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新闻记者最关心国际大事,但是哈萨酋长国国王的死和葬礼也就只在报纸上占据了一丁点版面。
如果不是因为哈萨是世界第一大产油国,其国王的死甚至都不一定能上《南洋日报》这样的报纸。
《南洋日报》是SEA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虽然其并不是官方办的,但是其却是公司办的报纸,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等同于“官方报纸”。
所以,一般的新闻,很少能上《南洋日报》,而能上《南洋日报》的新闻,肯定是大事。
凌晨三点的《南洋日报》社会部办公室,日光灯管嗡嗡作响,在积着薄灰的办公桌上投下惨白的光。
王若玉蜷在褪色的帆布躺椅里,军绿色毛毯滑到腰间,这会他早就睡着了——虽然在SEA很少有人加班,但是和不少特殊职业一样,新闻记者总是需要熬夜班的,毕竟,晚上也会有新闻。
尤其是社会部,随时都有可能有新闻。
所以他睡得很浅,耳朵也像支着天线,一旦电话响起,他就会在第一时间接电话。不远处的另一张躺椅上,田中远把折迭枕垫在颈后,呼吸均匀。
整个社会部里,就他们两个人,按惯例,如果出了新闻,他们两个人一个出去采访,一个留守,毕竟,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不会有新闻大新闻。
突然,“叮铃铃——”的电话铃声像惊雷炸响在空荡的房间。王若玉几乎是弹坐起来,抓起听筒时还带着浓重的鼻音哈欠:
“喂,《南洋日报》社会部……”
电话是从瑞典打来的,报社驻斯德哥尔摩的记者语速快得像连珠炮。王若玉原本惺忪的眼睛猛地睁大,嘴角还挂着没收回去的哈欠,整个人却僵住了,握着听筒的手指不自觉收紧,他就这样紧紧的攥着电话。办公室里只剩下对方的说话声和他自己骤然加快的心跳声,连中央空调送风声这会也都消失了。
直到挂上电话,王若玉还维持着举着听筒的姿势,眼神直直地盯着对面墙上的时钟。田中远已经醒了,**眼睛坐起来:
“什么事?火警还是交通事故?”
晚上最常见的新闻就是这两者。
“快走!”
王若玉猛地回神,一把扯掉身上的毛毯,踉跄着扑到办公桌前抓采访包。他往里塞录音笔时手都在抖,说道:
“诺贝尔奖!刚刚公布了获奖名单,化学奖是南洋中文大学的楚友臣教授!”
“我的天,真的是他啊!”
田中远瞬间清醒,膝盖重重磕在躺椅扶手上也没喊疼,兴奋地攥紧拳头,激动道:
“之前就说他提名了,没想到真的是他了!报社得留个人接线索,我守在这里,你赶紧去楚教授府上!”
他说着就往值班台跑,手指已经按在了内线电话上。
王若玉刚把采访本塞进包,脚步猛地顿住,回头看向田中远,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音:
“还有……物理学奖,是电话公司的顾宪通。”
这句话像按下了静音键。田中远按在电话上的手指停住了,办公室里只剩下日光灯管的嗡鸣。他们跑社会新闻这些年,见过火灾现场的浓烟,听过事故家属的恸哭,却从没遇到过这样的时刻——同一个清晨,两座诺贝尔奖的桂冠砸向这个国家。
物理学奖是SEA的!
化学奖也是SEA的!
这可是诺贝尔奖之中,最有含金量的奖项。至于什么文学奖,什么和平奖,都是水……
不对,不能这么说,毕竟,阁下是获得过和平奖的!
但无论如何,同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这绝对是前所未有的。
田中远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喉咙却像被堵住,只能看着王若玉手里的采访包晃悠。
就在这时,“叮铃铃——”电话再次响起,紧接着,旁边的专线电话、值班台的内线电话像是被点燃的鞭炮,接二连三地炸响。
铃声交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裹着整个办公室。王若玉抓起挂在椅背上的外套,对田中远大喊:
“我去楚教授家,你联系顾先生!我敢说,现在他们的府上,肯定都挤满了人!”
田中远已经抓起了另一部采访包,至于那些接连响起来的电话,压根就不需要理会它,不用接起电话,他也知道是什么。
肯定都是与之有关的,这绝对是个大新闻。
“我知道了!”
他一边朝王若玉挥手,一边背着采访包向外面奔跑着,在奔跑的时候,他的脑海中忽然想起前辈说过的话:有些新闻会让你忘记疲惫,因为你正在见证历史。
而今天,他们都在在见证历史。
这天晚上,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所有的电话都响了起来,同时斩获两项诺贝尔奖,这可是前所未有的。
尽管SEA的科学家已经获得了十几个诺贝尔奖,但是,获得同一年度的物理、化学两项大奖,仍然让整个国家为之激动。
在前往楚教授家的路上,王若玉已经从汽车收音机中听到了主持人激动的言语,他同样也是激动的。
两个诺贝尔奖!
而且还是含金量最高的奖项,这怎么能不让人激动呢?
王若玉的车刚拐过街角,轮胎碾过被遗弃的咖啡杯,发出刺耳的塑料挤压声。他摇下车窗,眼前的一幕让他心头一沉——自己还是来晚了。
教授宅邸所在的幽静街道,此刻已沦为临时战场。车身上印着ATV、BBC、ABC等醒目台标的白色转播车,各个电视台的转播车首尾相接,粗暴地占据了整条车道。
其中一辆NBC新闻的转播车甚至将一侧车轮直接压上了精心修剪的草坪,留下两道深深的辙痕。车顶上的卫星碟形天线高低错落,等待着在第一时间将现场新闻发布出去。
好不容易在几个路口之外找到车位,王若玉小跑着挤进人群。草坪前的空间早已水泄不通,形成了一个临时的露天新闻中心。
“我们现在就在楚教授宅邸外,为您带来实时报道…”
一位金发碧眼的ABC女记者语速飞快,对着摄像机,背景正是那扇紧闭的木门。
几步之外,一位亚洲电视台也就是ATV的男记者神情严肃,背对着楚教授的家进行着直播:
“截至目前,楚教授尚未出来接受采访……”
而在人群另一侧,凤凰电视台的记者正用国语对着镜头,语气中充满探究:
“我们看到,全球主要媒体都已聚集于此,人们都要期待着楚教授走出门来,向他表示恭喜与祝贺……”
各种语言的报道声、摄影师调整机架的金属摩擦声、以及聚光灯开关时发出的“咔哒”声响,交织成一片混乱而充满目的性的嗡嗡声浪,淹没了这个社区的夜晚应有的宁静。
王若玉踮起脚,目光越过攒动的人头——那扇深棕色的木门依然如同堡垒的大门般紧闭着。
帘拉得密不透风,如果不是因为有灯光透出来,他们或许会怀疑楚教授在不在家,毕竟,直到现在,都没有人走出来。
几位资深记者一边反复查看手表,一边对着耳机低声与后方导播沟通;助手们则略显焦躁地反复的用移动电话与各方联系着,以确认教授的去向。一名路透社的摄影师正单膝跪地,试图寻找一个能避开人群的最佳拍摄机位。
每当门内隐约传来一丝类似脚步的轻微响动,整个人群便会像被什么惊到一般,产生一阵由窃窃私语和设备碰撞声组成的骚动,随即又在确认无人出现后,陷入更深的、混合着焦虑与期待的静默之中。
记者们焦灼在聚光灯的光柱中交织、升腾。王若玉将采访录音机紧紧攥在手心,仿佛握着一把钥匙,加入了这场对采访的集体等待。
就在所有人焦急等待时,在房间里,楚友臣却有些焦虑的来回走着,在客厅里并不仅仅只有他,还有他的妻子,孩子。
相比于他的焦虑,他们却显得非常兴奋。
毕竟,这可是诺贝尔奖。
“友臣,要不然你就出去说上一句?”
妻子看到丈夫说道:
“如果你不出去的话,他们肯定不会离开的。”
上次丈夫被提名的时候差不多也是如此,记者守了两三天。
“你知道我并不喜欢这些。”
楚友臣的眉头紧锁着。他确实不怎么喜欢接受外界的采访,这和性格有直接关系。
但绝大多数时候他都是埋头在研究室里进行着研究,至于外界的一切都和他没有任何关系。
但是现在——这些突然闯过来的记者们却打乱了他的生活节奏,从这个方面上来说,他并不觉得获得诺贝尔奖是什么好事儿。
毕竟他是一个非常害怕改变的人。
他现在所担心的并不仅仅只是面对记者,还有同事们——就像他刚刚获得提名的时候,所有人都向他表示恭喜。
在大学中每走上一步,都会有人向他表示祝贺,这严重干扰了他的生活。
“也不知道校长什么时候过来?”
现在对于楚友臣来说,他唯一能够期待的就是校长过来把那些记者全都打发走。
就像获得了提名时一样。
就在楚友臣充满期待的等待着校长到来的时候,钱穆终于赶到了,在汽车停好之后,他深吸了口气才走下汽车,很多记者一看到他,纷纷把镜头对准他。
毕竟这位是南阳中文大学的校长。
面对记者们伸来的长枪短棒,浅木的回答非常直接:
“各位记者朋友,现在已经是晚上了,大家这样围在这里,已经给这个社区的居民生活带来了影响,同样也影响到了楚教授的休息,明天,教授将会在学校举行记者发布会。
欢迎大家到时候前来参加新闻发布会。”
尽管如此,钱穆发现这些记者们压根就没有理会他的说辞,而是继续等在那里,毕竟,这一次和上一次是不同的。
这可是一次双响蛋——同一年度一个国家的两位科学家同时斩获诺贝尔化学奖和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简直就像是奇迹一样。
在没有见到那位奇迹创造者的时候,他们又怎么可能离开呢?
面对并不愿意离开的记者们,钱穆也显得非常无奈,不过他的脸上这会只剩下了笑容,毕竟这可是诺贝尔奖,南洋中文大学的!
如果不是因为哈萨是世界第一大产油国,其国王的死甚至都不一定能上《南洋日报》这样的报纸。
《南洋日报》是SEA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虽然其并不是官方办的,但是其却是公司办的报纸,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等同于“官方报纸”。
所以,一般的新闻,很少能上《南洋日报》,而能上《南洋日报》的新闻,肯定是大事。
凌晨三点的《南洋日报》社会部办公室,日光灯管嗡嗡作响,在积着薄灰的办公桌上投下惨白的光。
王若玉蜷在褪色的帆布躺椅里,军绿色毛毯滑到腰间,这会他早就睡着了——虽然在SEA很少有人加班,但是和不少特殊职业一样,新闻记者总是需要熬夜班的,毕竟,晚上也会有新闻。
尤其是社会部,随时都有可能有新闻。
所以他睡得很浅,耳朵也像支着天线,一旦电话响起,他就会在第一时间接电话。不远处的另一张躺椅上,田中远把折迭枕垫在颈后,呼吸均匀。
整个社会部里,就他们两个人,按惯例,如果出了新闻,他们两个人一个出去采访,一个留守,毕竟,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不会有新闻大新闻。
突然,“叮铃铃——”的电话铃声像惊雷炸响在空荡的房间。王若玉几乎是弹坐起来,抓起听筒时还带着浓重的鼻音哈欠:
“喂,《南洋日报》社会部……”
电话是从瑞典打来的,报社驻斯德哥尔摩的记者语速快得像连珠炮。王若玉原本惺忪的眼睛猛地睁大,嘴角还挂着没收回去的哈欠,整个人却僵住了,握着听筒的手指不自觉收紧,他就这样紧紧的攥着电话。办公室里只剩下对方的说话声和他自己骤然加快的心跳声,连中央空调送风声这会也都消失了。
直到挂上电话,王若玉还维持着举着听筒的姿势,眼神直直地盯着对面墙上的时钟。田中远已经醒了,**眼睛坐起来:
“什么事?火警还是交通事故?”
晚上最常见的新闻就是这两者。
“快走!”
王若玉猛地回神,一把扯掉身上的毛毯,踉跄着扑到办公桌前抓采访包。他往里塞录音笔时手都在抖,说道:
“诺贝尔奖!刚刚公布了获奖名单,化学奖是南洋中文大学的楚友臣教授!”
“我的天,真的是他啊!”
田中远瞬间清醒,膝盖重重磕在躺椅扶手上也没喊疼,兴奋地攥紧拳头,激动道:
“之前就说他提名了,没想到真的是他了!报社得留个人接线索,我守在这里,你赶紧去楚教授府上!”
他说着就往值班台跑,手指已经按在了内线电话上。
王若玉刚把采访本塞进包,脚步猛地顿住,回头看向田中远,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音:
“还有……物理学奖,是电话公司的顾宪通。”
这句话像按下了静音键。田中远按在电话上的手指停住了,办公室里只剩下日光灯管的嗡鸣。他们跑社会新闻这些年,见过火灾现场的浓烟,听过事故家属的恸哭,却从没遇到过这样的时刻——同一个清晨,两座诺贝尔奖的桂冠砸向这个国家。
物理学奖是SEA的!
化学奖也是SEA的!
这可是诺贝尔奖之中,最有含金量的奖项。至于什么文学奖,什么和平奖,都是水……
不对,不能这么说,毕竟,阁下是获得过和平奖的!
但无论如何,同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这绝对是前所未有的。
田中远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喉咙却像被堵住,只能看着王若玉手里的采访包晃悠。
就在这时,“叮铃铃——”电话再次响起,紧接着,旁边的专线电话、值班台的内线电话像是被点燃的鞭炮,接二连三地炸响。
铃声交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裹着整个办公室。王若玉抓起挂在椅背上的外套,对田中远大喊:
“我去楚教授家,你联系顾先生!我敢说,现在他们的府上,肯定都挤满了人!”
田中远已经抓起了另一部采访包,至于那些接连响起来的电话,压根就不需要理会它,不用接起电话,他也知道是什么。
肯定都是与之有关的,这绝对是个大新闻。
“我知道了!”
他一边朝王若玉挥手,一边背着采访包向外面奔跑着,在奔跑的时候,他的脑海中忽然想起前辈说过的话:有些新闻会让你忘记疲惫,因为你正在见证历史。
而今天,他们都在在见证历史。
这天晚上,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所有的电话都响了起来,同时斩获两项诺贝尔奖,这可是前所未有的。
尽管SEA的科学家已经获得了十几个诺贝尔奖,但是,获得同一年度的物理、化学两项大奖,仍然让整个国家为之激动。
在前往楚教授家的路上,王若玉已经从汽车收音机中听到了主持人激动的言语,他同样也是激动的。
两个诺贝尔奖!
而且还是含金量最高的奖项,这怎么能不让人激动呢?
王若玉的车刚拐过街角,轮胎碾过被遗弃的咖啡杯,发出刺耳的塑料挤压声。他摇下车窗,眼前的一幕让他心头一沉——自己还是来晚了。
教授宅邸所在的幽静街道,此刻已沦为临时战场。车身上印着ATV、BBC、ABC等醒目台标的白色转播车,各个电视台的转播车首尾相接,粗暴地占据了整条车道。
其中一辆NBC新闻的转播车甚至将一侧车轮直接压上了精心修剪的草坪,留下两道深深的辙痕。车顶上的卫星碟形天线高低错落,等待着在第一时间将现场新闻发布出去。
好不容易在几个路口之外找到车位,王若玉小跑着挤进人群。草坪前的空间早已水泄不通,形成了一个临时的露天新闻中心。
“我们现在就在楚教授宅邸外,为您带来实时报道…”
一位金发碧眼的ABC女记者语速飞快,对着摄像机,背景正是那扇紧闭的木门。
几步之外,一位亚洲电视台也就是ATV的男记者神情严肃,背对着楚教授的家进行着直播:
“截至目前,楚教授尚未出来接受采访……”
而在人群另一侧,凤凰电视台的记者正用国语对着镜头,语气中充满探究:
“我们看到,全球主要媒体都已聚集于此,人们都要期待着楚教授走出门来,向他表示恭喜与祝贺……”
各种语言的报道声、摄影师调整机架的金属摩擦声、以及聚光灯开关时发出的“咔哒”声响,交织成一片混乱而充满目的性的嗡嗡声浪,淹没了这个社区的夜晚应有的宁静。
王若玉踮起脚,目光越过攒动的人头——那扇深棕色的木门依然如同堡垒的大门般紧闭着。
帘拉得密不透风,如果不是因为有灯光透出来,他们或许会怀疑楚教授在不在家,毕竟,直到现在,都没有人走出来。
几位资深记者一边反复查看手表,一边对着耳机低声与后方导播沟通;助手们则略显焦躁地反复的用移动电话与各方联系着,以确认教授的去向。一名路透社的摄影师正单膝跪地,试图寻找一个能避开人群的最佳拍摄机位。
每当门内隐约传来一丝类似脚步的轻微响动,整个人群便会像被什么惊到一般,产生一阵由窃窃私语和设备碰撞声组成的骚动,随即又在确认无人出现后,陷入更深的、混合着焦虑与期待的静默之中。
记者们焦灼在聚光灯的光柱中交织、升腾。王若玉将采访录音机紧紧攥在手心,仿佛握着一把钥匙,加入了这场对采访的集体等待。
就在所有人焦急等待时,在房间里,楚友臣却有些焦虑的来回走着,在客厅里并不仅仅只有他,还有他的妻子,孩子。
相比于他的焦虑,他们却显得非常兴奋。
毕竟,这可是诺贝尔奖。
“友臣,要不然你就出去说上一句?”
妻子看到丈夫说道:
“如果你不出去的话,他们肯定不会离开的。”
上次丈夫被提名的时候差不多也是如此,记者守了两三天。
“你知道我并不喜欢这些。”
楚友臣的眉头紧锁着。他确实不怎么喜欢接受外界的采访,这和性格有直接关系。
但绝大多数时候他都是埋头在研究室里进行着研究,至于外界的一切都和他没有任何关系。
但是现在——这些突然闯过来的记者们却打乱了他的生活节奏,从这个方面上来说,他并不觉得获得诺贝尔奖是什么好事儿。
毕竟他是一个非常害怕改变的人。
他现在所担心的并不仅仅只是面对记者,还有同事们——就像他刚刚获得提名的时候,所有人都向他表示恭喜。
在大学中每走上一步,都会有人向他表示祝贺,这严重干扰了他的生活。
“也不知道校长什么时候过来?”
现在对于楚友臣来说,他唯一能够期待的就是校长过来把那些记者全都打发走。
就像获得了提名时一样。
就在楚友臣充满期待的等待着校长到来的时候,钱穆终于赶到了,在汽车停好之后,他深吸了口气才走下汽车,很多记者一看到他,纷纷把镜头对准他。
毕竟这位是南阳中文大学的校长。
面对记者们伸来的长枪短棒,浅木的回答非常直接:
“各位记者朋友,现在已经是晚上了,大家这样围在这里,已经给这个社区的居民生活带来了影响,同样也影响到了楚教授的休息,明天,教授将会在学校举行记者发布会。
欢迎大家到时候前来参加新闻发布会。”
尽管如此,钱穆发现这些记者们压根就没有理会他的说辞,而是继续等在那里,毕竟,这一次和上一次是不同的。
这可是一次双响蛋——同一年度一个国家的两位科学家同时斩获诺贝尔化学奖和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简直就像是奇迹一样。
在没有见到那位奇迹创造者的时候,他们又怎么可能离开呢?
面对并不愿意离开的记者们,钱穆也显得非常无奈,不过他的脸上这会只剩下了笑容,毕竟这可是诺贝尔奖,南洋中文大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