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一过,每个人又普长一岁。
该算是老天爷对人类最公平的赠予,还是岁月给人以无情流逝。
王存祥家,最小的三儿王**已交虚十四岁,刚好不大不小的年龄。
几年里,本应该正值上学年龄,还未**的小儿子却已经过早辍学回家,跟着大人家里地里不停劳作,庄稼活儿行里历练得差不多成老手了。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自古天底下就这么个理儿!
二哥王援越比三弟大两岁,虚十六岁的半大男人,本来生的人高马大,膀宽腰直,这几年一直庄稼地里吹晒历练,已经变得皮肤黝黑,手脚粗壮,怎猛看上去完全一个中年劳动人模样。地里的活儿路已经驾轻就熟,耕种、锄搂、碾打、扬场,样样在行。甚至连一些庄稼地里干过多少年活儿的老庄稼人,看这小子做活儿架势,免不了给竖大拇指:“这小子有年轻时他老子那干活儿不惜命的普气!”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新年之始,无论大家小家,穷家富户,都在开始规划新的目标,启动新航程。
盼着孩子们一年一年快快长大,能尽早顶戴起这个即将濒临崩溃边缘的家庭,彻底改变穷家的状况,成了王存祥老人的一块儿心病。
大地回春,病情稍显缓和的王存祥老人,私下又开始新的一年一家人的生产计划及生活安排——
首先,今年他想把村里的羊倌儿活儿揽到手,让小儿子干上几年羊倌儿。毕竟他才刚十四岁,身子骨还没长成,整天庄稼地里重苦力活儿,怕把孩子身体摧垮。羊倌儿则是一项只摊工不耗力的庄稼活儿,还能额外增加家庭收入,现在全村总共一百五六十只羊,每只羊一年按六块半羊工钱算。一年下来,可另外增加一千元左右的额外收入。且每年羊场积攒的羊粪,又能剩下不少买化肥钱。
老人心里有自己的盘算。
无情的岁月流逝,自己的身子骨只会变得越来越差,地里的重苦活儿现在是不敢插手。如果**能当上村里的羊倌儿,就目前自己病体身子骨,到夏天或许轻来轻去也能帮衬小儿子一把,省得夏天再花钱雇小羊倌儿。
至于地里的农活儿,经过这几年的锻炼,二儿子已经练就成一个强硬劳动力,再有他母亲和他姐姐帮衬着,不就是三十多亩责任田,应该能耕种营务得过来。
只是家里至今没个强硬牲口使唤,庄稼地里耕翻耙磨播种拉车等活儿,受影响可大了。种地没了牲口,犹如打折了牛犋腿,有劲使不上。
于是,到秋天收成下来,或干脆用小儿子做羊倌儿挣得羊工钱,首件事得买一头口齿轻,且全绳线的大牲口回来。
如果再有节余,就该买些木料回来,雇佣木匠把几年前已经建好,一直空敞着的两间屋的门窗完成,才能考虑新屋的下一步装修。
这事也不能再等。转眼儿女们陆续长大,很快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没个像样的家,哪家女子肯嫁过来?
——唉!为人父母,已经病痛缠身的老人,还在操心惦记着儿女们。
春节刚过,该去念书的王援朝骑着那辆“囍”牌破旧自行车,驮着铺盖卷,还有灶上起伙的口粮和早晚吃的干粮,去宝丰中学继续上学。
刚交十四岁的王**,在村里人照顾下,也把放羊活计揽到手。一过农历二月二,接过老羊倌儿手里的羊铲,背个毡包,绕全村转着喊着:“放羊了——吆羊了——羊回去了——奥……”也开始上工了。
土地虽还没彻底消融,援越和素清姐弟俩,就开始在责任田里送粪、平地、打坷垃,提早做着春播准备……
连老父亲王存祥老人,只要身体无大碍,都要强撑着身子,每天早上,帮着小儿子挨家挨户接羊归群,再送出村外。傍晚时,再到村口接小儿子和羊群回村,把各家各户的羊分送至各家院里。
进入夏季,日暖天长,田野里禾苗长齐出穗后,出滩放羊的羊倌儿开始变得不轻松。这个时候,需要有个“打伴子”的小羊倌儿,帮着主羊倌儿撵赶羊群,免得尖头贪吃之羊溜个空就跑到傍路的田地里,糟蹋人家的庄稼。
王存祥老人已经忘记一个冬天里严重哮喘病的折磨,身子骨稍感觉几分轻松,便开始一整天跟着羊群,给小儿子当起了小羊倌儿。
一家人整天起早贪黑,早出晚归,奔命劳作,不就是想尽量多地在地里多摊功夫,希望自家地里的庄稼不被别人家拉下,指望到秋天有个好收成。有时心里还得默默祈求上天风调雨顺,方得人间五谷丰登。
全家现在除去还在上学的王援朝,没一个拾闲吃闲饭的。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创业,想努力摆脱目前的贫困处境。
很快又到了炎热的夏季,原本该是收获的季节。
可对于我们的主人公王援朝来说,却又是一个黑色迷雾的七月。
高考成绩应该已经公布过,他却不敢去学校打听一下自己的高考成绩,甚至始终不敢在父母面前提及此事。
他内心清楚,从考试下来的结果看,自己一定是十二分把握考不上。
面对如此结果,要怪,只能怪自己少不更事,年轻气盛,心想过高。遇事又不与家人商议,也不征求林枚老师的意见,擅自做主学习鲁迅先生“弃理从文”之举。
你真把自己当成“为民呐喊,唤醒民众”的鲁迅!
不考虑实际,不承认自己功课底子薄,尤其英语一科,连初中生水平也达不到,却不知天高地厚,执意去叩文史类大专院校的大门。
最终还不是被碰个头破血流?
……当林老师知道王援朝做出“弃理从文”的抉择,已经是高二学年第二学期开学以后的事。
前面提过,刚升入高二,受新来同座张立国影响,王援朝擅自做主做出“弃理从文”的“伟大之举”,当时林老师并不知晓。
有一段时间,见王援朝最近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比以前高涨,且每天早到晚归,挑灯夜战,奋发努力的样子,林老师心里高兴。
“这才像考大学的样子!”
心里虽给予一种肯定,嘴上不说出来。
——当老师最怕轻易表扬自己的学生,让他翘尾巴。
老师心里明白得很:自己初出茅庐带的第一届学生,总体聪明好学,刻苦努力,成绩普遍还不错。只是,这一届学生的英语普遍是零基础,想靠短短两年时间学习完初、高中前后五六年时间开设的英语课程,和城市学校从初中开始学习英语,且眼下还是高中三年制的学生,在同一考场竞高下,实在是一种极不公平的竞争。
不公平,又能怎?形形**的不公平,在社会上存在多着呢!……这就是城乡之间的差别。(更何况,城乡差别难道仅仅这些吗?)
如何避开这种不公平?眼下能做的,只好是尽量鼓动这些农村娃娃避其锋芒,去报考高中中专。
因为,到目前为止,报考高中中专学校的考生,英语暂不计入总成绩。
真心话,她诚心希望王援朝最好还是报考一所高中中专学校,只要能离开土地,改变农民身份,毕业后再分配一个正式工作,就让全家人心满意足,令村里人刮目相看了。
所以,看到援朝这孩子最近上课集中注意力学习英语,积极主动完成作业,遇到不理解的问题还主动来请教,心下满意。
她不愿打消他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课后,却并不十分关注、强调他的英语成绩有多少进步。
这已经是在暗示,希望他不要在英语这门课上过多花费时间和精力。甭看现在你在班里的英语成绩还行,这只是个小环境。“山外有山天外天”,和城市学校已经学过五年,甚至六年的学生去比,肯定差下老远。但这话还不能和学生说明,只能让自己去理解,尽量让他们转向报考高中中专学校这条路,重点在数、理、化、**上多摊工夫。
——学习总得讲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尽可能寻找捷径。
到春节过后,高中最后一学期开学,王援朝的同桌张立国没来上学。问过他的同村同学,同学说,“过年后张立国就去临近绥东县一个乡卫生院,跟一位老中医学徒去了。他决定放弃参加今年高考,主要因为对高考不抱太大希望,不如及早掌握一门生存技术,将来能养家糊口就行。正好一位亲戚介绍,便决定学医。”
——恰恰又与鲁迅老先生悖逆“弃文从医”去了。
这不亚于当头给了王援朝重重一闷棍。
“这家伙怎么说不念就不念了?去年,在学习上遇到难题还有个讨教商议的,你这一走,孤单单留我一个门外汉,有问题找谁去请教?——这不是坑人,是甚?”
瞬间,像一个失去了**孩子,内心的委屈与痛苦不知和谁倾诉。
事已至此,怨天尤人又有什么用。身临其境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再想掉转马头已经不可能,后半段日子只有孤身奋战了。
也别无选择,只能在“普通文史类高等院校”一棵树上“吊死”。
——就目前国家大政方针,仍没有哪一所高中中专学校招收文科类考生。
直到这时,他才把内心的苦闷向林老师诉说。听完他的诉说,林老师没有表现出半点责怪的意思。思考片刻,耐心安慰他:“事已至此,只能硬着头皮学下去。既是自己选择好的路,就不要轻易说放弃。今年考不上,明年转到县城中学的文科班补习一年,也不是没希望!就当今形势,一个普通学生,不补习上二年三年,有几个能直接考上大学的?”
“林老师,你是知道我那家庭的烂胞状,我总不能不管不顾一直念下去,让老人和弟妹供养我一个白吃饱?”
他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白痴?跟着大风扬砂土,跟着汽车去拾粪,不动脑筋瞎起哄,才弄成个这儿!
一种被张立国这家伙儿给耍了猴似的窝囊。
“家里已经是那般境况,可也不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吗?相信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说句实话,你若不是改学文科,以你原有的基础,加上这两年苦学,今年考个高中中专该不成问题。可这一改一折腾,问题就是问题了。不过不要气馁,任何问题要一分为二分析,有时坏事还能变好事哩!”
不管什么时候,林老师都能善解人意,开导得人马上舒缓过气来。听过林老师这番话,他坚定了走下去的信念。每天照常早起晚睡,把学习重点放在**、历史、地理三门功课上。相对于其他课程,这几门可以靠死背硬记实现跨越式进步,成绩提高快,也明显。
而作为普通文史类考试的三门主科:语文,数学,外语。前两门课有过去较扎实的功底,顺其自然学着就行,将来成绩不会太糟糕,不过不可能再有大的升值。至于外语科,再努力投入,也是事倍功半,不会有多少提高。只能听之任之,顺其发展哇。
就这样,可以说不抱任何希望进去,却也十分严肃认真参加了当年的普文高考。参加完高考的第二天,王援朝就卷铺盖回到家,全身心参与到责任田里夏锄、夏收等田间管理事务中。
这半年,庄稼地里的活儿一直靠二弟、母亲和妹妹几个人营务。每天早出晚归,地里、家里辛苦操劳,忙得连地下掉根针要捡起来的工夫都没。现在见大哥考完试回来,把二弟高兴得几乎蹦起来:“这下好了,我们家又多个抗硬劳力,地里的活儿甭愁了……”
二弟多么希望大哥现下就出地里和他们一块儿干活儿,多一个帮手,少几分愁苦。
看见儿子回到家,且并不畅快的样子,老父亲安慰道:“儿子,念书不是轻松事。刚考完试,还是在家歇几天,再下地干活儿吧!”
“爸,不累,我知道……”
他想和父亲说,你们在我身上付出已经很多,是我对不起你们,没给你们争光。可他哽咽着,什么也没说出,把脸掉过,不敢去正视父亲。
第二天,王援朝换身劳动服,随着家人开始下地劳动。
一句农俗“头伏锄地满罐油,中伏锄地半罐油,末伏锄地没了油……”
眼下,夏粮即将进入成熟期,秋庄稼得抓紧时间进行最后一遍锄搂。锄完头遍紧接着锄第二遍、第三遍。数伏天光照时间长,积温又高,如果遇上雨水充足,上过几遍锄的庄稼苗,白明黑夜不停息见分长。当然,各种杂草也是争分夺秒和庄稼争养分,争阳光,其长势同样吓人,稍愣登松懈,这些家伙儿就会反成气候,反过来欺负正常生长的庄稼禾苗。
所以,越是头顶高温的天气,庄稼人越不敢闲在家里避暑休闲。对于这些秋粮作物,最在乎的能实现“耕三(遍)耙四(遍)锄搂八遍”。这些程序做到,秋天收成下来的粮食不仅分量足,吃起来也筋道,且营养价值又高。
这个季节,庄稼人恨不得每天太阳不落山,庄稼地里的活儿连轴转,也没半点怨言。如今农民是为自己干活儿,多几分付出,就多几分收获,再浅显不过的道理。
人最讲究实际,一旦你的付出有现行的回报,你的奉献及时得到社会,或周围人认可,工作积极性高涨着呢!
王援朝虽曾读书人身份,可田地里的活儿并不外行。
打小上小学起,不时跟着老师,或大人们在校田,或自留地参与劳动。逢假期,还跟着社员们到大田干活儿(跟在大人**后面,前面大人割麦、割谷,小学生们后边捡割丢的穗头。——不知为啥,当时田地里收获庄稼时丢野严重)。
升读初中后,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周围生产大队参加支农劳动(为什么那时候的生产大队,不允许一个社员外出揽活儿,就连城市学生,毕业后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还缺不了学生娃娃去支农?农村怎么了,农民怎么了?这些一直萦绕脑际的问题,直到**后才思考明白)。
包括近两年在宝丰中学读高中,也没少和同学们一起,去宝丰中学所属的贾家滩农场掰玉米,起山药,割谷子哩。干起农活儿来,王援朝从不惜力,是同学当中出了名的好劳动。
可是,如今他不想和二弟、母亲、妹妹一块儿地里干活儿。一个人躲在距离村子最远处的西北滩,一块儿叫“大南北征”的地里。
十几天前母亲她们费了好大劲才薅过的胡麻地,这不,杂草又开始露头,并嚣张地疯长。
说怪也不怪。庄稼禾苗与杂草本就是天然造就的一对敌人,如果庄稼苗生长旺盛,杂草就不会形成气候。反过来,庄稼苗稀稀拉拉长不成气,杂草这家伙儿就会嚣张地想独霸天下。
大南北征这三四亩责任田,当初分的时候就是烂糟的等外地。土壤肥力差,土质还硬,距村子又远,所以大伙都不看好这块儿地。投入人力、精力有限,每年是将就着种些胡麻、豆类等杂粮作物。
现在,这块胡麻地需要赶紧上第二遍锄。
于是,他便选择这块儿烂糟地里磨蹭。因为,同样不被看重的周围别人家的责任田里干活儿的人很少,省得与人拉话。
一向精明的父亲好像看出儿子心思,一直不提考试这个话题,不想给孩子过重压力。
母亲和妹妹偶尔试着问过几次,他只能搪塞:“成绩还得过段时间才能出来……”
家里人心领神会,再没提这茬。各自忙乱着活计,风平浪静中度着光阴。
夏季的夜晚是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光,送走一白天炎热,飘来阵阵惬意的清凉。一白天地里灰头土脸忙乱完庄稼地里的活儿,吃过晚饭,一家人又聚在中间一间敞口屋,咀嚼着来自荒野乡村,或国家、国际的轶事要闻;或谈谈各自打算,以及未来之憧憬。享受难得一家人聚一块儿的天伦之乐。
当然,交流最多的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企盼。
“……照今年的年景,到秋天收成下来,地里种植的二十多亩葵花,加上**和父亲全年放羊的收入,年终下来,起码有二三千元进项”。
王援朝闭口不谈自己考试成绩如何,拣全家人高兴的事扯开话题。
“进了钱,首要买一件牲口回来。现在一头全绳线大犍牛得一千元左右,有了牲口,种地方便、高效多了。”
三弟**还惦记着先前家里的大犍牛,提议买牲口还是买牛。牛忠厚老实,力气又大,喂饮省事。
“再有富余钱,买半方木材回来。房盖起已经好几年,一直住不进去,再不拾掇,快成烂房了?”
一到夏天,援越就得睡这间敞口屋,像守夜人一样,常常半夜被外面的动静惊扰,他提此建议。
“大哥现在回家了,我们家的劳力还富裕呢……”
妹妹素清并无恶意地说漏嘴。
“甭瞎说!我们家不缺劳力,甭惦记你大哥回来一直地里待着!”
父亲一拍子打断女儿的话。他不愿意人们提及,大儿不愿提及的事,赶紧扭转话题打破僵局:“累一天了,都早点睡哇!”
大家心领神会各自散了休息。
这样又过了一个多月,到夏粮全部收获归仓,庄稼人进入一段短暂的相对消闲时光。河套川平原一带农村保留一项传承,一些规模较大的村庄,会趁这短暂的农闲季节,请来大戏班子唱几天戏。喜庆丰收,顺便让邻里乡亲相互走窜来往。
满囤渠村子小,人口少,一直没力量请来大戏班子唱出大戏。即使请得起戏班子唱得起戏,还得考虑,靠本村总共不足二百口人当观众,恐怕连个戏场都围不成个模样,演员戏子唱起戏来没劲。
遇有周围邻村唱大戏,全村男女老少,小媳妇小后生都会奔走相告,梳洗打扮换上新衣新鞋,相邀相约前往看戏。
春季开始,及多半个夏天,钻在田地庄稼林里,灰头土脸忙乱好几个月不得闲的庄稼人,是该出去走走串串。哪怕什么都不买,只转转、看看、遛遛,也算是对单调生活的一种调节。对一夏天地里辛苦劳作一种补偿。
改革开放后,政策放开了,市场活泛了。一些手头宽裕且活泛的农民,忽然瞅准这一契机,有人竟在戏场内摆开买卖,或开了饭馆。吸引着不少馋嘴的村民就蹲在饭馆棚前的空地上,花钱买的喝上几碗羊杂碎,或蘸着猪头肉喝上二两烧酒,甚至连嘴上的油腻舍不得揩掉,满嘴呼着酒气,硬是往戏场内闺女、媳妇儿多的地儿攒。
这是连旧社会就一直延续的传统,后曾经被禁止若干年后,这不,眼下政策一放开,不少传统迅速恢复、蔓延开来。
有的戏场还公开设置赌局,诱惑一些兜子里刚揣了几块钱的庄稼人入套。据说,赌场每天要抽一定的份子,赞助演出剧团哩!
——人类啊!一旦大闸放开,泥沙俱下,免不了鱼龙混杂……
王援朝根本没有心思随同发小乡邻外村去看戏。这些天段富贵来家找过他好几次,说要一起出去看几场戏,他都借各种理由推脱掉。
想一想这多半年来三弟放牧全村的羊群,风里雨里没一天歇工,辛苦得很。毕竟他还是半个大孩子,贪玩爱红火是孩子们的天性。
于是,打发二弟替三弟出去放几天羊,让三弟抽时间出村看上几天戏,然后,再让三弟替换二弟出去看戏散心。满足孩子好红火热闹之天性。
再有妹妹素清,已经十七八的大姑娘了,半年来地里风吹日晒,哪有闺女细皮嫩肉的模样?快成黑不溜秋的傻姑娘了。也该让妹妹出去看看戏,散散心,顺便在戏场的衣服摊上买件新衣裳。
当大哥的,晓得弟弟妹妹们辛苦,先得考虑让他们歇息好身子,后续秋收的活儿苦重着呢。
母亲自己提出说要抽空出趟门,临走时说是去邻县姨家走走,过几天就回来。一个外地女人,逃荒来嫁到这儿眨眼二十多年。周围没有其他亲戚来往,一直把同时逃难来的姐妹,当成娘家人一样来回走动。
按照节令,西北滩大南北征地种的二三亩胡麻到了收割期。前天王援朝还特意去过胡麻地里一趟,见胡麻虽已成熟,却因庄稼没长成气候,活儿不重也不算当紧,没必要全家人出动进行会战。
于是,安顿好弟弟妹妹们谁该接替放羊,谁该出去看戏后,便独自一人拿一把镰刀,一根绳子,前往三四里地外的西北滩地。收获那些不成器的葫麻。初步估算,一个劳力,最多用三四天时间,能全部收割回来。
每天上下午王援朝各往返一趟。因自家到现在还没牲口,更没辆车,又不好意思再向别人开不必要的口去借。一个上午,或下午割好一背胡麻,自个儿用背背着回家。背着一大背胡麻秸,途中得歇息好几次。
背回院子,统一头向上,根在下,齐齐整整码放在东屋房顶,让太阳晒干,最后再用连枷敲打。
空旷的田野任由他肆意地发泄,他要把内心的痛苦向苍天告白。蔚蓝的天空,任由思绪自由放飞翱翔。
疯罢后,猫腰在地上挥舞着镰刀拼命地朝着禾苗狂扫一阵。狂扫过后折回来蹲在地上耐心地一棵一棵将胡麻从杂草里拣出,捆成一大背……
显然,他还没从痛苦中彻底跋涉出来,不甘心就这么轻易地失败。纵有“天生我才必有用,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雄心壮志,可是活真真的现实就摆在眼前,你能改变吗?
……不去想它!干脆什么都不要去想!于是背起足足一百多斤的胡麻秸垛,慢慢朝村方向走去。脊背上沉重的重压,让他顾不得思想落榜后的苦恼。
背上一百多斤的重负真的能禁锢他的千头万绪吗?不可能!
田间道路坑洼不平,几乎不堪负重,却坚持负重蹒跚前行。实在走不动便找路边一处高土坎儿放下背上的背垛歇一歇,再继续。而思绪却一直未曾停歇。
……前些天,林老师回村度假,到过家来一趟。把成绩单悄悄给他:“**76分,语文85分,文科数学86分,英语32分,历史、地理各47分,总分373分。”——离出档线412分差近40分。
当时林老师替他做过一番分析:“从这次所考的六门功课的成绩看,三门基础学科**、语文、数学,成绩都在七八十分以上,没拖下后腿。这说明你的基础课不算差。而历史、地理二门是新学科目,靠十个月时间的完全自学,考到47分,证明是下过大功夫。该二门课本身特点讲,未来潜力很大。如果能正常发展,能在专设文科班的学校正规补习一年,经专业老师辅导点拨,考70分以上不成问题。
所有科目中,最弱项的是英语一科,当然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初、高**六个学年学习的内容,想靠高中二年学完学好,明显不现实。你们这一届三百多名考生中,今年考上大学的,全校只有五六个。
汪仲桂同学已经被林学院录取。他是你们班唯一考上的一名大学生,可他的英语成绩也才56分,还不及格。你们班,另有十一名同学被各高中中专学校录取。”
汪仲桂同学一直是高(46)班的尖子生。上高一时,参加过全区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荣获过三等奖。
他能考上大学,是所有师生预料中的事,至于林老师所提到的,考上高中中专的那些同学,过去跟自己学习成绩不相上下。如今人家考上,而自己却落榜了——能不后悔。
王援朝也给林老师诉说自己内心的担忧:“估计再补习一年也不顶。我的英语成绩实在差劲,依靠其他科目来弥补英语的短板,很难。再说我这家庭,我怎能再开口提没完没了的补习?错就错在当初不该改学文科。要是一直学理科,报考个高中中专,说不定能考上哩。……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说着说着,掉出几滴泪水。林老师赶忙安慰:“说这些没用。最好说服家里再克服一下困难,坚持再补习一年,只要努力,不是没有考上的可能。主要因为咱们学校下一届仍不单设文科班,要补,非得去一中补。要不,我和高奇说说,再去城里学校补一年,明年再试试?”
……最终王援朝还是没有表明态度。
送走林老师,很长一段时间,王援朝还是拿不定主意。如果认命,就此废弃学业,自己也觉得可惜。
补习不是不可以,问题出自眼下家庭处境。
包括患病的父亲,体弱的母亲,以及比自己都小的妹妹弟弟现在都在为这个家创造着财富,只有自己,将满二十的大后生了,却还在继续伸手花家里的钱,实在不忍心向家里开这个口。
再说了,补习?问题是再补上一年,考上了,一切都好。一旦再考不上,再次落榜回来,村里人怎样看待自己?自己又有何脸面来面对家人?
自己年龄不小了,继续念下去,到最后考不上,再回到村里。真要应验乡邻对父亲的好心直白:“书念不成,文不成,武不就,不准备给娶媳妇了?后面,还有两个儿子撵着呢!……”
这些话,老早就传到王援朝耳朵了。
乡亲们的担心不无道理。他们的世界里,养儿为了传宗接代。当老人的,起房盖屋,给儿子娶过媳妇,就算完成了人生必须完成的二大任务。
看看周围的同龄人,包括去年还在宝丰中学就读的赵银表,从去年报考出错后回到家,没再补习。几个同龄的女同学,都已经出嫁。大部分男同学也结婚生子。没结婚的,开始整修新房,四处张罗着瞅对象,积极发出去准备娶媳妇的风声。
——而自己,怎能再一直谋心着上什么学?
再有一个下午,立在地里的胡麻就能全部收割完毕,用背背回院子里。单等晾晒干后便可碾打。
王援朝的思绪还在矛盾中徘徊。眼看快开学了,复读还是放弃,最终没有定下。连续几天,父亲把他叫至跟前,也主张继续补习一年。
他口头答应着父亲,却始终没有行动。
林老师说过,宝丰中学新一届毕业生,仍不单设文科班。——这是学校扬长避短的一种正确选择。
因为,学校招生范围内所有农村初中学校,从一九八一年秋季开学,才开始开设英语课。
这也是得益于适应目前形势,当时的滨河普通师范学校委托绥西县二中招收了两个英语普师速成班,毕业出六十多名英语教师,全部充实到各乡村中学的结果。
人,往往在痛苦思维难以决断时,得靠折磨身体,来摆脱这种纠缠。
待把最后一捆胡麻用绳子捆好,形成足有一人高的胡麻背垛,王援朝蹲下身子,两膀肩伸进绳套活扣中,抻了抻绳头,身子向前微缩前倾,想顺势站起来。试了试,却没能成功。他感觉到今天这背胡麻垛,比前几趟至少多出三成。但他不想再往返第二趟,争取一趟背回去。
他从绳套活扣中撤出肩膀,反转身子站起,手提绳套用膝盖支撑,将背垛挪向地埂高处,再返身蹲下,二次终于将背垛背起来。途中歇息时,尽量选择高出地面很高的地埂落垛。他担心,一旦放平背垛,就甭想再重新背站起来。费尽全身力气,中途歇过几歇,将胡麻背回院内时,太阳已经落入西山。
此时,出门走亲戚的母亲,已回到家。
原来,母亲这次借口出门走亲戚,却是去绥西县城找高奇,打探能不能让援朝开学到绥西一中补习一年?——“听说绥西一中这几年文科补习班考得不错!”
高奇爽快答应下这事。
新年一过,每个人又普长一岁。
该算是老天爷对人类最公平的赠予,还是岁月给人以无情流逝。
王存祥家,最小的三儿王**已交虚十四岁,刚好不大不小的年龄。
几年里,本应该正值上学年龄,还未**的小儿子却已经过早辍学回家,跟着大人家里地里不停劳作,庄稼活儿行里历练得差不多成老手了。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自古天底下就这么个理儿!
二哥王援越比三弟大两岁,虚十六岁的半大男人,本来生的人高马大,膀宽腰直,这几年一直庄稼地里吹晒历练,已经变得皮肤黝黑,手脚粗壮,怎猛看上去完全一个中年劳动人模样。地里的活儿路已经驾轻就熟,耕种、锄搂、碾打、扬场,样样在行。甚至连一些庄稼地里干过多少年活儿的老庄稼人,看这小子做活儿架势,免不了给竖大拇指:“这小子有年轻时他老子那干活儿不惜命的普气!”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新年之始,无论大家小家,穷家富户,都在开始规划新的目标,启动新航程。
盼着孩子们一年一年快快长大,能尽早顶戴起这个即将濒临崩溃边缘的家庭,彻底改变穷家的状况,成了王存祥老人的一块儿心病。
大地回春,病情稍显缓和的王存祥老人,私下又开始新的一年一家人的生产计划及生活安排——
首先,今年他想把村里的羊倌儿活儿揽到手,让小儿子干上几年羊倌儿。毕竟他才刚十四岁,身子骨还没长成,整天庄稼地里重苦力活儿,怕把孩子身体摧垮。羊倌儿则是一项只摊工不耗力的庄稼活儿,还能额外增加家庭收入,现在全村总共一百五六十只羊,每只羊一年按六块半羊工钱算。一年下来,可另外增加一千元左右的额外收入。且每年羊场积攒的羊粪,又能剩下不少买化肥钱。
老人心里有自己的盘算。
无情的岁月流逝,自己的身子骨只会变得越来越差,地里的重苦活儿现在是不敢插手。如果**能当上村里的羊倌儿,就目前自己病体身子骨,到夏天或许轻来轻去也能帮衬小儿子一把,省得夏天再花钱雇小羊倌儿。
至于地里的农活儿,经过这几年的锻炼,二儿子已经练就成一个强硬劳动力,再有他母亲和他姐姐帮衬着,不就是三十多亩责任田,应该能耕种营务得过来。
只是家里至今没个强硬牲口使唤,庄稼地里耕翻耙磨播种拉车等活儿,受影响可大了。种地没了牲口,犹如打折了牛犋腿,有劲使不上。
于是,到秋天收成下来,或干脆用小儿子做羊倌儿挣得羊工钱,首件事得买一头口齿轻,且全绳线的大牲口回来。
如果再有节余,就该买些木料回来,雇佣木匠把几年前已经建好,一直空敞着的两间屋的门窗完成,才能考虑新屋的下一步装修。
这事也不能再等。转眼儿女们陆续长大,很快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没个像样的家,哪家女子肯嫁过来?
——唉!为人父母,已经病痛缠身的老人,还在操心惦记着儿女们。
春节刚过,该去念书的王援朝骑着那辆“囍”牌破旧自行车,驮着铺盖卷,还有灶上起伙的口粮和早晚吃的干粮,去宝丰中学继续上学。
刚交十四岁的王**,在村里人照顾下,也把放羊活计揽到手。一过农历二月二,接过老羊倌儿手里的羊铲,背个毡包,绕全村转着喊着:“放羊了——吆羊了——羊回去了——奥……”也开始上工了。
土地虽还没彻底消融,援越和素清姐弟俩,就开始在责任田里送粪、平地、打坷垃,提早做着春播准备……
连老父亲王存祥老人,只要身体无大碍,都要强撑着身子,每天早上,帮着小儿子挨家挨户接羊归群,再送出村外。傍晚时,再到村口接小儿子和羊群回村,把各家各户的羊分送至各家院里。
进入夏季,日暖天长,田野里禾苗长齐出穗后,出滩放羊的羊倌儿开始变得不轻松。这个时候,需要有个“打伴子”的小羊倌儿,帮着主羊倌儿撵赶羊群,免得尖头贪吃之羊溜个空就跑到傍路的田地里,糟蹋人家的庄稼。
王存祥老人已经忘记一个冬天里严重哮喘病的折磨,身子骨稍感觉几分轻松,便开始一整天跟着羊群,给小儿子当起了小羊倌儿。
一家人整天起早贪黑,早出晚归,奔命劳作,不就是想尽量多地在地里多摊功夫,希望自家地里的庄稼不被别人家拉下,指望到秋天有个好收成。有时心里还得默默祈求上天风调雨顺,方得人间五谷丰登。
全家现在除去还在上学的王援朝,没一个拾闲吃闲饭的。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创业,想努力摆脱目前的贫困处境。
很快又到了炎热的夏季,原本该是收获的季节。
可对于我们的主人公王援朝来说,却又是一个黑色迷雾的七月。
高考成绩应该已经公布过,他却不敢去学校打听一下自己的高考成绩,甚至始终不敢在父母面前提及此事。
他内心清楚,从考试下来的结果看,自己一定是十二分把握考不上。
面对如此结果,要怪,只能怪自己少不更事,年轻气盛,心想过高。遇事又不与家人商议,也不征求林枚老师的意见,擅自做主学习鲁迅先生“弃理从文”之举。
你真把自己当成“为民呐喊,唤醒民众”的鲁迅!
不考虑实际,不承认自己功课底子薄,尤其英语一科,连初中生水平也达不到,却不知天高地厚,执意去叩文史类大专院校的大门。
最终还不是被碰个头破血流?
……当林老师知道王援朝做出“弃理从文”的抉择,已经是高二学年第二学期开学以后的事。
前面提过,刚升入高二,受新来同座张立国影响,王援朝擅自做主做出“弃理从文”的“伟大之举”,当时林老师并不知晓。
有一段时间,见王援朝最近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比以前高涨,且每天早到晚归,挑灯夜战,奋发努力的样子,林老师心里高兴。
“这才像考大学的样子!”
心里虽给予一种肯定,嘴上不说出来。
——当老师最怕轻易表扬自己的学生,让他翘尾巴。
老师心里明白得很:自己初出茅庐带的第一届学生,总体聪明好学,刻苦努力,成绩普遍还不错。只是,这一届学生的英语普遍是零基础,想靠短短两年时间学习完初、高中前后五六年时间开设的英语课程,和城市学校从初中开始学习英语,且眼下还是高中三年制的学生,在同一考场竞高下,实在是一种极不公平的竞争。
不公平,又能怎?形形**的不公平,在社会上存在多着呢!……这就是城乡之间的差别。(更何况,城乡差别难道仅仅这些吗?)
如何避开这种不公平?眼下能做的,只好是尽量鼓动这些农村娃娃避其锋芒,去报考高中中专。
因为,到目前为止,报考高中中专学校的考生,英语暂不计入总成绩。
真心话,她诚心希望王援朝最好还是报考一所高中中专学校,只要能离开土地,改变农民身份,毕业后再分配一个正式工作,就让全家人心满意足,令村里人刮目相看了。
所以,看到援朝这孩子最近上课集中注意力学习英语,积极主动完成作业,遇到不理解的问题还主动来请教,心下满意。
她不愿打消他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课后,却并不十分关注、强调他的英语成绩有多少进步。
这已经是在暗示,希望他不要在英语这门课上过多花费时间和精力。甭看现在你在班里的英语成绩还行,这只是个小环境。“山外有山天外天”,和城市学校已经学过五年,甚至六年的学生去比,肯定差下老远。但这话还不能和学生说明,只能让自己去理解,尽量让他们转向报考高中中专学校这条路,重点在数、理、化、**上多摊工夫。
——学习总得讲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尽可能寻找捷径。
到春节过后,高中最后一学期开学,王援朝的同桌张立国没来上学。问过他的同村同学,同学说,“过年后张立国就去临近绥东县一个乡卫生院,跟一位老中医学徒去了。他决定放弃参加今年高考,主要因为对高考不抱太大希望,不如及早掌握一门生存技术,将来能养家糊口就行。正好一位亲戚介绍,便决定学医。”
——恰恰又与鲁迅老先生悖逆“弃文从医”去了。
这不亚于当头给了王援朝重重一闷棍。
“这家伙怎么说不念就不念了?去年,在学习上遇到难题还有个讨教商议的,你这一走,孤单单留我一个门外汉,有问题找谁去请教?——这不是坑人,是甚?”
瞬间,像一个失去了**孩子,内心的委屈与痛苦不知和谁倾诉。
事已至此,怨天尤人又有什么用。身临其境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再想掉转马头已经不可能,后半段日子只有孤身奋战了。
也别无选择,只能在“普通文史类高等院校”一棵树上“吊死”。
——就目前国家大政方针,仍没有哪一所高中中专学校招收文科类考生。
直到这时,他才把内心的苦闷向林老师诉说。听完他的诉说,林老师没有表现出半点责怪的意思。思考片刻,耐心安慰他:“事已至此,只能硬着头皮学下去。既是自己选择好的路,就不要轻易说放弃。今年考不上,明年转到县城中学的文科班补习一年,也不是没希望!就当今形势,一个普通学生,不补习上二年三年,有几个能直接考上大学的?”
“林老师,你是知道我那家庭的烂胞状,我总不能不管不顾一直念下去,让老人和弟妹供养我一个白吃饱?”
他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白痴?跟着大风扬砂土,跟着汽车去拾粪,不动脑筋瞎起哄,才弄成个这儿!
一种被张立国这家伙儿给耍了猴似的窝囊。
“家里已经是那般境况,可也不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吗?相信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说句实话,你若不是改学文科,以你原有的基础,加上这两年苦学,今年考个高中中专该不成问题。可这一改一折腾,问题就是问题了。不过不要气馁,任何问题要一分为二分析,有时坏事还能变好事哩!”
不管什么时候,林老师都能善解人意,开导得人马上舒缓过气来。听过林老师这番话,他坚定了走下去的信念。每天照常早起晚睡,把学习重点放在**、历史、地理三门功课上。相对于其他课程,这几门可以靠死背硬记实现跨越式进步,成绩提高快,也明显。
而作为普通文史类考试的三门主科:语文,数学,外语。前两门课有过去较扎实的功底,顺其自然学着就行,将来成绩不会太糟糕,不过不可能再有大的升值。至于外语科,再努力投入,也是事倍功半,不会有多少提高。只能听之任之,顺其发展哇。
就这样,可以说不抱任何希望进去,却也十分严肃认真参加了当年的普文高考。参加完高考的第二天,王援朝就卷铺盖回到家,全身心参与到责任田里夏锄、夏收等田间管理事务中。
这半年,庄稼地里的活儿一直靠二弟、母亲和妹妹几个人营务。每天早出晚归,地里、家里辛苦操劳,忙得连地下掉根针要捡起来的工夫都没。现在见大哥考完试回来,把二弟高兴得几乎蹦起来:“这下好了,我们家又多个抗硬劳力,地里的活儿甭愁了……”
二弟多么希望大哥现下就出地里和他们一块儿干活儿,多一个帮手,少几分愁苦。
看见儿子回到家,且并不畅快的样子,老父亲安慰道:“儿子,念书不是轻松事。刚考完试,还是在家歇几天,再下地干活儿吧!”
“爸,不累,我知道……”
他想和父亲说,你们在我身上付出已经很多,是我对不起你们,没给你们争光。可他哽咽着,什么也没说出,把脸掉过,不敢去正视父亲。
第二天,王援朝换身劳动服,随着家人开始下地劳动。
一句农俗“头伏锄地满罐油,中伏锄地半罐油,末伏锄地没了油……”
眼下,夏粮即将进入成熟期,秋庄稼得抓紧时间进行最后一遍锄搂。锄完头遍紧接着锄第二遍、第三遍。数伏天光照时间长,积温又高,如果遇上雨水充足,上过几遍锄的庄稼苗,白明黑夜不停息见分长。当然,各种杂草也是争分夺秒和庄稼争养分,争阳光,其长势同样吓人,稍愣登松懈,这些家伙儿就会反成气候,反过来欺负正常生长的庄稼禾苗。
所以,越是头顶高温的天气,庄稼人越不敢闲在家里避暑休闲。对于这些秋粮作物,最在乎的能实现“耕三(遍)耙四(遍)锄搂八遍”。这些程序做到,秋天收成下来的粮食不仅分量足,吃起来也筋道,且营养价值又高。
这个季节,庄稼人恨不得每天太阳不落山,庄稼地里的活儿连轴转,也没半点怨言。如今农民是为自己干活儿,多几分付出,就多几分收获,再浅显不过的道理。
人最讲究实际,一旦你的付出有现行的回报,你的奉献及时得到社会,或周围人认可,工作积极性高涨着呢!
王援朝虽曾读书人身份,可田地里的活儿并不外行。
打小上小学起,不时跟着老师,或大人们在校田,或自留地参与劳动。逢假期,还跟着社员们到大田干活儿(跟在大人**后面,前面大人割麦、割谷,小学生们后边捡割丢的穗头。——不知为啥,当时田地里收获庄稼时丢野严重)。
升读初中后,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周围生产大队参加支农劳动(为什么那时候的生产大队,不允许一个社员外出揽活儿,就连城市学生,毕业后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还缺不了学生娃娃去支农?农村怎么了,农民怎么了?这些一直萦绕脑际的问题,直到**后才思考明白)。
包括近两年在宝丰中学读高中,也没少和同学们一起,去宝丰中学所属的贾家滩农场掰玉米,起山药,割谷子哩。干起农活儿来,王援朝从不惜力,是同学当中出了名的好劳动。
可是,如今他不想和二弟、母亲、妹妹一块儿地里干活儿。一个人躲在距离村子最远处的西北滩,一块儿叫“大南北征”的地里。
十几天前母亲她们费了好大劲才薅过的胡麻地,这不,杂草又开始露头,并嚣张地疯长。
说怪也不怪。庄稼禾苗与杂草本就是天然造就的一对敌人,如果庄稼苗生长旺盛,杂草就不会形成气候。反过来,庄稼苗稀稀拉拉长不成气,杂草这家伙儿就会嚣张地想独霸天下。
大南北征这三四亩责任田,当初分的时候就是烂糟的等外地。土壤肥力差,土质还硬,距村子又远,所以大伙都不看好这块儿地。投入人力、精力有限,每年是将就着种些胡麻、豆类等杂粮作物。
现在,这块胡麻地需要赶紧上第二遍锄。
于是,他便选择这块儿烂糟地里磨蹭。因为,同样不被看重的周围别人家的责任田里干活儿的人很少,省得与人拉话。
一向精明的父亲好像看出儿子心思,一直不提考试这个话题,不想给孩子过重压力。
母亲和妹妹偶尔试着问过几次,他只能搪塞:“成绩还得过段时间才能出来……”
家里人心领神会,再没提这茬。各自忙乱着活计,风平浪静中度着光阴。
夏季的夜晚是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光,送走一白天炎热,飘来阵阵惬意的清凉。一白天地里灰头土脸忙乱完庄稼地里的活儿,吃过晚饭,一家人又聚在中间一间敞口屋,咀嚼着来自荒野乡村,或国家、国际的轶事要闻;或谈谈各自打算,以及未来之憧憬。享受难得一家人聚一块儿的天伦之乐。
当然,交流最多的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企盼。
“……照今年的年景,到秋天收成下来,地里种植的二十多亩葵花,加上**和父亲全年放羊的收入,年终下来,起码有二三千元进项”。
王援朝闭口不谈自己考试成绩如何,拣全家人高兴的事扯开话题。
“进了钱,首要买一件牲口回来。现在一头全绳线大犍牛得一千元左右,有了牲口,种地方便、高效多了。”
三弟**还惦记着先前家里的大犍牛,提议买牲口还是买牛。牛忠厚老实,力气又大,喂饮省事。
“再有富余钱,买半方木材回来。房盖起已经好几年,一直住不进去,再不拾掇,快成烂房了?”
一到夏天,援越就得睡这间敞口屋,像守夜人一样,常常半夜被外面的动静惊扰,他提此建议。
“大哥现在回家了,我们家的劳力还富裕呢……”
妹妹素清并无恶意地说漏嘴。
“甭瞎说!我们家不缺劳力,甭惦记你大哥回来一直地里待着!”
父亲一拍子打断女儿的话。他不愿意人们提及,大儿不愿提及的事,赶紧扭转话题打破僵局:“累一天了,都早点睡哇!”
大家心领神会各自散了休息。
这样又过了一个多月,到夏粮全部收获归仓,庄稼人进入一段短暂的相对消闲时光。河套川平原一带农村保留一项传承,一些规模较大的村庄,会趁这短暂的农闲季节,请来大戏班子唱几天戏。喜庆丰收,顺便让邻里乡亲相互走窜来往。
满囤渠村子小,人口少,一直没力量请来大戏班子唱出大戏。即使请得起戏班子唱得起戏,还得考虑,靠本村总共不足二百口人当观众,恐怕连个戏场都围不成个模样,演员戏子唱起戏来没劲。
遇有周围邻村唱大戏,全村男女老少,小媳妇小后生都会奔走相告,梳洗打扮换上新衣新鞋,相邀相约前往看戏。
春季开始,及多半个夏天,钻在田地庄稼林里,灰头土脸忙乱好几个月不得闲的庄稼人,是该出去走走串串。哪怕什么都不买,只转转、看看、遛遛,也算是对单调生活的一种调节。对一夏天地里辛苦劳作一种补偿。
改革开放后,政策放开了,市场活泛了。一些手头宽裕且活泛的农民,忽然瞅准这一契机,有人竟在戏场内摆开买卖,或开了饭馆。吸引着不少馋嘴的村民就蹲在饭馆棚前的空地上,花钱买的喝上几碗羊杂碎,或蘸着猪头肉喝上二两烧酒,甚至连嘴上的油腻舍不得揩掉,满嘴呼着酒气,硬是往戏场内闺女、媳妇儿多的地儿攒。
这是连旧社会就一直延续的传统,后曾经被禁止若干年后,这不,眼下政策一放开,不少传统迅速恢复、蔓延开来。
有的戏场还公开设置赌局,诱惑一些兜子里刚揣了几块钱的庄稼人入套。据说,赌场每天要抽一定的份子,赞助演出剧团哩!
——人类啊!一旦大闸放开,泥沙俱下,免不了鱼龙混杂……
王援朝根本没有心思随同发小乡邻外村去看戏。这些天段富贵来家找过他好几次,说要一起出去看几场戏,他都借各种理由推脱掉。
想一想这多半年来三弟放牧全村的羊群,风里雨里没一天歇工,辛苦得很。毕竟他还是半个大孩子,贪玩爱红火是孩子们的天性。
于是,打发二弟替三弟出去放几天羊,让三弟抽时间出村看上几天戏,然后,再让三弟替换二弟出去看戏散心。满足孩子好红火热闹之天性。
再有妹妹素清,已经十七八的大姑娘了,半年来地里风吹日晒,哪有闺女细皮嫩肉的模样?快成黑不溜秋的傻姑娘了。也该让妹妹出去看看戏,散散心,顺便在戏场的衣服摊上买件新衣裳。
当大哥的,晓得弟弟妹妹们辛苦,先得考虑让他们歇息好身子,后续秋收的活儿苦重着呢。
母亲自己提出说要抽空出趟门,临走时说是去邻县姨家走走,过几天就回来。一个外地女人,逃荒来嫁到这儿眨眼二十多年。周围没有其他亲戚来往,一直把同时逃难来的姐妹,当成娘家人一样来回走动。
按照节令,西北滩大南北征地种的二三亩胡麻到了收割期。前天王援朝还特意去过胡麻地里一趟,见胡麻虽已成熟,却因庄稼没长成气候,活儿不重也不算当紧,没必要全家人出动进行会战。
于是,安顿好弟弟妹妹们谁该接替放羊,谁该出去看戏后,便独自一人拿一把镰刀,一根绳子,前往三四里地外的西北滩地。收获那些不成器的葫麻。初步估算,一个劳力,最多用三四天时间,能全部收割回来。
每天上下午王援朝各往返一趟。因自家到现在还没牲口,更没辆车,又不好意思再向别人开不必要的口去借。一个上午,或下午割好一背胡麻,自个儿用背背着回家。背着一大背胡麻秸,途中得歇息好几次。
背回院子,统一头向上,根在下,齐齐整整码放在东屋房顶,让太阳晒干,最后再用连枷敲打。
空旷的田野任由他肆意地发泄,他要把内心的痛苦向苍天告白。蔚蓝的天空,任由思绪自由放飞翱翔。
疯罢后,猫腰在地上挥舞着镰刀拼命地朝着禾苗狂扫一阵。狂扫过后折回来蹲在地上耐心地一棵一棵将胡麻从杂草里拣出,捆成一大背……
显然,他还没从痛苦中彻底跋涉出来,不甘心就这么轻易地失败。纵有“天生我才必有用,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雄心壮志,可是活真真的现实就摆在眼前,你能改变吗?
……不去想它!干脆什么都不要去想!于是背起足足一百多斤的胡麻秸垛,慢慢朝村方向走去。脊背上沉重的重压,让他顾不得思想落榜后的苦恼。
背上一百多斤的重负真的能禁锢他的千头万绪吗?不可能!
田间道路坑洼不平,几乎不堪负重,却坚持负重蹒跚前行。实在走不动便找路边一处高土坎儿放下背上的背垛歇一歇,再继续。而思绪却一直未曾停歇。
……前些天,林老师回村度假,到过家来一趟。把成绩单悄悄给他:“**76分,语文85分,文科数学86分,英语32分,历史、地理各47分,总分373分。”——离出档线412分差近40分。
当时林老师替他做过一番分析:“从这次所考的六门功课的成绩看,三门基础学科**、语文、数学,成绩都在七八十分以上,没拖下后腿。这说明你的基础课不算差。而历史、地理二门是新学科目,靠十个月时间的完全自学,考到47分,证明是下过大功夫。该二门课本身特点讲,未来潜力很大。如果能正常发展,能在专设文科班的学校正规补习一年,经专业老师辅导点拨,考70分以上不成问题。
所有科目中,最弱项的是英语一科,当然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初、高**六个学年学习的内容,想靠高中二年学完学好,明显不现实。你们这一届三百多名考生中,今年考上大学的,全校只有五六个。
汪仲桂同学已经被林学院录取。他是你们班唯一考上的一名大学生,可他的英语成绩也才56分,还不及格。你们班,另有十一名同学被各高中中专学校录取。”
汪仲桂同学一直是高(46)班的尖子生。上高一时,参加过全区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荣获过三等奖。
他能考上大学,是所有师生预料中的事,至于林老师所提到的,考上高中中专的那些同学,过去跟自己学习成绩不相上下。如今人家考上,而自己却落榜了——能不后悔。
王援朝也给林老师诉说自己内心的担忧:“估计再补习一年也不顶。我的英语成绩实在差劲,依靠其他科目来弥补英语的短板,很难。再说我这家庭,我怎能再开口提没完没了的补习?错就错在当初不该改学文科。要是一直学理科,报考个高中中专,说不定能考上哩。……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说着说着,掉出几滴泪水。林老师赶忙安慰:“说这些没用。最好说服家里再克服一下困难,坚持再补习一年,只要努力,不是没有考上的可能。主要因为咱们学校下一届仍不单设文科班,要补,非得去一中补。要不,我和高奇说说,再去城里学校补一年,明年再试试?”
……最终王援朝还是没有表明态度。
送走林老师,很长一段时间,王援朝还是拿不定主意。如果认命,就此废弃学业,自己也觉得可惜。
补习不是不可以,问题出自眼下家庭处境。
包括患病的父亲,体弱的母亲,以及比自己都小的妹妹弟弟现在都在为这个家创造着财富,只有自己,将满二十的大后生了,却还在继续伸手花家里的钱,实在不忍心向家里开这个口。
再说了,补习?问题是再补上一年,考上了,一切都好。一旦再考不上,再次落榜回来,村里人怎样看待自己?自己又有何脸面来面对家人?
自己年龄不小了,继续念下去,到最后考不上,再回到村里。真要应验乡邻对父亲的好心直白:“书念不成,文不成,武不就,不准备给娶媳妇了?后面,还有两个儿子撵着呢!……”
这些话,老早就传到王援朝耳朵了。
乡亲们的担心不无道理。他们的世界里,养儿为了传宗接代。当老人的,起房盖屋,给儿子娶过媳妇,就算完成了人生必须完成的二大任务。
看看周围的同龄人,包括去年还在宝丰中学就读的赵银表,从去年报考出错后回到家,没再补习。几个同龄的女同学,都已经出嫁。大部分男同学也结婚生子。没结婚的,开始整修新房,四处张罗着瞅对象,积极发出去准备娶媳妇的风声。
——而自己,怎能再一直谋心着上什么学?
再有一个下午,立在地里的胡麻就能全部收割完毕,用背背回院子里。单等晾晒干后便可碾打。
王援朝的思绪还在矛盾中徘徊。眼看快开学了,复读还是放弃,最终没有定下。连续几天,父亲把他叫至跟前,也主张继续补习一年。
他口头答应着父亲,却始终没有行动。
林老师说过,宝丰中学新一届毕业生,仍不单设文科班。——这是学校扬长避短的一种正确选择。
因为,学校招生范围内所有农村初中学校,从一九八一年秋季开学,才开始开设英语课。
这也是得益于适应目前形势,当时的滨河普通师范学校委托绥西县二中招收了两个英语普师速成班,毕业出六十多名英语教师,全部充实到各乡村中学的结果。
人,往往在痛苦思维难以决断时,得靠折磨身体,来摆脱这种纠缠。
待把最后一捆胡麻用绳子捆好,形成足有一人高的胡麻背垛,王援朝蹲下身子,两膀肩伸进绳套活扣中,抻了抻绳头,身子向前微缩前倾,想顺势站起来。试了试,却没能成功。他感觉到今天这背胡麻垛,比前几趟至少多出三成。但他不想再往返第二趟,争取一趟背回去。
他从绳套活扣中撤出肩膀,反转身子站起,手提绳套用膝盖支撑,将背垛挪向地埂高处,再返身蹲下,二次终于将背垛背起来。途中歇息时,尽量选择高出地面很高的地埂落垛。他担心,一旦放平背垛,就甭想再重新背站起来。费尽全身力气,中途歇过几歇,将胡麻背回院内时,太阳已经落入西山。
此时,出门走亲戚的母亲,已回到家。
原来,母亲这次借口出门走亲戚,却是去绥西县城找高奇,打探能不能让援朝开学到绥西一中补习一年?——“听说绥西一中这几年文科补习班考得不错!”
高奇爽快答应下这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