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抽出他手里的磁带,封皮上“辽西柳河屯”几个字被他指甲抠得发毛。
“气象数据查了?”
“查了!那几天没雷暴没大雾,湿度才32%。”他掏出个皱巴巴的笔记本,纸页边缘沾着茶渍,“更邪乎的是——”他翻到夹着红纸条的那页,“柳河屯上个月在‘诚信观察哨’里记的是零隐患,可您看这。”他指着本子上歪歪扭扭的统计,“青水、云岩、石屏的盲区名单里,它排第三。”
我捏着磁带的手紧了紧。
前儿刚跟晚晴说“有些疼会自己冒出来”,这柳河屯的杂音,怕就是疼得直抽抽了。
“你怎么看?”
“不是设备烂到根儿了,就是有人把话嚼碎了咽肚子里。”他喉结滚动两下,工装口袋里的计算器硌得大腿根儿发红,“我今早跑了三趟调度室,他们说柳河屯电工老李上个月刚评了‘先进’,奖状还挂在村部墙上呢。”
正说着,门被推开条缝,苏晚晴抱着个牛皮纸袋挤进来,蓝布衫下摆沾着短波中继站的机油渍。
“小川说的异常,我交叉验证了。”她把一沓打印纸摊开,最上面那张是军用短波日志,“中继站那几天记录到电磁扰动,频率和电晕放电吻合。”她又抽出张供电所的内部报表,“还有这——”指尖戳在“临时检修”栏,“三次检修没走系统流程,时间全卡在杂音增强的时段。”
我凑过去看,三组时间线在投影墙上叠成条歪歪扭扭的红线。
苏晚晴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睛亮得像淬过火的钢:“他们在偷偷修,可不敢报。报了,老李的先进要摘,村部的考核要黄,说不定还得翻出前年线路改造偷工减料的旧账。”
我盯着那条红线,后槽牙咬得发酸。
前儿在瞭望塔说“织信任”,可有些地方的信任早被锤子砸成渣了。
“派老罗去。”我摸出钢笔在地图上圈了柳河屯,“就说‘线路普查补漏’,别惊动任何人。”
老罗是第二天晌午走的。
他换了身洗得发白的灰布衫,解放鞋沾着厂区的煤渣,裤腰别着个掉漆的搪瓷缸。
临上车前拍我肩膀:“放心,咱就当路过。”
三天后傍晚,老罗的自行车碾着夕阳进了厂门。
车后座绑着个帆布包,露出半截电场检测仪的天线。
他没直接去办公室,先绕到食堂灌了缸子凉白开,喉结动得像抽水机。
“柳河屯的事儿,邪乎得很。”他坐在我对面,裤腿还沾着村口的黄土,“我们先去供销社买盐,跟卖货的王婶唠——她说广播一到夜里就滋啦响,娃吓得直往被窝里钻。问电工老李,说‘正常’。”他掏出包大前门,抽出根点上,火星子在暮色里明灭,“又去西头张大爷家,他蹲院儿里剥玉米,说电线杆子夜里‘嘶嘶’响,像蛇吐信子。可一提上报,老张头立马闭了嘴,门‘哐当’就关上了。”
我捏着他递来的照片,高压塔上的绝缘子爬满深褐色的电痕,像条张牙舞爪的蛇。
“当场处理了?”
“朱卫东拿应急胶带裹了三层。”老罗从帆布包摸出个塑料盒,里面装着几片碎瓷,“这是敲下来的样品,表面釉层全碳化了。再晚半个月,非击穿不可。”他忽然笑了,眼角的皱纹堆成朵花,“走的时候绕了小学,在黑板上写了句‘电线杆生病了,但它不会喊疼’。今早听村部通讯员说,孩子们早读都在议论,有个小丫头追着老李问:‘叔,电线杆什么时候能好?’”
返程车在山路上颠簸时,月亮刚爬上树梢。
林小川挤在副驾驶,怀里抱着那台电场检测仪,手指无意识地抠着仪器边缘的锈迹。
朱卫东在后座打盹,工装裤膝盖磨出个洞,露出里面补丁摞补丁的秋裤。
“师父,要是每个村都得咱们‘路过’,得走多少山路?”老罗把着方向盘,车灯劈开夜色,照见路边歪歪扭扭的电线杆。
苏晚晴翻着笔记本,钢笔尖在“畸变报警器”几个字上戳出个坑:“能不能让广播站自己当‘耳朵’?装个简易报警器,杂音大了就亮红灯,连不识字的都看得懂。”
“还能联动夜校老师!”林小川猛地坐直,检测仪差点掉地上,“他们晚上上课,正好盯着红灯,发现异常就能报——”他突然顿住,低头摸了摸口袋,里面传来金属碰撞的轻响,“就是得找些旧收音机的滤波器……”
我望着窗外渐暗的山影,风卷着松涛灌进车窗。
柳河屯的红灯还没亮,但总有人开始学听杂音了。
林小川摸口袋的动作让我想起废料库墙角那堆旧收音机,锈迹斑斑的外壳下,说不定还藏着能当“耳朵”的零件。
车转过山弯,前方道路像条深色的河,蜿蜒着消失在夜色里。
林小川的手指还在口袋里摩挲,我听见金属零件相碰的轻响,像颗种子,正在黑夜里悄悄发芽。
废料库的铁皮门被林小川撞得哐当响时,我正蹲在工具台边磨钻头。
他蓝布工装的前襟沾着机油,手里举着个黑黢黢的铁盒子,活像举着颗刚挖出来的地雷。
"师父!"他喘得像刚跑完十里山路,后颈的汗把衣领浸得透湿,"找着了!
收音机拆的滤波器,继电器是老解放卡上的,红灯头......"他扒开铁盒侧面的挡板,露出颗指甲盖大的红玻璃,"您瞧,汽车仪表盘拆的,跟新的似的!"
我放下钻头,接过铁盒子。
指腹蹭过滤波器表面的锈迹,能摸到里面线圈的纹路——这是六十年代产的中周变压器,虽然旧了,磁芯没裂。
继电器的弹簧还能弹起,"咔嗒"声脆生生的。
最妙的是那颗红灯,通上电就能亮,不用额外接电阻。
"成本?"我问。
"两块三!"他掰着手指头数,"滤波器五毛,继电器八毛,红灯头三毛,剩下的导线螺丝是废料堆捡的。"他突然压低声音,眼睛亮得像淬了火的钢,"更绝的是,这玩意儿组装起来只要半小时,小学手工课都能教!"
我捏着铁盒的边缘,指节被毛刺扎得生疼。
我抽出他手里的磁带,封皮上“辽西柳河屯”几个字被他指甲抠得发毛。
“气象数据查了?”
“查了!那几天没雷暴没大雾,湿度才32%。”他掏出个皱巴巴的笔记本,纸页边缘沾着茶渍,“更邪乎的是——”他翻到夹着红纸条的那页,“柳河屯上个月在‘诚信观察哨’里记的是零隐患,可您看这。”他指着本子上歪歪扭扭的统计,“青水、云岩、石屏的盲区名单里,它排第三。”
我捏着磁带的手紧了紧。
前儿刚跟晚晴说“有些疼会自己冒出来”,这柳河屯的杂音,怕就是疼得直抽抽了。
“你怎么看?”
“不是设备烂到根儿了,就是有人把话嚼碎了咽肚子里。”他喉结滚动两下,工装口袋里的计算器硌得大腿根儿发红,“我今早跑了三趟调度室,他们说柳河屯电工老李上个月刚评了‘先进’,奖状还挂在村部墙上呢。”
正说着,门被推开条缝,苏晚晴抱着个牛皮纸袋挤进来,蓝布衫下摆沾着短波中继站的机油渍。
“小川说的异常,我交叉验证了。”她把一沓打印纸摊开,最上面那张是军用短波日志,“中继站那几天记录到电磁扰动,频率和电晕放电吻合。”她又抽出张供电所的内部报表,“还有这——”指尖戳在“临时检修”栏,“三次检修没走系统流程,时间全卡在杂音增强的时段。”
我凑过去看,三组时间线在投影墙上叠成条歪歪扭扭的红线。
苏晚晴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睛亮得像淬过火的钢:“他们在偷偷修,可不敢报。报了,老李的先进要摘,村部的考核要黄,说不定还得翻出前年线路改造偷工减料的旧账。”
我盯着那条红线,后槽牙咬得发酸。
前儿在瞭望塔说“织信任”,可有些地方的信任早被锤子砸成渣了。
“派老罗去。”我摸出钢笔在地图上圈了柳河屯,“就说‘线路普查补漏’,别惊动任何人。”
老罗是第二天晌午走的。
他换了身洗得发白的灰布衫,解放鞋沾着厂区的煤渣,裤腰别着个掉漆的搪瓷缸。
临上车前拍我肩膀:“放心,咱就当路过。”
三天后傍晚,老罗的自行车碾着夕阳进了厂门。
车后座绑着个帆布包,露出半截电场检测仪的天线。
他没直接去办公室,先绕到食堂灌了缸子凉白开,喉结动得像抽水机。
“柳河屯的事儿,邪乎得很。”他坐在我对面,裤腿还沾着村口的黄土,“我们先去供销社买盐,跟卖货的王婶唠——她说广播一到夜里就滋啦响,娃吓得直往被窝里钻。问电工老李,说‘正常’。”他掏出包大前门,抽出根点上,火星子在暮色里明灭,“又去西头张大爷家,他蹲院儿里剥玉米,说电线杆子夜里‘嘶嘶’响,像蛇吐信子。可一提上报,老张头立马闭了嘴,门‘哐当’就关上了。”
我捏着他递来的照片,高压塔上的绝缘子爬满深褐色的电痕,像条张牙舞爪的蛇。
“当场处理了?”
“朱卫东拿应急胶带裹了三层。”老罗从帆布包摸出个塑料盒,里面装着几片碎瓷,“这是敲下来的样品,表面釉层全碳化了。再晚半个月,非击穿不可。”他忽然笑了,眼角的皱纹堆成朵花,“走的时候绕了小学,在黑板上写了句‘电线杆生病了,但它不会喊疼’。今早听村部通讯员说,孩子们早读都在议论,有个小丫头追着老李问:‘叔,电线杆什么时候能好?’”
返程车在山路上颠簸时,月亮刚爬上树梢。
林小川挤在副驾驶,怀里抱着那台电场检测仪,手指无意识地抠着仪器边缘的锈迹。
朱卫东在后座打盹,工装裤膝盖磨出个洞,露出里面补丁摞补丁的秋裤。
“师父,要是每个村都得咱们‘路过’,得走多少山路?”老罗把着方向盘,车灯劈开夜色,照见路边歪歪扭扭的电线杆。
苏晚晴翻着笔记本,钢笔尖在“畸变报警器”几个字上戳出个坑:“能不能让广播站自己当‘耳朵’?装个简易报警器,杂音大了就亮红灯,连不识字的都看得懂。”
“还能联动夜校老师!”林小川猛地坐直,检测仪差点掉地上,“他们晚上上课,正好盯着红灯,发现异常就能报——”他突然顿住,低头摸了摸口袋,里面传来金属碰撞的轻响,“就是得找些旧收音机的滤波器……”
我望着窗外渐暗的山影,风卷着松涛灌进车窗。
柳河屯的红灯还没亮,但总有人开始学听杂音了。
林小川摸口袋的动作让我想起废料库墙角那堆旧收音机,锈迹斑斑的外壳下,说不定还藏着能当“耳朵”的零件。
车转过山弯,前方道路像条深色的河,蜿蜒着消失在夜色里。
林小川的手指还在口袋里摩挲,我听见金属零件相碰的轻响,像颗种子,正在黑夜里悄悄发芽。
废料库的铁皮门被林小川撞得哐当响时,我正蹲在工具台边磨钻头。
他蓝布工装的前襟沾着机油,手里举着个黑黢黢的铁盒子,活像举着颗刚挖出来的地雷。
"师父!"他喘得像刚跑完十里山路,后颈的汗把衣领浸得透湿,"找着了!
收音机拆的滤波器,继电器是老解放卡上的,红灯头......"他扒开铁盒侧面的挡板,露出颗指甲盖大的红玻璃,"您瞧,汽车仪表盘拆的,跟新的似的!"
我放下钻头,接过铁盒子。
指腹蹭过滤波器表面的锈迹,能摸到里面线圈的纹路——这是六十年代产的中周变压器,虽然旧了,磁芯没裂。
继电器的弹簧还能弹起,"咔嗒"声脆生生的。
最妙的是那颗红灯,通上电就能亮,不用额外接电阻。
"成本?"我问。
"两块三!"他掰着手指头数,"滤波器五毛,继电器八毛,红灯头三毛,剩下的导线螺丝是废料堆捡的。"他突然压低声音,眼睛亮得像淬了火的钢,"更绝的是,这玩意儿组装起来只要半小时,小学手工课都能教!"
我捏着铁盒的边缘,指节被毛刺扎得生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