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把地图往墙上按的时候,图钉扎进指腹。
血珠渗出来,在"吕梁"两个字旁边洇开个小红点——倒像是提前标好的警示。
地下会议室的灯泡嗡嗡响着,我退后两步,六个红圈在墙上连成不规则的星图:玉门的雷达站挨着祁连山雪线,阿鲁科尔沁旗的电台藏在沙丘后,凯里的掩体在苗寨后山,青松岭的旧工事被野藤缠成绿疙瘩。
最后那个新增的吕梁外围气象站,坐标是小川在暴雨里用卫星电话报回来的,字迹还带着水痕。
"三不原则。"我对着空气念了一遍,钢笔尖戳在"守夜人行动方案"上,"不惊动地方,免得打草惊蛇;不依赖批复,等文件下来,雷早炸了;不中断排查,今天漏一个点,明天就多具焦尸。"
桌上的搪瓷缸里,茶梗沉了底。
我抬头时,玻璃窗外的天光已经泛白——从昨夜十点到现在,我在这张木桌前画了十七版路线图。
巡检车要绕开国道走便道,装备清单精确到每根绝缘杆的长度,应急代码本里"高压泄漏"对应"杜鹃叫","结构不稳"对应"布谷鸣",连压缩饼干的配给都是按每人每日1200大卡算的。
"林总。"
苏晚晴的声音从门口传来。
她手里提着个帆布包,蓝布衫袖口沾着机油,发绳松了半截,几缕头发垂在锁骨上。
我这才发现她的鞋跟沾着铁锈——应该是刚从报废库房回来。
"改装车的事有着落了。"她把包搁在桌上,倒出三张老照片:褪了色的军用道奇卡车,引擎盖上还印着"1964年西北测绘大队"的字样,"后勤科说经费卡着,我翻了旧军工物资台账......"她指尖蹭过照片边缘,"三辆底盘在报废库躺了十五年,发动机还能转,就是变速箱得换。"
我伸手摸了摸照片里的车辙印:"朱卫东能搞定?"
"他带着检修班在库房焊了半宿。"她笑了,眼尾的细纹里还沾着铁屑,"老朱说这卡车比他爹岁数都大,可认路——当年修青藏线时,这种车能在冰缝里开。"
窗外传来汽车喇叭声。
我扒着窗沿往下看,朱卫东正站在改装好的卡车上敲工具架,焊枪的蓝光在他护目镜上跳。
老罗蹲在底盘下拧螺丝,白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像面小旗子。
"小川的队几点出发?"我转身问。
苏晚晴看了眼手表:"六点整。他说要赶在山洪前过鹰嘴崖。"
鹰嘴崖的便道我去过,一边是悬崖,一边是泥石流沟。
我喉头突然发紧,抓起桌上的应急代码本塞进她手里:"让他把热成像仪绑在胸口,别挂在腰上——上回在秦岭,仪器就是这么摔进冰缝的。"
她没接本子,反而握住我手腕。
她的手还带着库房的凉气,"你昨晚只喝了半杯茶。"她从帆布包里摸出个油纸包,"食堂王婶留的玉米饼,还热乎。"
玉米饼的香气混着机油味钻进鼻子。
我正要说话,走廊里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林小川冲进来时,工装裤膝盖上沾着泥,胶鞋还滴着水。
"哥!"他把安全帽往桌上一扣,帽檐还挂着雨珠,"鹰嘴崖的便道被冲垮了。"他抹了把脸,雨水顺着指缝往下淌,"我们改徒步,二十里山路,设备我让队员分着背。"
我盯着他后颈的红痕——那是背设备勒的。"带电液体。"我突然说。
他愣了一下,随即点头:"站点在陡坡上,地基倾斜,墙体裂缝渗水。
我让队员带了麻绳和滑轮组,绝缘垫用防水布裹了三层。"
"还有。"我扯下脖子上的银链,吊坠是块旧怀表,"这是师父当年给的,防磁。"我把链子塞进他手心,"遇到强电磁干扰,攥紧它。"
他低头看了眼怀表,又抬头冲我笑,眼白里全是血丝:"1965年7月12日,李建国监造。"他说,"和吕梁那模块上的字一个日子。"
六点整,卡车的引擎声在院子里炸响。
我站在二楼窗口,看林小川跳上改装车,老罗递给他个军用水壶,朱卫东拍了拍他后背。
车开出去时,他从车窗探出头,举着怀表晃了晃——在晨光里,金属表面闪着暗哑的光。
接下来的三十六个小时,我在监控室和办公室之间来回跑。
墙上的倒计时牌从"36"跳到"12"时,对讲机突然响了。
"守夜人001呼叫总部。"林小川的声音带着电流杂音,"已抵达外围气象站,地基倾斜15度,墙体裂缝渗出液体,初步检测pH值3.2。"
"用麻绳固定身体。"我对着话筒喊,手指攥得发白,"滑轮组吊运绝缘垫,先隔离主电源井。"
"收到。"他的声音突然被雨声盖住,再响起时,背景里有铁链摩擦的吱呀声,"队员老周手套破了,老罗撕了衬衣给他包手......"
"老周情况?"
"他说疼,但还能爬。"
我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
监控画面切过来时,雨幕里七个黑点在陡坡上移动,像一串挂在悬崖边的黑蚂蚁。
林小川的身影最靠前,麻绳勒进他肩膀,绝缘垫在他怀里裹得像个襁褓。
"主电源井隔离完成!"对讲机里炸开一声喊,"电流值从380伏降到20伏!"
我瘫在椅子上,后背全是汗。
直到凌晨两点,林小川的定位红点重新开始移动——他们返程了。
再接到消息是在诊所。
林小川发来的照片里,老电工蹲在变压器旁,手里捏着张皱巴巴的通知:"某上级单位说这些站点没隐患,让拆警示标志。"照片里的文号被红笔圈着,像道伤口。
我在台灯下比对了三个小时文件格式。
纸张是80克胶版纸,公章的纹路不对——正规国防单位用的是1967年改版的五星章,这枚章的麦穗多了两瓣。
最后,我在1975年的《国防协作单位编制名录》里找到线索:技术善后组,隶属早已撤销的某办公室,从未出现在正式文件里。
窗外起风了。
我点燃一支烟,火星在夜色里明灭。
办公楼的顶层还亮着灯——苏晚晴的办公室。
她的影子在窗帘上晃动,像是在翻什么资料。
风穿过窗缝,吹得"守夜人行动日志No.001"的纸页哗哗响。
我望着那行墨迹未干的标题,突然想起李建国师父笔记的最后一页:"设备可停,责任不停。"
现在,有人不想让我们守这份责任。可他们不知道——
当第一支"守夜人"小队踩着泥泞归来时,当苏晚晴的台灯在深夜里继续亮起时,当地图上的红圈被一个个涂成蓝色时——
有些责任,早就醒了。
我掐灭烟头,打开电脑给苏晚晴发了条消息:"二机部旧址资料馆的档案,该查查了。"
屏幕蓝光里,她的头像很快跳出个"收到"。
我望着窗外的夜色,突然听见远处传来布谷鸟的叫声——那是"结构不稳"的应急代码。
但这一次,不是警报,是出发的信号。
我把地图往墙上按的时候,图钉扎进指腹。
血珠渗出来,在"吕梁"两个字旁边洇开个小红点——倒像是提前标好的警示。
地下会议室的灯泡嗡嗡响着,我退后两步,六个红圈在墙上连成不规则的星图:玉门的雷达站挨着祁连山雪线,阿鲁科尔沁旗的电台藏在沙丘后,凯里的掩体在苗寨后山,青松岭的旧工事被野藤缠成绿疙瘩。
最后那个新增的吕梁外围气象站,坐标是小川在暴雨里用卫星电话报回来的,字迹还带着水痕。
"三不原则。"我对着空气念了一遍,钢笔尖戳在"守夜人行动方案"上,"不惊动地方,免得打草惊蛇;不依赖批复,等文件下来,雷早炸了;不中断排查,今天漏一个点,明天就多具焦尸。"
桌上的搪瓷缸里,茶梗沉了底。
我抬头时,玻璃窗外的天光已经泛白——从昨夜十点到现在,我在这张木桌前画了十七版路线图。
巡检车要绕开国道走便道,装备清单精确到每根绝缘杆的长度,应急代码本里"高压泄漏"对应"杜鹃叫","结构不稳"对应"布谷鸣",连压缩饼干的配给都是按每人每日1200大卡算的。
"林总。"
苏晚晴的声音从门口传来。
她手里提着个帆布包,蓝布衫袖口沾着机油,发绳松了半截,几缕头发垂在锁骨上。
我这才发现她的鞋跟沾着铁锈——应该是刚从报废库房回来。
"改装车的事有着落了。"她把包搁在桌上,倒出三张老照片:褪了色的军用道奇卡车,引擎盖上还印着"1964年西北测绘大队"的字样,"后勤科说经费卡着,我翻了旧军工物资台账......"她指尖蹭过照片边缘,"三辆底盘在报废库躺了十五年,发动机还能转,就是变速箱得换。"
我伸手摸了摸照片里的车辙印:"朱卫东能搞定?"
"他带着检修班在库房焊了半宿。"她笑了,眼尾的细纹里还沾着铁屑,"老朱说这卡车比他爹岁数都大,可认路——当年修青藏线时,这种车能在冰缝里开。"
窗外传来汽车喇叭声。
我扒着窗沿往下看,朱卫东正站在改装好的卡车上敲工具架,焊枪的蓝光在他护目镜上跳。
老罗蹲在底盘下拧螺丝,白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像面小旗子。
"小川的队几点出发?"我转身问。
苏晚晴看了眼手表:"六点整。他说要赶在山洪前过鹰嘴崖。"
鹰嘴崖的便道我去过,一边是悬崖,一边是泥石流沟。
我喉头突然发紧,抓起桌上的应急代码本塞进她手里:"让他把热成像仪绑在胸口,别挂在腰上——上回在秦岭,仪器就是这么摔进冰缝的。"
她没接本子,反而握住我手腕。
她的手还带着库房的凉气,"你昨晚只喝了半杯茶。"她从帆布包里摸出个油纸包,"食堂王婶留的玉米饼,还热乎。"
玉米饼的香气混着机油味钻进鼻子。
我正要说话,走廊里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林小川冲进来时,工装裤膝盖上沾着泥,胶鞋还滴着水。
"哥!"他把安全帽往桌上一扣,帽檐还挂着雨珠,"鹰嘴崖的便道被冲垮了。"他抹了把脸,雨水顺着指缝往下淌,"我们改徒步,二十里山路,设备我让队员分着背。"
我盯着他后颈的红痕——那是背设备勒的。"带电液体。"我突然说。
他愣了一下,随即点头:"站点在陡坡上,地基倾斜,墙体裂缝渗水。
我让队员带了麻绳和滑轮组,绝缘垫用防水布裹了三层。"
"还有。"我扯下脖子上的银链,吊坠是块旧怀表,"这是师父当年给的,防磁。"我把链子塞进他手心,"遇到强电磁干扰,攥紧它。"
他低头看了眼怀表,又抬头冲我笑,眼白里全是血丝:"1965年7月12日,李建国监造。"他说,"和吕梁那模块上的字一个日子。"
六点整,卡车的引擎声在院子里炸响。
我站在二楼窗口,看林小川跳上改装车,老罗递给他个军用水壶,朱卫东拍了拍他后背。
车开出去时,他从车窗探出头,举着怀表晃了晃——在晨光里,金属表面闪着暗哑的光。
接下来的三十六个小时,我在监控室和办公室之间来回跑。
墙上的倒计时牌从"36"跳到"12"时,对讲机突然响了。
"守夜人001呼叫总部。"林小川的声音带着电流杂音,"已抵达外围气象站,地基倾斜15度,墙体裂缝渗出液体,初步检测pH值3.2。"
"用麻绳固定身体。"我对着话筒喊,手指攥得发白,"滑轮组吊运绝缘垫,先隔离主电源井。"
"收到。"他的声音突然被雨声盖住,再响起时,背景里有铁链摩擦的吱呀声,"队员老周手套破了,老罗撕了衬衣给他包手......"
"老周情况?"
"他说疼,但还能爬。"
我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
监控画面切过来时,雨幕里七个黑点在陡坡上移动,像一串挂在悬崖边的黑蚂蚁。
林小川的身影最靠前,麻绳勒进他肩膀,绝缘垫在他怀里裹得像个襁褓。
"主电源井隔离完成!"对讲机里炸开一声喊,"电流值从380伏降到20伏!"
我瘫在椅子上,后背全是汗。
直到凌晨两点,林小川的定位红点重新开始移动——他们返程了。
再接到消息是在诊所。
林小川发来的照片里,老电工蹲在变压器旁,手里捏着张皱巴巴的通知:"某上级单位说这些站点没隐患,让拆警示标志。"照片里的文号被红笔圈着,像道伤口。
我在台灯下比对了三个小时文件格式。
纸张是80克胶版纸,公章的纹路不对——正规国防单位用的是1967年改版的五星章,这枚章的麦穗多了两瓣。
最后,我在1975年的《国防协作单位编制名录》里找到线索:技术善后组,隶属早已撤销的某办公室,从未出现在正式文件里。
窗外起风了。
我点燃一支烟,火星在夜色里明灭。
办公楼的顶层还亮着灯——苏晚晴的办公室。
她的影子在窗帘上晃动,像是在翻什么资料。
风穿过窗缝,吹得"守夜人行动日志No.001"的纸页哗哗响。
我望着那行墨迹未干的标题,突然想起李建国师父笔记的最后一页:"设备可停,责任不停。"
现在,有人不想让我们守这份责任。可他们不知道——
当第一支"守夜人"小队踩着泥泞归来时,当苏晚晴的台灯在深夜里继续亮起时,当地图上的红圈被一个个涂成蓝色时——
有些责任,早就醒了。
我掐灭烟头,打开电脑给苏晚晴发了条消息:"二机部旧址资料馆的档案,该查查了。"
屏幕蓝光里,她的头像很快跳出个"收到"。
我望着窗外的夜色,突然听见远处传来布谷鸟的叫声——那是"结构不稳"的应急代码。
但这一次,不是警报,是出发的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