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霜降阴不开,立冬封四海”“立冬不死牛,犟耕十晌地”……
庄稼人是跟着节令的节拍依时按候安排农事,“节令不饶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进入十一月份,大部分庄稼人田里农活儿已经基本结束,只剩个别农民正在趁下一次冷空气到来前短暂的气温回暖,抓紧时间吆喝着牛犋,利用每日下午天气的短暂升温,土地消融空隙抢耕最后几晌地。
给公社武装部韩部长白干了一下午农活儿,最终也没拿到《入伍通知书》的王援朝,在接连“大学梦”和“绿色军营梦”破灭后,望着空旷的田野里眼下一派荒凉景色,心下更是一片迷惘。
从“黑色七月”回村后,每日忙乱于地里的重体力活儿,一白天劳碌下来,到晚上头一挨枕头就“呼呼”进入梦乡,真还没闲暇时间想那些杂七杂八的闹心事。
何况,当时尚有曾内心抱定的想通过报名参军,到部队设法报考军校,这一途径实现自己崇高理想的“梦想”支撑着。
到最后,这一“梦想”变成真正的梦想了。眼下,兵没当成,身子又清闲下来,闲下身子的人总爱这样那样幻想。尤其到晚上,黑暗中辗转反侧睡不着,瞪大眼睛望着漆黑的屋顶,彻夜想一些烦心事。
前些天,银表从公社武装部领回军装,身着军装来家一趟,并劝他不要丧气,明年十月继续报名,不信每年有“后门兵”。
王援朝羡慕地在军装上反复摩挲,内心却暗骂这世道:“当兵参军,报效祖国,还得靠后门?”
银表参军走的那天,本来他想送他一程,但没有。他怕控制不住情绪,徒悲伤一番。
从夏天王援朝高考落榜回到家,家里平添一个强劳力回来,庄稼地里的农活儿提早收拾利索,收割、碾打、收藏、耕翻都赶在别人家前面。且光卖向日葵一项收入就有一千多元。
收拾完毕庄稼地里的农活儿,王存祥打发援朝、援越兄弟俩,借一辆小毛驴车去靠近火车道附近的清水泉村,花一百二十元,买回八根火车道轨上替下的旧枕木,准备用来制作门窗。
旧道轨枕木是当地农民半夜从附近的铁路上偷的,藏在家里悄悄出售。有新,也有旧,且全部是松木材质。
王援朝这样计算过,一根枕木见方二十多厘米,二米多长,八根枕木就是接近一立方的木材,总共才花了一百多元。如果买正儿八经的成品松木板材,就现下行情一立方至少得五六百元。
只是这些枕木,事前为防腐都曾用老黑沥青油煮过,通体至外渗透着黑色沥青油,将来割制好门窗后肯定影响美观。
可又有什么办法!自个儿的家庭自己清楚。之所以购买这些公家使用过的“剩料”,就是为图便宜。
趁眼下家里有些进项,提前买回来这些木料,准备趁冬闲时节雇佣木匠把枕木豁成板材。这些早已干透的木料,豁板后就能直接制作门窗。
不出意外的话,利用冬闲时节把两间大屋的门窗割好,迈开装修的第一步。接下来还得垒砌窗台、盘炕、垒灶台、铺地等一系列泥瓦工活儿。马上要进入寒冬腊月,后面这些泥水活儿,无法在冬季施工。只能等过了年春暖花开土地消融后,就能进行家装修的下一步:筛土和泥,盘炕垒灶台,铺地抹墙面……
这些泥水活儿,庄稼人从来舍不得再花钱雇匠人。都是自家人抽时间,自己动手就可以完成。泥水活儿完工,继续晾晒一个夏天,就能搬进新屋。
仔细一算,从新房盖好,到最后入住,一眨眼过去四五个年头。
等两间大屋装修完毕,连同现在住的小间屋,总共三间屋子。一般农户家庭都是这样安排、预备:中间一间大屋,一家人现下住;东边同样大小的一间,准备留作日后儿子们结婚用房。
当地人都这样讲究,老人住居中大正房,按照东为上的顺序,长兄居东,其他兄弟依次往西排列,一大家子生活在一个大院,儿孙绕膝,热热闹闹。
但是,目前大部分普通人家,因条件所限,儿女多房间却少,不可能完全遵循这一规则。到最后,做老人的,总要把相对宽敞的大间屋给孩子们住,自个儿留住小间屋。等能给几个儿子都娶妻生子,逼得老人只能捡东西厢房住。如果连东西厢房没有,便只好出去借住别人家的空闲屋子。现下农村,这样的家庭多得是。
王援朝家应该就属于后一种情况。家里兄弟三,现在只能盖就这三间屋的本事。已经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多少周折才完成。
现成的两间大屋,一间小屋。按照正常推理,几年内若兄弟三都成家另住,老人只能外面借别人家的屋子住。
——除非,能有一个在外工作,并在外安家,老人才可能再搬回现在住的这间西小屋。
事到如今,王援朝先前准备走“升学梦”和“绿色军营梦”,两条路都先后被堵死……
就家里的现状,想在几年内再盖几间新房的可能,几乎为零。
王援朝不得不面对如此现实。
“烦死了。走一步说一步吧!活人没让尿憋死的。”
想到烦心事,总是这样转移思维,自己抚慰自个儿。
一九八四年农历闰十月。也就是说,距离农历旧年除夕过年,还有漫长三个多月的时间。
秋天庄稼地里卖葵花一千多元钱收入,除去买枕木花去一百多元,还剩千元左右。这些钱预备着冬天雇请木匠割门窗的手工费,估计花费二百元上下,还能有七八百元的结余。再加上**全年放羊挣的六七百元羊工钱,两项收入加起来,该够明年开春买头大犍牛,及买化肥等。
他们不想现下买条牛回来。不是现在手头没钱买,是怕一个冬天草料侍弄,还要消耗一部分财力和人力养着它,冬天什么活儿又不干,这样不划算。
寒冬季节,地里的活儿什么也做不成,王援朝不想像村里的乡亲们一样留在村里死熬,准备趁冬闲季节外出找个挣活钱儿的地儿,省得整个冬天待在家里死吃死喝。
一个秋冬,父亲的身子骨好像意外硬朗,没出现什么大碍。家里的事务暂有母亲、妹妹二人照料,用不着愁肠。
三弟**继续揽放全村的羊群,到冬季,外面滩宽地阔不再需要小羊倌儿帮手,一人放羊,也蛮清闲着哩。
剩余的援朝援越两兄弟,一个年满二十,一个年满十六。不能一冬天闲待在家里徒没挣钱,还吃喝家里哩。
他准备带着二弟冬天外出揽工,或能挣几个活泛钱回来贴补家用。
如果揽工顺利,一家过年开销除外,还蛮富裕呢!
再有富余,来年多买些化肥施田里,为下一年农业增收打基础。
——不知怎的?这些年土地都给惯坏了,不多施化肥,庄稼长不茂盛,靠施农家肥,已经不顶用。
于是,兄弟俩赶趁着把粮食拉到加工厂加工好,存放回粮房米面瓮内,再把一个冬天取暖用煤和柴禾堆放院子里,安顿父亲“瞅空雇请木匠来,尽早把门窗制作好”等琐事。
凡能想到的苦重活儿等一应安排妥当,兄弟二人各自背一床铺盖,一块儿来到黑河市投奔二姑舅,开始在建筑工地揽工做活儿。
建设单位是市建筑科研所四栋六层家属住宅楼。主体已经完工,门窗玻璃也安装完毕,暖气开始供暖。室内装修大部分也已完成,只剩一部分户内装修还没完工。屋子都还微微散着刚抹过灰,还未干透的潮湿气。
工地所剩工人已经不多,都分散居住在各个楼层的空房间内。只有民工伙房,设在两栋楼中间低矮漏风的简易工棚内。
眼下主要工种是装修厨房和卫生间,给厨房、卫生间的墙面贴瓷砖。外面的提升机架已经拆除,两个壮工伺候一名技工师傅,一人负责从楼下仓库内背上一百斤重的水泥袋或砂石、地墙砖等运至五楼六楼的卫生间,这工种工资略高于每天一元七角二分的普通社会工资;另一小工负责和水泥灰,把灰槽里的水泥灰一铲一铲挖到技工师傅手中的灰板上,期间还需把在水槽内浸泡过的瓷砖递到师傅手里。这工种一般留给女壮工做,工资略低于社会基本工资。
援朝、援越干背水泥、砂石这些苦重活儿,分别伺候着瓦工白师傅和李师傅。已经十六岁的二弟,个子不比大哥矮多少,加上几年来责任田里劳动吹晒,皮肤黝黑,青筋暴露,已经磨练成一个成熟劳动人。援朝虽读书人出身,天生强壮身板儿,背起一百斤重的水泥袋,从楼梯行至五六楼上,中途从不歇歇。
按照要求,只要保证满足一个瓦工师傅一天内水泥砂石、瓷砖正常供应,壮工可以自由支配剩余时间。
于是,王援朝在给瓦工师傅们备足够一天用的材料后,便一个儿躲在自己一人住宿的一个房间,躺在那堆破旧被褥里,认真翻看一本一直带在身边的《唐诗宋词元曲名句精选词典》。——那是在临近毕业时,用广播电台寄他的稿费从新华书店购买的。这本书荟萃了中国古典诗词名句经典警句,美着哩。他整天爱不释手,出来打工卷在铺盖圈里带来,一直带在身边。白天干活儿时,放在铺盖卷下,晚上睡前拿出来在灯下翻看几页,咀嚼中华几千年文化之精髓。
已经是一名彻头彻尾揽工汉的他,还舍不得丢弃每天睡前读会儿书的习惯。他不与二弟共住一间屋子,二弟从小对书本不感兴趣,他怕学习影响二弟晚上休息。反正,整个一座楼没竣工验收,大楼内每个房间都空着,正常供着暖。
这家建筑工程队是一家国营企业,属市政建设局管辖下的二级单位。有固定的管理干部和正式工人编制。这里的正式工人,端的是铁饭碗,挣着固定工资。一到干活儿“篜呀?温呀?辣椒?韭菜?葱呀?”不好管理,也不听使唤。于是,不得不闲置着正式工人,另外花钱从农村雇佣一些揽工汉。
说起二姑舅,原本是农民出身。一九七四年高中毕业后回生产队当了会计。他记性好,又会计算,有文化又练得一笔好字,模样帅气。生产队有名黑河市下乡来的女知青,看见二姑舅人长得帅气,又精明能干,不嫌家穷,非要嫁他。
后来,随知青媳妇儿回了城。回城后,媳妇儿被安排在一家集体厂当工人,他本人找不下正式工作,只好在这家建筑工程队当临时工。因聪明好学,又肯专研。不几年,不仅瓦工活儿干得出色,还学会识图、绘图、做预决算。转成正式工,晋升为现在这个建筑工地工段长。
改革开放这几年,大量农村剩余劳力涌进城市,城市建设同样需要大批干活儿实诚的农民工。二姑舅正好利用自己农民出身,干活儿实在这一优势,不断从农村招徕乡邻亲戚,后生闺女,开始涉足建筑行业。经他手,已有五六个农村娃培养成六级瓦工。一个月一百多块钱工资收入,相当于眼下一名十八级干部的工资水平。
有一次,二姑舅酒后和援朝说:“就在二哥工地上好好干。你有文化,不培养你拿大铲,放砖头这些重体力活儿。我把绘图、识图、做预决算的技术活儿教给你。技术学到手,还愁没钱挣?”
身穿一件儿皮夹克外套的二姑舅脸泛红润,和兄弟说些知心话。也曾是一个农村穷小子的二姑舅哥,在改革开放不到几年时间,不仅有令人羡慕的建筑工程队的正式工作,还在黑河市旧城区,有间属于自己的一套房产,算是在这座首府城市扎下根。
二姑舅岳父母家是轻纺局下属一家棉纺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有个小舅子叫王老五,初中毕业后,没考上学,待业在家。因找不下合适工作,暂先在姐夫管理下的这个工程队干临时工。
当年冬天,市二轻工业局面向内部职工子弟招考录用一批工人。王老五符合当时的招工条件,便报了名,准备参加这次招工考试。
二姑舅知道小舅子的底里,心想靠他学下的那点东西,量他通不过这次考试。于是,想起夏天刚参加过高考的表弟王援朝,意欲让表弟顶替小舅子参加这次招工考试。
那天下午,王援朝换一身行装,在二姑舅和王老五陪同下来到考场。他虽然经历过多次考试,但在首府城市参加考试,还是第一次。
过去无论中考,还是高考,和他同考场竞争的都是些熟悉的农民子弟。如今看到等候在考场外,穿着时髦的市民男女孩儿,每人手捧一书本,还在积极备考。
由来已久存积于内心深处的一种对城市人的怯惧感油然而生,心里有点犯怵:“自己究竟能不能考过这些准备充分,且本身高人一等的市民家伙儿?”
心里提问自己。虽然他知己,但不知彼。此战胜负如何,心里没谱。连年高考折腾失败,心“水”得厉害。面对今日一群大城市的男女青年,自己究竟胜算有多少?更忧心的是,若此次考试失利,自己在众亲戚心目中的地位一定大跌眼镜。
——“怪不得考了几年没考上!……”
可没想到,此次考试完全出乎王援朝之想象。考生进入考场,凭一张只写有姓名,并不粘贴相片的准考证,找到考号桌坐好。两名戴着近视眼镜,身穿干部**的监考员简单宣读过考场纪律,也并未检查坐在考场座位上的是不是考生本人。
试卷发下来,王援朝看一眼试卷上的试题,惊讶状睁大双眼。
根本不敢相信,考题怎是如此简单?比以前在学校平时测验试卷容易得多。语文、**、历史、地理方面一些常识性问题集中于一张试卷,考试时间两个半小时。
他甚至有些怀疑:这是不是一次扫盲考试?
不需要思考、斟酌,三下五除二。王援朝将试题迅速做完,甚至连检查都不需要。内心私下盘算:“考得过好,容易让别人产生怀疑。因为晓得王老五那汤水。但也不敢马虎,一旦别人考得更好,自己没考过别人,又让周围人说不然”。毕竟不摸别的考生底里。
试卷答完后看一看手表,离考试结束还有一半多时间。再看看周围花色男女,大部分还在埋头作答。他不敢过早走出考场,怕引起监考人员特别关注,以至于露了馅。于是,又佯装思考状,再通头浏览一遍试卷,发现有一两处答得不算完美,也懒得去修改。又熬过一段时间,见零星有考生走出考场,才赶快交卷溜出考场。
——怕夜长梦多,在考场待的时间久了,被抓着**现行。
始料不及的是,过几天考试成绩出来,“王老五”考试的成绩非常突出。在整个二轻工业局系统内部参加此次招工考试的一千五百多名考生中,“王老五”的考试成绩排名第二,几乎得了满分。
同在一个系统,谁家孩子学习怎样,周围人都是“玻璃炕板子,席(悉)底尽明”。王老五能考出如此好的成绩,打死人都不信。
有人检举王老五存在别人替得考,或事先知道考题内容的嫌疑。
起先,王老五一家人死活拒不承认,但领导有招数:“就拿这张试卷,让王老五当面再重答一遍,如何?”
最后逼得他们不得不说出是别人替的考这一实情。
二轻局领导爱才,曾就这位**人情况向王老五打听过。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想破格录取这位**生到局办当秘书。
当他们了解到,这次**的是一名来自乡村,在建筑工地揽工的打工汉,且户口还在农村等基本信息,觉得可惜。目前还没有一个先例,允许领导“不拘一格降人才”呢?
于是,领导不得不放弃此打算。
毕竟中国社会体制改革还没深入到涉及**、人事体制深层改革开放的地步。当然,因王老五弄虚作假,此次考试成绩无效,终没被录用。
这让王援朝更深刻领悟到,城市与乡村之间巨大距离差别,和那道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
这件事这样过去了。事后,二姑舅和亲戚们坐在一块儿,半开玩笑:“当时答题时,你就不能悠着点,考个差不多就行了。”
王援朝自然不敢苟同。
“天底下哪有考试答题时掂量着作答的,除非是作秀!”
事情虽然没有办成,还算讲义气的王老五硬要请援朝吃顿饭,表示对此次帮忙的一次感谢。
这日中午,在一家饭馆,王老五设宴请援朝兄弟俩吃顿饭,二姑舅这位中介“纽带”人自然也参与。
也许是触景生情,感慨良多,那天中午,王援朝喝了很多酒。“借酒浇愁愁更愁”,平时说话不是很多的他,酒后话就自然多起来。边说边继续喝,众人劝不住。喝多后又开始哭,哭后又唱,唱后再哭……
众人搀扶着从饭馆出来,寒风一吹,他跪倒在大街上呕吐不止。吐完后站起身,朝着大街上行人一阵疯骂,并制止住一个赶骡马车往工地上送材料的农民教训:“大白天的,谁让你们赶着牲口车进城来?不知道大城市不允许牲口车进来……”
俨然,好像自己是这个城市的管理者。
民工大叔看他醉醺醺模样,没理会一个同样可怜的醉鬼揽工汉,只向他笑笑。
援越怕大哥惹着什么厉害人,招惹下麻烦,赶紧蹲下身,在其他人帮扶下,一背背起大哥回到工地,送回他住的房间。
安顿大哥入睡后,他去自己所住房间,把铺盖卷搬过来。今天晚上,要和大哥同睡一块儿,随时照顾着醉酒的大哥。
“霜降阴不开,立冬封四海”“立冬不死牛,犟耕十晌地”……
庄稼人是跟着节令的节拍依时按候安排农事,“节令不饶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进入十一月份,大部分庄稼人田里农活儿已经基本结束,只剩个别农民正在趁下一次冷空气到来前短暂的气温回暖,抓紧时间吆喝着牛犋,利用每日下午天气的短暂升温,土地消融空隙抢耕最后几晌地。
给公社武装部韩部长白干了一下午农活儿,最终也没拿到《入伍通知书》的王援朝,在接连“大学梦”和“绿色军营梦”破灭后,望着空旷的田野里眼下一派荒凉景色,心下更是一片迷惘。
从“黑色七月”回村后,每日忙乱于地里的重体力活儿,一白天劳碌下来,到晚上头一挨枕头就“呼呼”进入梦乡,真还没闲暇时间想那些杂七杂八的闹心事。
何况,当时尚有曾内心抱定的想通过报名参军,到部队设法报考军校,这一途径实现自己崇高理想的“梦想”支撑着。
到最后,这一“梦想”变成真正的梦想了。眼下,兵没当成,身子又清闲下来,闲下身子的人总爱这样那样幻想。尤其到晚上,黑暗中辗转反侧睡不着,瞪大眼睛望着漆黑的屋顶,彻夜想一些烦心事。
前些天,银表从公社武装部领回军装,身着军装来家一趟,并劝他不要丧气,明年十月继续报名,不信每年有“后门兵”。
王援朝羡慕地在军装上反复摩挲,内心却暗骂这世道:“当兵参军,报效祖国,还得靠后门?”
银表参军走的那天,本来他想送他一程,但没有。他怕控制不住情绪,徒悲伤一番。
从夏天王援朝高考落榜回到家,家里平添一个强劳力回来,庄稼地里的农活儿提早收拾利索,收割、碾打、收藏、耕翻都赶在别人家前面。且光卖向日葵一项收入就有一千多元。
收拾完毕庄稼地里的农活儿,王存祥打发援朝、援越兄弟俩,借一辆小毛驴车去靠近火车道附近的清水泉村,花一百二十元,买回八根火车道轨上替下的旧枕木,准备用来制作门窗。
旧道轨枕木是当地农民半夜从附近的铁路上偷的,藏在家里悄悄出售。有新,也有旧,且全部是松木材质。
王援朝这样计算过,一根枕木见方二十多厘米,二米多长,八根枕木就是接近一立方的木材,总共才花了一百多元。如果买正儿八经的成品松木板材,就现下行情一立方至少得五六百元。
只是这些枕木,事前为防腐都曾用老黑沥青油煮过,通体至外渗透着黑色沥青油,将来割制好门窗后肯定影响美观。
可又有什么办法!自个儿的家庭自己清楚。之所以购买这些公家使用过的“剩料”,就是为图便宜。
趁眼下家里有些进项,提前买回来这些木料,准备趁冬闲时节雇佣木匠把枕木豁成板材。这些早已干透的木料,豁板后就能直接制作门窗。
不出意外的话,利用冬闲时节把两间大屋的门窗割好,迈开装修的第一步。接下来还得垒砌窗台、盘炕、垒灶台、铺地等一系列泥瓦工活儿。马上要进入寒冬腊月,后面这些泥水活儿,无法在冬季施工。只能等过了年春暖花开土地消融后,就能进行家装修的下一步:筛土和泥,盘炕垒灶台,铺地抹墙面……
这些泥水活儿,庄稼人从来舍不得再花钱雇匠人。都是自家人抽时间,自己动手就可以完成。泥水活儿完工,继续晾晒一个夏天,就能搬进新屋。
仔细一算,从新房盖好,到最后入住,一眨眼过去四五个年头。
等两间大屋装修完毕,连同现在住的小间屋,总共三间屋子。一般农户家庭都是这样安排、预备:中间一间大屋,一家人现下住;东边同样大小的一间,准备留作日后儿子们结婚用房。
当地人都这样讲究,老人住居中大正房,按照东为上的顺序,长兄居东,其他兄弟依次往西排列,一大家子生活在一个大院,儿孙绕膝,热热闹闹。
但是,目前大部分普通人家,因条件所限,儿女多房间却少,不可能完全遵循这一规则。到最后,做老人的,总要把相对宽敞的大间屋给孩子们住,自个儿留住小间屋。等能给几个儿子都娶妻生子,逼得老人只能捡东西厢房住。如果连东西厢房没有,便只好出去借住别人家的空闲屋子。现下农村,这样的家庭多得是。
王援朝家应该就属于后一种情况。家里兄弟三,现在只能盖就这三间屋的本事。已经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多少周折才完成。
现成的两间大屋,一间小屋。按照正常推理,几年内若兄弟三都成家另住,老人只能外面借别人家的屋子住。
——除非,能有一个在外工作,并在外安家,老人才可能再搬回现在住的这间西小屋。
事到如今,王援朝先前准备走“升学梦”和“绿色军营梦”,两条路都先后被堵死……
就家里的现状,想在几年内再盖几间新房的可能,几乎为零。
王援朝不得不面对如此现实。
“烦死了。走一步说一步吧!活人没让尿憋死的。”
想到烦心事,总是这样转移思维,自己抚慰自个儿。
一九八四年农历闰十月。也就是说,距离农历旧年除夕过年,还有漫长三个多月的时间。
秋天庄稼地里卖葵花一千多元钱收入,除去买枕木花去一百多元,还剩千元左右。这些钱预备着冬天雇请木匠割门窗的手工费,估计花费二百元上下,还能有七八百元的结余。再加上**全年放羊挣的六七百元羊工钱,两项收入加起来,该够明年开春买头大犍牛,及买化肥等。
他们不想现下买条牛回来。不是现在手头没钱买,是怕一个冬天草料侍弄,还要消耗一部分财力和人力养着它,冬天什么活儿又不干,这样不划算。
寒冬季节,地里的活儿什么也做不成,王援朝不想像村里的乡亲们一样留在村里死熬,准备趁冬闲季节外出找个挣活钱儿的地儿,省得整个冬天待在家里死吃死喝。
一个秋冬,父亲的身子骨好像意外硬朗,没出现什么大碍。家里的事务暂有母亲、妹妹二人照料,用不着愁肠。
三弟**继续揽放全村的羊群,到冬季,外面滩宽地阔不再需要小羊倌儿帮手,一人放羊,也蛮清闲着哩。
剩余的援朝援越两兄弟,一个年满二十,一个年满十六。不能一冬天闲待在家里徒没挣钱,还吃喝家里哩。
他准备带着二弟冬天外出揽工,或能挣几个活泛钱回来贴补家用。
如果揽工顺利,一家过年开销除外,还蛮富裕呢!
再有富余,来年多买些化肥施田里,为下一年农业增收打基础。
——不知怎的?这些年土地都给惯坏了,不多施化肥,庄稼长不茂盛,靠施农家肥,已经不顶用。
于是,兄弟俩赶趁着把粮食拉到加工厂加工好,存放回粮房米面瓮内,再把一个冬天取暖用煤和柴禾堆放院子里,安顿父亲“瞅空雇请木匠来,尽早把门窗制作好”等琐事。
凡能想到的苦重活儿等一应安排妥当,兄弟二人各自背一床铺盖,一块儿来到黑河市投奔二姑舅,开始在建筑工地揽工做活儿。
建设单位是市建筑科研所四栋六层家属住宅楼。主体已经完工,门窗玻璃也安装完毕,暖气开始供暖。室内装修大部分也已完成,只剩一部分户内装修还没完工。屋子都还微微散着刚抹过灰,还未干透的潮湿气。
工地所剩工人已经不多,都分散居住在各个楼层的空房间内。只有民工伙房,设在两栋楼中间低矮漏风的简易工棚内。
眼下主要工种是装修厨房和卫生间,给厨房、卫生间的墙面贴瓷砖。外面的提升机架已经拆除,两个壮工伺候一名技工师傅,一人负责从楼下仓库内背上一百斤重的水泥袋或砂石、地墙砖等运至五楼六楼的卫生间,这工种工资略高于每天一元七角二分的普通社会工资;另一小工负责和水泥灰,把灰槽里的水泥灰一铲一铲挖到技工师傅手中的灰板上,期间还需把在水槽内浸泡过的瓷砖递到师傅手里。这工种一般留给女壮工做,工资略低于社会基本工资。
援朝、援越干背水泥、砂石这些苦重活儿,分别伺候着瓦工白师傅和李师傅。已经十六岁的二弟,个子不比大哥矮多少,加上几年来责任田里劳动吹晒,皮肤黝黑,青筋暴露,已经磨练成一个成熟劳动人。援朝虽读书人出身,天生强壮身板儿,背起一百斤重的水泥袋,从楼梯行至五六楼上,中途从不歇歇。
按照要求,只要保证满足一个瓦工师傅一天内水泥砂石、瓷砖正常供应,壮工可以自由支配剩余时间。
于是,王援朝在给瓦工师傅们备足够一天用的材料后,便一个儿躲在自己一人住宿的一个房间,躺在那堆破旧被褥里,认真翻看一本一直带在身边的《唐诗宋词元曲名句精选词典》。——那是在临近毕业时,用广播电台寄他的稿费从新华书店购买的。这本书荟萃了中国古典诗词名句经典警句,美着哩。他整天爱不释手,出来打工卷在铺盖圈里带来,一直带在身边。白天干活儿时,放在铺盖卷下,晚上睡前拿出来在灯下翻看几页,咀嚼中华几千年文化之精髓。
已经是一名彻头彻尾揽工汉的他,还舍不得丢弃每天睡前读会儿书的习惯。他不与二弟共住一间屋子,二弟从小对书本不感兴趣,他怕学习影响二弟晚上休息。反正,整个一座楼没竣工验收,大楼内每个房间都空着,正常供着暖。
这家建筑工程队是一家国营企业,属市政建设局管辖下的二级单位。有固定的管理干部和正式工人编制。这里的正式工人,端的是铁饭碗,挣着固定工资。一到干活儿“篜呀?温呀?辣椒?韭菜?葱呀?”不好管理,也不听使唤。于是,不得不闲置着正式工人,另外花钱从农村雇佣一些揽工汉。
说起二姑舅,原本是农民出身。一九七四年高中毕业后回生产队当了会计。他记性好,又会计算,有文化又练得一笔好字,模样帅气。生产队有名黑河市下乡来的女知青,看见二姑舅人长得帅气,又精明能干,不嫌家穷,非要嫁他。
后来,随知青媳妇儿回了城。回城后,媳妇儿被安排在一家集体厂当工人,他本人找不下正式工作,只好在这家建筑工程队当临时工。因聪明好学,又肯专研。不几年,不仅瓦工活儿干得出色,还学会识图、绘图、做预决算。转成正式工,晋升为现在这个建筑工地工段长。
改革开放这几年,大量农村剩余劳力涌进城市,城市建设同样需要大批干活儿实诚的农民工。二姑舅正好利用自己农民出身,干活儿实在这一优势,不断从农村招徕乡邻亲戚,后生闺女,开始涉足建筑行业。经他手,已有五六个农村娃培养成六级瓦工。一个月一百多块钱工资收入,相当于眼下一名十八级干部的工资水平。
有一次,二姑舅酒后和援朝说:“就在二哥工地上好好干。你有文化,不培养你拿大铲,放砖头这些重体力活儿。我把绘图、识图、做预决算的技术活儿教给你。技术学到手,还愁没钱挣?”
身穿一件儿皮夹克外套的二姑舅脸泛红润,和兄弟说些知心话。也曾是一个农村穷小子的二姑舅哥,在改革开放不到几年时间,不仅有令人羡慕的建筑工程队的正式工作,还在黑河市旧城区,有间属于自己的一套房产,算是在这座首府城市扎下根。
二姑舅岳父母家是轻纺局下属一家棉纺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有个小舅子叫王老五,初中毕业后,没考上学,待业在家。因找不下合适工作,暂先在姐夫管理下的这个工程队干临时工。
当年冬天,市二轻工业局面向内部职工子弟招考录用一批工人。王老五符合当时的招工条件,便报了名,准备参加这次招工考试。
二姑舅知道小舅子的底里,心想靠他学下的那点东西,量他通不过这次考试。于是,想起夏天刚参加过高考的表弟王援朝,意欲让表弟顶替小舅子参加这次招工考试。
那天下午,王援朝换一身行装,在二姑舅和王老五陪同下来到考场。他虽然经历过多次考试,但在首府城市参加考试,还是第一次。
过去无论中考,还是高考,和他同考场竞争的都是些熟悉的农民子弟。如今看到等候在考场外,穿着时髦的市民男女孩儿,每人手捧一书本,还在积极备考。
由来已久存积于内心深处的一种对城市人的怯惧感油然而生,心里有点犯怵:“自己究竟能不能考过这些准备充分,且本身高人一等的市民家伙儿?”
心里提问自己。虽然他知己,但不知彼。此战胜负如何,心里没谱。连年高考折腾失败,心“水”得厉害。面对今日一群大城市的男女青年,自己究竟胜算有多少?更忧心的是,若此次考试失利,自己在众亲戚心目中的地位一定大跌眼镜。
——“怪不得考了几年没考上!……”
可没想到,此次考试完全出乎王援朝之想象。考生进入考场,凭一张只写有姓名,并不粘贴相片的准考证,找到考号桌坐好。两名戴着近视眼镜,身穿干部**的监考员简单宣读过考场纪律,也并未检查坐在考场座位上的是不是考生本人。
试卷发下来,王援朝看一眼试卷上的试题,惊讶状睁大双眼。
根本不敢相信,考题怎是如此简单?比以前在学校平时测验试卷容易得多。语文、**、历史、地理方面一些常识性问题集中于一张试卷,考试时间两个半小时。
他甚至有些怀疑:这是不是一次扫盲考试?
不需要思考、斟酌,三下五除二。王援朝将试题迅速做完,甚至连检查都不需要。内心私下盘算:“考得过好,容易让别人产生怀疑。因为晓得王老五那汤水。但也不敢马虎,一旦别人考得更好,自己没考过别人,又让周围人说不然”。毕竟不摸别的考生底里。
试卷答完后看一看手表,离考试结束还有一半多时间。再看看周围花色男女,大部分还在埋头作答。他不敢过早走出考场,怕引起监考人员特别关注,以至于露了馅。于是,又佯装思考状,再通头浏览一遍试卷,发现有一两处答得不算完美,也懒得去修改。又熬过一段时间,见零星有考生走出考场,才赶快交卷溜出考场。
——怕夜长梦多,在考场待的时间久了,被抓着**现行。
始料不及的是,过几天考试成绩出来,“王老五”考试的成绩非常突出。在整个二轻工业局系统内部参加此次招工考试的一千五百多名考生中,“王老五”的考试成绩排名第二,几乎得了满分。
同在一个系统,谁家孩子学习怎样,周围人都是“玻璃炕板子,席(悉)底尽明”。王老五能考出如此好的成绩,打死人都不信。
有人检举王老五存在别人替得考,或事先知道考题内容的嫌疑。
起先,王老五一家人死活拒不承认,但领导有招数:“就拿这张试卷,让王老五当面再重答一遍,如何?”
最后逼得他们不得不说出是别人替的考这一实情。
二轻局领导爱才,曾就这位**人情况向王老五打听过。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想破格录取这位**生到局办当秘书。
当他们了解到,这次**的是一名来自乡村,在建筑工地揽工的打工汉,且户口还在农村等基本信息,觉得可惜。目前还没有一个先例,允许领导“不拘一格降人才”呢?
于是,领导不得不放弃此打算。
毕竟中国社会体制改革还没深入到涉及**、人事体制深层改革开放的地步。当然,因王老五弄虚作假,此次考试成绩无效,终没被录用。
这让王援朝更深刻领悟到,城市与乡村之间巨大距离差别,和那道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
这件事这样过去了。事后,二姑舅和亲戚们坐在一块儿,半开玩笑:“当时答题时,你就不能悠着点,考个差不多就行了。”
王援朝自然不敢苟同。
“天底下哪有考试答题时掂量着作答的,除非是作秀!”
事情虽然没有办成,还算讲义气的王老五硬要请援朝吃顿饭,表示对此次帮忙的一次感谢。
这日中午,在一家饭馆,王老五设宴请援朝兄弟俩吃顿饭,二姑舅这位中介“纽带”人自然也参与。
也许是触景生情,感慨良多,那天中午,王援朝喝了很多酒。“借酒浇愁愁更愁”,平时说话不是很多的他,酒后话就自然多起来。边说边继续喝,众人劝不住。喝多后又开始哭,哭后又唱,唱后再哭……
众人搀扶着从饭馆出来,寒风一吹,他跪倒在大街上呕吐不止。吐完后站起身,朝着大街上行人一阵疯骂,并制止住一个赶骡马车往工地上送材料的农民教训:“大白天的,谁让你们赶着牲口车进城来?不知道大城市不允许牲口车进来……”
俨然,好像自己是这个城市的管理者。
民工大叔看他醉醺醺模样,没理会一个同样可怜的醉鬼揽工汉,只向他笑笑。
援越怕大哥惹着什么厉害人,招惹下麻烦,赶紧蹲下身,在其他人帮扶下,一背背起大哥回到工地,送回他住的房间。
安顿大哥入睡后,他去自己所住房间,把铺盖卷搬过来。今天晚上,要和大哥同睡一块儿,随时照顾着醉酒的大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