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合上稿纸,听见走廊传来脚步声。
苏晚晴抱着一个搪瓷缸进来,热气模糊了她的镜片:“喝口姜茶,别冻着。”
“明天让小川去青原村。”我搓了搓手,“把比对卡多印两千张。”
她低头吹着茶沫,睫毛在脸上投下影子:“你打算让全县的娃娃都当‘编外监测员’?”
“不止全县。”我望着窗外的雪,想起录像里那个举风筝的小姑娘,“要让每一根电线杆都成为活的传感器——”
楼下突然传来汽车鸣笛,车灯的光扫过窗棂。
我把方案塞进抽屉,锁孔转动的声音清脆得像敲钟。
有些数据,靠专业队伍三年未必凑齐;但有些答案,早就藏在田埂上的风里,在孩子们的风筝线上,在每双愿意抬头看天的眼睛里。
窗台上的积雪被夜风吹得簌簌往下落,我把钢笔帽扣进墨水瓶时,玻璃上倒映出苏晚晴的影子——她抱着一摞油印纸,蓝布衫袖口沾着油墨,正踮脚往门框上贴新写的标语:“杆杆有账,村村有数”。
“老林,你看这个。”她转身时带起一阵风,油印纸哗啦翻页,“我把绝缘子的四种状态画成了连环画。”她展开最上面一张,纸角还带着机器的温热,“正常的是圆溜溜白瓷瓶,黑疤疤是烧蚀,缺牙齿是崩裂,歪帽子是倾斜——昨天拿给青原村王奶奶看,她眯着眼睛说‘跟灶台上的碗碴子一个理儿’。”
我接过纸页,指尖触到粗粝的毛边。
前世在实验室做可靠性报告,用的是激光扫描的3D建模图,此刻这张带着油墨味的画纸,倒比任何仿真图都鲜活。
“打勾就行?”我指着下方四个圆圈问。
“还加了背面的编码。”她翻开第二页,“县乡线序号四级码,用红笔标得比结婚证上的钢印还清楚。”她忽然笑起来,眼尾的细纹像被春风吹开的涟漪,“今早小川说这是‘新时代的连环画课本’,我琢磨着,当年咱们学认字不就是看《半夜鸡叫》?让老乡们拿这个当故事书翻,比念条文管用。”
走廊里传来铁皮箱子的碰撞声,林小川的大嗓门先撞进来:“林总师!您要的‘田野录入器’造出来了!”他怀里抱着台改装的旧打字机,铁壳子擦得锃亮,侧边还连着个摇把,“拆了三台报废的蝴蝶牌,配上老张头从废料堆翻出来的发电机——”他摇了摇手柄,打字机“咔嗒”吐出一张穿孔纸带,“巡线员报一个隐患,按一个键,月底把纸带往咱们的解码机里一塞,数据全蹦出来!”
老罗跟着挤进来,工装口袋里露出半截竹尺:“我刚试了试,摇三分钟能打五张。”他指节敲了敲铁壳,“比拿铅笔在本子上画强多了,老乡说这机子‘转起来像磨盘,响得踏实’。”
“还有广播站!”林小川从裤兜里摸出个铜哨,“咱们跟县广播站谈好了,每天下午四点播‘今日已查XX村XX线’。”他把铜哨吹得响,“昨天试播时,李庄的会计听着广播直拍大腿——他们村报了三根杆,广播里说只收到两根,夜里举着煤油灯又补查了半宿!”
我望着他们发亮的眼睛,忽然想起三个月前旧仓库里的展柜。
那时我们用报废零件和老日志说话,如今要让一万两千根电杆自己“开口”。
“明天把录入器分下去。”我拍了拍林小川怀里的打字机,“每个片区配两台,让乡邮员捎着走。”
朱卫东掀开门帘进来,身上带着股机油混着松烟的味道。
“复核组的法子定了。”他把笔记本往桌上一摊,纸页上画满交叉的箭头,“双盲抽查5%,派不同小组暗访——”他指了指第二页,“还有异常值报警,要是哪个村零隐患,邻村却查着七八个,准有问题。”他掏出张皱巴巴的报表,“今早刚查出来,马家村报了零隐患,我们夜里摸过去,发现三根杆的绝缘子全裂了,台账是照着去年的抄的!”
“撤了他们的村电工。”我拿钢笔在报表上画了个叉,“通报全县,就说‘数据掺假,比杆上裂缝还危险’。”
朱卫东咧嘴笑,露出被烟熏黄的牙齿:“我跟老罗说,这法子比拿放大镜查零件还管用——群众的眼睛盯着呢,谁还敢糊弄?”
接下来的九十天像台上了发条的机床。
我每天清晨去收发室,看一摞摞带着泥土味的登记表堆成小山;晌午蹲在解码机前,听穿孔纸带“沙沙”吐出一行行数字;傍晚跟着苏晚晴去车间,看她拿红笔在全省电杆分布图上画标记——红圈是隐患,蓝点是正常,渐渐把地图染成了调色盘。
那天我在办公室整理季度报告,林小川撞开门,额头沾着草屑:“全了!12376根杆,892处隐患!”他把一沓报表拍在桌上,最上面一张贴着张照片——晒谷场上,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登记表,背后是根刷着白漆的电杆,“这是青原村的小英子,她报的那根‘歪帽子’杆,我们去修时发现底座都松了!”
苏晚晴捧着搪瓷缸进来,热气模糊了她的镜片:“儿童活动区损伤率4.3倍,雨季跳闸概率翻五倍——”她指尖划过报表上的曲线,“这些数字,实验室里算十年也算不出来。”
我翻到最后一页,照片里王奶奶眯着眼睛指认“黑疤疤”的样子还带着油墨香。
“把这些装订成册。”我摸出刻着“火种研究所”的铜章,“封面题‘人民的眼睛,是最准的探伤仪’。”
窗外的雪不知何时停了,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公文包上。
我把报表小心塞进去时,苏晚晴忽然说:“明天的工作组会,王教授他们……”
“事实已经说话。”我扣上公文包的搭扣,金属碰撞声清脆得像敲钟,“但总有些人,得等事实撞到眼皮子底下才肯信。”
走廊里传来广播员的声音:“请注意,明日上午九点,标准工作组第二次筹备会在大礼堂召开——”
我拎起公文包往门外走,阳光把影子拉得老长。
路过黑板报时,“工业学大庆”的红字在风里沙沙作响,旁边不知谁新添了一行粉笔字:“群众的手,能造最好的尺。”
明天的会场上,王教授的金丝眼镜大概还会泛着冷光,圆框眼镜的女专家或许还会捏着绢帕。
但他们翻开这本报表时,应该会看见——田埂上的风裹着草香,孩子们的风筝线系着铃铛,每双抬头看天的眼睛里,都亮着比数据更真实的光。
我合上稿纸,听见走廊传来脚步声。
苏晚晴抱着一个搪瓷缸进来,热气模糊了她的镜片:“喝口姜茶,别冻着。”
“明天让小川去青原村。”我搓了搓手,“把比对卡多印两千张。”
她低头吹着茶沫,睫毛在脸上投下影子:“你打算让全县的娃娃都当‘编外监测员’?”
“不止全县。”我望着窗外的雪,想起录像里那个举风筝的小姑娘,“要让每一根电线杆都成为活的传感器——”
楼下突然传来汽车鸣笛,车灯的光扫过窗棂。
我把方案塞进抽屉,锁孔转动的声音清脆得像敲钟。
有些数据,靠专业队伍三年未必凑齐;但有些答案,早就藏在田埂上的风里,在孩子们的风筝线上,在每双愿意抬头看天的眼睛里。
窗台上的积雪被夜风吹得簌簌往下落,我把钢笔帽扣进墨水瓶时,玻璃上倒映出苏晚晴的影子——她抱着一摞油印纸,蓝布衫袖口沾着油墨,正踮脚往门框上贴新写的标语:“杆杆有账,村村有数”。
“老林,你看这个。”她转身时带起一阵风,油印纸哗啦翻页,“我把绝缘子的四种状态画成了连环画。”她展开最上面一张,纸角还带着机器的温热,“正常的是圆溜溜白瓷瓶,黑疤疤是烧蚀,缺牙齿是崩裂,歪帽子是倾斜——昨天拿给青原村王奶奶看,她眯着眼睛说‘跟灶台上的碗碴子一个理儿’。”
我接过纸页,指尖触到粗粝的毛边。
前世在实验室做可靠性报告,用的是激光扫描的3D建模图,此刻这张带着油墨味的画纸,倒比任何仿真图都鲜活。
“打勾就行?”我指着下方四个圆圈问。
“还加了背面的编码。”她翻开第二页,“县乡线序号四级码,用红笔标得比结婚证上的钢印还清楚。”她忽然笑起来,眼尾的细纹像被春风吹开的涟漪,“今早小川说这是‘新时代的连环画课本’,我琢磨着,当年咱们学认字不就是看《半夜鸡叫》?让老乡们拿这个当故事书翻,比念条文管用。”
走廊里传来铁皮箱子的碰撞声,林小川的大嗓门先撞进来:“林总师!您要的‘田野录入器’造出来了!”他怀里抱着台改装的旧打字机,铁壳子擦得锃亮,侧边还连着个摇把,“拆了三台报废的蝴蝶牌,配上老张头从废料堆翻出来的发电机——”他摇了摇手柄,打字机“咔嗒”吐出一张穿孔纸带,“巡线员报一个隐患,按一个键,月底把纸带往咱们的解码机里一塞,数据全蹦出来!”
老罗跟着挤进来,工装口袋里露出半截竹尺:“我刚试了试,摇三分钟能打五张。”他指节敲了敲铁壳,“比拿铅笔在本子上画强多了,老乡说这机子‘转起来像磨盘,响得踏实’。”
“还有广播站!”林小川从裤兜里摸出个铜哨,“咱们跟县广播站谈好了,每天下午四点播‘今日已查XX村XX线’。”他把铜哨吹得响,“昨天试播时,李庄的会计听着广播直拍大腿——他们村报了三根杆,广播里说只收到两根,夜里举着煤油灯又补查了半宿!”
我望着他们发亮的眼睛,忽然想起三个月前旧仓库里的展柜。
那时我们用报废零件和老日志说话,如今要让一万两千根电杆自己“开口”。
“明天把录入器分下去。”我拍了拍林小川怀里的打字机,“每个片区配两台,让乡邮员捎着走。”
朱卫东掀开门帘进来,身上带着股机油混着松烟的味道。
“复核组的法子定了。”他把笔记本往桌上一摊,纸页上画满交叉的箭头,“双盲抽查5%,派不同小组暗访——”他指了指第二页,“还有异常值报警,要是哪个村零隐患,邻村却查着七八个,准有问题。”他掏出张皱巴巴的报表,“今早刚查出来,马家村报了零隐患,我们夜里摸过去,发现三根杆的绝缘子全裂了,台账是照着去年的抄的!”
“撤了他们的村电工。”我拿钢笔在报表上画了个叉,“通报全县,就说‘数据掺假,比杆上裂缝还危险’。”
朱卫东咧嘴笑,露出被烟熏黄的牙齿:“我跟老罗说,这法子比拿放大镜查零件还管用——群众的眼睛盯着呢,谁还敢糊弄?”
接下来的九十天像台上了发条的机床。
我每天清晨去收发室,看一摞摞带着泥土味的登记表堆成小山;晌午蹲在解码机前,听穿孔纸带“沙沙”吐出一行行数字;傍晚跟着苏晚晴去车间,看她拿红笔在全省电杆分布图上画标记——红圈是隐患,蓝点是正常,渐渐把地图染成了调色盘。
那天我在办公室整理季度报告,林小川撞开门,额头沾着草屑:“全了!12376根杆,892处隐患!”他把一沓报表拍在桌上,最上面一张贴着张照片——晒谷场上,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登记表,背后是根刷着白漆的电杆,“这是青原村的小英子,她报的那根‘歪帽子’杆,我们去修时发现底座都松了!”
苏晚晴捧着搪瓷缸进来,热气模糊了她的镜片:“儿童活动区损伤率4.3倍,雨季跳闸概率翻五倍——”她指尖划过报表上的曲线,“这些数字,实验室里算十年也算不出来。”
我翻到最后一页,照片里王奶奶眯着眼睛指认“黑疤疤”的样子还带着油墨香。
“把这些装订成册。”我摸出刻着“火种研究所”的铜章,“封面题‘人民的眼睛,是最准的探伤仪’。”
窗外的雪不知何时停了,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公文包上。
我把报表小心塞进去时,苏晚晴忽然说:“明天的工作组会,王教授他们……”
“事实已经说话。”我扣上公文包的搭扣,金属碰撞声清脆得像敲钟,“但总有些人,得等事实撞到眼皮子底下才肯信。”
走廊里传来广播员的声音:“请注意,明日上午九点,标准工作组第二次筹备会在大礼堂召开——”
我拎起公文包往门外走,阳光把影子拉得老长。
路过黑板报时,“工业学大庆”的红字在风里沙沙作响,旁边不知谁新添了一行粉笔字:“群众的手,能造最好的尺。”
明天的会场上,王教授的金丝眼镜大概还会泛着冷光,圆框眼镜的女专家或许还会捏着绢帕。
但他们翻开这本报表时,应该会看见——田埂上的风裹着草香,孩子们的风筝线系着铃铛,每双抬头看天的眼睛里,都亮着比数据更真实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