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金榜题名到权倾朝野 第135章 惊闻噩耗

小说:红楼:从金榜题名到权倾朝野 作者:眉油酥脂 更新时间:2025-10-31 04:27:57 源网站:2k小说网
  “父皇。”

  隆化帝终于开口,打破了沉寂,声音里带着一丝刻意的放松和不易察觉的轻慢。

  “在这大明宫住得可还舒心?比乾清宫清净不少吧?”

  他的目光扫过太上皇简朴的衣着,嘴角勾起一抹若有若无的弧度。

  太上皇缓缓转过脸,浑浊却深不见底的眼眸对上了隆化帝的目光,没有回应他的寒暄,只是淡淡道。

  “清净是好,坐久了,骨头倒是硬了。”

  隆化帝轻笑一声,将扳指搁在紫檀小几上,发出“嗒”的一声脆响。

  他身体微微前倾,带着一种刻意展示的自信,慢悠悠道。

  “都说开国勋贵是国之柱石,根深叶茂,动不得。”

  “依朕看,父皇您啊,还是太把这些元勋当回事儿了。”

  暖阁内的光影在他脸上投下几分阴翳,语气里的锋芒却愈加锐利。

  “就拿荣国府来说,您老人家在的时候,多么风光,多么倚重。”

  “贾代善、贾代化兄弟,那真是煊赫一时。可结果呢?”

  他嘴角那抹弧度加深,带着毫不掩饰的嘲讽。

  “京营节度使,多要害的兵权,荣国府不是不知道份量吧。”

  “可朕不过是放出了个贵妃之位,稍微抛出点甜头。”

  隆化帝身体向后靠去,手臂舒展地搭在扶手上,眼神里闪烁着玩弄猎物的愉悦光芒,那是一种刻薄到近乎冷酷的得意。

  “他们就真跟饿了三天的狗看见了肉骨头一样。”

  他吐出的字眼像淬了毒的冰渣,砸在寂静的空气里。

  “迫不及待地摇尾乞怜,巴巴地就把京营兵权乖乖交出来了。”

  “那份热切劲儿,啧啧。”

  他摇了摇头,仿佛在评价一件荒谬至极的趣事。

  “说好听点是‘恭顺’,说难听点,骨头太轻。”

  “一点蝇头小利,便忘了自己姓甚名谁,忘了祖宗基业之重,如此鼠目寸光之辈,也配称柱石。”

  太上皇捻动佛珠的手指微微一顿,抬起眼皮,目光如古井寒潭般深冷。

  他并未因儿子的刻薄而恼怒,脸上反而浮起一丝极淡、却极其锋利的讥诮,像是洞穿一切的智者看小丑的表演。

  隆化帝无视那目光中的冷意,或者说,他正享受着这种主导局面的感觉。他拿起几上的茶盏,轻啜一口,眼神变得更加睥睨。

  “所以说,什么百年勋贵,什么盘根错节,都是表象。”

  “在真正的天威面前,不过是纸糊的老虎,一戳就破。”

  “荣国府既然识相,朕容他们暂且挂着空爵,已是天大的恩典。”

  隆化帝放下茶盏,指尖点向西方,语气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掌控欲。

  “至于西海的兵权。”

  他故意拖长了尾音,目光灼灼地盯着太上皇。

  “不过是囊中之物罢了,迟早,都会是朕的。”

  “四王,呵,不过是拔了爪牙的老猫,不足为虑。”

  “只需再给他们一点甜头尝尝。”

  “甜头?”

  太上皇终于开口了,声音低沉,带着一丝仿佛来自岁月深处的回音。

  他看向隆化帝,嘴角那抹冰冷的讥笑愈发明晰。

  “皇帝此计甚妙。以贵妃之位为饵,取信荣国府,收回京营之权,翻手之间便斩断贾家根基,的确是好手段。”

  隆化帝眉峰一挑,正待说什么,太上皇却轻轻摇着头,声音里的嘲讽如针如刺。

  “只是……这计策究竟是谁想出来的?是你吗?”

  太上皇浑浊的眸子紧紧锁住隆化帝,带着毫不留情的剖析。

  “朕一手养大的儿子,朕清楚得很。”

  “论帝王心术,论深沉谋略,你这脑子……怕是生不出此等阴狠刁钻、又直击要害的主意。”他轻轻啧了一声,带着毫不掩饰的鄙夷。

  “必是你身边那些……哼,钻营机巧之徒,替你谋划的吧。”

  隆化帝脸上的自信瞬间凝滞,继而转为怒意。

  太上皇却不等他反驳,径直说了下去,每个字都像重锤,敲击在隆化帝刚刚建立的得意之上。

  “这计策毒就毒在,直指人心贪欲,尤其对那些汲汲营营于富贵权势的勋贵子弟,极为管用。但你忘了根。”

  “收回兵权是手段,安抚人心、稳固皇权才是根本。”

  “可你,急功近利,刻薄寡恩。”

  “若是你能坚持这个计策,继续对荣国府怀柔,把四王也拉拢,然后顺理成章,西海兵权应该也能顺利收回。”

  太上皇的声音陡然拔高,如同一道冰冷的霹雳。

  “可你倒好,你这边刚把京营兵权捂热乎,转眼就翻脸无情,把刚封的贤德妃幽禁凤藻宫。”

  “这跟把‘鸟尽弓藏’、‘过河拆桥’八个血淋淋的大字写在你脸上有什么区别。”

  暖阁内的空气骤然凝固,仿佛被冻结了。太上皇的声音回荡在空旷的空间里,带着雷霆万钧的力量:

  “你以为废了一个荣国府就显你手段高超了,目光何其短浅。”

  “你这是自己给自己挖了个更大的坑。”

  太上皇站起身,虽已无权势,那积威仍在,他逼近一步,直视着隆化帝微微变色的脸。

  “贾元春,是荣国府的希望,又何尝不是整个开国勋贵集团观望朝廷态度的风向标。”

  “你将贾家最后一点体面撕得粉碎,等于亲手把‘卸磨杀驴’的信号,赤裸裸地亮给了所有还在观望的旧日勋贵。尤其是西海边陲,手握精兵的四王。”

  他伸出枯瘦的手指,直点隆化帝的胸口,声音如同从牙缝中挤出,带着凛冽寒风。

  “你以为四王是聋子瞎子,你以为他们在西海是吃素的,你把贾元春圈起来那一刻,贾家便成了那祭旗的死鸡。”

  “四王看见了什么,他们看见了自己将来的下场,忌惮,猜疑,恐慌、”

  “这些你想要的甜头没尝到,倒先喝了一大碗断魂汤。”

  “西海的兵权,你休想再收得如此轻易。”

  “只怕此刻,四王的心,早就凉透了。”

  太上皇猛地转身,背对隆化帝,胸膛微微起伏,声音疲惫却又带着洞悉一切的冰冷预言。

  “皇帝做久了,就真以为无所不能了。”

  “哼!等着看吧,如此刻薄寡恩、过河拆桥,毫无帝王容人驭下之术,一味急功近利,只顾着挥舞鞭子显威风。”

  他回眸,眼神锐利如刀,唇边那抹笑意充满了讥讽与悲悯:

  “必遭反噬,等着吧,报应,就要来了。”

  这番话,字字诛心,句句如利刃剐在隆化帝面上。

  他被太上皇毫不留情地戳破了自鸣得意的薄纱,瞬间恼羞成怒,脸膛涨成了猪肝色。

  “放肆,老东西,你懂什么?!朕乃九五之尊,天意所归,你若是真如此有远见,又岂会被朕囚禁在、”

  “陛下!陛下——!”

  隆化帝厉声的咆哮被一阵仓皇到极点、几乎变了调的尖叫声骤然打断。

  暖阁的门“砰”地一声被撞开!

  六宫都太监夏守忠,连滚带爬地冲了进来。

  这位素来在内廷地位尊崇、连一品大员见了都要躬身的掌印大太监,此刻竟是魂飞魄散的模样。

  紫棠色的蟒袍下摆沾满了灰尘和雪泥,头上的三山帽歪斜着,几乎要掉下来,脸色惨白如金纸,嘴唇哆嗦得说不出完整的话,只有一双因极度恐惧而圆睁的眼睛,死死盯着隆化帝。

  豆大的冷汗顺着脸颊滚落,砸在铺着的厚厚波斯地毯上,瞬间洇开一片深色的湿痕。

  他跑得太急,扑倒在门槛之内,连滚带爬地往前挪了几步,抖得如同秋风中的落叶,双手高高举着一份八百里加急特有的、封套猩红如血、插着三根代表十万火急的染血雉尾毛的军报。

  “大胆夏守忠。”

  隆化帝的怒火正无处发泄,被这突如其来的狼狈闯入彻底点燃,他猛地站起身,勃然大怒,指着夏守忠厉声呵斥。

  “混账东西,谁给你的狗胆,擅闯朕与太上皇的清静之地。”

  “还有没有点规矩体统,宫里的规矩都学到狗肚子里去了,信不信朕立刻剐了你。”

  隆化帝这一怒,身上金袍无风自动,帝王威压如同实质般轰然压下。

  夏守忠被这气势一慑,更是吓得魂不附体,浑身筛糠般抖得厉害,头磕在冰冷坚硬的金砖地上,“砰砰”作响,声音带着哭腔,嘶声裂肺地哭嚎道。

  “陛下饶命,陛下饶命啊!”

  “奴婢该死,奴婢该死,实在、实在是天塌了。”

  隆化帝见他吓得如此不成体统,心中的暴戾和一丝被太上皇激起的不安混合在一起,怒气更甚,上前一步,一脚踹在夏守忠的肩膀上,将他踹得向后滚了半圈。

  “废物,嚎什么丧,给朕说清楚,天怎么就塌下来了。”

  “说不出个所以然,朕扒了你的皮。”

  夏守忠顾不上肩膀剧痛,连滚带爬地重新跪直,双手仍旧高高举着那份几乎让他拿不住的、仿佛有千钧重的军报,声音抖得支离破碎。

  “陛下,西、西海,西海边军八百里急报,十万、十万火急。”

  他用尽全身力气挤出这几个字,每一个都像重锤敲在人心上。

  “就在四日前,西海沿子大小番邦合兵、合兵逾十五万大军,越过界河,悍然入侵我大乾西海边境。”

  “什么!十五万!”

  隆化帝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板瞬间冲到了天灵盖,方才的暴怒和得意瞬间被这惊天的霹雳击得粉碎。

  他脸色骤然铁青,整个人如同被雷霆击中,僵立当场,脑子一片空白。

  那“十五万”的数字如同惊雷在他耳边反复炸响。

  夏守忠见他失态,更是恐惧,趴在地上,语速飞快而混乱,带着哭腔补完了那最致命的讯息。

  “宣威将军率部仓促应战,伤亡惨重,关隘多处失守,粮草库房被劫掠焚毁无数。”

  “番兵仍在不断增兵,攻势猛烈如潮,军报上西海边军泣血奏请朝廷速速调拨大批军需粮草器械。”

  “恳请陛下火速发兵增援,再晚,西海防线就要崩溃了啊。”

  “陛下,大乾危矣啊,陛下!”

  最后那一声凄厉的“陛下”,如同濒死前的哀鸣,在装饰华丽的暖阁内凄厉地回荡着。

  死寂!

  绝对的死寂瞬间吞噬了一切声音!

  仿佛连更漏都停止了滴答。

  隆化帝脸上的血色如同退潮般瞬间消失得干干净净,惨白得如同敷了一层厚厚的石膏。

  他高大的身躯晃了晃,下意识地伸手扶住了旁边沉重的紫檀木椅背,指关节因过度用力而捏得发白,青筋如虬龙般暴起。

  那“十五万”的数字和“防线崩溃”的字眼,像无数冰锥刺穿了他的帝王甲胄,直刺进他的心底最深处!

  他猛地抬头,近乎仓皇失措地扭头看向窗边。

  太上皇。

  太上皇不知何时已重新坐回了窗边的圈椅里,半侧着身,眼神平静无波地穿过暖阁敞开的轩窗,静静地望着金明池上那几丛在寒风中瑟瑟摇曳的枯荷。

  刚才那番震动朝野的急报,似乎只是湖面掠过的一丝微风,未曾在他脸上留下任何涟漪。

  隆化帝的目光,对上太上皇的侧影。

  太上皇也缓缓地、极其缓慢地转过了脸。

  这一次,他的脸上再无半分嘲讽,也并非之前那种深沉的审视,只剩下一种彻底的冰冷和平静。

  一种了然到极致,带着万念俱灰后尘埃落定般的平静。

  他抬起浑浊而穿透力极强的眼眸,平静地、一瞬不瞬地、注视着眼前这位一手将自己赶下皇位、此刻却面无人色、难掩惊恐的儿子,当今大乾帝国的天子。

  那眼神。

  那眼神里没有“你看朕说的没错吧”的得意,也没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训斥,更没有一丝胜利者的姿态。

  有的,只是如同寒潭深底般的冰冷、平静,和一种沉重到令人窒息的预言应验的悲悯与苍凉。

  仿佛在无声地说。

  “看,这,就是你的反噬。”

  暖阁内燃得正旺的上等银霜炭,此刻却散发不出丝毫暖意。

  隆化帝只觉得一股刺骨的寒意,从尾椎骨直窜上脊背,瞬间将全身的血液都冻结了。

  那军报封套的猩红色,仿佛变成了太上皇嘴角无声淌下的血迹,那么刺目,那么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