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冬季下了一场足有尺把厚的大雪后,从后半冬季一直到第二年整个春季,塞外河套川平原地区几乎再没有一次有效性降水。在那场“坐冬雪”笼罩下,人们艰难地熬过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季。
到第二年春季,从立春那天开始刮开春风,强劲的西北风一场接一场,毫不泄劲地刮得没完没了。
每一场大风,一刮开就是连续七八天不停息,白天黑夜不住气地刮。头一场大风刮过,短暂停歇上一二天,还没等人们享受够风过天晴气温回暖阳光沐浴的美好时光,又一场冷空气如约而至,不再刮上个七八天停息不下来。
古诗人曾留下“春风不度玉门关”如此优美却惆怅的诗句。是因为他们没来过北国咱这塞外草原。如果能让古人穿越时空经历一番,肯定会吟出更多脍炙人口的悲壮豪放诗句!
的确,塞外的风同样有威力,也有魅力。有人打趣形容这里的风:“一年只刮二次,每次刮上半年……”
当地人生活在略带几分残酷的环境中,根据多年来气候现实总结出一种物候规律:“风丝丝,风丝丝,一般刮四天,就会停一停,歇一歇;一旦天空刮成‘黄巴!黄巴!’(就是所谓的沙尘暴天气),刮不够七八天,不会停息下来”。
所以,人们就怕大风刮黄了天。
对于在塞外风沙世界里长大的孩子们,尽管从小在风沙肆虐的环境里过来,对风沙天气的惧怕心远不及南方人厉害。可一到风沙飞舞的日子,还是都躲在屋里,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内心一种对这鬼天气的埋怨,还有几分恐惧与不安。
——又是一个普通的星期天。
头一天天气还挺好,风尘尘不动,太阳暖洋洋。星期六下午二节课后,王援朝和银表相约从学校出发骑车回家。因为前些日连续大风沙尘天气,他们已经三四个星期没回过家。头天晚上二人商议好,想趁今天难得的好天气,周末一起回家看看,有些想念家人了。顺便让家里做顿好吃的,好好犒劳犒劳长期饥渴的胃口,还得再从家里带些吃食,开学初从家带来的粮食见底了,再不回家,可能就得断顿。
开学又已经三四个星期,两个人还是照旧,继续在校外村民家租房住,每天在租住的出租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生活。是的,食是足,好歹每天能填饱肚子。想吃得好、吃得舒服,就难办到了,想想两个半大小子,每天没明没夜紧张学习,下学后回到出租屋,还得自个儿动手生火做饭,汗手汗脚,能吃好?
因为学校功课紧,离家路程又远。每回趟家都得提前计划好行程:周六下午两节课后从学校启程,骑车两三个小时才能到家,回到家已经是晚饭时间。和家里人一块儿好好待上一个晚上,唠唠嗑拉拉话,各自交流谈论学校的所见所闻,及这段时间村里发生过什么新事情……
每回趟家,王援朝总和父母兄弟姊妹一家人围坐炕上唠嗑到深夜。要把在学校里乃至镇上耳闻目睹的一些奇闻轶事讲给家人们听:“宝丰村的水喝得真寡淡,喝开水的时候,都要往开水里搁点调和酱。”
父亲听后哈哈大笑:“我的傻儿子!人家那地方喝的是甜水,哪像我们这地方,高矾水,水质差,苦咸苦咸。是你从小喝惯家里的咸水,怎猛地喝甜水,暂时不适应。喝惯后,反倒喝不惯家乡水了!”
“还真是。去年刚去那儿,不搁咸盐调和,水寡淡地喝不下。才半年多,现在喝水,就不用再搁调和酱了。”
“还有,紧挨学校的一座石头城,城墙有二房多高,城墙上面还能行走车呢!石头城里面的房子,最高的有三层楼高。可惜就是不让学生进去。说现在里面被粮库占用,还圈着一条很大的恶狼狗,吓得我们连跟前也不敢靠近。”
“给我们代课的老师,都是大学生。大学生长什么样?——你们见过没?”边说边转头问正听得聚精会神的妹妹、弟弟。
“我们见过。林老师,嘉禾叔不都是大学生吗?还有高奇叔……”妹妹弟弟们异口同声。
“奥!奥!奥!……我倒把这事给忘了。”
他忙拍拍眉头,朝着众人讪笑,赶忙补充:“对了,他们都像林老师文静,有知识,又有教养……”
一个个听得那么入神,那么专注。
在这个家里,父母亲是文盲,父亲虽然出过国,打过仗。妹妹弟弟几个,只上过小学初中,正儿八经上到高中,村子里现在除了他和赵银表,真还再找不出几个。
所以,对来自他们认为大地方的这些传闻,弟弟妹妹听得十分认真专注与好奇,尤其是从没出过远门的二弟、三弟,眼睛睁得老大,专心听大哥海侃。
昨晚上一家人唠嗑唠到深夜才睡着觉。平时周末回家,王援朝一般不去邻居家借宿,一家六口就挤在这间小屋土炕上睡——挤亲挤亲吗!
第二天早上起来,天空中开始有了风的动静。
王援朝担心到下午风会进一步刮大,返校路上迎着西北向的大风沙,去向位于西北方向的学校,又驮着几十斤重的吃食,蹬着自行车行进艰难。临时决定提前到上午出发,为避开下午的大风天气。
本地春季就这样一种气候规律,若早上天空开始起风,到下午风会刮得更大。
一早起来,母亲和妹妹就开始手忙脚乱地张罗着做饭;二弟援越帮衬着大哥从面瓮里挖出白面,装进面口袋;三弟**下土豆地窖内取出一箩筐土豆,装进一个编织袋;父亲做不动重活儿,在屋子里收拾起一笸箩干馒头片和几大瓶调和酱,装进大书包兜内,认真捆紧书包带,尽量避免玻璃瓶途中撞碎……
看着父母弟妹们都在为自己操心忙乱,王援朝止不住泪水涌出眼眶,由不得思绪万千,不免几分感激与涕零,想着心思……
父亲早年战场上受枪伤留下后遗症,随着年龄增长,近些年病情渐渐地加重。后又患上气管炎、肺结核等老年病症,现在又发展成肺气肿,已经很少能下地参加重体力劳动。尤其到冬季,甚至连户外都很少出去走动,一动就喘成一团,只能蹲在锅头炕上捱时光,时不时得请大夫配制几副中药汤缓减病痛。晚上睡觉,是双膝跪着,双手捂着脸面,头杵在枕头上不停地干咳,常常一夜咳嗽声不断,一家人难成眠。
家里**亲一个妇道人家操持。过度的劳累让母亲脸上过早挂满皱纹,四十刚出头,看上去五十多岁模样。
弟弟妹妹们留在家里帮着干活儿,都还未**,至多能算帮手,家里大事小事还得父母操持。
回想起农业社那会儿,由于家庭人口多,劳力不足,每年都得给生产队里倒拿钱(倒分红),每人三百六十斤口粮,达不到标准用返销粮补齐。日子虽过得紧巴,但大家都一样穷,没什么可比的。
自从实行承包责任制以来,人与人差距一步一步拉大。这个基本靠人劳车运的小社会里,劳力数量与质量直接关系到一个家庭收入多少,生活的质量。村里多数人家把在乡中学上初中的孩子都拽回家,就是为填补个劳动力。
当时,还在上初中的他也曾动过心思,不再升学,回家帮衬着父母亲地里干活。作为家中长子,有这份责任和义务。可是,执拗的母亲坚决不允许他辍学,要他坚持继续上这个学。
母亲的拗劲上来,几头牛也拉不回来:“宁可让你弟弟妹妹辍学回家干活,也决不允许你不上这个学,知道你是块儿读书的料。哪怕是家里再揭不开锅,出去要饭,书一定念下去!”
于是,在母亲再三坚持下,复读一年初三后,终于考入现在的宝丰中学就读高中。
为了供他上学,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先后辍学回家。开始帮着母亲地里干活,三个稚嫩幼小的身躯支撑着这烂胞的家……
每每想到这些,王援朝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痛。
这时,母亲已经把饭做熟,并端在炕上。
这是一家人平时绝对舍不得的奢侈:烩酸菜里意外地放了粉条和豆腐,刚出锅的炸油饼满满地盛放在一个大瓷盆里,馋的援朝直流口水。
素清盛好一碗烩菜,又在菜碗上夹放一个油饼,先端给坐在锅头炕上的父亲。——这是家里的规矩,每顿饭第一碗,总是先端给父亲吃。除非有重要客人来。
母亲又舀起一碗烩菜,递在大儿子手里。同坐炕上父亲身边的王援朝看出母亲偏心,自个儿碗里明显多放了几块儿豆腐和一些粉条。他没声张,从母亲手里接过碗,用筷子从自己碗里夹出几块儿豆腐放进父亲碗里。父亲病着身子,豆腐这东西易消化。
父亲赶忙推脱:“娃儿在学校瘦烤,三四个星期才回来一次,可要吃好了!我们每天在家守着,每顿热汤热饭,顺口着哩。”
父亲又把大儿夹进的豆腐和自个碗里一绺粉条又夹回到儿子碗中。
看到父子俩推让上个没完,母亲赶忙从锅里又捡出几块豆腐放到丈夫碗里,才算停止了父子间的推让。
吃过早饭,太阳已经升至半空中。院当中几棵高大白杨树稍晃动比先前大了。经验告诉人,用不了多大时辰,天又要起风。
不能再耽搁,他们该早点儿打点行装赶路程。
一架还是父亲早年光景好时买的一辆“双喜”牌加重自行车后尾架上,驮着半编织袋土豆和半袋白面,及一书包母亲前几天精心烙制的干粮。
素清又把早上刚吃剩下的一饭盒烩菜和五六个炸油饼,一并装在另外一个书包,帮大哥挽在自行车前车把上。再三安顿大哥,到学校回到住处在热锅上热过再吃!
她知道,星期日晚上,所有提前到校的学生们都是把从家里带的剩饭到开水房冲一碗开水泡着吃,学校灶上周日晚上不起火。
自行车后尾架绑着的书包里,装着二大瓶妹妹昨晚上熬制的调和酱。土豆、白面,还有调和酱,平时他们在租住屋起伙用,一书包干粮,是每日早上的早点,或晚上晚自习结束后饿了,贴补吃的。
当然,银表家也是白面、土豆、干粮、葫油、调和酱……——一样打点准备的,而且,每次带的调和酱里,银表家的明显肉多点儿。
此时,母亲还不忘继续唠叨:“穷家富路,出门在外,不能将就。家里即使再困难,乡里乡邻好周借。出门在外,身边都又是些穷学生,有个短缺该向谁周借?到校后,自个好好照顾好自个儿,两人别闹矛盾,遇上难肠事,找林老师。”
边说边撩开衣服大襟,从贴身**口袋里摸出五块钱,递儿子手里,反反复复继续安顿:“把钱装好!再缺短下,找林老师周借……”
多病的父亲一直很少说话。他内心认为是自己的病身拖累了全家,总觉得对家里人有愧。
看着儿子又要上学走了,老人家脸上明显流露出几分不舍的神情。拖着显得几分沉重的身子,执意要出门送送娃娃。
这不,春暖花开,气温回升,父亲的哮喘病明显减轻不少。每次援朝上学走时,父亲都要挣扎着下炕,出门送送儿子。
老人把已拴好在自行车后尾架上的几个袋子一一拽了拽,嘴里嘟囔:“紧走不如牢拴拌,拴拌牢还得回头看。”
一再嘱咐儿子路上要小心。上到公路上,要躲着汽车,靠汽路边边畔畔骑……接着又催促儿子赶紧动身,过一会儿风大了,迎风走不便。
催促完后,扶着儿子绑在后尾架上拴袋子的绳索,久久不肯松手。让儿子推着车子前面走,自己跟在自行车后,一块儿相跟着走出院外,经过村里的一条大街,一直把儿子送到村外,还有几分依依不舍,却不得不又督促儿子骑上车子。
王援朝骑上了自行车,还再三回头叮嘱安顿,让父亲保重:“快回去哇!起风了,大,小心凉着……”
车子骑出一里多路,前面一座护村大坝。——就是当年那次大洪水后,高奇再接再厉,带领社员在原护村大坝基础上,进一步加高加宽反复夯实加固,取名“为民坝”的那座大堤坝。
翻过这座大坝,整个村子就将隐入视线。
上到大坝顶上,王援朝停下车子,回头朝村口方向望去,父亲那高大熟悉的身影,仍孤零零地站立在那仍有几分凉意的春风地里。
他猜得出:父亲还在那里瞭望着他。
但他没有停下来。
他知道:只要他的身影出现在父亲的视线中,父亲是不会离开村口路上那地儿,回家去的。
于是扭头跨上车,狠命地蹬一脚,自行车快速地朝坝底冲去。
……
去年冬季下了一场足有尺把厚的大雪后,从后半冬季一直到第二年整个春季,塞外河套川平原地区几乎再没有一次有效性降水。在那场“坐冬雪”笼罩下,人们艰难地熬过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季。
到第二年春季,从立春那天开始刮开春风,强劲的西北风一场接一场,毫不泄劲地刮得没完没了。
每一场大风,一刮开就是连续七八天不停息,白天黑夜不住气地刮。头一场大风刮过,短暂停歇上一二天,还没等人们享受够风过天晴气温回暖阳光沐浴的美好时光,又一场冷空气如约而至,不再刮上个七八天停息不下来。
古诗人曾留下“春风不度玉门关”如此优美却惆怅的诗句。是因为他们没来过北国咱这塞外草原。如果能让古人穿越时空经历一番,肯定会吟出更多脍炙人口的悲壮豪放诗句!
的确,塞外的风同样有威力,也有魅力。有人打趣形容这里的风:“一年只刮二次,每次刮上半年……”
当地人生活在略带几分残酷的环境中,根据多年来气候现实总结出一种物候规律:“风丝丝,风丝丝,一般刮四天,就会停一停,歇一歇;一旦天空刮成‘黄巴!黄巴!’(就是所谓的沙尘暴天气),刮不够七八天,不会停息下来”。
所以,人们就怕大风刮黄了天。
对于在塞外风沙世界里长大的孩子们,尽管从小在风沙肆虐的环境里过来,对风沙天气的惧怕心远不及南方人厉害。可一到风沙飞舞的日子,还是都躲在屋里,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内心一种对这鬼天气的埋怨,还有几分恐惧与不安。
——又是一个普通的星期天。
头一天天气还挺好,风尘尘不动,太阳暖洋洋。星期六下午二节课后,王援朝和银表相约从学校出发骑车回家。因为前些日连续大风沙尘天气,他们已经三四个星期没回过家。头天晚上二人商议好,想趁今天难得的好天气,周末一起回家看看,有些想念家人了。顺便让家里做顿好吃的,好好犒劳犒劳长期饥渴的胃口,还得再从家里带些吃食,开学初从家带来的粮食见底了,再不回家,可能就得断顿。
开学又已经三四个星期,两个人还是照旧,继续在校外村民家租房住,每天在租住的出租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生活。是的,食是足,好歹每天能填饱肚子。想吃得好、吃得舒服,就难办到了,想想两个半大小子,每天没明没夜紧张学习,下学后回到出租屋,还得自个儿动手生火做饭,汗手汗脚,能吃好?
因为学校功课紧,离家路程又远。每回趟家都得提前计划好行程:周六下午两节课后从学校启程,骑车两三个小时才能到家,回到家已经是晚饭时间。和家里人一块儿好好待上一个晚上,唠唠嗑拉拉话,各自交流谈论学校的所见所闻,及这段时间村里发生过什么新事情……
每回趟家,王援朝总和父母兄弟姊妹一家人围坐炕上唠嗑到深夜。要把在学校里乃至镇上耳闻目睹的一些奇闻轶事讲给家人们听:“宝丰村的水喝得真寡淡,喝开水的时候,都要往开水里搁点调和酱。”
父亲听后哈哈大笑:“我的傻儿子!人家那地方喝的是甜水,哪像我们这地方,高矾水,水质差,苦咸苦咸。是你从小喝惯家里的咸水,怎猛地喝甜水,暂时不适应。喝惯后,反倒喝不惯家乡水了!”
“还真是。去年刚去那儿,不搁咸盐调和,水寡淡地喝不下。才半年多,现在喝水,就不用再搁调和酱了。”
“还有,紧挨学校的一座石头城,城墙有二房多高,城墙上面还能行走车呢!石头城里面的房子,最高的有三层楼高。可惜就是不让学生进去。说现在里面被粮库占用,还圈着一条很大的恶狼狗,吓得我们连跟前也不敢靠近。”
“给我们代课的老师,都是大学生。大学生长什么样?——你们见过没?”边说边转头问正听得聚精会神的妹妹、弟弟。
“我们见过。林老师,嘉禾叔不都是大学生吗?还有高奇叔……”妹妹弟弟们异口同声。
“奥!奥!奥!……我倒把这事给忘了。”
他忙拍拍眉头,朝着众人讪笑,赶忙补充:“对了,他们都像林老师文静,有知识,又有教养……”
一个个听得那么入神,那么专注。
在这个家里,父母亲是文盲,父亲虽然出过国,打过仗。妹妹弟弟几个,只上过小学初中,正儿八经上到高中,村子里现在除了他和赵银表,真还再找不出几个。
所以,对来自他们认为大地方的这些传闻,弟弟妹妹听得十分认真专注与好奇,尤其是从没出过远门的二弟、三弟,眼睛睁得老大,专心听大哥海侃。
昨晚上一家人唠嗑唠到深夜才睡着觉。平时周末回家,王援朝一般不去邻居家借宿,一家六口就挤在这间小屋土炕上睡——挤亲挤亲吗!
第二天早上起来,天空中开始有了风的动静。
王援朝担心到下午风会进一步刮大,返校路上迎着西北向的大风沙,去向位于西北方向的学校,又驮着几十斤重的吃食,蹬着自行车行进艰难。临时决定提前到上午出发,为避开下午的大风天气。
本地春季就这样一种气候规律,若早上天空开始起风,到下午风会刮得更大。
一早起来,母亲和妹妹就开始手忙脚乱地张罗着做饭;二弟援越帮衬着大哥从面瓮里挖出白面,装进面口袋;三弟**下土豆地窖内取出一箩筐土豆,装进一个编织袋;父亲做不动重活儿,在屋子里收拾起一笸箩干馒头片和几大瓶调和酱,装进大书包兜内,认真捆紧书包带,尽量避免玻璃瓶途中撞碎……
看着父母弟妹们都在为自己操心忙乱,王援朝止不住泪水涌出眼眶,由不得思绪万千,不免几分感激与涕零,想着心思……
父亲早年战场上受枪伤留下后遗症,随着年龄增长,近些年病情渐渐地加重。后又患上气管炎、肺结核等老年病症,现在又发展成肺气肿,已经很少能下地参加重体力劳动。尤其到冬季,甚至连户外都很少出去走动,一动就喘成一团,只能蹲在锅头炕上捱时光,时不时得请大夫配制几副中药汤缓减病痛。晚上睡觉,是双膝跪着,双手捂着脸面,头杵在枕头上不停地干咳,常常一夜咳嗽声不断,一家人难成眠。
家里**亲一个妇道人家操持。过度的劳累让母亲脸上过早挂满皱纹,四十刚出头,看上去五十多岁模样。
弟弟妹妹们留在家里帮着干活儿,都还未**,至多能算帮手,家里大事小事还得父母操持。
回想起农业社那会儿,由于家庭人口多,劳力不足,每年都得给生产队里倒拿钱(倒分红),每人三百六十斤口粮,达不到标准用返销粮补齐。日子虽过得紧巴,但大家都一样穷,没什么可比的。
自从实行承包责任制以来,人与人差距一步一步拉大。这个基本靠人劳车运的小社会里,劳力数量与质量直接关系到一个家庭收入多少,生活的质量。村里多数人家把在乡中学上初中的孩子都拽回家,就是为填补个劳动力。
当时,还在上初中的他也曾动过心思,不再升学,回家帮衬着父母亲地里干活。作为家中长子,有这份责任和义务。可是,执拗的母亲坚决不允许他辍学,要他坚持继续上这个学。
母亲的拗劲上来,几头牛也拉不回来:“宁可让你弟弟妹妹辍学回家干活,也决不允许你不上这个学,知道你是块儿读书的料。哪怕是家里再揭不开锅,出去要饭,书一定念下去!”
于是,在母亲再三坚持下,复读一年初三后,终于考入现在的宝丰中学就读高中。
为了供他上学,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先后辍学回家。开始帮着母亲地里干活,三个稚嫩幼小的身躯支撑着这烂胞的家……
每每想到这些,王援朝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痛。
这时,母亲已经把饭做熟,并端在炕上。
这是一家人平时绝对舍不得的奢侈:烩酸菜里意外地放了粉条和豆腐,刚出锅的炸油饼满满地盛放在一个大瓷盆里,馋的援朝直流口水。
素清盛好一碗烩菜,又在菜碗上夹放一个油饼,先端给坐在锅头炕上的父亲。——这是家里的规矩,每顿饭第一碗,总是先端给父亲吃。除非有重要客人来。
母亲又舀起一碗烩菜,递在大儿子手里。同坐炕上父亲身边的王援朝看出母亲偏心,自个儿碗里明显多放了几块儿豆腐和一些粉条。他没声张,从母亲手里接过碗,用筷子从自己碗里夹出几块儿豆腐放进父亲碗里。父亲病着身子,豆腐这东西易消化。
父亲赶忙推脱:“娃儿在学校瘦烤,三四个星期才回来一次,可要吃好了!我们每天在家守着,每顿热汤热饭,顺口着哩。”
父亲又把大儿夹进的豆腐和自个碗里一绺粉条又夹回到儿子碗中。
看到父子俩推让上个没完,母亲赶忙从锅里又捡出几块豆腐放到丈夫碗里,才算停止了父子间的推让。
吃过早饭,太阳已经升至半空中。院当中几棵高大白杨树稍晃动比先前大了。经验告诉人,用不了多大时辰,天又要起风。
不能再耽搁,他们该早点儿打点行装赶路程。
一架还是父亲早年光景好时买的一辆“双喜”牌加重自行车后尾架上,驮着半编织袋土豆和半袋白面,及一书包母亲前几天精心烙制的干粮。
素清又把早上刚吃剩下的一饭盒烩菜和五六个炸油饼,一并装在另外一个书包,帮大哥挽在自行车前车把上。再三安顿大哥,到学校回到住处在热锅上热过再吃!
她知道,星期日晚上,所有提前到校的学生们都是把从家里带的剩饭到开水房冲一碗开水泡着吃,学校灶上周日晚上不起火。
自行车后尾架绑着的书包里,装着二大瓶妹妹昨晚上熬制的调和酱。土豆、白面,还有调和酱,平时他们在租住屋起伙用,一书包干粮,是每日早上的早点,或晚上晚自习结束后饿了,贴补吃的。
当然,银表家也是白面、土豆、干粮、葫油、调和酱……——一样打点准备的,而且,每次带的调和酱里,银表家的明显肉多点儿。
此时,母亲还不忘继续唠叨:“穷家富路,出门在外,不能将就。家里即使再困难,乡里乡邻好周借。出门在外,身边都又是些穷学生,有个短缺该向谁周借?到校后,自个好好照顾好自个儿,两人别闹矛盾,遇上难肠事,找林老师。”
边说边撩开衣服大襟,从贴身**口袋里摸出五块钱,递儿子手里,反反复复继续安顿:“把钱装好!再缺短下,找林老师周借……”
多病的父亲一直很少说话。他内心认为是自己的病身拖累了全家,总觉得对家里人有愧。
看着儿子又要上学走了,老人家脸上明显流露出几分不舍的神情。拖着显得几分沉重的身子,执意要出门送送娃娃。
这不,春暖花开,气温回升,父亲的哮喘病明显减轻不少。每次援朝上学走时,父亲都要挣扎着下炕,出门送送儿子。
老人把已拴好在自行车后尾架上的几个袋子一一拽了拽,嘴里嘟囔:“紧走不如牢拴拌,拴拌牢还得回头看。”
一再嘱咐儿子路上要小心。上到公路上,要躲着汽车,靠汽路边边畔畔骑……接着又催促儿子赶紧动身,过一会儿风大了,迎风走不便。
催促完后,扶着儿子绑在后尾架上拴袋子的绳索,久久不肯松手。让儿子推着车子前面走,自己跟在自行车后,一块儿相跟着走出院外,经过村里的一条大街,一直把儿子送到村外,还有几分依依不舍,却不得不又督促儿子骑上车子。
王援朝骑上了自行车,还再三回头叮嘱安顿,让父亲保重:“快回去哇!起风了,大,小心凉着……”
车子骑出一里多路,前面一座护村大坝。——就是当年那次大洪水后,高奇再接再厉,带领社员在原护村大坝基础上,进一步加高加宽反复夯实加固,取名“为民坝”的那座大堤坝。
翻过这座大坝,整个村子就将隐入视线。
上到大坝顶上,王援朝停下车子,回头朝村口方向望去,父亲那高大熟悉的身影,仍孤零零地站立在那仍有几分凉意的春风地里。
他猜得出:父亲还在那里瞭望着他。
但他没有停下来。
他知道:只要他的身影出现在父亲的视线中,父亲是不会离开村口路上那地儿,回家去的。
于是扭头跨上车,狠命地蹬一脚,自行车快速地朝坝底冲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