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 第24章 廿三

小说:长子 作者:刘同柱 更新时间:2025-11-19 18:43:47 源网站:2k小说网
  ();

  过了一个多月,王援朝停止在学校灶上起伙,开始和银表两个人一起在校外村民家租房住宿,一块儿搭伙造饭。

  这是赵银表出的主意。因为学校食堂伙食实在太差,收费还高,宿舍住宿人多,晚上睡觉挤得厉害,休息不好。半夜起夜上完厕所回来,地方早让两边的同学挤没了。

  二人租住的民房就在学校附近,每月房租两块钱,冬季取暖用柴炭自个儿解决。于是,利用一个周末回家,各自从家里带了白面、土豆及简单厨具,从此,每天放学后回到出租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是辛苦一些,吃也还顺口且能吃饱,不再吃学校食堂玉米面做的大窝头,和千篇一律的冻白菜土豆汤。

  又过了一个月,天气开始冷冻起来。大约十月底,或十一月初,学校安排全体师生利用周末并占用周六二天时间,组织进行一年一度的打柴劳动。

  自古是“靠山吃山,靠海赶海”。宝丰中学地处宝丰山脚下,每年冬季取暖用柴,只能向山伸手,向山进军。一直从建校开始,每到初冬,学校都要组织师生进山打柴,已经成为雷打不动的传统。

  也因为多少年来,当地村民一直就在“吃”这座山,所以,整个大山前坡十几里范围内很难找到可取的干柴。想要寻找干柴,非得顺着沟进去十几里,甚至二十多里的大山深处的“二架子”处去找。

  考虑到实际,学校事前以班为单位召开过动员大会。规定:女同学和身体病患的男同学可以不进沟去打柴,允许在滩地里捡些作物秸秆等穰柴草,只要能背够应缴柴禾斤量,就算完成劳动任务。前提是不可以糟蹋、折劈集体或村民的果木杏树枝条。

  剩余男同学和男老师,要求必须进山捡拾干硬柴。每个男生背够八十斤算完成劳动任务,超额完成任务者,学校有奖励。

  为鼓励进山打柴,周五下午二节课后,由生活班长按照每班准备进山打柴人数,从学生灶上统一领取每人两个,用四两白面蒸熟的黑馒头,分发给要进山打柴的同学,作为第二天进山劳动的伙食补助。

  开学两个多月,王援朝已经和班上同学混熟。他选择同班生活班长许中,和家住宝丰村的董龙龙,加上银表四人组成一个行动小组。

  这样组合有其合理性。生活班长许中家住宝丰镇,距离宝丰村不是很远,而且为人热情豪放,点子又多;董龙龙家住本村,人高马大力气大,能从家里或向邻里借到背山必备的背架子。用背架子背柴,不仅背的量大,而且省力。赵银表既是同村,又同住一屋,已经进过二次山,背过二次柴。

  赶在擦黑前,王援朝和许中两个人骑自行车回趟许中家,取回一把斧子和两根绳子。赵银表去董龙龙家取好两个背架一只水壶。晚上,在王援朝他们的租住屋,四个人搭手做的吃过一顿焖面,又打了半晚上扑克,赶早挤一块儿睡了,明天还得赶大早进山。

  第二天一大早,整个大山和村庄还在一片朦胧沉睡中,通往进山必经处甘沟口的路上,已经影影绰绰有不少身影在移动。

  王援朝、赵银表、董龙龙、许中四人早早起来,简单用开水泡着吃过昨晚吃剩的焖面,连脸没顾上抹一把,各自带好工具,并没忘记把昨天学校发的大馒头装进书包带上,并带上一水壶凉开水。

  许中这家伙儿真鬼精,昨天下午从灶上领馒头时,他就在名单上多写了两个名字。这不,多领出来四个大馒头一齐带进书包。他知道今天活儿不轻,四个大后生消灭十二个大馒头肯定不在话下。因为他们预定的奋斗目标也不仅仅是完成四个人,四*八——三百二十斤干柴的劳动任务。

  昨晚上吃饭时几个人已经搞定:董龙龙、赵银表二人带着背架子,每人至少背到一百二十斤,王援朝、许中没多借到背架子,但也至少背一百多斤柴禾回来。这倒不是为得学校什么超额奖励。这不,在校外租房,冬天得有柴禾烧。

  接近初冬的早晨已经开始寒气袭人,四人从租住屋出来,很快汇入三五成群快速赶路的进山打柴队伍中。

  一路上,王援朝有说有笑。一直居住生活在山前平原地的他,根本想象不出山中景象,早就梦想着有机会去后山看看,今天终于如愿,内心自然充满第一次进山的好奇与兴奋。且还想着趁这次进山机会,在山里找几块儿又大又圆又扁平的石头罡,给三弟带回去。刚开学时三弟就曾安顿他找石头罡的事,几次回家竟给忘了。上次回家后,三弟又向他索要石头罡,才想起这事。

  许中今天也兴奋,他也是第一次进山。边走边讲述起甘沟的传说:“相传,康熙六十年,康熙皇帝亲率大军来此征讨准噶尔叛逆噶尔丹部。一日,大军行进至宝丰寺村西三四里一沟口处,举目望去,但见山势险峻,峰峦秀拔,峭壁耸立。同时听到哗哗流水声。时已经太阳当头,康熙感到人渴马乏,忙传旨就地喝口水,饮饮马再走。等了有半个时辰,水声一阵比一阵大,但就是不见有水流出来。康熙爷着急地望着深深的山沟,把脚一跺说‘原来是个干沟!’说来也怪,刚才还听到的哗哗流水声,让皇帝爷一脚跺,什么声音也没有了……”

  王援朝是第一次听这美丽的传说,听得聚精会神。却见许中停下不往下讲,赶紧着急地问:“那,那后来呢?”

  “后来……后来,听说康熙皇帝这次征讨回去,第二年驾崩。据说,在沟里至今能依稀看到康熙大帝坐骑当年踩下的一只脚印。今天进去沟里,你们仔细找找!”

  许中就有这个特长,讲起故事来总是有板有眼,有根有据,不得不让人相信是真的。

  “许中,你只说对一半。其实,干沟并不是真的没水。顺着这条沟进去四五六里,到了堪称‘一线天’的石门地儿。石门地儿有个硕大的石湖,那里常年流水潺潺,一年四季不干涸。这股清泉在快流出沟口时钻地下流了。沟口外便看不见了流水。”

  董龙龙毕竟本村人,他最有发言权。过一会儿又接起话茬:“十几年前村集体时期,大队曾组织人力在沟口处开挖一口覆流井,井挖成功后,凛冽甘甜的泉水汩汩冒了出来。将这股泉水引进村里灌溉,还直接供人饮用呢!所以,便把这条沟改名为‘甘沟’,把水渠定名为‘福流渠’,取意——幸福流到家。只是,再后来人们在沟里炸山取石,滥采乱炸,又不知把那股清泉弄哪了?才又变成‘干沟’,原来的‘福流渠’变成‘福流去’。村里的老年人还说,甘沟口西山坡上,曾有一处‘石人石马石轿车’镌刻图案,过去雨过天晴,仔细寻找还偶尔能看得清清楚楚。据说,后来也是被开山人炸没了。这种蛮干,可恨死人了!”

  ——话语中明显表现出对野蛮开采的一种愤恨。

  太阳已经升起老高老高,天气也不像早上刚出门时清冷,倒是一路踏石上坡行进,浑身反而有种燥热感觉。

  进入沟口,山路开始变得崎岖蜿蜒。两边陡峭的山崖处斜插石隙的松柏树上,偶尔传来几声鸟叫,更显得山沟的静谧。

  等过了“一线天”石门,再踏石过一个蓄着一潭清泉的石湖,看见湖面四周边缘处结了一层薄冰。让王援朝忽然想起“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诗句。

  再往里走,沟道继续变窄,道路更加难行。潺潺流水,飞天瀑布,茂密的林木,悠闲吃草的牛羊,溪水边几株合抱的大柳树……偶尔一个轻捷娇小的动物从两边山崖的树丛中飞跃而过,惊起几只飞鸟空中盘旋。

  董龙龙告诉他们,刚才那是黄羊,是大山里生活着的野生动物。可惜,这动物在这山里生存数量已经不是很多。

  山路上,已经开始有掉队,或走累了的同学,正坐在路边大石头上休息。遇上熟悉的,礼节性打声招呼就过去了。

  四个人一路前行,一路高歌,欢声笑语,踏石涉水,也未觉得很累。

  “背锅沟,窄门,石湖,牧羊塔,七峰,杄林背……”一个个陌生的名字,经过一路跋涉已经熟记在心。

  越往山里走,山势反倒没有了刚入山时山崖的那种陡峭。倒是两边山上白桦林满坡,荆棘杂草也是山前没有的茂盛。沟道里不时有被洪水刮下来,被石头砸断早已枯干的干柴横躺在路旁。

  王援朝和许中正要伸手捡起,董龙龙忙拦下他俩:“不要着急,等会儿有你俩捡的!怕到时把你们眼馋的,只有恨自己没背千斤的膂力。”

  这时,已经有不少同学、老师开始起坡。面前的桦树林中传来“咔嚓,咔嚓”掰干树枝棒断裂的响声。

  看见有人开始动手,王援朝和许中也想爬到坡上的桦树林,却又被董龙龙给拦住:“不急,再往前走走,前面有块儿更大的桦树林,那里的干柴可多了。你想,这里距离近,多少同学都涌在这儿,能有多少好柴禾?自古道:‘磨刀不误砍柴工’,甭看他们动手早,不信?等我们砍一大背柴禾下来,他们都弄不满一背柴。”

  果真,四个人又前行一里多路,找到一片更大的桦树林,三下五除二动手砍下并捆好足足四大背干柴,从山坡上把柴禾滚到沟底,在沟底一处溪水旁拢起一堆火。在火上把十二个大馒头烤热乎,饮着从家带来的一壶水,四个人大口吃,大口喝,水壶里带着的水喝完后,就喝沟里的泉水。吃饱喝足稍事休息,便各自背起一捆干柴开始返程。

  还甭真说,他们返回刚才路过的那块儿小桦树林,果真还有好多同学,还在这里的坡上“嘣嘣嘣”地砍伐一些没彻底枯干的半活树。

  返程路上,他们没了来时的兴奋和歌声。

  董龙龙和赵银表二人虽然有背架子,但背上的柴禾分量重,一直走在后面。王援朝背着大约百十斤重的一背干柴行进在最前面,后面几十步远处许中跟着。董龙龙排第三位,最后是赵银表,他和董龙龙背上柴禾的重量差不多。

  一路上拉拉溜溜行走着背着柴禾往回返的老师同学。在“窄门”处,学校早安排好几名身强力壮的同学和老师在招呼,看顾帮助背柴人踏石过这段最不好行走的路段,以免发生意外。

  过了“窄门”,距离出沟还有四五里远的路途,王援朝背着百十斤重的柴禾垛子艰难地前行。已经到了精疲力尽的地步,不得不每走上百十米,得找一块儿突兀的平石头块儿,将重身子靠上去歇一歇。歇一阵儿,再向前行进一段,再歇一阵儿……

  估计太阳快要落山,整个沟道开始变得几分朦胧。估划着快到山口处,又一次歇息时,王援朝看见许中在后面不远处跟着。而董龙龙和赵银表二人已经不在视线范围内。天空逐渐笼罩着一层暮色,于是,他只打算稍事歇息等上许中,两个人再一起出山,一起回校过磅。至于董龙龙赵银表二人,不打算再等,天不早了。

  到了晚上掌灯时分,王援朝和许中二人终于背着二背干柴,几乎是拖着步子回到学校办公室南院的小院内。林老师等几个过磅的老师同学还等在那儿。

  林老师大声报过“高(46)班王援朝112斤,许中105斤……”称重数据,二人勉强挪下磅秤,把捆在肩膀上的活绳扣解脱,将柴禾捆重重地扔在地上,顺势整个身子躺在柴禾垛上,真的不想起来……

  董龙龙和赵银表二人,快到出沟口时,再也背不动了。这时,天色已经完全黑下来。二人商议后,干脆把柴禾垛子扔在沟里,明日白天再来取上背回。于是,两个人只身回来。

  第二天上午,四个人再次进到沟口附近,取了昨晚存放在此的两大背柴禾垛,分成四份轻松背回。估摸着把其中的一半留在租屋地儿,留着自己烧,另一半背回学校过了磅,足足一百三十多斤。

  四个人的打柴任务圆满完成,还略有富余……