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绥西一中,一九八四年高考成绩喜人。
光普通文科补习一个班就有十一名同学被区内外各名牌大学录取。
其中,刘旭东同学以全区“普通文史类”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被人民大学党史系录取;王孝永、刘建飞考入金融大学;薄勇清、程美军考入财经大学;曾和王援朝一同租住出租屋的吕云丰同学,考入第二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
而我们的主人公王援朝,低于出档线十几分之差再次落榜。
……去年秋季开学,通过高奇的关系,王援朝进入绥西一中普通文科补习大班开始复读。
为节省伙食费,他和同班同学吕云丰、何希望,三个人在距学校一公里的环城路边一菜农老婆婆家借宿。吕、何二同学来自距离县城较远的偏远农村,三人各自从家带来粮食、油、菜蔬,由老婆婆负责一日三餐的伙食。每人每月另外缴纳住宿起伙费二元五角,老人自然吃在其中。
毕竟是绥西县的最高学府,授课老师的专业水平真是不一样。这些专业老师讲解认真细致,复习条理缜密,举例触类旁通,解题举一反三,气质各领风骚。给人一种思维豁然开朗受益匪浅之感觉。
再有周围众多不舍昼夜,埋头苦学的同学们之榜样带动作用。母亲费气把力,求人说情让他来这儿补习,真是不虚此补。
于是,他下定决心摒弃一切邪心杂念,一门心思每天钻研书本,仔细习题,加强背记。把学习重点放在英语、历史、地理几门学科上,其他学科过去功底还算扎实,在课堂上按部就班跟着老师注意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即可。因为过去知识亏空实在太大,而时间有限宝贵。
本想再经过这一年在正规文科班的补习,且有专业老师授课,有较强实力同学的较劲,且在自我复习感知中觉得每时每刻均有新的收获,再比对上一年的学习实际,及最后考试成绩,一种踌躇满志,志在必得的心情,期盼着“黑色七月”到来。
最后结果却竟然又如此出乎意料……
当他满怀信心走进考场,又一脸沮丧从考场走出来后,就开始对自己的成绩产生起怀疑,甚至否定。
怎会这样?出题老师也真是,竟然把前后不同章节的考点放到一道题内去考?历史还考什么列举题?比如这样二道题:
一、列举世界上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是哪几个?
二、列举日本**侵略中国发动的四次事变。
……此类等等。
弄得考场上的王援朝“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课堂上老师根本没这样直接归类讲过。
到考完试出来,几个同学围一块儿讨论各自理解作答,他才恍然大悟。
——可是已经晚了。
稍做镇定,他没有沮丧,也无须后悔。一个人走出没有围墙的校园,沿着一条土路,一直来到郊外的一片庄稼地,地里的禾苗已经半人多高。他没踏进庄稼地,农民的孩子理解地里的每一苗庄户,都是农民辛勤汗水的结晶,舍不得作践。
在一处长满杂草的地埂上,他一**坐在地上,随手从一棵青草上掐掉一枝草穗放在嘴里咀嚼着。嫩草穗清香四溢,但终究兴奋不起来。
忽然,从心底萌生出一种想抽支烟的意念,下意识摸了摸身上的衣兜,发现自己从来不抽烟的。
想起上小学那会儿,同班一名同学从家里偷出一烟口袋烟叶,学着大人模样教同学们卷烟、抽烟。一下子全班男生全学会了抽烟。有一次,邻村上演二人台小戏,几名同学一起去看戏。戏场里人多挤得坐不下,便和同学趴在屋顶居高临下,一边看着戏,一边嘴里**一支自卷烟,一只手伸在两腿间挖着痒痒。
原本没意识到此举其状不雅,更想是在外村,没几个人认识,便满不在乎,还一副高高在上的得意劲。
万没想到,这一幕竟同样被前来看戏的父亲在人群中瞅见。晚上回到家,父亲委婉地指出他的不雅之举。
自此,再没有沾染过纸烟。
远处一块儿半成熟的麦田里,知了声响成一片,把他从儿时的回忆中唤醒。抬头望望天空,头顶上太阳炙烤着大地,马上又要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也是庄稼人最忙乱的时月。
忽然他想起家人现在肯定还在太阳底下辛勤劳作。他们用勤劳的汗水挣来的辛苦钱供自己读书,期望能考取功名。可是,自己回报给家人的,看来只能是又一次失败!
“天涯何处不埋人!”
罢!罢!罢!
“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处处不养爷,爷就回家住。”
他朝天喊出这句粗话。
“爷要回家!家里有爷的大大、妈妈、弟弟、妹妹。那才是爷的亲人!”
甩过一嗓子后,从地埂上站起,顺手捡起一块儿土坷垃朝远处扔去。
“下午,卷铺盖回家!”
回家后的第二天,便开始和家人一块儿出工劳动,家里农活儿正忙。这次,他没有刻意回避乡邻问询,没有躲避家人的目光,有人问起考试结果如何,便直接回答:“估计还是考不上!”
等到成绩下来,看着手里的成绩单。
他专心重点主攻的英语,成绩由上一年32分提高到54分,历史、地理二科65分、68分,分别提高二十分左右,而原本强项的语文、数学两科,却保持原地徘徊,**和上一年的成绩不相上下。总分虽超出去年的出档线,谁知今年的出档线涨了二十多分。
这种结果,在他预料之外,却是预想之中……
成绩公布出来,便和家人直截了当地坦诚:“或许,我真的不是读书的料。从此不想再补习,干脆回村里来种地。看咱家目前的光景烂滩成啥样。大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妈也渐渐上了年纪。靠弟妹们,还支撑不起一个家。房子建成已经四五年,到现在还空敞着,连割门窗的木料也没钱买。新房都快变成烂房了,还是住不进去,全家人挤在一间憋屈小屋。而在我们之后盖房那几家,出手就是水摇砂基础,里软外硬的砖房。当年盖好房,当年就能装上门窗,并室内外装修一新,刚入冬就能搬进了宽敞明亮新房……”
说到激动处,他竟哽咽地说不下去。过了好一会儿,才又重新接起新话茬:“大、妈放心!凭我干活儿的辛苦劲,和对生活的谋算,就是一生当农民,肯定不会落在别人**后面。”
“这,大知道,受苦你也是块好料。可我心里明白,你的心思根本不在这片庄稼地上,不在满囤渠村这块儿小世界里,从你擅自改学文科一事,大就看出来你心气高着呢!是大没本事,大的病连累了你们……”
老人嘴一张一张说不下去,接着一气不间断地咳嗽喘气,泪水涌满眼眶,“吧嗒”“吧嗒”掉在衣襟上。
只因光景此番糟烂,生病的父亲因没钱不敢住进医院,只能待在家里硬撑,让身子骨一天一天继续衰败下去。
可怜中华大地,不知多少这样的病人,有病,却因为没钱,去不起医院,住不进医院,只能听天由命耗磨着。
实在扛不过,花几块钱让邻村赤脚医生开几副中药汤剂。稍见药效病情刚见回头,就又舍不得再花钱买药,进行巩固治疗。
到夏季天热,父亲尚能出来走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轻松活儿。至于重活儿累活儿,根本不敢插手。冬天天寒地冻,病情自然加重,一天捂在热炕头上,连门也不敢出。
身体日渐衰败的父亲无奈地同意了儿子的选择,母亲也终于没再自作主张。就算是全家人一致通过此项重大决定。
面对全家人,王援朝立下雄心:“人心齐,泰山移!大、妈你们都已经上些年纪,家庭重担该轮我们担起来的时候。这些年家里一直供我读书,可我没见到成效,给二老丢脸了。从今往后,我就待在田地里,带领着弟弟、妹妹,齐拎下手,扭成一股绳,不愁几年内,准打个翻身仗!”……
按照开春时的规划,把村西北滩五亩多“眼睛珠子”地安排种了四亩多西瓜,一亩多香瓜子。原打算实现“安瓜(种瓜)拢(栽)葱,穷汉翻身”的那句老话,想彻底打个翻身仗。
“黑色七月”后,王援朝从考场出来,在田野上进行过激烈思想斗争,第二天卷了铺盖回到家。从此开始一门心思扑在瓜田,准备从此过一个职业农民的生活。
这个季节,夏粮成熟,瓜果开始成熟上市。每天晚上,他和二弟、三弟都睡在瓜地里看瓜用的茅庵屋,三兄弟轮流着睡觉,怕贼娃子们半夜不睡跑来偷瓜。
一白天,三弟还得继续出滩放羊,幸好一个夏天父亲的身体感觉还好,帮衬着给**当小羊倌儿使,省下再雇小羊倌儿的钱。王援越每天和姐姐,连同母亲侍弄其他庄稼地里的大田作物。瓜地只留援朝一个人照看料理。进入小大暑,瓜田里的西瓜、香瓜逐渐开始成熟,一天廿四小时不能离人。每顿饭是母亲或妹妹在家里做熟,用饭罐提到瓜庵里吃。
夏粮作物开镰后,庄稼人大都停歇了大田作物的田间管理,集中精力投身到夏粮收获中来。
他们家的瓜田也相继开园。每天看瓜、下瓜(摘瓜)、卖瓜,一愣登活儿,靠王援朝一个人有点忙乎不过来。
幸好春季安排生产时,家里没安排种植小麦,一则指望自家瓜田所产的西瓜、香瓜,驮出去能和其他农户交换回来大量小麦,也是担心营务瓜田和夏粮收获挤一块忙乎不过来。
于是,赶上瓜田开园,二弟便停下可以缓一缓的秋庄稼后期田间管理农活儿,腾出手来瓜田里帮着大哥下(摘)瓜,或用自行车,或借同乡姨家的车辆拉出去售卖。
虽然眼下庄稼人的生活日渐宽裕,但也仅局限于吃喝不用愁的宽裕。至于钱,多数人家手头并不宽裕。所以,拉一排子车西瓜、香瓜出去,常常以二斤西瓜,或一斤香瓜换一斤小麦,这种最原始的物物交换形式进行交易,这样兜售起来快。
如果仅局限于现钱售卖,多数人家还根本舍不得这份开支。
就在全家人忙乱而幸福中收获丰收喜悦时,夏收后连续半个月阴雨天气,让已经丰收在望的瓜田损失过半。
自古“水地葫芦旱田瓜”。瓜田属于花田,不喜欢太多雨水,尤其在瓜果成熟收获期。
不期而遇的这恼人的雨水,不仅增加后期瓜田管理难度,也让即将到手的收成损失过半。
看瓜人最怕天阴雨湿。漏雨的茅庵,被雨水淋湿的被褥,雨天蚊子增多,又找不着干柴熏一熏……这些都能忍受。
更主要的是连阴雨下着,熟透的瓜果摘不下来,运不出去,不少烂在地里。——这一切损失的可是一家人半年多的心血!
可怜庄稼人,生产真难预估,老天爷不看顾,故意较劲,鞠死也不顶事。结果是,翻身仗没打翻身,倒应验了挂在庄户人口头的一句“安瓜拢葱,十年九空”。
尽管如此,细算计五亩多瓜田的收成,也抵得上同样五亩地种植其他农作物之收入。一个夏天,瓜田里所产西瓜、香瓜换回来的小麦足足四五千斤,另有几百元现金。
只是,经营瓜田远比种植小麦等大田粮食作物耗费人工多,前期投入也多。
如此综合换算,总体有点亏!
怪不得一句俗语“十天学会个买卖人,一辈子也学不会个庄稼人!”
就这样,从再次高考落榜回到家,整个夏天,王援朝待在瓜田里,一直忙乎到瓜市结束。
其余二三十亩地,开春安排种植了谷子、葵花、甜菜、土豆等大秋作物。
前期庄稼地的活儿,由王援越、王素清和母亲全力劳作,虽辛苦但不算很煎熬人。又经过一场恰逢其时的好雨,秋粮作物普遍长势喜人。
夏粮收获瓜园收市后,全家几个强劳力没停歇,抓紧进行秋粮作物后期田间管理。原本锄二遍的庄稼地,均上过三遍锄。
转眼到了秋天……
一个春夏,总体风调雨顺。夏收期间又恰逢其时的一段阴雨天气,果真应验了“六月连阴吃饱饭”之效益。入秋后间歇性并适时的几场透雨,田地里庄稼长势明显喜人,并马上要进入秋庄稼开镰收割期。
看着今年得到饱雨的庄稼这长势,丰收在望,乐得一家人整天合不拢嘴,憧憬在未来美好生活幸福向往中,便把援朝高考落榜之痛苦抛之脑后。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现实生活总是这样,被人戏弄之后,总得给人些许安慰。
这不!丰收摆在家人眼前,秋收进行曲正紧锣密鼓进行。
如今,王援朝已经成为这个家的实际当家人,心里开始新盘算:“借今年劳力强壮之机,抓紧时间赶趁着把地里的作物收拾利索,后续还有新打算……”
于是,一边组织家里人抓紧收获庄稼,一边从绥东县姨家借回一犋牲口。收拾利索一块儿地,随后吆着牛犋赶早把地耕翻过,为来年耕种提前做好准备。——省得等大家伙儿都收拾完毕,混到耕地时,再开口借人家牲口,人家牲口也忙。
挨过一个秋收,等收成下来,一定得买一件牲口,省得再“开口告人难”。这是全家人春季就商议好的。
这个秋季,父亲的精气神也意外地好,竟要执意和大伙儿一同出地干活儿,家人担心他身体再出状况,可老人自有一套说辞:“我的身体我知道,和**出摊放羊一夏天,身子骨反倒觉得越发硬朗,咳嗽也比从前轻松不少。……或许,大的病真好了!……也真是,我不相信:刚五十出头,就病得不能下地劳动?不信试试……”
这让全家人挺兴奋。莫非因为心情好,父亲的病随着见好?大家没再坚持,随他去了。
全家重新分工。母亲、二弟、妹妹三人前面拿着镰刀负责削盘,援朝紧随其后把立在地上的葵花杆用板斧刨倒,打掉根部土壤,用抱把半干的葵花杆一抱一抱倒腾在堤堰外空地上,腾出空地,父亲用借来的牲口拉着一张步犁,紧随着耕翻地。程序安排得紧凑有序快捷高效。
三弟**一个人放牧羊群。随着大片地里庄稼逐渐收获,把羊群赶到刚收获过的宽敞地,看管着头羊不让乱跑,羊群就不离开场地。这是羊倌儿难得一段清闲时节。
一家人紧锣密鼓地进行秋收,**也把羊群赶到他家地块儿附近,可以得空过来帮着大哥从地块里往外抱走打掉土的葵花秸秆,尽快腾出更大空闲地,让父亲赶着牛犋及时耕翻。
一切进行得还算顺利,可还是不放心父亲的病,不时劝说父亲:“不要把活儿赶得这么紧凑,累了就歇着!”
父亲不以为然:“大的身体感觉还行!好容易今年遇我们家劳力充裕,庄稼地里从没见过收获得如此利索。我要证明给人看——我王存祥家的苦日子就要翻页!”
终于拗不过父亲。
自然引来乡邻几分惊艳。土地到户已经好几个年头,庄稼地里从没见他家今年这样收拾得利索,免不了私底下在慨叹:“一项烂胞疲沓的老王家,今年怎会跑到大伙儿前头?……儿女们都**了,看来这烂胞家庭真是要改观呀……”
不管乡亲们真心期望也好,还是带有几分妒忌也罢。全家依旧按部就班进行着这一年期盼的收获。
合理分工,科学安排,密切配合,好似一道安排有序的工厂流水作业线。往年拉长磨短要干一老秋都收拾不利索的秋收,今年没用半月时间,已经接近尾声。
肯定!再用不了几天时间,地里的农活儿就可以全部干妥。
同村大多数人家,收秋工作才刚刚进行过一半。
绥西一中,一九八四年高考成绩喜人。
光普通文科补习一个班就有十一名同学被区内外各名牌大学录取。
其中,刘旭东同学以全区“普通文史类”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被人民大学党史系录取;王孝永、刘建飞考入金融大学;薄勇清、程美军考入财经大学;曾和王援朝一同租住出租屋的吕云丰同学,考入第二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
而我们的主人公王援朝,低于出档线十几分之差再次落榜。
……去年秋季开学,通过高奇的关系,王援朝进入绥西一中普通文科补习大班开始复读。
为节省伙食费,他和同班同学吕云丰、何希望,三个人在距学校一公里的环城路边一菜农老婆婆家借宿。吕、何二同学来自距离县城较远的偏远农村,三人各自从家带来粮食、油、菜蔬,由老婆婆负责一日三餐的伙食。每人每月另外缴纳住宿起伙费二元五角,老人自然吃在其中。
毕竟是绥西县的最高学府,授课老师的专业水平真是不一样。这些专业老师讲解认真细致,复习条理缜密,举例触类旁通,解题举一反三,气质各领风骚。给人一种思维豁然开朗受益匪浅之感觉。
再有周围众多不舍昼夜,埋头苦学的同学们之榜样带动作用。母亲费气把力,求人说情让他来这儿补习,真是不虚此补。
于是,他下定决心摒弃一切邪心杂念,一门心思每天钻研书本,仔细习题,加强背记。把学习重点放在英语、历史、地理几门学科上,其他学科过去功底还算扎实,在课堂上按部就班跟着老师注意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即可。因为过去知识亏空实在太大,而时间有限宝贵。
本想再经过这一年在正规文科班的补习,且有专业老师授课,有较强实力同学的较劲,且在自我复习感知中觉得每时每刻均有新的收获,再比对上一年的学习实际,及最后考试成绩,一种踌躇满志,志在必得的心情,期盼着“黑色七月”到来。
最后结果却竟然又如此出乎意料……
当他满怀信心走进考场,又一脸沮丧从考场走出来后,就开始对自己的成绩产生起怀疑,甚至否定。
怎会这样?出题老师也真是,竟然把前后不同章节的考点放到一道题内去考?历史还考什么列举题?比如这样二道题:
一、列举世界上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是哪几个?
二、列举日本**侵略中国发动的四次事变。
……此类等等。
弄得考场上的王援朝“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课堂上老师根本没这样直接归类讲过。
到考完试出来,几个同学围一块儿讨论各自理解作答,他才恍然大悟。
——可是已经晚了。
稍做镇定,他没有沮丧,也无须后悔。一个人走出没有围墙的校园,沿着一条土路,一直来到郊外的一片庄稼地,地里的禾苗已经半人多高。他没踏进庄稼地,农民的孩子理解地里的每一苗庄户,都是农民辛勤汗水的结晶,舍不得作践。
在一处长满杂草的地埂上,他一**坐在地上,随手从一棵青草上掐掉一枝草穗放在嘴里咀嚼着。嫩草穗清香四溢,但终究兴奋不起来。
忽然,从心底萌生出一种想抽支烟的意念,下意识摸了摸身上的衣兜,发现自己从来不抽烟的。
想起上小学那会儿,同班一名同学从家里偷出一烟口袋烟叶,学着大人模样教同学们卷烟、抽烟。一下子全班男生全学会了抽烟。有一次,邻村上演二人台小戏,几名同学一起去看戏。戏场里人多挤得坐不下,便和同学趴在屋顶居高临下,一边看着戏,一边嘴里**一支自卷烟,一只手伸在两腿间挖着痒痒。
原本没意识到此举其状不雅,更想是在外村,没几个人认识,便满不在乎,还一副高高在上的得意劲。
万没想到,这一幕竟同样被前来看戏的父亲在人群中瞅见。晚上回到家,父亲委婉地指出他的不雅之举。
自此,再没有沾染过纸烟。
远处一块儿半成熟的麦田里,知了声响成一片,把他从儿时的回忆中唤醒。抬头望望天空,头顶上太阳炙烤着大地,马上又要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也是庄稼人最忙乱的时月。
忽然他想起家人现在肯定还在太阳底下辛勤劳作。他们用勤劳的汗水挣来的辛苦钱供自己读书,期望能考取功名。可是,自己回报给家人的,看来只能是又一次失败!
“天涯何处不埋人!”
罢!罢!罢!
“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处处不养爷,爷就回家住。”
他朝天喊出这句粗话。
“爷要回家!家里有爷的大大、妈妈、弟弟、妹妹。那才是爷的亲人!”
甩过一嗓子后,从地埂上站起,顺手捡起一块儿土坷垃朝远处扔去。
“下午,卷铺盖回家!”
回家后的第二天,便开始和家人一块儿出工劳动,家里农活儿正忙。这次,他没有刻意回避乡邻问询,没有躲避家人的目光,有人问起考试结果如何,便直接回答:“估计还是考不上!”
等到成绩下来,看着手里的成绩单。
他专心重点主攻的英语,成绩由上一年32分提高到54分,历史、地理二科65分、68分,分别提高二十分左右,而原本强项的语文、数学两科,却保持原地徘徊,**和上一年的成绩不相上下。总分虽超出去年的出档线,谁知今年的出档线涨了二十多分。
这种结果,在他预料之外,却是预想之中……
成绩公布出来,便和家人直截了当地坦诚:“或许,我真的不是读书的料。从此不想再补习,干脆回村里来种地。看咱家目前的光景烂滩成啥样。大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妈也渐渐上了年纪。靠弟妹们,还支撑不起一个家。房子建成已经四五年,到现在还空敞着,连割门窗的木料也没钱买。新房都快变成烂房了,还是住不进去,全家人挤在一间憋屈小屋。而在我们之后盖房那几家,出手就是水摇砂基础,里软外硬的砖房。当年盖好房,当年就能装上门窗,并室内外装修一新,刚入冬就能搬进了宽敞明亮新房……”
说到激动处,他竟哽咽地说不下去。过了好一会儿,才又重新接起新话茬:“大、妈放心!凭我干活儿的辛苦劲,和对生活的谋算,就是一生当农民,肯定不会落在别人**后面。”
“这,大知道,受苦你也是块好料。可我心里明白,你的心思根本不在这片庄稼地上,不在满囤渠村这块儿小世界里,从你擅自改学文科一事,大就看出来你心气高着呢!是大没本事,大的病连累了你们……”
老人嘴一张一张说不下去,接着一气不间断地咳嗽喘气,泪水涌满眼眶,“吧嗒”“吧嗒”掉在衣襟上。
只因光景此番糟烂,生病的父亲因没钱不敢住进医院,只能待在家里硬撑,让身子骨一天一天继续衰败下去。
可怜中华大地,不知多少这样的病人,有病,却因为没钱,去不起医院,住不进医院,只能听天由命耗磨着。
实在扛不过,花几块钱让邻村赤脚医生开几副中药汤剂。稍见药效病情刚见回头,就又舍不得再花钱买药,进行巩固治疗。
到夏季天热,父亲尚能出来走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轻松活儿。至于重活儿累活儿,根本不敢插手。冬天天寒地冻,病情自然加重,一天捂在热炕头上,连门也不敢出。
身体日渐衰败的父亲无奈地同意了儿子的选择,母亲也终于没再自作主张。就算是全家人一致通过此项重大决定。
面对全家人,王援朝立下雄心:“人心齐,泰山移!大、妈你们都已经上些年纪,家庭重担该轮我们担起来的时候。这些年家里一直供我读书,可我没见到成效,给二老丢脸了。从今往后,我就待在田地里,带领着弟弟、妹妹,齐拎下手,扭成一股绳,不愁几年内,准打个翻身仗!”……
按照开春时的规划,把村西北滩五亩多“眼睛珠子”地安排种了四亩多西瓜,一亩多香瓜子。原打算实现“安瓜(种瓜)拢(栽)葱,穷汉翻身”的那句老话,想彻底打个翻身仗。
“黑色七月”后,王援朝从考场出来,在田野上进行过激烈思想斗争,第二天卷了铺盖回到家。从此开始一门心思扑在瓜田,准备从此过一个职业农民的生活。
这个季节,夏粮成熟,瓜果开始成熟上市。每天晚上,他和二弟、三弟都睡在瓜地里看瓜用的茅庵屋,三兄弟轮流着睡觉,怕贼娃子们半夜不睡跑来偷瓜。
一白天,三弟还得继续出滩放羊,幸好一个夏天父亲的身体感觉还好,帮衬着给**当小羊倌儿使,省下再雇小羊倌儿的钱。王援越每天和姐姐,连同母亲侍弄其他庄稼地里的大田作物。瓜地只留援朝一个人照看料理。进入小大暑,瓜田里的西瓜、香瓜逐渐开始成熟,一天廿四小时不能离人。每顿饭是母亲或妹妹在家里做熟,用饭罐提到瓜庵里吃。
夏粮作物开镰后,庄稼人大都停歇了大田作物的田间管理,集中精力投身到夏粮收获中来。
他们家的瓜田也相继开园。每天看瓜、下瓜(摘瓜)、卖瓜,一愣登活儿,靠王援朝一个人有点忙乎不过来。
幸好春季安排生产时,家里没安排种植小麦,一则指望自家瓜田所产的西瓜、香瓜,驮出去能和其他农户交换回来大量小麦,也是担心营务瓜田和夏粮收获挤一块忙乎不过来。
于是,赶上瓜田开园,二弟便停下可以缓一缓的秋庄稼后期田间管理农活儿,腾出手来瓜田里帮着大哥下(摘)瓜,或用自行车,或借同乡姨家的车辆拉出去售卖。
虽然眼下庄稼人的生活日渐宽裕,但也仅局限于吃喝不用愁的宽裕。至于钱,多数人家手头并不宽裕。所以,拉一排子车西瓜、香瓜出去,常常以二斤西瓜,或一斤香瓜换一斤小麦,这种最原始的物物交换形式进行交易,这样兜售起来快。
如果仅局限于现钱售卖,多数人家还根本舍不得这份开支。
就在全家人忙乱而幸福中收获丰收喜悦时,夏收后连续半个月阴雨天气,让已经丰收在望的瓜田损失过半。
自古“水地葫芦旱田瓜”。瓜田属于花田,不喜欢太多雨水,尤其在瓜果成熟收获期。
不期而遇的这恼人的雨水,不仅增加后期瓜田管理难度,也让即将到手的收成损失过半。
看瓜人最怕天阴雨湿。漏雨的茅庵,被雨水淋湿的被褥,雨天蚊子增多,又找不着干柴熏一熏……这些都能忍受。
更主要的是连阴雨下着,熟透的瓜果摘不下来,运不出去,不少烂在地里。——这一切损失的可是一家人半年多的心血!
可怜庄稼人,生产真难预估,老天爷不看顾,故意较劲,鞠死也不顶事。结果是,翻身仗没打翻身,倒应验了挂在庄户人口头的一句“安瓜拢葱,十年九空”。
尽管如此,细算计五亩多瓜田的收成,也抵得上同样五亩地种植其他农作物之收入。一个夏天,瓜田里所产西瓜、香瓜换回来的小麦足足四五千斤,另有几百元现金。
只是,经营瓜田远比种植小麦等大田粮食作物耗费人工多,前期投入也多。
如此综合换算,总体有点亏!
怪不得一句俗语“十天学会个买卖人,一辈子也学不会个庄稼人!”
就这样,从再次高考落榜回到家,整个夏天,王援朝待在瓜田里,一直忙乎到瓜市结束。
其余二三十亩地,开春安排种植了谷子、葵花、甜菜、土豆等大秋作物。
前期庄稼地的活儿,由王援越、王素清和母亲全力劳作,虽辛苦但不算很煎熬人。又经过一场恰逢其时的好雨,秋粮作物普遍长势喜人。
夏粮收获瓜园收市后,全家几个强劳力没停歇,抓紧进行秋粮作物后期田间管理。原本锄二遍的庄稼地,均上过三遍锄。
转眼到了秋天……
一个春夏,总体风调雨顺。夏收期间又恰逢其时的一段阴雨天气,果真应验了“六月连阴吃饱饭”之效益。入秋后间歇性并适时的几场透雨,田地里庄稼长势明显喜人,并马上要进入秋庄稼开镰收割期。
看着今年得到饱雨的庄稼这长势,丰收在望,乐得一家人整天合不拢嘴,憧憬在未来美好生活幸福向往中,便把援朝高考落榜之痛苦抛之脑后。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现实生活总是这样,被人戏弄之后,总得给人些许安慰。
这不!丰收摆在家人眼前,秋收进行曲正紧锣密鼓进行。
如今,王援朝已经成为这个家的实际当家人,心里开始新盘算:“借今年劳力强壮之机,抓紧时间赶趁着把地里的作物收拾利索,后续还有新打算……”
于是,一边组织家里人抓紧收获庄稼,一边从绥东县姨家借回一犋牲口。收拾利索一块儿地,随后吆着牛犋赶早把地耕翻过,为来年耕种提前做好准备。——省得等大家伙儿都收拾完毕,混到耕地时,再开口借人家牲口,人家牲口也忙。
挨过一个秋收,等收成下来,一定得买一件牲口,省得再“开口告人难”。这是全家人春季就商议好的。
这个秋季,父亲的精气神也意外地好,竟要执意和大伙儿一同出地干活儿,家人担心他身体再出状况,可老人自有一套说辞:“我的身体我知道,和**出摊放羊一夏天,身子骨反倒觉得越发硬朗,咳嗽也比从前轻松不少。……或许,大的病真好了!……也真是,我不相信:刚五十出头,就病得不能下地劳动?不信试试……”
这让全家人挺兴奋。莫非因为心情好,父亲的病随着见好?大家没再坚持,随他去了。
全家重新分工。母亲、二弟、妹妹三人前面拿着镰刀负责削盘,援朝紧随其后把立在地上的葵花杆用板斧刨倒,打掉根部土壤,用抱把半干的葵花杆一抱一抱倒腾在堤堰外空地上,腾出空地,父亲用借来的牲口拉着一张步犁,紧随着耕翻地。程序安排得紧凑有序快捷高效。
三弟**一个人放牧羊群。随着大片地里庄稼逐渐收获,把羊群赶到刚收获过的宽敞地,看管着头羊不让乱跑,羊群就不离开场地。这是羊倌儿难得一段清闲时节。
一家人紧锣密鼓地进行秋收,**也把羊群赶到他家地块儿附近,可以得空过来帮着大哥从地块里往外抱走打掉土的葵花秸秆,尽快腾出更大空闲地,让父亲赶着牛犋及时耕翻。
一切进行得还算顺利,可还是不放心父亲的病,不时劝说父亲:“不要把活儿赶得这么紧凑,累了就歇着!”
父亲不以为然:“大的身体感觉还行!好容易今年遇我们家劳力充裕,庄稼地里从没见过收获得如此利索。我要证明给人看——我王存祥家的苦日子就要翻页!”
终于拗不过父亲。
自然引来乡邻几分惊艳。土地到户已经好几个年头,庄稼地里从没见他家今年这样收拾得利索,免不了私底下在慨叹:“一项烂胞疲沓的老王家,今年怎会跑到大伙儿前头?……儿女们都**了,看来这烂胞家庭真是要改观呀……”
不管乡亲们真心期望也好,还是带有几分妒忌也罢。全家依旧按部就班进行着这一年期盼的收获。
合理分工,科学安排,密切配合,好似一道安排有序的工厂流水作业线。往年拉长磨短要干一老秋都收拾不利索的秋收,今年没用半月时间,已经接近尾声。
肯定!再用不了几天时间,地里的农活儿就可以全部干妥。
同村大多数人家,收秋工作才刚刚进行过一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