久久不散的尘土味道和一丝丝铁锈与马汗混合的气息。
居庸关内外,重归空旷。
只有偶尔几声战马在关内营地的嘶鸣,以及关城上被风吹得猎猎作响的旗帜,提醒着人们刚才那场沉默却惊心动魄的告别。
塞外的风,呜咽着吹过关隘,卷起地上的枯草碎叶,吹向那片三万铁骑决然奔赴的、杀机四伏的辽阔战场。
帝国的战争机器,已隆隆启动,绑在了那遥远的北方草原之上,再无退路。
苏慕白伫立良久,风吹拂着他的官袍,也仿佛带走了他身上残存的温度,他感到一丝沉重,如同脚下的城墙。
朔方军三万铁骑冲出居庸关隘口,踏碎塞外薄霜的同一日,沉寂经年的神都开国勋贵集团,骤然挺直了他们曾因惶恐而佝偻的脊梁。
西海沿子骤起的滔天战火,非但未能成为压垮他们的巨石,反而成了撬动皇权、重获生机的支点。
四王八公的府邸,往日紧闭的门扉霍然洞开,沉寂多年的车马再度辚辚,碾过神都平整的青石板御道,带着一股压抑已久、此刻终于喷薄而出的意气风发。
南安郡王,这位沉寂多年的郡王,被一道明黄谕旨推到了风口浪尖——受命为西海边军主帅,总督征西军务。
这道旨意,如同一块投入深潭的巨石,在勋贵圈子里激起千层浪花。
失落的权杖骤然回归掌心,随之而来的便是百倍张扬的声势。
朱雀大街上,锦旗蔽空,绣着斗大“南安”二字的帅旗在料峭春风中猎猎招展,几乎要刺破铅灰色的天幕。
甲胄鲜明的亲兵开道,南安郡王高踞于神骏的西域龙驹之上,身披御赐的明光鱼鳞铠,头盔上赤红盔缨随风舞动,腰背挺得笔直如苍松。
街道两旁,早已被闻讯而来的勋贵子弟、旧部亲眷以及无数看热闹的京中百姓围得水泄不通。昔日依附于四王八公、在京营中握有实权的将门子弟等人,此刻皆着簇新的武官袍服,策马扈从于帅旗之后,脸上俱是掩不住的扬眉吐气与勃勃英气。
街道两旁酒楼雅座的窗口,挤满了花枝招展的诰命夫人与世家小姐,香风阵阵,珠翠摇曳。叫好声、喝彩声、鼓乐声震天价响,压过了远处皇城方向传来的沉闷更鼓。
“吾皇万岁!大乾威武!”
郡王府长史官立于高台,声嘶力竭地引领着山呼海啸般的口号
南安郡王目光如电,扫过一张张激动亢奋的面孔,缓缓抬起手臂,喧嚣瞬间如潮水般退去。他并未多言,只沉稳有力地挥下手臂,吐出两个字。
“发兵!”
鼓号齐鸣,旌旗翻滚,这支汇聚了勋贵集团最后精锐与希望的西征大军,在震耳欲聋的欢呼与艳羡目光中,浩浩荡荡开出神都永定门,踏上了通往西海的血火征途。
此刻的文渊阁内,却是另一番景象。
沉重肃穆的紫檀大门隔绝了外界的喧嚣鼎沸,唯有更漏滴水声与翻阅文牒的沙沙低响,在深阔的殿堂内交织成一片令人心头发紧的寂静。
高大的书阁林立如碑,散发着陈年墨香与楠木的微涩气息。
巨大的紫檀条案后,林如海端坐如塑。
案头堆积如山的奏章匣上,赫然压着一枚象征着帝国中枢权柄的“文渊阁大学士关防”铜印。
自隆化帝在乾清宫宣布两线开战后,首辅萧钦言便告病静养,内阁事务,自然便由林如海这位次辅默然挑起。
他面前摊开的是两份截然不同的军报。
左手边,是幽州加急呈递的密函,详细禀报朔方军精锐三万已如期出塞,前锋如利刃切入草原腹地,正依“疲虏”之策展开,粮秣转运、后方接应诸事条理分明。
右手边,则是西海边军八百里加急送来的最新战报,字迹凌乱,带着边关特有的仓促与血腥气,言及番兵攻势愈急,数个军寨已陷入重围苦战,军心浮动,再次泣血恳请援军与粮秣速至。
两份战报,如同帝国股肱伸向南北的两条臂膀,一条已然挥出蓄势已久的重拳,另一条却被死死缠住,鲜血淋漓。
林如海的目光在两份奏报间缓缓游移,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幽州密函上“苏慕白谨具”的落款,墨色沉稳如故。
他提笔蘸墨,凝神片刻,在幽州军报的票拟栏批下“依策施行,务求实效,军情速报”一行端严小楷,又在西海那份急报上,落笔写下“兵部、户部并议速办,调拨事宜不得有误”的朱批。
笔锋沉稳,不见丝毫波澜,唯有一双深邃眼眸深处,凝着化不开的沉重,如同窗外那铅灰色的厚重云层。
阁门无声开启一条缝隙,带进一丝微凉的穿堂风。
一个身着深紫蟒袍、面白无须的身影,如同影子般滑了进来,脚步轻得如同狸猫踏过绒毯。
来人是六宫都太监夏守忠,隆化帝身边最得用的内廷大总管。他面上堆着惯有的谦和笑意,那笑意却如同庙里泥塑脸上的油彩,浮在表面,深不到眼底。
“林相辛苦。”
夏守忠的声音又尖又细,带着太监特有的阴柔,躬身行礼的动作一丝不苟。
“陛下惦念阁臣辛劳,特命咱家来瞧瞧,可有什么需用之物,或是难决的旨意。”
林如海搁下笔,起身还礼,神色是一贯的温和疏离.
“夏公公言重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分内而已。”
“陛下龙体圣安,便是我等臣子最大的福分。”
夏守忠干笑两声,顺势在条案侧旁的一张黄花梨木圈椅上落了半个身子。
他的目光状似无意地扫过林如海案头那两摞颜色迥异的军报匣子,又掠过窗外隐约传来的、早已变得遥远模糊的出征鼓乐余音,身子微微前倾,压低了本就尖细的嗓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